孩子,你要知道能力比血統和財富更加重要,能讓你成為社會精英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文|老涵的爸B

最近有一位爸爸和我說,他為孩子準備了幾百萬的教育基金打算給孩子未來留學用的,希望孩子能進入常春藤的大學,成為社會精英。

我問他,那麼除了錢以外,你還做了哪些準備?

這位爸爸很茫然,不是提供最好的教育就可以了嗎?

那麼想讓孩子未來進入世界上最頂級的學府,成為社會精英,就是隻用金錢來提供幫助就可以了嗎?

常春藤這所學校分處不同的位置,有著不同的的教育理念,但卻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美國最頂尖、歷史最悠久、最難考入的大學,它們是全世界接受損款最多的學府。所以縱使你有所羅門的財富,有伊麗莎白的責族純正血統,也不能把孩子直接送往常青藤的任何一所學校。常青藤不是富人們的學校,也不是權力的產物,而是能力的天堂,只要擁有優秀的素質,所有的常青藤學校之門都將為你的孩子打開!

所以我想說,如果想孩子未來進入頂級學府,下一代重要的不是有錢而是要有本事。

早就有教育界的專家指出,未來的社會將是智本主義社會,一個人通過教育獲得的能力,已經超過金錢提供的幫助。也就是說,下一代重要的不是有錢,而是要有本事,能力比錢更重要。對家長來說,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比給孩子打造金碧輝煌的金山銀海更有利於他的將來!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20%的人會放棄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沉溺於玩樂之中,最終一事無成,甚至傾家蕩產。還有的人則一生活在孤獨當中,過多不勞而獲的金錢,不僅造成了他們的能力下降,還出現了精神問題。

因此,美國的《商業週刊》中,提到了一個令人關注的觀點:好好對待你的小孩,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許多鉅額財產繼承者身上體現出來的“富裕病”。父母供給太多,讓孩子過度沉溺物質享受,缺乏生活目標,失去生活技能,進而坐吃山空。最後,他們不僅丟掉了這些輕易得來的財富,還失去了本該繼承下來的父輩的本事。

一位美國常青藤大學的教授認為,如果讓一個出身貧寒的孩子接受像富家子弟那樣的公平的教育,他們一起進入社會,展開競爭,這個富家子弟將很難是他的對手。因為窮人的孩子更相信能力而不是金錢,他們的目標更堅定,行動更堅決,意志也更堅韌。憑藉受到的精英教育獲得的能力,他將完全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應該有的財富,擊敗那位可能擁有更多金錢的富家子弟。

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膨脹,生活越來越富裕,“富裕病”也在侵蝕著中國的富二代、富三代的孩子們。這些人以為父母肯定會用足夠的錢幫他們打通人生之路,讓他們上好的大學,開豪車,日夜笙歌,紙醉金迷。雖然從來不缺錢,但卻泡在蜜缸裡,呆在溫室裡,實際的生存能力越來越低。

所以我想對家長們說:不是有了錢才有本事,是因有了本事才有錢。給孩子一大筆錢,不如給他一個優秀的教育,然後讓他“淨身出戶”,去靠個人的能力獲取自己的社會價值。應該直白地把這個觀念告訴孩子,讓他堅決地篤信個人奮鬥,早早地拋掉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孩子,你要知道能力比血統和財富更加重要,能讓你成為社會精英

那麼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需要做什麼?或者需要告訴孩子什麼呢?

第一,杜絕孩子“老子家很富”的想法

要讓孩子拋卻對金錢的倚仗,對家庭財力和家族背景的過度依賴,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且鍛鍊自己的奮鬥精神,家長就必須讓他在心理上與家庭的財富分離。現在許多中國的富家子弟,不好好學習,就知道在外面玩,張嘴閉嘴就是“有我老子罩著,我怕什麼!”像這種“我爸很有錢”、“老子家很富”的想法,一定不要讓他在頭腦中出現。

還是得在家庭教育中解決問題,向美國的富人學習,把他們的家教理念拿過來。像我們前面講過的,美國很多超級富豪都在把魚竿留給孩子,而不是魚。他們更傾向於將大部分的財產捐給慈善基金會,回饋給社會,只讓自己的子女繼承一部分啟動資金,或者乾脆在公司只給表現優秀的孩子一個職位,讓他通過工作自己去賺取收入。

在這種精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美國富人的孩子們大多精明強幹在他們身上根本看不出有錢公子的樣子。比如斯特文森,這位出身於弗吉尼亞一個富商家族的孩子,他的家族掌握著數十億美元的財產。在波士頓大學時,他跟同學們一起穿行在校園內,穿著一身普通的休閒夾克和一雙耐克球鞋,看上去和其他的孩子沒什麼區別。關於他平時的生活,最喜歡和大家一起去商場“血拼”,買打折的商品,然後互相商量該去哪兒打工。大家有好的打工信息時,就會相互交流。

像斯特文森這樣的美國精英之子還很多,走在大街上,你看不出的他們是億萬富翁的孩子,因為他們像那些正在尋找工作的熱血青年一樣氣宇軒昂,充滿鬥志。和中國的富家子弟比起來,差距真是非常大。所以我經常在常青藤的家長討論班上,對中國的父母們說,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足夠優秀了,就把他送到美國看一看,你可能就會明白他還需要學些什麼。

美國的父母留給孩子本事,中國的父母卻喜歡大把地給錢,讓他們去買本事。豈不知本事是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反而讓孩子產生拜金主義。

一個人如果將拜金主義作為信仰,那他基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了。看看世界上所有的優秀的企業家,巴菲特、比爾·蓋茨、李嘉誠、卡內基,他們掌握了這個星球大多數的財富,但他們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拜金的。恰恰相反的是,財富都拜倒在他們的腳下。

僅僅靠錢,靠家庭背景和父輩的財富,是教育不出優秀孩子的。真正的精英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本事征服了金錢。對常青藤教育來說,我們從小時候起,就有必要確立他們正確的奮鬥觀、財富觀。血緣和財富不可能把他們推上精英的舞臺,更不可能將他們送進常青藤。事實上美國的常青藤大學目前對新生的挑選日益嚴格,排在首位的標準不是財富,而是智商,越是窮人的孩子越受歡迎,倒是富家子弟,得承受這些大學的招生主管們苛刻至極的眼光。

不管你是富豪還是工薪階級,都要窮養孩子,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做起:

1.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不要無條件滿足。

有人對孩子是來者不拒,要什麼給什麼。結果長大了才發現,孩子物慾橫流,既自私又懶惰。他要一個玩具,你首先看他是否需要;他上午剛吃了一塊巧克力,下午你就不要再給他。或者說,你要讓孩子明自,任何要求都是有代價的,父母不可能養他一輩子,這樣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才能與家庭背景正常脫離,有獨立創業的勇氣。

2.別讓孩子產生金錢萬能的心理。

培養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拜金主義。俗話說孩子要“窮養”,就是這個道理,有錢也不給他,刻意為難他,讓他知道金錢不能決定一切,即使需要錢,也得自己通過勞動換取。

3.家長也要避免虛榮。

如果你自己都是一個鑽進錢眼出不來的人,怎麼能指望孩子特立獨行呢?虛榮心是一種會傳染的“疾病”,尤其很容易從父母傳染到孩子身上。所以,育人先育己,家長請先做一個好榜樣,不要看鄰居新買了個液晶大彩電,不管自己家有沒有那個經濟實力、需不需要就也搬回來一臺“體面體面”;穿衣服的時候也不要一味追求名牌,讓孩子明白乾淨、整潔、得體就是最好的!

4.讓孩子瞭解錢是怎麼來的。

如果有條件,可以帶他到你上班的地方去,讓他體會一下上班的辛苦,讓他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樣就能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懂得控制與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你要知道能力比血統和財富更加重要,能讓你成為社會精英

第二,不要讓孩子為自己的相貌沾沾自喜

女兒很漂亮,或者兒子是個小帥哥,並且經常被人誇獎,你應該怎對這種情況?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個真實的故事:杭州某高校的一個女孩,午休時宿舍突然失火,她慌亂地從床上跳下,成功地逃了出來。但因為火勢太急,她臉部的皮膚被毀傷了45%。同學們都說她太幸運了,再晚出來一會兒,燃起的濃煙可能就把她燻倒在裡面。

但是,這個女孩出院沒多久,就在衛生間裡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自殺的原因讓人跌破眼鏡:她無法承受自己如花似玉的容貌變成現在的樣子,認為人生已經失去了價值。

相貌對一個人當然是重要的,但將它置於比生命還要沉重的地步則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警方經過調查也發現,她一直是個愛美的女孩長得也特別漂亮。小時候人見人誇,上了學之後也是眾人關注的焦點,這種眾星捧月般的成長氛圍,讓她越發沾沾自喜,對自己的相貌也就越發看重,進而虛榮心無限膨脹。當這個心理泡沫突然被刺破之後,她一時承受不住,就走上了絕路。

請注意兩個關鍵的因素:1.她特別漂亮;2.人見人誇。非常符合我們開頭提到的情況。父母從小忽視了對她的“跟蹤觀察”,當發現她有愛慕虛榮、過於重視自己相貌的表現時,沒能及時引導與調整她的思路,是這個杭州女孩自殺悲劇發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摩爾教授說,琳琳也是一個愛美的女孩,熟悉了美國的生活後,經常站在鏡子前,擺出一副“孤芳自賞”的模樣。隨著不斷的長大,她在鏡子前的時間越來越長,也越來越喜歡打扮,還經常問媽媽自己美不美。

有一次琳琳在幼兒園受到了表揚,老師誇獎她“是一位美麗的小公主”,回到家,她高興地告訴每一個人。顯然,她驕傲的情緒還沒有平復,甚至一點都不想讓它平復,就這麼驕傲下去。摩爾和妻子知道,給她上“美麗”課的時間到了,就把她叫到身邊,也把童童叫過來。

摩爾問:“童童,你覺得妹妹長得好看嗎?”

童童看了半天,說:“比我見到的其她女孩子漂亮。”琳琳一聽,高興得直拍掌。可是摩爾又問:“童童,與其他人比起來,妹妹為什麼更漂亮呢?”

這時的童童顯然變得“嚴肅”起來,黑黑的眼珠轉來轉去,很認真地在思考,最後他大聲地說:“我知道啦,是因為媽媽漂亮,她才長得漂亮呢!

摩爾夫婦滿意地笑了,他們知道效果已經達到了。果然,琳琳十分不高興,鬱悶地撅著小嘴,像是在琢磨。這對她正在膨脹的小虛榮心是個不小的打擊,誰讓她覺得自己的美麗獨一無二呢?可鬧了半天才發現原來“美麗”也是媽媽給予自己的。

不過,這樣的討論方式,讓她明白這個道理才是最重要的,順便還鍛鍊了童童的思考能力,真是一舉兩得。

所以答案就出來了,家長要教育孩子做個真才實學的人,把漂亮的臉蛋放在第二位。當女兒因為外貌受到別人的稱讚時,告訴她不要驕傲,像摩爾教授做的那樣,讓她知道“美麗”不是她自己天生的,而是媽媽“送”給她的,不能成為她驕傲的資本。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讚揚,要以內在修養為標準,避免直接誇獎她的外貌和衣服。長此以往,她就能夠形成一個健康的相貌觀,不會因自己的美麗而驕傲,也不會因自己不夠漂亮而自卑!

在這方面,美國的家庭教育是比我們出色的!幾年前,中央電視臺曾舉辦一個對話節目,邀請的是中美兩國的大學生,在即將走向社會之前,讓他們暢談自己心中的理想。我記得主持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內容是“面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們最需要獲得的是什麼?”然後列出了幾個選項:美麗、真理、權力、財富、智慧。最多隻允許選兩個,不許多選。結果美國的大學生全部選擇了真理與智慧,而中國的三十名大學生,有六人選擇了真理與智慧,其餘所有的人都選擇了美麗、權力與財富這三個選項中的兩個。更讓我失望的是,中國的女大學生大多數的選擇中都有“美麗”這個選項。

這個對話節目實質上顯示了中美兩國在青少年教育上的巨大差距從常青藤文化中走出來的美國大學生,他們無比清醒地認識到決定自己未來人生的就是真理與智慧,在做選擇的時候非常理性、平和與自愛。為什麼我說是“自愛”呢?因為希望用真理和智慧去面對人生的人,是真正熱愛自己靈魂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相反,許多中國學生潛意識裡無比迫切地希望走捷徑,希望獲得美麗,以先天的容貌來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

後來我經常告訴那些與父母一起來參加討論班的女孩子,不要對自己漂亮的容貌感到過於自豪,也不要因為長得不好看就沒信心,因為再美麗的容貌都會逝去,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智慧,你的奮鬥!

孩子,你要知道能力比血統和財富更加重要,能讓你成為社會精英

第三,教育女兒的目的不是為了嫁個好老公

當然,除了孩子自身的因素,有些家長培養孩子的動機也讓人很難理解。特別是許多漂亮女孩的父母,他們好像對孩子的容貌非常滿意,暗暗期待女兒可以通過“美麗的容貌”不勞而獲,比如嫁個好老公,過上好日子,最次也要打動面試官,比別人更容易進入大公司,並且能靠自己的臉蛋在工作中如魚得水。

我把這種心態定義為“灰姑娘的夢想”,現在有多少中國女孩處在“灰姑娘尋夢”的狀態,以美麗搏人生,試圖用臉蛋改變自己的處境呢?比這更讓人詫異的,其實還是家長從中起到的作用,教育女兒的目的有問題,不是讓她自力更生,成為女強人,而是功利性培養,到二十歲能嫁掉就算了。許多父母有這種心態,甚至送女兒去學鋼琴、學舞蹈的時候,都隱藏著這樣強烈的期望。

將“美麗”當做自己的價值取向,以青春換取幸福,上演一幕白雪公主遇到善良王子的現實版童話,成了許多女孩揮之不去的美夢。像現在的影視女明星,嫁入豪門,隨即息影,把幸福完全交託紿對方,這絕對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行為!

如果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孩子產生了這樣的思想,應該怎麼辦呢?還是應該從家庭教育人手。

第一,杜絕讓孩子產生投機取巧的心理,這需要通過一件件小事的言傳身教,讓她們知道,只有通過認真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奮鬥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第二,別讓孩子當家庭的“寄生蟲”,這樣長大後就不易對幸福產生“寄生心理”,婚戀觀和事業觀都會比較正常。因為她是在一個較為注重獨立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自我認同感比較強,對於“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這樣的價值觀,就不易效仿。

曾先生告訴我,有一次給女兒買了新衣服,妮妮美滋滋地換上,就颱到衣鏡前轉了好幾個圈,然後很陶醉地問媽媽:“你看我漂亮嗎?”媽媽和爸爸當然用欣賞的態度看著女兒,回答說:“我們的妮妮當然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公主了!”讓曾先生沒想到的是,妮妮臉上充滿了嚮往的表情,對他們說:“那我將來要嫁給一位小王子,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中,女孩經常這樣表達自己的遐想,也許是她剛讀了有關於王子與公主的故事。但是曾先生很警惕,因為他知道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也存在蝴蝶效應。什麼是成長的蝴蝶效應呢?在早期教育階段,對一件很普通的小事採取了不同的對待方式,十年後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會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比如這件事,這時候如果過於鼓勵她的這種想法,那麼“嫁個王子”的思維,很可能就會變成一粒種子在她的腦海中真正紮下根來,一旦條件成熟,就會發芽成長,到時再想糾正,就已經來不及了。

想到此,曾先生把妮妮叫過來,一邊誇她的衣服好看,一邊對她說:“妮妮,你有這個想法真是不錯,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沒有那個小王子,你應該怎麼辦呢?”妮妮歪著小腦袋,想了一下,說:“那好辦呀,我就自己過唄。”曾先生和妻子都笑起來,就對她說:“親愛的,你長大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嫁個小王子,而是為了讓你自己每天都快快樂樂的,小王子雖然是不錯,但他未必就能給你快樂,也許還會吵架呢!妮妮一聽會吵架,小腦袋馬上搖得像撥浪鼓:“我不喜歡小王子了,因為我最討厭吵架!”

只是對小王子稍微進行一些描述,打破了女兒心目中那個最理想的形象,曾先生就成功地將女兒從最初的幻想中拉了出來。從這以後,如果有小夥伴說自己喜歡嫁給小王子,妮妮也會一本正經地去糾正她們對家長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呢?

孩子,你要知道能力比血統和財富更加重要,能讓你成為社會精英

第四,與盯著孩子的成績單,不如好好看看常青藤原則

有的家長又說了,肯定不能讓孩子去打高爾夫,但總不能不關注他的成績單吧!成績單在國內是非常重要的成長標準,好像一個人的這一生,全都系在這張成績單上,這又是我們國內教育的獨創。

我的觀點很直白:您與其每天都盯著他的成績單上的數字,不如別去理會這些,好好看看常青藤的教育原則,琢磨一下如何給孩子松榔,把他放到一個草肥水美的草原上,讓他在有所限制的情況下自由自在地去成長,這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總是盯著他的成績呢?尤其是某些全職家長,孩子每一次考試,都搞得如臨大敵,像要指揮一場戰爭!孩子本來不緊張,心態挺好,結果他一看你這麼緊張,情緒立馬變得不正常了!

前幾天齊魯電視臺報道過一件事,山東有一個男孩,高考落榜後就把自己關在了房間裡,14年不出這個院子,將自己與外面的世界主動隔絕。記者去調查發現,當年他在讀高中時,家長對他的成績非常關心,每次從學校回家,母親都要殺雞給他吃,還問他最近一次的考試成績怎麼樣。這給了他極大的心理壓力,在落榜之後,內心產生了極強的愧疚感,認為自己沒臉見人,就躲進小黑屋,變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美國,大多數的中小學校,每年都會拿出一天來留給家長與老師會面。在這一天,老師將會和學生的家長進行單獨面談,討論關於孩子的一些重要問題,互相提出建議。有一位華人家長在跟老師談話的時候,老師先是讚揚了他的女兒一番,然後突然說:“如果有一天,她的成績單上的打分不再是這麼優秀了,甚至會偶爾出現幾次比較差的情況,我在想,她會怎麼面對和處理這種狀況呢?”

這句話其實是說給家長聽的,因為老師從他的女兒那裡,已經得到了她的父母對成績單過於重視的信息。她很擔心,因為她感覺父母愛的是她的成績,而不是她。

老師的提醒讓這個女孩的爸爸如夢初醒。他和孩子都生活在一個常青藤教育的環境裡,跟中國的學校相比,在這裡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是不會有什麼積極效果的,至少這裡沒有一考定終生的應試教育。所以,這位爸爸很快就向女兒承諾,再也不會主動過問她的成績情況,希望她能原諒爸爸和媽媽。

這種表態就是常青藤教育原則的體現。我們愛的是孩子,不是分數。應該放開孩子的手,不去看他們的成績單,而是多去為他的成長打基礎: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最出色的那一面!這是常青藤教育希望家長完成的主要任務。

孩子,你要知道能力比血統和財富更加重要,能讓你成為社會精英

第五,除了讀書,想進常青藤盟校的人在中學時還幹什麼?

如果你的孩子想進常青藤盟校,在他的中學時代,除了讀書,你會讓他幹什麼?我相信,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門的,但大部分人的回答依圖不會脫離“讀書”這個概念。比如有些家長會說,他的孩子在中學非常勤奮,從學校裡回來,馬上會去補習。各種補習班在等著他,英語、化學、物理、數學,甚至藝術,每一分鐘都會得到妥善的安排。

在青島的時候,我去一所高中參觀,一位老師驕傲地對我說:“我們校的學生最自覺了,直到晚上十二點,教室的燈都還是亮著的,從來不用老師督促,他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我問他:“他們的目標是什麼?”這位老師用很奇怪的眼神看著我:“當然是高考呀!”我很懍訝,他在說出這個答案時,竟是如此理直氣壯。

中國的學生,他們的中學時代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高考。如果用一個較大的概念來說,中國人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高考。高考之後呢?是被選擇。因為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主動選擇能力他們只會做考題,在上面有板有眼地填寫早就背誦熟練的答案。為了高考,他們的整個學生時代都在鍛鍊記憶力,所以他們記住了物理方程式、英語單詞和語法、數學公式,以及化學方程式。

但是我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是進不了常青藤盟校的,根本不合格。常青藤大學選擇學生的標準不是考試能力,而是思考能力。雖然兩種能力都有一個“考”字,性質卻是截然不同。前者是在被動地被社會選擇後者是在主動地選擇社會。因為常青藤教育培養的是社會精英,不是社會棋子。如果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進人常青藤盟校,當他還在中學的時候,就必須讓他擁有除讀書之外的生活。

首先,培養他主動的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也就是說,在最基本的規定課程之外,家長要鼓勵他多進行課外閱讀與思考。告訴他: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即便躋身那20%的精英階層,也做不出任何貢獻,不過是披著羊皮的狼罷了。

其次,除了讀書之外,讓孩子儘可能地參與到社會中去,去了解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尤其是這個國家的底層生活。

具體的參與方式包括做社區義工、為小區做免費的清潔工作、去醫院做免費的護理工作,還可以到體育項目中做義務的參與者,比如球童等,都能夠讓他最大限度地瞭解某些社會活動的組織模式,建立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再次,適當的假期打工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的孩子能夠做到,那就讓他在幾年的中學生涯中,分別去獲取在中小公司和大型公司的短期打工經歷。這不僅會讓他賺取到一些必要的生活費和零用錢,重要的是能培養他獨立自主的奮鬥觀念,初步開始他的“事業”,也是提前對常青摩教育理念進行接觸。完成社會化,就是常青藤大學對一個人在中學階段的要求。

孩子,你要知道能力比血統和財富更加重要,能讓你成為社會精英

最後,是應該在18歲再上常青藤嗎?

應該18歲才上常春藤嗎,一定是晚了,為什麼說已經晚了?

因為常青藤教育是成功導向教育,不是單純的素質教育,而決定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基礎,是在早期教育階段就開始打下的。等到18歲的時候,他的身體、心智、情商、人際關係能力、社會價值觀都已經基本定型了。而且這時他已經告別了家庭,基本進入了社會,與社會發生了緊密的聯繫,已經很難再改變什麼。“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情況不適用於常青藤教育。

有一位媽媽問我:“我的孩子六歲了,什麼時候讓他接受常青藤教育?”

我回答說:“現在。”

她的兒子到五歲為止,都沒有專門學習過任何幼教課程,只是在她的引導下,玩過一些簡單的益智遊戲,但是據她說,兒子簡直笨極了,對遊戲根本不感興趣,只想看卡通漫畫,打玩具槍和拆壞爸爸的小錄音機。

我說:“這難道不是很好嗎?正因為你們沒強制他參加那些過於疲勞的才藝培養,他才有了一個不錯的基礎。他喜歡弄壞錄音機,說明他對機械很感興趣,也許在這方面他會表現出很強的天賦。”

許多家長不清楚常青藤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不少人認為在學完國內的大學課程之後再進人常青藤盟校“進修”。他們對“常青藤”沒有一個成熟的清晰的概念,還是以課外輔導或才藝課那樣的老眼光來看待它。

其實,孩子一出世,他(她)就應該生活在一個充滿誘導和對話的常青藤環境中,快樂、健康、平等地成長。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甚至還不懂父母在說什麼,做什麼,給他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都是對他最大的呵護。這與知識練習和素質教育都有著根本的差別。

作為家長,你應該知道:

  • 最好的常青藤教育是從自己家裡開始的,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對他採取最正確的培養方式。
  • 常青藤教育既是針對孩子的,也是針對父母的。中國的父母要學會跟孩子平等交流,尊重他們的天性,理解他們的想法。這的確不容易,所以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
  • 進入“常青藤名校”之前,應該先培養出“常青藤素質”。因此,只有從家庭早期教育起步,才不會錯過最佳時機。

孩子的將來是由他自己決定的,但是父母可以為他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那就是讓他接受“常青藤”家教,使他擁有一對騰飛的翅膀,幫助他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飛得更高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