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杨利伟平时训练很刻苦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虽然时间不算太长,我却体验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太空生活!那一刻,我真的有些舍不得离开太空,太空太美了!我多么希望,太空旅程长些,再长些!可我知道,按照科学家的设计,我必须回去了,只有平安的回到地面,我的任务才算真正的完成,这次太空飞行才算圆满成功。

想到这里,我再一次依依不舍地向窗外的太空望去,它还是那么安详、宁静,满天的星星注视着我,仿佛正在向我招手告别。那个时刻,我就像回到了童年,和爷爷奶奶一起坐在夏天的夜空下仰望银河,寻找牛郎、织女。伴着爽朗的笑声,我终于圆了童年的梦想,飞向心驰神往的天穹……

再见了,太空!再见了,美丽、浩瀚的天空!

按照刚收到的命令,我把所有该检查的设备都仔细检查了一遍。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那个令人激动、神圣的时刻。

我心理很清楚,返回是这次任务的关键。太空飞行,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万一出事了怎么办?我的脑子里闪过这个问题。但是,马上我就否定了自己。从点火那一刻开始,发射、入轨、飞行,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这足以证明,科学家们早已经把所有问题都想过了。祖国绝对保证我的安全!

我一下子塌实了。我真应该好好地感谢祖国,古老的中华大地很早就有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等神话和传说,从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墩煌壁画的飞天绘画无不说明我们的飞天梦历来已久,但是谁最早向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最早在我国的明朝,那次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但是否知道火箭的故乡还是在我们的祖国家。据史书记载,中国产生喷气推进式火箭的年代应不迟于12世纪,距今已有800余年。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黑色火药配方,见于被后人尊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所著《丹经》一书中,火药一出现,就被用于喜庆活动和军事。起初,火药只是被当作燃烧物。后来,人们发现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气体,封闭在筒状物里的火药燃烧时能产生推力,火药就成了“推进剂”。

我国古代发明了多种火箭。名为“一窝蜂”的中国古代军用火箭,采用木制桶状发射器,并安放32支连在一起的箭。作战时,将它埋在地下,点燃总线,箭就犹如蜂群飞出,可杀伤敌人。火药燃烧产生的喷气推力代替了弓弦产生的弹力,喷着火焰的利箭速度更快、射程更远,也更具杀伤力。

“起火”,是用药筒将火药封闭,再捆在细杆上,和平时期用作喜庆活动的“烟花”,战时还可以用作联络信号。明代史书上记载的军用火箭“神火飞鸦”外型如乌鸦,用细竹或芦苇编成,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100丈开外,飞鸦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爆炸时的飞鸦宛如今日的火箭弹。

明代史书还记载了一种原始的火箭弹——震天雷炮,可依靠自身装药燃烧推进。这个名为“火龙出水”的军用火箭,专用于水战。竹筒制的龙内装火箭,外装“起火”。“起火”将龙身射至空中,又点燃龙身内的火箭,于是火箭再次射出。这已经相当于一种两级火箭了。

13世纪以后的中国元、明时代,火箭武器已有很大发展。到了16世纪,抗倭名将戚继光已在军中大量装备火箭。箭长5尺以上,绑附火药筒,能远射300步,倭寇见之丧胆。

古火箭虽然结构简单,但在制造工艺上仍需十分讲究才能成为可靠的武器。比如,要保证火箭药筒的质量,避免炸伤自己人;要解决安全贮存、运输、防潮等问题。再如,火箭串联,要保证第一级燃烧完毕时,能可靠地点燃第二级等等。这些看似古老的问题,今天在制造现代火箭时仍要慎重对待。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作品

中华民族有充足的理由为祖先的智慧感到自豪,我们更有充足的理由为改革开放中的祖国引以为骄傲。我们的国家为了选拔一名航天员费尽心机,训练一名合格的航天员用心良苦。投入的经费这样说吧,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钻石堆起来的。许多科学家拼搏一生,就是为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国家为了培养我们这些航天员,除了要求我们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还有这样几条对常人来讲几乎不尽情理的“五不准”: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为确保他们的绝对安全,即使是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个人不准开车,不准驾驶摩托。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医师制订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为保护好我们,有关部门采取特殊警卫:居住地周围有电视监视器,有流动哨,出门有专人护送;外出执行任务,必须坐火车软卧包厢,警卫跟随;探亲必须经总装备部有关部门批准。回家前,先通知公安部,再通知当地公安厅,一级一级通知,直到所在街道派出所。当地公安部门接到通知后,“便衣警车”日夜守护。因过于麻烦,几年间航天员每人只探过一次家。2002年3月,我们到杭州疗养,一下火车,浙江省公安厅厅长亲自带领警察负责警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直护送到疗养院。我们爬山锻炼,警察也要全程警戒。有一次,我们到湖北进行跳伞训练,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去大商场购物。当地公安部门在做好周密警卫的同时,悄悄派出14名男警察和14名女警察,化装成夫妻,紧跟在每名航天员后面,弄得我们以为碰上了小偷,险些闹出笑话。

随着“神舟5号”飞船胜利升空,人们又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我如何顺利返回地面了。这时飞船开始在344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其实,就像刹车一样,先是飞船在轨道上呈九十度转弯,然后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轨道舱继续在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而返回舱和推进舱再转九十度,正好与原来的飞行方向相反喷气,起到减速的作用。这时返回舱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行无动力飞行,飞行至距地面100公里时进入大气层,这时产生“黑障”现象,这是因为飞船与大气剧烈摩擦,在飞船四周产生了一个等离子壳,使飞船暂时无法与地面通讯。等飞至距地面80公里到20公里的高度时,飞船的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这时的飞船就像飞机一样,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飞行高度和姿态。当飞行到距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这时,早已等待多时的直升飞机便迅速捕捉到飞船发出的讯号,开始搜索和救援行动。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当飞船到达距地面10公里时,飞船开始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两具引导伞和一具减速伞,24秒后,主降伞打开,使飞船的下降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飞船降落到距地面5公里时,飞船的防热大底被抛掉,飞船离地面1.2米左右时,缓冲发飞动机开始向地面喷火,进一步减速,飞船安全地着陆了。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直到今天,每当我回想起太空中度过的每一分甚至每一秒,仍然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但我知道,我是中国航天员大队的一员,我是所有中国航天人的代表。祖国选中了我去实现一个千年的梦想,这是我的光荣;我代表祖国去完成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这是我的责任!神舟五号承载的重任已满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我深知,这伟大的荣誉应该属于为载人航天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人员,属于所有中国航天人,更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杨利伟自传,从太空回来的精彩过程与危险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