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選入課本的《賣油翁》,為何刪掉最後一句?有何不當?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過去的幾千年來,有很多知識典故需要我們掌握。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們的精力是有限的。無法從浩如煙海的文學典籍中找出適合自己的讀物,這就體現了課本編纂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們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每門課程的編纂專家都要適應時代的潮流,對課本內容進行新的編排整理。而有人就發現,入選語文課本的《賣油翁》,被專家們刪去了最後一句。那最後一句是什麼內容呢?又有何不妥之處?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被選入課本的《賣油翁》,為何刪掉最後一句?有何不當?


《賣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他在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的革新主張,在文學上則反對宋初以來的靡麗、險怪文風,主張文學上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以,他講賣油翁這個故事,主要是想告訴人們一些道理。那賣油翁主要說了哪些內容呢?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在《賣油翁》中,歐陽修設定了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康肅公陳堯諮,另一個是賣油的老翁。陳堯諮因為善於射箭,所以十分自傲,認為世界上再無第二個人能與自己媲美,也時常向人炫耀自己的技能。有一天,他又在家裡的射箭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路過,放下擔子,站在那裡看了很久沒有離開。當賣油老翁看到陳堯諮十箭中了八九箭時,只是微微地點了點頭。


被選入課本的《賣油翁》,為何刪掉最後一句?有何不當?


陳堯諮得意地問老翁:“你也懂射箭麼?我的箭法是不是很高明?”賣油老翁說:“沒什麼奧妙,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諮氣得七竅生煙,氣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技術!”老翁說:“憑我的酌油的經驗就能得出這個道理。”說完便放了一個葫蘆在地上,然後把一枚銅錢放在葫蘆口上,他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裡,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溼。接著老翁對陳堯諮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熟能生巧罷了!”陳堯諮聽完笑著將他送走了。


被選入課本的《賣油翁》,為何刪掉最後一句?有何不當?


在課本中,這已經是結尾。但其實歐陽修最後還有一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這句話中暗含了兩個典故,即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原本這兩個典故與上面所講賣油翁的故事類似,都是強調通過反覆實踐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讓做事得心應手。但輪扁斫輪這個典故卻從一方面強調了“讀書無用論”,編纂課本的專家考慮到學生們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處在培養和發展階段,為避免誤導學生,就將最後這句給刪除了,可謂用心良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