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的“囧”體現在哪裡?為什麼?

人生需要沉澱


影片主要講述:老闆徐伊萬纏身於婚姻危機和商業糾紛中,卻陰差陽錯與媽媽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衝突,使他與媽媽產生了激烈矛盾,同時還要與妻子鬥智鬥勇。一路上的風景奇遇。

自電影上映以來,大家對《囧媽》的評價度並不是很高,豆瓣評分僅6.0分。

很多網友表示:故事笑點不多,沒有新鮮感,劇情很平淡。唯一的亮點就是俄羅斯冬天的風景很美。

但是在我看來《囧媽》是徐崢的一部創新性電影。《囧媽》與《人在囧途》《泰囧》《港囧》這些電影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囧媽》不再只是為了博得觀眾一笑而且製造災難,而是通過每個成年人在生活中無法逃避的問題得以再現。

在《囧媽》中,笑點來源於密碼防盜門上的大鐵鎖、一條條長達60秒的語音、發語音時不斷被塞到嘴裡的小西紅柿......很多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不僅會想:“這不是我媽嗎?



二嫂愛說劇


由徐崢自導自演的《囧媽》在經過撤檔風波後,與字節跳動達成協議,於大年初一在其旗下多個APP免費全網首播。至此,

《囧媽》也成為了我國首個春節檔電影在流媒體平臺上首映的院線電影。

它以徐崢飾演的“徐伊萬”與黃梅瑩飾演的“盧小花”之間的母子情感線為敘事主線,講述了母子之間如何破解“歡喜冤家”這道屏障,最終達成和解的溫情故事。

看似上映結果與內容本身雙線順利的表象之下,《囧媽》到底囧在哪?

囧媽,還是“熊出沒”?

春節檔向來是閤家歡視域下,電影人、院線與觀眾的全民舞臺,而最佳的溝通橋樑就是家庭類喜劇片,過去的春節檔也都是如期與觀眾見面的,而今年的《囧媽》彷彿是獨樹一幟。

如片名所示,《囧媽》首先向我們拋出的“囧”就是母子之間的相處問題。

事業小有所成的中年男人徐伊萬(徐崢 飾),纏身於商業糾紛,但卻被迫與母親盧小花(黃梅瑩 飾)一同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在旅途中,雖然他和母親矛盾頻生,卻不得不面對現實、共克難關。

在徐伊萬與母親的這條主線之中,最為濃重的表現元素是影片高潮出現的熊,可以說它是影射了母子倆日常生活中咄咄逼人的壓抑感。

但呈現方式未免過多地帶有魔幻現實色彩了,在寒冷的森林裡赤手空拳與熊“智鬥”, 這還是一部反映現實的喜劇片嗎?

差可告慰的是導演徐崢嘗試著走出了前兩步“囧”系列電影的舒適區,並非主要著墨於工作或是夫妻關係,轉而講述的是中國式家庭的親子關係。

影片採取的是扁平化的敘事結構,在不甚出彩的結構之中,徐崢利用他做導演一貫的強項“對白強化”方式,來突出戲劇性衝突與推進故事情節發展。

像片中徐伊萬吐槽的“微信60秒語音多番襲擊”、“公眾號洗腦養生推文”等現象,其實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能夠遭遇到的問題。

同時,徐母對於徐伊萬幾近全方位包裹的“喪偶式育兒”的教育方式,相信也能夠引起觀眾一定程度的共鳴。

而夫妻之間的拉鋸戰作為副線,與母子關係發展的線索與互通。這條副線的結局,反而是比主線故事更加亮眼。

副線反成亮點,未團圓的“好”結局

其次是副線的“囧”——夫妻關係問題。這次電影在老生常談的中年婚姻危機之中,鋪開了一個嶄新的命題角度。

徐伊萬和妻子張璐(袁泉 飾)的相處模式,從徐伊萬與其母的關係互通中可以窺見一二,不過是角色互相置換罷了。

以徐伊萬為關係宇宙的核心來考慮,他對於嘮叨的母親是肉眼可見地想要取得相對的自由,與母親之間的矛盾也是來源於此;而對於妻子來說,徐伊萬彷彿是扮演了夫妻之中“母親”的角色,離婚協議書寧願耗著也不簽字,就連妻子去紐約他也要派表弟郭貼(郭京飛飾)代為“裹貼”。

而二人之間的導火線在影片開始就被張璐揭開:“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你希望我成為你想象中的妻子,我努力過,但我不是。”

張璐原本是徐伊萬的合作伙伴,她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女強人。在情感上,她也並沒有為了細枝末節的因素而妥協。

面對徐伊萬的唯唯諾諾,她在顧全徐母的基礎上已經充盈了足夠多的耐心,此番去紐約,可以說對他、對他們之間關係的最後通牒。

面對這樣一個內心強大、分寸有餘的“對手”,徐伊萬能夠與她在影片最後和解已屬不易,捨棄了強行“團圓”的大結局更是明智之舉。

這個結局的處理更是印證了徐崢對電影風格與手法的“鑽”勁。他沒有采用一般春節檔電影“光榮偉大正確”的大團圓式結局,而是藉由雙方的放手,來為觀眾展開更多思考的可能性。

線下轉線上,是順境還是窘境

在宣佈因疫情撤檔後,《囧媽》改於大年初一在字節跳動旗下免費播出,而該舉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院線方的聯合抵制。

然而,儘管選擇了免費網播,民眾的呼聲並非如預期中反響熱烈。

我們回頭看看影片目前的戰績:《囧媽》上線第一天,豆瓣評分僅為6.5分,第二天為6.1分,而現在距上映不到72小時,評分降至6.0分,並不算是一個很理想的成績。

從最初的春節檔電影預售票房情來看,《囧媽》票房3640.9萬元,在春節檔7部新片中排名第3。

從短期來看,影片選擇線上首映後徐崢不僅名利雙收,還掀起了處在疫情陰霾中民眾的狂歡。

當然,徐崢並非佔盡了便宜,無論是影片上映後不甚理想的豆瓣評分,抑或是各大院線的聯合發難都能不同程度地說明問題。線下院線作為目前電影宣發上映的頭部機構,並且短期內也幾乎沒有被取締的可能,徐崢目前面臨的“囧”境或許也只是未來大環境的冰山一角。



九尾影視集


電影《囧媽》被字節跳動收購後免費放映,縱觀全劇感情線十分豐富,不論從親情還是愛情上,劇情都是十分的緊湊。電影圍繞“囧”字展開,一路發展,從鬧離婚,再到被迫加入旅途而引發的母子爭議,母親賭氣下車遇險,到最後“意外”的演出,可以說電影被“囧”字貫穿全劇。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徐崢在影片中飾演的是徐伊萬,一個四十歲的創業者,固執己見不能理解他人的“孤獨者”。人到中年本該幸福美滿的生活,卻遭遇了離婚,妻子也即將要離開前往美國創業,而他們的共同財產是一份專利,倆人起了爭執,無法溝通。徐伊萬準備前往美國挽留妻子,登機時沒有想到卻發現護照忘記在了母親那裡。隨後回家尋找卻發現母親已出發前往莫斯科紅星大劇院。就這樣,徐伊萬“意外”的踏上了和母親去往莫斯科的火車。

母親對孩子全方位的愛,讓孩子感到厭煩,徐伊萬就是這樣,母親一味地給予她的愛給兒子,卻沒有想到兒子不接受這樣的愛,矛盾由此產生。

作為男人,自己的妻子卻要離自己而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那種心酸和無奈,不是不愛,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無法在一起的那種無奈,眼睜睜看著妻子離去,作為一個四十“不惑”的男人,心中是何等的淒涼。看著母親一味地想“縫合”自己與妻子的關係,我想徐伊萬的心裡也是五味雜瓶。夫妻之間不和睦,母子之間不理解,彷彿一瞬間所有的壓力都聚集在一起,徐伊萬的“囧”拉開了序幕。

從護照“消失”到家門被鎖,再到出行交通工具的選擇,母子只見小矛盾不斷,直到娜塔莎的出現,就像鞭炮被點燃一樣,矛盾驟然升級,徐伊萬一瞬間被“壓垮”,他衝著母親大喊:我受夠你的跟你待在這個包廂裡面,我受夠了你的教導,我受夠了你的強迫症還有你的疑心病。母子二人提及往事戳中痛處最終矛盾不斷升級。

劇情到了這裡所有的矛盾都擺了出來,不斷升級的矛盾,讓我這個觀眾看的也是看的心情複雜,或許在現實生活中的我也遇到了和徐伊萬一樣的問題,我們在某段經歷上實現了共鳴吧。隨著母親中途下車,劇情峰迴路轉。

在遭遇失散之後,母子倆安靜的談心,母親提起往事真相。彼此矛盾化解,解開了母子之間多年的隔閡,正當兩人喜極而泣時,卻遭遇了狗熊的襲擊。子護母,母救子的老套而感人的橋段上演了,最後經歷一番追逐後母子二人被獵人所救。而後母子二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莫斯科紅星大劇院,完成母親的心願。

縱觀全劇,與其說是“囧媽”不如說是徐伊萬人生中的一段“囧途”。一個男人的成功與否,在於他的後方安然無虞,徐伊萬經歷著離婚,母子隔閡,他的生活一團糟。他用盡全力去與這生活“鬥爭”,與母親隔閡化解後,希望與自己一直深愛的妻子也能重歸於好,他向妻子袒露心聲,卻沒有得到最好的結果。是啊,生活嘛,總有那麼多的差強人意,不會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電影《囧媽》以“囧”為引,貫穿全劇,結局也十分圓滿,只有夫妻之間埋下了“囧”字結局。

好了,這就是我對《囧媽》的囧提現在何處的理解,歡迎大家對我的內容指正。


人生需要沉澱


這種部影片通過一對母子在火車上相處的6天6夜,為我們完整的展現出了家庭中母親和兒子觀念上的衝突,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讓我們在這對母子身上看到了千千萬萬現實生活中母子的影子。

在整個劇情上面來看,雖然這是一部喜劇,但是一點都沒有做作的搞笑成分,整個影片非常自然,笑點也安排的很合理,不會讓人覺得突兀。

不光如此,在整個​影片中,也融入了很多關於俄羅斯民謠的風格,顯得輕鬆愉快。

01、家庭生活中的矛盾,都是由“掌控”開始

在影片的剛剛開始,徐伊萬可以說是正在面臨著各種危機。感情上的危機和母親之間的母子關係的危機。

實際上各種矛盾早已存在,但衝突卻是從這裡開始的。

徐伊萬和妻子即將分手,拿走了妻子的一盞檯燈,告訴妻子說“我幫你修好了”,他帶著絕對的心理優勢,期待著妻子的感激。

可是妻子給他的回應卻是:“我從沒喜歡過這個檯燈。這就是我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徐伊萬錯愕,從他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截止到現在他依然沒有意識到跟妻子之間存在最在的問題是什麼。

為了阻止妻子跟自己分開,他去找母親拿自己的護照,欲去美國追回妻子。

在幾番糾結和折騰之下,最終卻陪著自己的母親踏上去莫斯科的火車。

而與母親相處的6天6夜,讓他真正意識到了自己跟母親之間、和妻子之間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在火車上,母親對於自己的兒子過度的關心讓他感覺到自己根本就喘不過氣來。

母欲慈子想孝,可是卻完全經不起朝夕相處的推敲。

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但是他的母親對於他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還是有各種各樣的要求。

在自己與母親的相處過程中,他似乎看到了自己與妻子的相處方式,自然而然地把妻子對他說的話完完整整地還給了母親:“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的還是豎著長的,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這兩段極其相似的話語中,其實都透露中一個相同的信息,那就是無論是夫妻之間的矛盾還是母子之間的矛盾,“掌控”才是終極因素。

02、為什麼父母總想控制自己的子女?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的冷”、“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無可否認,大多數父母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這種愛看起來無私,但其實也許只是出於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目的,來源於自身的侷限。

例如,天冷孩子不知道添衣,媽媽會(表現出)很傷心,因為孩子的行為讓她感到她不是一個好媽媽,她沒有盡到“讓孩子身體健康”的責任。

孩子的不聽話影響了她成為一個好母親的目標。

親子關係的誕生,天生賦予了家長掌控主動權,但正是家長們“努力讓自己成為完美父母”的焦慮感,有時候會跳出來操控教養的方向。

正如《囧媽》裡的媽媽盧小花一樣,因為太愛、太關心孩子,於是事無鉅細介入孩子的生活。

現實中的盧小花們拼命地想讓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甚至在孩子已經40歲了,還要管著他吃多少肉,喝什麼水,信誓旦旦地拿著愛來控制孩子。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不斷的控制慾望,會強化孩子想要反抗的消極心理,卻又不知不覺地成為自己不想要成為的人。

影片中的母親,希望孩子能夠理解她,也不斷地用各種方式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訴求,可是用的卻是孩子不願意接受的方式。

比如60秒的語音方陣、跟兒子答非所問的溝通方式、不經兒子允許就自作主張的生活安排。

這一切的一切,非但沒有讓兒子理解和接納她,反而把兒子推向越來越遠的對立面。

03、控制式的教養方式,在孩子身上會產生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父母認為的為孩子好,真的是為孩子好嗎?引用一句《知否》裡盛明蘭跟小公爺說的一句話:“你認為是為我好,也得我自己覺得好才算,你說了不算。”

而控制式的教養方式,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呢?

l 情感上的退縮

《囧媽》中曾有這樣一個場景:

俄羅斯美女跟徐伊萬討論“被母親控制”這個話題時,曾問徐伊萬:“你喜歡這樣(被母親控制)嗎?你敢不敢把你的心裡話告訴你媽媽?”

徐伊萬驚慌失措地回答:“不敢不敢,絕對不敢。”

這裡徐伊萬的態度,跟他一開始登上火車找到母親時大聲吼媽媽時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似乎顯得十分不合理,可是往深層次裡想,卻也從側面折射出一個現象,那就是在面對媽媽時,徐伊萬隻能用表面上的張牙舞爪來掩飾自己在母親面前情感上的退縮。

而面對外人時,卻又不自覺地想維持一種孝順的人設,這就形成了一種人格上的矛盾,讓徐伊萬不知道如何去理順自己跟母親之間的情感關係,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跟母親之間的相愛相殺。

l 積攢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洩

嚴格的要求和過度控制會使孩子產生的負性情緒無處表達,這些積攢的情緒會發洩到自己身上,產生內隱行為問題:社交退縮、上癮行為或是羞愧、焦慮的情緒。

或者發洩到其他人身上,引發外顯行為問題,藉由暴力或犯罪行為,在社會上施展,比如攻擊別的同學(很多校園欺凌者的背後都有一個高壓控制的家庭)。

新加坡一項5年的縱向研究表明,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慮、抑鬱的風險。

l 錯誤的原生家庭延續

從徐伊萬的妻子對他說的話,再到徐伊萬對母親重複的幾乎一樣的話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徐伊萬很好地把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延續到了他自己的婚姻當中。

徐伊萬對妻子的改造恰恰是母親對他改造的復刻。

他和妻子的相處方式,正如母親和他的相處方式,明明心中都有著愛,可一切都都由於錯誤的控制方式而變得扭曲錯位,明明是愛和付出,卻變成了控制和索取。

04、父母如何做到跟孩子正確相處?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一段這樣的話:權力和愛是天平的兩端,權力強的時候,愛就會低頭;愛抬頭的時候,權力就慢慢釋放。

劇中徐伊萬的媽媽有一句話我們十分耳熟,那就是“我這輩子就是為了你而活”。

徐伊萬的父母夫妻關係不和諧,母親告訴他,多少次都想一走了之,可是一看到孩子就捨不得了,尤其是有一次,兒子對她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保護你”更讓她覺得,這輩子就是為了兒子而活。

徐伊萬的母親跟丈夫之間的感情出了問題,於是把所有的希望和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過度加碼了她對兒子控制的權力,使得情感的天平發生傾斜。

此時一旦孩子出現對抗自己權力的行為,她就覺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這種權力上的錯位,會讓她產生心理上的落差。

於是就以愛之名,不自覺地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不服管教,就採用更密集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

然而,當伊萬母親嘗試放下對婚姻的不滿,放開對兒子的控制,最終也獲得了兒子的理解與關愛,母子兩人才最終彼此都獲得成長的空間。

l 找到正確的和解之道

影片一開始,妻子和徐伊萬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能不能對她好一點?你還記不記得上一次給你媽媽的擁抱是在什麼時候嗎”

“這是一句歌詞嗎?我都40多歲的人了,我媽一開門我就抱住她,我媽會以為我爸又活過來了。”

徐伊萬的妻子之所以想讓丈夫抱抱媽媽,不僅僅是為了讓他能直接表達到母親的愛,更是想讓他找到一個跟母親的和解方式,而這個和解方式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理解,另一個溝通。

徐伊萬不理解母親,他認為母親過分控制父親,以至於夫妻關係變差。

後來經過盧小花一步一步的袒露,徐伊萬才明白媽媽與爸爸之間複雜的情感和關係,也才真正理解了媽媽對自己的那些執念。

而通過徐伊萬的發飆,媽媽也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控制已經到了對方無法承受的地步。

正是由於彼此的溝通,導致了問題的暴露,也才有了和解的契機。

相對於普通人內斂的表達方式,劇中俄羅斯姑娘娜塔莎的敢愛敢恨讓人不免覺得十分痛快。

恨他就把戒指扔掉,不讓自己成為敝履;愛他就不顧一切地擁抱,哪怕父親反對。

當我們能夠真正設身處地去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並且願意耐下心來,用恰當的方式來跟對方溝通。

像娜塔莎一樣,敞亮地說出來,勇敢地袒露自己,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傳大奇


鬱悶,無奈,悲傷,尷尬,困窘。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的推移。母子之間產生了隔閡。


2019打工異族


賈冰本片唯一的“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