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為什麼會存在這種說法?

老孫遁世無悶


這句俗語的深刻含義在於,極力歌頌作為平民百姓的母親,反映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本能的天生大愛。也從另一方面道出了"嚴父慈母"的深刻含義。之所以存在這種說法,是因為母親的偉大。


用戶山澗小溪113A


“白菜心,黃又黃,三歲二歲沒了娘。跟著爹爹還較好,又怕爹爹娶後孃,娶個後孃三年長,抱個孩子比我強,他吃稠的我喝湯。端起飯來想親孃,放下飯來淚汪汪…。”這是一首在過去流傳於我家鄉的一端民謠,這民謠以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在過去的社會里,死了親孃而跟著後孃的淒涼。

在過去,還留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了後孃就有了後爹。”這意思是說,當母親去世或離異後,孩子如跟著父親,而父親是會再娶的,這樣有了後孃,在後孃的嘮叨下,特別是在後娘生育了孩子們,做父親的往往會少疼愛前妻的孩子了,親爹也會變為後爹的樣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原妻生的孩子,是會倍感淒涼的。

“寧要討飯的娘,不要當官的爹。”其意思是說當不幸降臨於家庭,父母離異了,如果孩子尚小,最好跟著母親,那怕跟著生活條件很差的母親,也不要跟著做官的父親。過去的社會,昰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做官是很榮耀的,孩子如果跟著父親,這當官的父親一般都是妻妾成群,父親的愛會給了其她妻妾及她們親生的兒女,而沒了母親的孩子,不但沒了母愛,父愛得到的也會很少。不如跟著母親,即便是生活艱苦,也會得到無限的母愛。

從人性角度說,母愛與父愛的確是有所不同的。人們說,父愛如山,但母愛才是切膚之愛,這是人之天性所決定的。人的生長過程,母愛和父愛都不可缺少,只有享有幸福的父母之愛,才是圓滿的人生,也更易成長為健康的人格。但世間總有不幸,如父母之愛要失去一方,最好能留下母愛。


春日之虎


回答這問題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鄉有一干部、人特別能幹、就是作風不好,自己老婆生了兩兒一女、我們公社、6個大隊,他都有情人,這是不開公的事實,後來把鎮上一個比較嬌好的女人(有夫)搞上,幹部回家跟老婆商量離婚、他與鎮上女人結婚,生了一女孩,現在應該快3O歲了,幹部家老婆一直未再嫁,兒女當時對當官的爹有多恨,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幹部因作風不好,一直在公社當個公務員到退休,他離了婚的老婆靠做蒲扇把兒女拉扯大。

這故事已很好說明寧肯跟討飯的娘,也不要當官的爹的含義。

當然象他這種人很少,也是萬里挑一。



用中華利劍


寧要討飯的娘,不要當官的爹,這句話,我小時候常聽我母親說起。

正確的生活和理解,兒女永遠是孃的心頭肉,即使老孃真的沿街乞討,討來的那口飯,啥時也給兒女留有一口!

但反觀做官的父親,如果拋棄妻子後在婚,在他的心中,在婚的美人才是他的第一位,在婚前的兒女是第二位,自古道,有了後孃,就有後爹,可有了後老子,娘,還是你的那個娘!

但是,現在的社會是,學會數理化,不如有個做官的好爸爸,娘是好,問題是孃的手裡無權無錢,而爹的手中是既有權又有錢,那兒女的選擇只有一種,跟爹才是最終的選擇。


李德才21


懷胎十月骨肉情,一口口喂大,無微不至的照顧,兒女再差母親都會不離不棄,有口吃的也想著孩子,所以就算母親要飯孩子跟著也有安全感!再說當爹的有些粗心,事業為重,不太會細心照顧子女,頂多會給子女些錢花;相對來說,子女一般會跟媽媽親近,和爸爸有些疏遠。我鄰居家父母親六十多,在外工作的兒子一天敲門回家,父親開的門,兒子問:我媽呢?父親說出去串門了,兒子說,那算了吧,不進去了。我也是跟媽媽親近,和爸爸就有點比不上媽媽近,我兒子也是這樣[捂臉]


鏡子68446327


“寧跟要飯的娘,不跟當官的爹”。

大意就是:如果父母離婚了,寧肯跟著貧窮的媽媽,也不能跟著有錢有勢的爸爸。只有跟在親生母親身邊,孩子才不會遭罪。

這種想法自然是極度錯誤的。

夫妻離婚,只能代表彼此婚姻關係的破裂。但是,這種婚姻關係的破裂不能阻隔親子關係。

無論是父親和子女,還是母親和子女,關係是等同的。都要對子女擔負撫養的責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只有畸形的社會,才會出現離婚後跟著父親討不了好,只能跟著母親才能平安長大的現象。偏偏不巧,我們就很可能處於這種畸形的狀態下。

以前流行過這樣一首《小白菜》:

小白菜呀,地裡黃呀;三兩歲呀,沒了娘呀。

跟著爹爹,還好過呀;只怕爹爹,娶後孃呀。

《小白菜》是一首在解放以前流行於華北地區的民歌。歌曲在當時流行,是因為它所描述的“死了親孃而被後孃虐待”的情景,確實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婦女能夠把握自己的生活,孩子受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庇護(雖然現在工作還很不夠),這種現象是能夠得到遏制的。

總而言之,這種的想法能夠根除,才是正常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的體現。


HuiNanHistory


有你不幸福,與我共分享:

當今中國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走進媽媽的懷抱裡,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顆草,離開媽媽的懷抱裡,幸福哪裡找。

這首歌,道出了什麼?一句話:娘最親,跟媽好。

那麼“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的民間俗語似乎正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這句話是一個設問選擇題。放大其背景應該是這樣的:

古時候,在深山老林裡住著一戶人家。

丈夫整天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夜伴昏燈晝讀書,一心一意想考取功名,可謂專心致志也。而房妻一邊操持家務,靠刺繡花布弄一點銀兩維持著家裡的生計,另一邊還要精心關愛著自己膝下的一對兒女。兒子十歲,己進私塾唸書,女兒五歲,活潑可愛在家裡。

第二年春季,丈夫去參加科舉。

臨走時,妻子整理好行李送丈夫出了山外,在眼含淚水和依依不捨的狀態下,同丈夫分了手,道了一聲“家公,你好好照顧自己呀!”

望著遠去的家公背影慢慢消失了,婦人終於忘情地流下了眼淚……這裡面有辛酸,也有希望。辛酸而擔心是因為去年家公第一次科舉就名落孫山,希望而盼著的是今年能高中,讓家庭脫離苦海,讓孩子們能快樂成長!

一個月後,丈夫從京城回來。

那天陽光正好,妻子午飯後正在屋前小塘裡清洗衣服,木板拍衣一聲接著一聲響。家公輕腳慢步地來到了她身後,猛一哎聲:“小花,我考中了。”是呀,考中了,范進中舉了,他想給妻子來一個驚喜!

“是麼?那太好了。”乍一起身,高興不已,獨本板上的她由於身子不穩,一失足掉進了水裡。

落湯雞的她,在丈夫營救下上了岸,不顧滿身透溼,一下子撲進了丈夫的懷裡……。

三年後,遠在外地的丈夫捎來了一封家書。

妻子很高興,忙拆開信封,急切地讀了起來,漸漸地兩眼模糊、心裡涼涼,攤到了地上……女兒在跟前,不知媽怎麼了?

約莫西山陽盡之時,念私塾的兒子回來,看到媽媽痛哭傷心的樣子,忙拾起地上的信看了個遍。原來這不是家書,而是一封休書。爹爹在縣上娶了縣令的女兒,不能已只好叫娘離開他。

晚飯後,娘對兒子說:“兒子,你爹不得已雖分了我,但他在信中說,叫你回到他身邊去,到縣上去唸書可好?”

“媽!我不去,我要跟你過,爹不好。”兒子邊哭邊抹眼淚求媽媽答應。

“傻孩子,這兩三年來,多虧你爹寄錢回來……現在,你爹離開了,再也不會有錢了,跟著一個要快去討飯了的娘有啥奔頭?”娘哽咽道。

“不!媽,我離不開你,你討飯,我跟著,不念書了。”兒子堅決地說。

於是,媽媽心裡感到高興,但轉念一想還是苦口婆心地說道:“兒呀,不是娘捨得你,你娘帶著你妹妹過苦日子就算了,只是娘真心希望你讀書幹大事啊,我和你妹妹等你回來。”

“媽媽呀媽媽…”母子抱頭痛哭,命運就是如此被動安排了。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母親的偉大,這位母親偉大還在於他考慮了孩子的未來。

這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是一位年滿十二週歲小男孩子的決斷: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但是他拋不過母親的胸懷,只好去爹那兒求學,以期將來更好更多地回報娘恩!


杜象應


大家好,我是城市看客,專注三農現象分析及社會熱點解讀,歡迎關注!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的婚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那就是合得來則好好過,合不來馬上離(絕不湊合),孩子的歸屬也是交給法院判決。如果孩子判給女孩還好,如果判給男方,很多人都會表示惋惜,這其實和“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句民俗有很大的關係。

從現實生活來看,基本上也是孩子跟媽媽的好過跟爸爸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從情感上看媽媽比爸爸更強烈,對孩子的付出更多

常言道,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不僅僅因為母親生了孩子,更有孩子生命勝過自己生命的觀念。從十月懷胎到經受斷二十個根肋骨的疼痛把孩子生下來,母親和孩子間產生了世上最偉大、最無價的感情。如今雖然和孩子爸爸離婚,但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百分之九十九母親都捨不得。

相對來說,男人作為孩子生命誕生的參與者,這個過程比較短暫,更體會不到女方懷孕期間的種種不適和生產時撕心裂肺的痛,對於孩子的愛不像媽媽那般強烈和刻骨銘心。對於離婚後孩子跟誰基本上沒感覺。因為愛得多,所以付出更多,因此,離婚後孩子跟媽媽自然是最好的。


二、從性格上來看媽媽比爸爸更細膩,對孩子照顧更全面

由於男女性格的差異,雙方對孩子的成長照顧有很大不同。相對來說,媽媽對孩子的管理更細緻貼心,對子女的各種變化和需要都能及時感知並作出回應,可以給孩子從生活到心理上的全面關心。

父親作為一個男性,很多事情都是粗枝大葉。即關注大的問題,忽略小問題。但對於孩子來說,基本是沒有多少大問題的,主要就是生活吃、穿、住、學方面的小問題,而這些恰恰又不是男性的擅長。因此,一個跟著爸爸的孩子自然得不到像媽媽那樣更體貼的照顧。

三、從撫養理念上看媽媽善於更用情、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女性由於體質上的差異,經濟收入比不上男性(尤其是在舊社會),但人們依然認為離婚後孩子跟著條件不好的媽媽更好。這是因為媽媽雖然沒有好的經濟收入,但也能通過自給自足、以身作則等非金錢方式來教導和撫養孩子(用情),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更懂人世艱辛、更能獲得成功。

以前的男性雖然能謀個一官半職,獲得較好的經濟收入。只是如果孩子跟著他生活,很有可能沒錢了就給孩子花(用錢),少有時間教孩子節儉和做人的道理。這樣花錢撫養的孩子更容易養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品性,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如今,女性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很多離婚媽媽對孩子的撫養也更有信心。


其實,從科學角度來看爸爸媽媽都應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中,因此,這句民俗也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其只是特定時代背景下不得已的選擇。筆者希望的是現在的人們能認真地對待各自的感情,多給雙方包容和理解,讓孩子的成長和人生更完美。謝謝!


如果大家覺得我說的在理請點贊,也可關注我瞭解更多三農現象分析及社會熱點解讀!


城市說客


這句民間俗語具體出自哪朝哪代已經無從考證,可以肯定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老話,標準說法應該是“寧死做官的爹,不死要飯的娘”。

傳統社會里,男主外女主內,照顧孩子的永遠是娘,當官的爹死了,還能得到孃的庇護,而且古代有子嗣的女人極少再嫁,可如果娘死了,別說當官的爹一定會續絃,可能在娘活著的時候,爹就已經三妻四妾了!就算普通男子也多半會再娶,沒有女人的家不像家,洗衣做飯,縫衣做鞋都是女人的活。

三言二拍裡很多後媽虐死繼子的案例,手段慘絕人寰。後媽有自己的親生骨肉,怎會在乎前任的孩子,不虐待的基本就算好人了。有後媽就有後爹,男人對孩子永遠沒有女人那麼在乎,原因有兩個,一是男人主外,心力多半用在追逐事業權力上面了;二是男人對孩子只貢獻一顆精子就完事了,沒有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刻骨銘心,古代當官的男人十幾二十多個孩子很正常,只要身邊的女人夠多,六十歲還可以再當爹,女人不一樣,生育年齡只有那麼多年,每生一個都是鬼門關走一遭,早先死於難產的女人很多。所以,孩子對女人來說是珍貴的寶貝,對男人來說,算什麼得看男人的心情,看他對孩子媽的感情,看他子女的數量……

現代社會,男人有了些許改變,適當參與了孩子的教養,但還是無法和女人相比。最新離婚數據顯示,有孩子的離異家庭,女人撫養孩子的人數比男人多六倍。可見女人對孩子的責任心遠遠大於男人。

所以,直至今日,大家還在說“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



丨無為


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道出現實和人性,有何含義?

  俗語文化深耕於千百年的土壤,浸潤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一句簡單的俗語,背後往往有著無法言說的文化魅力。小編所說“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正是這樣言簡意賅而又有深度的俗語。這句俗語在農村的流傳度,還是相當的廣,究竟有何含義?想必好多人不一定能夠知道其文化精髓與背後的歷史底蘊,小編藉此為大家說一說這句俗語背後的文化內涵。

這一句俗語的背後,還有一個隱形的俗語,即“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夫妻之間的恩怨糾葛,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無辜的孩子。夫妻情盡,婚姻到頭,除了拆產的分割,還有就是孩子撫養權的劃分,古今同理。孩子究竟該如何選擇?不僅大人感到頭疼,小孩兒也是很頭疼。一般來說,婚姻走到盡頭的家庭,孩子都很小。那麼小的孩子卻要面對艱難的選擇,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基於此等文化背景,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毫無疑問的道出了現實和人性,說的是字字有血有肉,實在是血淋淋的前車之鑑。按照常理來說,做官的爹,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個人前途,都是十分的優渥與坦蕩。選擇做官的爹,自然而然要比討飯的娘好一千倍一萬倍。實則不然,一般來說夫妻離異後,跟上有錢有權的爹的孩子反而過得並不好,沒有“討飯娘”那般心安理得。

為何會出現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背後究竟有何含義?含義有三。一則,做官的爹儘管條件非常好,可是難免在離異後還要繼續找媳婦。讓一個後媽養別人家的孩子,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雖說口上萬般親近,可是內心深處總是有那麼點隔閡。二則,跟了爹以後,精神生活空虛並且缺愛嚴重。都說父愛如山,但是在特定情況下,父愛代替不了母愛。一個跟上做官爹的孩子,精神上的空虛與缺愛程度的加深,都會讓孩子內心飽受折磨。

三則,也是小編著重強調的一點,“討飯娘”生活清貧,可也會想方設法為了孩子而生活。孩子是孃的心頭肉,懷胎十月殊為不易。從瓜瓜落地的嬰兒,到滿地跑的孩子,一個母親經歷的切膚之痛遠比父親要多得多。母親給予孩子的愛細膩而又專一,就算找到了下家,也是想方設法的為孩子考慮。雖然看起來比較自私,可是這種愛與父愛相比確實光明磊落。做官爹的父愛,無疑是善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

基於上述3點含義,我們可以看出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確實是道出了現實與人性。這句俗語警示的意義大於現實意義,畢竟一旦由衷的發出這樣的感嘆,就意味著一個家庭的破裂,這是誰也不想看到的現實,實在是殘忍至極啊!所以,我們在看到這句俗語的現實與人性之後,也要注重家庭的和睦關注孩子的成長。如此,方可領會這句俗語背後的文化魅力與獨特的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