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老孙遁世无闷


这句俗语的深刻含义在于,极力歌颂作为平民百姓的母亲,反映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本能的天生大爱。也从另一方面道出了"严父慈母"的深刻含义。之所以存在这种说法,是因为母亲的伟大。


用户山涧小溪113A


“白菜心,黄又黄,三岁二岁没了娘。跟着爹爹还较好,又怕爹爹娶后娘,娶个后娘三年长,抱个孩子比我强,他吃稠的我喝汤。端起饭来想亲娘,放下饭来泪汪汪…。”这是一首在过去流传于我家乡的一端民谣,这民谣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在过去的社会里,死了亲娘而跟着后娘的凄凉。

在过去,还留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这意思是说,当母亲去世或离异后,孩子如跟着父亲,而父亲是会再娶的,这样有了后娘,在后娘的唠叨下,特别是在后娘生育了孩子们,做父亲的往往会少疼爱前妻的孩子了,亲爹也会变为后爹的样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原妻生的孩子,是会倍感凄凉的。

“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其意思是说当不幸降临于家庭,父母离异了,如果孩子尚小,最好跟着母亲,那怕跟着生活条件很差的母亲,也不要跟着做官的父亲。过去的社会,昰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做官是很荣耀的,孩子如果跟着父亲,这当官的父亲一般都是妻妾成群,父亲的爱会给了其她妻妾及她们亲生的儿女,而没了母亲的孩子,不但没了母爱,父爱得到的也会很少。不如跟着母亲,即便是生活艰苦,也会得到无限的母爱。

从人性角度说,母爱与父爱的确是有所不同的。人们说,父爱如山,但母爱才是切肤之爱,这是人之天性所决定的。人的生长过程,母爱和父爱都不可缺少,只有享有幸福的父母之爱,才是圆满的人生,也更易成长为健康的人格。但世间总有不幸,如父母之爱要失去一方,最好能留下母爱。


春日之虎


回答这问题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乡有一干部、人特别能干、就是作风不好,自己老婆生了两儿一女、我们公社、6个大队,他都有情人,这是不开公的事实,后来把镇上一个比较娇好的女人(有夫)搞上,干部回家跟老婆商量离婚、他与镇上女人结婚,生了一女孩,现在应该快3O岁了,干部家老婆一直未再嫁,儿女当时对当官的爹有多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干部因作风不好,一直在公社当个公务员到退休,他离了婚的老婆靠做蒲扇把儿女拉扯大。

这故事已很好说明宁肯跟讨饭的娘,也不要当官的爹的含义。

当然象他这种人很少,也是万里挑一。



用中华利剑


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这句话,我小时候常听我母亲说起。

正确的生活和理解,儿女永远是娘的心头肉,即使老娘真的沿街乞讨,讨来的那口饭,啥时也给儿女留有一口!

但反观做官的父亲,如果抛弃妻子后在婚,在他的心中,在婚的美人才是他的第一位,在婚前的儿女是第二位,自古道,有了后娘,就有后爹,可有了后老子,娘,还是你的那个娘!

但是,现在的社会是,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做官的好爸爸,娘是好,问题是娘的手里无权无钱,而爹的手中是既有权又有钱,那儿女的选择只有一种,跟爹才是最终的选择。


李德才21


怀胎十月骨肉情,一口口喂大,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女再差母亲都会不离不弃,有口吃的也想着孩子,所以就算母亲要饭孩子跟着也有安全感!再说当爹的有些粗心,事业为重,不太会细心照顾子女,顶多会给子女些钱花;相对来说,子女一般会跟妈妈亲近,和爸爸有些疏远。我邻居家父母亲六十多,在外工作的儿子一天敲门回家,父亲开的门,儿子问:我妈呢?父亲说出去串门了,儿子说,那算了吧,不进去了。我也是跟妈妈亲近,和爸爸就有点比不上妈妈近,我儿子也是这样[捂脸]


镜子68446327


“宁跟要饭的娘,不跟当官的爹”。

大意就是:如果父母离婚了,宁肯跟着贫穷的妈妈,也不能跟着有钱有势的爸爸。只有跟在亲生母亲身边,孩子才不会遭罪。

这种想法自然是极度错误的。

夫妻离婚,只能代表彼此婚姻关系的破裂。但是,这种婚姻关系的破裂不能阻隔亲子关系。

无论是父亲和子女,还是母亲和子女,关系是等同的。都要对子女担负抚养的责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只有畸形的社会,才会出现离婚后跟着父亲讨不了好,只能跟着母亲才能平安长大的现象。偏偏不巧,我们就很可能处于这种畸形的状态下。

以前流行过这样一首《小白菜》: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

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只怕爹爹,娶后娘呀。

《小白菜》是一首在解放以前流行于华北地区的民歌。歌曲在当时流行,是因为它所描述的“死了亲娘而被后娘虐待”的情景,确实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孩子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虽然现在工作还很不够),这种现象是能够得到遏制的。

总而言之,这种的想法能够根除,才是正常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体现。


HuiNanHistory


有你不幸福,与我共分享:

当今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走进妈妈的怀抱里,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颗草,离开妈妈的怀抱里,幸福哪里找。

这首歌,道出了什么?一句话:娘最亲,跟妈好。

那么“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的民间俗语似乎正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这句话是一个设问选择题。放大其背景应该是这样的:

古时候,在深山老林里住着一户人家。

丈夫整天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夜伴昏灯昼读书,一心一意想考取功名,可谓专心致志也。而房妻一边操持家务,靠刺绣花布弄一点银两维持着家里的生计,另一边还要精心关爱着自己膝下的一对儿女。儿子十岁,己进私塾念书,女儿五岁,活泼可爱在家里。

第二年春季,丈夫去参加科举。

临走时,妻子整理好行李送丈夫出了山外,在眼含泪水和依依不舍的状态下,同丈夫分了手,道了一声“家公,你好好照顾自己呀!”

望着远去的家公背影慢慢消失了,妇人终于忘情地流下了眼泪……这里面有辛酸,也有希望。辛酸而担心是因为去年家公第一次科举就名落孙山,希望而盼着的是今年能高中,让家庭脱离苦海,让孩子们能快乐成长!

一个月后,丈夫从京城回来。

那天阳光正好,妻子午饭后正在屋前小塘里清洗衣服,木板拍衣一声接着一声响。家公轻脚慢步地来到了她身后,猛一哎声:“小花,我考中了。”是呀,考中了,范进中举了,他想给妻子来一个惊喜!

“是么?那太好了。”乍一起身,高兴不已,独本板上的她由于身子不稳,一失足掉进了水里。

落汤鸡的她,在丈夫营救下上了岸,不顾满身透湿,一下子扑进了丈夫的怀里……。

三年后,远在外地的丈夫捎来了一封家书。

妻子很高兴,忙拆开信封,急切地读了起来,渐渐地两眼模糊、心里凉凉,摊到了地上……女儿在跟前,不知妈怎么了?

约莫西山阳尽之时,念私塾的儿子回来,看到妈妈痛哭伤心的样子,忙拾起地上的信看了个遍。原来这不是家书,而是一封休书。爹爹在县上娶了县令的女儿,不能已只好叫娘离开他。

晚饭后,娘对儿子说:“儿子,你爹不得已虽分了我,但他在信中说,叫你回到他身边去,到县上去念书可好?”

“妈!我不去,我要跟你过,爹不好。”儿子边哭边抹眼泪求妈妈答应。

“傻孩子,这两三年来,多亏你爹寄钱回来……现在,你爹离开了,再也不会有钱了,跟着一个要快去讨饭了的娘有啥奔头?”娘哽咽道。

“不!妈,我离不开你,你讨饭,我跟着,不念书了。”儿子坚决地说。

于是,妈妈心里感到高兴,但转念一想还是苦口婆心地说道:“儿呀,不是娘舍得你,你娘带着你妹妹过苦日子就算了,只是娘真心希望你读书干大事啊,我和你妹妹等你回来。”

“妈妈呀妈妈…”母子抱头痛哭,命运就是如此被动安排了。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母亲的伟大,这位母亲伟大还在于他考虑了孩子的未来。

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是一位年满十二周岁小男孩子的决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但是他拋不过母亲的胸怀,只好去爹那儿求学,以期将来更好更多地回报娘恩!


杜象应


大家好,我是城市看客,专注三农现象分析及社会热点解读,欢迎关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就是合得来则好好过,合不来马上离(绝不凑合),孩子的归属也是交给法院判决。如果孩子判给女孩还好,如果判给男方,很多人都会表示惋惜,这其实和“宁跟讨饭娘,不跟当官爹”这句民俗有很大的关系。

从现实生活来看,基本上也是孩子跟妈妈的好过跟爸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从情感上看妈妈比爸爸更强烈,对孩子的付出更多

常言道,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不仅仅因为母亲生了孩子,更有孩子生命胜过自己生命的观念。从十月怀胎到经受断二十个根肋骨的疼痛把孩子生下来,母亲和孩子间产生了世上最伟大、最无价的感情。如今虽然和孩子爸爸离婚,但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百分之九十九母亲都舍不得。

相对来说,男人作为孩子生命诞生的参与者,这个过程比较短暂,更体会不到女方怀孕期间的种种不适和生产时撕心裂肺的痛,对于孩子的爱不像妈妈那般强烈和刻骨铭心。对于离婚后孩子跟谁基本上没感觉。因为爱得多,所以付出更多,因此,离婚后孩子跟妈妈自然是最好的。


二、从性格上来看妈妈比爸爸更细腻,对孩子照顾更全面

由于男女性格的差异,双方对孩子的成长照顾有很大不同。相对来说,妈妈对孩子的管理更细致贴心,对子女的各种变化和需要都能及时感知并作出回应,可以给孩子从生活到心理上的全面关心。

父亲作为一个男性,很多事情都是粗枝大叶。即关注大的问题,忽略小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基本是没有多少大问题的,主要就是生活吃、穿、住、学方面的小问题,而这些恰恰又不是男性的擅长。因此,一个跟着爸爸的孩子自然得不到像妈妈那样更体贴的照顾。

三、从抚养理念上看妈妈善于更用情、对孩子身心更健康

女性由于体质上的差异,经济收入比不上男性(尤其是在旧社会),但人们依然认为离婚后孩子跟着条件不好的妈妈更好。这是因为妈妈虽然没有好的经济收入,但也能通过自给自足、以身作则等非金钱方式来教导和抚养孩子(用情),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懂人世艰辛、更能获得成功。

以前的男性虽然能谋个一官半职,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只是如果孩子跟着他生活,很有可能没钱了就给孩子花(用钱),少有时间教孩子节俭和做人的道理。这样花钱抚养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品性,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如今,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很多离婚妈妈对孩子的抚养也更有信心。


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爸爸妈妈都应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中,因此,这句民俗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其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得已的选择。笔者希望的是现在的人们能认真地对待各自的感情,多给双方包容和理解,让孩子的成长和人生更完美。谢谢!


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在理请点赞,也可关注我了解更多三农现象分析及社会热点解读!


城市说客


这句民间俗语具体出自哪朝哪代已经无从考证,可以肯定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老话,标准说法应该是“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要饭的娘”。

传统社会里,男主外女主内,照顾孩子的永远是娘,当官的爹死了,还能得到娘的庇护,而且古代有子嗣的女人极少再嫁,可如果娘死了,别说当官的爹一定会续弦,可能在娘活着的时候,爹就已经三妻四妾了!就算普通男子也多半会再娶,没有女人的家不像家,洗衣做饭,缝衣做鞋都是女人的活。

三言二拍里很多后妈虐死继子的案例,手段惨绝人寰。后妈有自己的亲生骨肉,怎会在乎前任的孩子,不虐待的基本就算好人了。有后妈就有后爹,男人对孩子永远没有女人那么在乎,原因有两个,一是男人主外,心力多半用在追逐事业权力上面了;二是男人对孩子只贡献一颗精子就完事了,没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刻骨铭心,古代当官的男人十几二十多个孩子很正常,只要身边的女人够多,六十岁还可以再当爹,女人不一样,生育年龄只有那么多年,每生一个都是鬼门关走一遭,早先死于难产的女人很多。所以,孩子对女人来说是珍贵的宝贝,对男人来说,算什么得看男人的心情,看他对孩子妈的感情,看他子女的数量……

现代社会,男人有了些许改变,适当参与了孩子的教养,但还是无法和女人相比。最新离婚数据显示,有孩子的离异家庭,女人抚养孩子的人数比男人多六倍。可见女人对孩子的责任心远远大于男人。

所以,直至今日,大家还在说“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



丨无为


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道出现实和人性,有何含义?

  俗语文化深耕于千百年的土壤,浸润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一句简单的俗语,背后往往有着无法言说的文化魅力。小编所说“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正是这样言简意赅而又有深度的俗语。这句俗语在农村的流传度,还是相当的广,究竟有何含义?想必好多人不一定能够知道其文化精髓与背后的历史底蕴,小编借此为大家说一说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一句俗语的背后,还有一个隐形的俗语,即“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妻之间的恩怨纠葛,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无辜的孩子。夫妻情尽,婚姻到头,除了拆产的分割,还有就是孩子抚养权的划分,古今同理。孩子究竟该如何选择?不仅大人感到头疼,小孩儿也是很头疼。一般来说,婚姻走到尽头的家庭,孩子都很小。那么小的孩子却要面对艰难的选择,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基于此等文化背景,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毫无疑问的道出了现实和人性,说的是字字有血有肉,实在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按照常理来说,做官的爹,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个人前途,都是十分的优渥与坦荡。选择做官的爹,自然而然要比讨饭的娘好一千倍一万倍。实则不然,一般来说夫妻离异后,跟上有钱有权的爹的孩子反而过得并不好,没有“讨饭娘”那般心安理得。

为何会出现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背后究竟有何含义?含义有三。一则,做官的爹尽管条件非常好,可是难免在离异后还要继续找媳妇。让一个后妈养别人家的孩子,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虽说口上万般亲近,可是内心深处总是有那么点隔阂。二则,跟了爹以后,精神生活空虚并且缺爱严重。都说父爱如山,但是在特定情况下,父爱代替不了母爱。一个跟上做官爹的孩子,精神上的空虚与缺爱程度的加深,都会让孩子内心饱受折磨。

三则,也是小编着重强调的一点,“讨饭娘”生活清贫,可也会想方设法为了孩子而生活。孩子是娘的心头肉,怀胎十月殊为不易。从瓜瓜落地的婴儿,到满地跑的孩子,一个母亲经历的切肤之痛远比父亲要多得多。母亲给予孩子的爱细腻而又专一,就算找到了下家,也是想方设法的为孩子考虑。虽然看起来比较自私,可是这种爱与父爱相比确实光明磊落。做官爹的父爱,无疑是善变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基于上述3点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确实是道出了现实与人性。这句俗语警示的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毕竟一旦由衷的发出这样的感叹,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裂,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现实,实在是残忍至极啊!所以,我们在看到这句俗语的现实与人性之后,也要注重家庭的和睦关注孩子的成长。如此,方可领会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魅力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