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新春將至,到處喜氣洋洋,與此同時,幾乎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又要出現,到底應不應該該禁止爆竹?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個真實的事例。曾經,在南印度洋毛里求斯島上快樂的生活著不會飛的的渡渡鳥,而現在只剩下圖像——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中根據現代研究製作的渡渡鳥骨骼和實體模型,現在的人們只能間接的去想象渡渡鳥活著的樣子

這種鳥在1505年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減少。在1660年代前後,徹底絕滅。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既然是春節放鞭炮,為何會想起這個著名的滅絕動物?兩者之間有類似的發展,但不希望出現同樣的結果。

是危言聳聽嗎?不是。

至少,自2016年1月1日以來,在上海外環以內已經禁放煙花爆竹。如果沒有足夠熱愛鞭炮的心,不願驅車去“可放區”以滿足小小的愛好,住在上海,春節的鞭炮已經“滅絕”。北京也類似,在五環以內,鞭炮同樣“滅絕”。而且,即使想要放炮,定點銷售,數量有限,去晚了,賣完了,放炮的機會照樣被扼殺。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鞭炮和渡渡鳥類似之處在於,為滿足慾望,人們沒有節制。

禁放鞭炮和沒有節制似乎沒有關係,但在討論是否應該禁止鞭炮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兩者的關聯。

在某些區域已經出現了事實上的禁放,即使不存在這種實際已經發生的情況,鞭炮也應該禁止,至少是有限度的允許,換一種說法就是,鞭炮的燃放不能放任不管。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為何要禁止或限制燃放鞭炮。

第一,鞭炮的危害

鞭炮雖然給我們帶來歡笑,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但越來越多的報道意識到鞭炮的危害。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隨著社會和人們的文明進步,對春節放鞭炮這種習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視。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空氣汙染不必多說,可除了肉眼可見的煙塵,還會釋放出有毒顆粒物,擴散到幾十千米以外。這些顆粒物的毒性來自於煙花和爆竹燃放時排放的金屬元素,正是這些金屬讓煙花有了顏色。比如鋇,能夠讓煙花呈現出綠光,而鍶會讓煙花呈現出紅光等。為了獲得合適的色調,一些煙花混合了若干種此類金屬。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雜誌上。研究者利用大氣監測顆粒質量濃度及電鏡單顆粒方法發現,中國新年集中燃放煙花和爆竹時,會釋放的大量的有毒有害金屬顆粒物,與遠在50千米以外背景大氣中找到的空氣顆粒物成分類似。

這樣的解釋,即使不能理解,也比較好接受,在鮮豔的顏料中便混有大量的金屬元素,所以絢麗的煙花同樣含有,不足為奇。問題在於,知道了這個事實,是否還可以坦然地在家人面前點燃?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此外,對於有些人來說,鞭炮聲就是惱人的噪音。

網友感言:為了孩子,請不要燃放煙花爆竹!

每當看到我女兒被震耳欲聾的爆竹爆炸聲從睡夢中驚醒時,每當我女兒一聽到爆炸就捂著耳朵撲到我懷裡時,每當我女兒一邊緊緊摟著我的脖子簌簌發抖,一邊哭喊著“炮、炮,怕、害怕!”時,我就會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大聲呼喚:為了孩子,請不要燃放煙花爆竹!將心比心,我相信,大多數的家長,如果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就會同意我的想法。

如果對此完全忽視不見,只認為是一種快樂,那麼只能說,可以猜得出,你是那種會把鞭炮在自己幼兒身邊點燃還會哈哈大笑的樂觀者。或者至少可以做到,在家裡,孩子身邊,心安理得的享用著吸菸的快樂。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對清潔工人的影響無需多說,前幾年前,鞭炮燃放後的垃圾,一再打破記錄,早已不是驚人的新聞;而清潔工人的辛苦,誰能體諒?就因為做這份工作,就必須要清理他人狂歡後的狼藉

在農村裡還好,自家院裡方,自己打掃,不會影響別人。可有環衛工人了,燃放者會打掃嗎?

除了鞭炮帶來的不良影響,或者說危害,也確實有不少人不喜歡鞭炮。

第二,鞭炮的反對者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據一項網上的相關投票顯示,有近七成的網友贊成禁放煙花爆竹。假如說七成太多,有水分,那麼五成呢?還是太多,而且,假如一定要用數字來衡量,那麼最少要幾成反對,才應該重視?

哪怕是極少數反對,那也是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相比而言,抽菸的話,還可以待在家裡,對別人沒什麼影響。

很能說明問題的討論:“那些亂放鞭炮的人有沒有考慮鄰居的感受?”對應的,“如果不放的話,你能考慮到他的感受嗎?”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第三,放鞭炮的心理

放鞭炮出於什麼心理?網上一種解釋很有道理,

鞭炮的聲音和閃光效果實際上對“其他人”是一種侵犯,但由於積累的社會習慣,導致人們對這種侵犯必須採取寬容態度,只要不被炸傷,就不能表示抗議。所以,希望獲得權威感的人也會喜歡這個活動,可以通過無責任的侵犯他人來獲得暫時的權威感。

放過鞭炮的都知道,只有自己的鞭炮最大,放得聲音最響,才能有極大的滿足感。假如所有的炮聲響成一片,不能體現出自家的不同,也會覺得不夠。

資深心理師宋玉梅也做了心理解讀,

“大部分人都會按照社會的規章制度行事,但由於人格特點的不同,有的人就願意以表現自己來贏得關注,甚至明知故犯。越是禁止購買、燃放偽劣煙花爆竹,越是打擊在禁放地區燃放,就越刺激部分表現慾望強、敏感、不夠理智的人群的逆反心理,非要‘反其道而行之’。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如果對照內心的想法,會發現說得很有道理。

另外有一種分析也很有意思。鞭炮聽它的響聲,煙花看它的燦爛,理論上來說,無論誰放,旁觀的人都一樣獲得煙火的好處,即使不願意分享也做不到。然而, 即使是免費欣賞,旁觀者仍然難以獲得同樣的滿足。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幾乎人人都想自己來放。

第四,多少人是真心想要保留傳統?

春節放鞭炮,的確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且不論這個傳統是不是陋習,叫著喊著要保留傳統的人當中,有多少是出於真心的希望?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或許,更多的是因為鞭炮承載了很多童年的快樂,就像其他消失的童年玩具一樣。

真的只是因為失去傳統而覺得不捨嗎?

在很多人小的時候,甩炮曾經風靡一時,帶來多少樂趣,現在也很難看到。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現在再見到,或許仍然會喜歡,也不見有人要提倡恢復?是因為沒有從前那種愛不釋手的感覺?

更久以前的西晉,士人有服食“五石散”的風氣,相對今日,也是一種傳統,為何現在不說要恢復這一“高雅”活動?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而且它還有一定的好處,五石散對於年邁體虛、陽氣不足者,若用法得當的話,有一定的助陽強體作用。

但是,如果毫無節制地濫用五石散,則會使人患重疾乃至死亡。燃放鞭炮不也是這樣嗎?

第五,鞭炮燃放的控制

2016年春節,北京讓市民自己選擇是否要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不禁止燃放鞭炮,而由大家自主來決定。第一天,幾乎沒有,只有零星的鞭炮聲,反映了民眾的素質;到了第二天,大年夜臨近,彷彿在等待著什麼,出現了第一聲炮響,第二聲,突然之間,炮聲響成一片。

第二年開始,北京也出臺了禁止燃放鞭炮煙花的條例,標誌隨處可見。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曾經,上海可以放鞭炮,也可以再次回味童年的快樂,而現在沒了。一個人可以遵守規矩,不至於要發出禁令,但在別人不願不能遵守規矩時,所有人都失去了機會。

普遍來說,上海人的素質要高一些,不是地域黑,而是他們相對的更能遵守規則,即便如此,也依然只能一刀切。既然不能避免不守秩序,那麼結果就是徹底消失。

兩害取其輕,國外有類似的觀點,lesser of the evil。可見,遇見同樣的難題,無論東西方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難以遵守規則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有。

一個外企曾經有很好的福利,每個月可以請一天帶薪的病假,不需要假條,感覺不舒服就可以得到批准,一些聰明人就每月固定請假,最後引起高管不滿,徹底取消。

北京、上海的實例說明了不能指望每一個人意識到鞭炮的危害並自覺遵守,現實上不可能。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結語

作為中華傳統的鞭炮,究竟是不是陋習,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能因為是傳統,就認為應該全盤保留。

在傳統思想裡,有“過猶不及”的思想,即使不禁止鞭炮,對於事件本身也有指導意義,對它放任不管只會有一種後果。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就像滅絕的動植物一樣,沒有任何節制的開發利用,從而導致消失不見。"欲使其滅亡,必使其瘋狂",不加以改進,地球都難以供人類生存。

消失的珍稀動物,後人只能通過圖片來欣賞。如果同樣的命運發生在鞭炮身上,淪落到“紙上談兵”的地步,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就像北京曾經問市民一樣,由廣大網友來決定是否禁放鞭炮,或者少放,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最後,祝您新春快樂,闔家幸福。


〈參考〉

過年真的要少放煙花爆竹,重金屬顆粒、PM2.5都要爆表了!

中國人為何過年愛放鞭炮?

〈完〉


春節該不該放爆竹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