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用這句魯迅的話,來形容徐浩峰執導的《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太合適不過了。

在那個自稱武林正統的江湖中,一旦新鮮血液出現,必會成為眾矢之的。明面上是維護正統,背地裡卻是畫地為牢的排斥,因為,那個武林早已在習慣中走向麻木,在麻木中自我封閉,最後,裡子活成了面子,而面子也就只剩一層皮而已。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我想,徐浩峰對待武俠是謙卑的,所以,在執導的武俠電影《倭寇的蹤跡》中,他摒棄了假想的飛簷走壁和噴血的刀光劍影,然後,選擇用近乎寫實的手法,嘗試著與那個消逝的武林近距離的交流。在武林這個看似開放實則封閉的圈子裡,刀與刀的對抗,其實,總有一條暗線作為牽引,那就是傳統的規矩與禮數。

只不過,在虛偽的身份偽裝中,規矩與禮數最終淪為了勾心鬥角的工具。

徐浩峰是個文人,所以,在2012年上映的《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中,總是能夠感受到濃濃的書生意氣。故事內容中,沒有鮮血點綴的江湖,卻總讓人看的無比揪心。帶著探討性思考的武俠電影,試圖開創出一種新的個人風格,就如同電影中那把想要得到流傳的改制倭刀一樣,何其艱難。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1

擁有《雙旗鎮刀客》那樣的開創性,卻沒有擁有《雙旗鎮刀客》那樣的反響,這大概就是《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的命數,但是,這並不代表,它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雖然,《倭寇的蹤跡》作為徐浩峰的第一部作品,在拍攝手法上略顯生澀,也存在諸多內容上的漏洞,可是,利用故事作為思考的外衣,無形中,卻在傳遞著導演對於逝去武林的追憶。

條條框框束縛的武林,總是讓人束手束腳,但是,因為規矩的存在,所有人都心存敬畏之心,即使,這種敬畏之心帶著幾分虛情假意,但總歸在整體上,維繫著武林的表面祥和。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只可惜,世事難料人心難測,將祖宗規矩慢慢扭曲成獲取自我名利的墊腳石,停滯不前的同時,也在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於是,這部《倭寇的蹤跡》,嘗試著站在辯證的角度,去探討與反思武林最後的走向。

相比較第二部作品《師父》中,對於所謂武林正統直白的諷刺,《倭寇的蹤跡》算是走進武林正統圈子中的嘗試性融合,它沒有撕破臉皮的挑戰權威,反而是從側面試探與接納著所謂的規矩。

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明朝萬曆年間,兩個戚繼光的貼身侍衛,為了能夠將改制倭刀流傳民間,只能去挑戰當時控制武林的四大門派,因為,無論是誰想要開宗立派,必須經過四大門派同意才可以。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不過,因為使用的是改制倭刀,在當時傳統的認知中,雖有改良,但仍舊是倭寇所用武器,並非是中土常規兵器,因此被四大門派否定與排斥。為維護地位與聲望,四大門派甚至假借除倭寇之名,對這兩人進行追殺,故事便在這種追殺中緩慢推進。

否定改制倭刀,實則是對於一切創新以及非我族類的排斥,而這背後的力量,正是已經搖搖欲墜的祖宗規矩。原本是規範行為引導價值的規矩,最後成為了維護面子的利器,到頭來,傷人也害己。

在這部電影中,徐浩峰故意削弱了外部氛圍的渲染,而只是專注於內部的打鬥,於是,整部電影,並沒有任何百姓的圍觀,借用四大門派的口,說出了其中的理由,那就是,把百姓從河對岸隔絕了,這樣,裡面發生什麼事,也就沒人知道了,這裡帶有很強的諷刺意味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武林本屬於江湖,可現在倒自覺與江湖斷開,這與最開始排斥倭刀如出一轍。偌大的武林成為了少數人掌控的團體,當權力過分集中到幾個人手上時,即使有所謂規矩的牽引,到頭來,也只會成為搪塞外人滿足自我利益的藉口罷了。

電影中,利用兩個女人作為中堅力量,她們只是簡單掌握了改制倭刀的殺敵技巧,就輕鬆重創四大門派數十人。這裡情節的設計,是徐浩峰對於所謂正派的嘲諷,且有一種不破不立的思想融入。女人本是弱勢,可弱勢居然戰勝強勢的一方,證明改制倭刀實力的同時,也在對所謂陳腐的規矩,作出善意的提醒。

這裡並非是對於規矩的完全否定,因為,在四大門派進攻的時候,出於傳統規矩的束縛以及面子的考慮,從四大門派口中說出了那句——“我們中原門派,只從正面進攻”,於是,四大門派基本履行著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正面的進攻與摒棄陰招的使用。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由此可以看出,徐浩峰對於武林規矩中的某些禮數,還是基本認可的。只是,因為人類劣根性的存在,規矩難免會被利用,這就是改制倭刀無法得到認可的癥結。

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迴歸到俠之大者開宗立派,從大我到小我,這並不是武俠片的退化,而是對於武俠片的追根溯源。當把習武之人放在人的角度,而非神的角度看待時,這個武林才算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

利用改制倭刀的出現,將所有武林人士的形象進行了立體化的塑造,沒有所謂好人與壞人的區分。驅使爭鬥的是動物本性,制止爭鬥的是人的本性,弱肉強食的武林生存中,趨利避害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當沒有人能夠在那艘船上戰勝倭刀變換而來的棍法時,四大家族不得不重新考慮接納這種改制倭刀。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2

從挑戰正統揭穿虛偽,到站在正統規矩的圈子裡,努力地為自己正名,雖然,在結尾處,倭刀最後敗了,可是,還是得到了開宗立派的資格,也許,這也算是從排斥到融入的某種勝利。

仔細分析,那個拿著改制倭刀的梁痕錄,是不是很像拿著創新式武俠劇本,在電影圈橫衝直撞的徐浩峰呢?

當經歷了飛簷走壁的傳統武俠輝煌時期,然後來到了以假亂真的科技武俠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在武俠片的電影世界迷失著自我。於是,徐浩峰嘗試著打破固有的武俠套路,試圖開創出一種寫實風格的新式武俠,然後,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那個普通人的武俠世界,尋求一種站在規矩裡的突破。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從《倭寇的蹤跡》到《師父》再到接下來的《刀背藏身》,將對於武俠的反思融入其中,將單純的打鬥提升到哲學的思考,畢竟,我們的武林總有一種規矩存在,而所有圍繞規矩的禮數,總是那麼的耐人尋味。追尋逝去的武林,既要站在規矩裡跳舞,又要跳出規矩的束縛,讓自己有個冷靜的思考,任重道遠。

正如我開頭引用魯迅的那句話,在中國想要獲得改變,的確太難了,存規矩之心卻總是假借行禮之名大搞破壞,這種行為,不僅僅存在武林中,也存在現實生活中。

就如當下的武俠電影,表面看似花樣百出,實則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死板的利益模式,大家表面看似敬重與遵守,但內裡卻是排外與頑固,畢竟,不肯退位苦苦死撐的老江湖們,怎麼會容許一個毛頭小子興風作浪呢?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電影,也是冷的

武林是一種文化,電影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當文化遇到阻塞,必須有個人站出來進行創新與改良。

我想,徐浩峰就在嘗試著去做這樣的人,只是,目前阻礙太多,就像那部撤檔後遲遲沒有上映的《刀背藏身》一樣,破與立總得慢慢找個平衡點吧,一起期待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