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用这句鲁迅的话,来形容徐浩峰执导的《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太合适不过了。

在那个自称武林正统的江湖中,一旦新鲜血液出现,必会成为众矢之的。明面上是维护正统,背地里却是画地为牢的排斥,因为,那个武林早已在习惯中走向麻木,在麻木中自我封闭,最后,里子活成了面子,而面子也就只剩一层皮而已。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我想,徐浩峰对待武侠是谦卑的,所以,在执导的武侠电影《倭寇的踪迹》中,他摒弃了假想的飞檐走壁和喷血的刀光剑影,然后,选择用近乎写实的手法,尝试着与那个消逝的武林近距离的交流。在武林这个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圈子里,刀与刀的对抗,其实,总有一条暗线作为牵引,那就是传统的规矩与礼数。

只不过,在虚伪的身份伪装中,规矩与礼数最终沦为了勾心斗角的工具。

徐浩峰是个文人,所以,在2012年上映的《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中,总是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书生意气。故事内容中,没有鲜血点缀的江湖,却总让人看的无比揪心。带着探讨性思考的武侠电影,试图开创出一种新的个人风格,就如同电影中那把想要得到流传的改制倭刀一样,何其艰难。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1

拥有《双旗镇刀客》那样的开创性,却没有拥有《双旗镇刀客》那样的反响,这大概就是《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的命数,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虽然,《倭寇的踪迹》作为徐浩峰的第一部作品,在拍摄手法上略显生涩,也存在诸多内容上的漏洞,可是,利用故事作为思考的外衣,无形中,却在传递着导演对于逝去武林的追忆。

条条框框束缚的武林,总是让人束手束脚,但是,因为规矩的存在,所有人都心存敬畏之心,即使,这种敬畏之心带着几分虚情假意,但总归在整体上,维系着武林的表面祥和。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只可惜,世事难料人心难测,将祖宗规矩慢慢扭曲成获取自我名利的垫脚石,停滞不前的同时,也在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于是,这部《倭寇的踪迹》,尝试着站在辩证的角度,去探讨与反思武林最后的走向。

相比较第二部作品《师父》中,对于所谓武林正统直白的讽刺,《倭寇的踪迹》算是走进武林正统圈子中的尝试性融合,它没有撕破脸皮的挑战权威,反而是从侧面试探与接纳着所谓的规矩。

故事的发生时间,放在了明朝万历年间,两个戚继光的贴身侍卫,为了能够将改制倭刀流传民间,只能去挑战当时控制武林的四大门派,因为,无论是谁想要开宗立派,必须经过四大门派同意才可以。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不过,因为使用的是改制倭刀,在当时传统的认知中,虽有改良,但仍旧是倭寇所用武器,并非是中土常规兵器,因此被四大门派否定与排斥。为维护地位与声望,四大门派甚至假借除倭寇之名,对这两人进行追杀,故事便在这种追杀中缓慢推进。

否定改制倭刀,实则是对于一切创新以及非我族类的排斥,而这背后的力量,正是已经摇摇欲坠的祖宗规矩。原本是规范行为引导价值的规矩,最后成为了维护面子的利器,到头来,伤人也害己。

在这部电影中,徐浩峰故意削弱了外部氛围的渲染,而只是专注于内部的打斗,于是,整部电影,并没有任何百姓的围观,借用四大门派的口,说出了其中的理由,那就是,把百姓从河对岸隔绝了,这样,里面发生什么事,也就没人知道了,这里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武林本属于江湖,可现在倒自觉与江湖断开,这与最开始排斥倭刀如出一辙。偌大的武林成为了少数人掌控的团体,当权力过分集中到几个人手上时,即使有所谓规矩的牵引,到头来,也只会成为搪塞外人满足自我利益的借口罢了。

电影中,利用两个女人作为中坚力量,她们只是简单掌握了改制倭刀的杀敌技巧,就轻松重创四大门派数十人。这里情节的设计,是徐浩峰对于所谓正派的嘲讽,且有一种不破不立的思想融入。女人本是弱势,可弱势居然战胜强势的一方,证明改制倭刀实力的同时,也在对所谓陈腐的规矩,作出善意的提醒。

这里并非是对于规矩的完全否定,因为,在四大门派进攻的时候,出于传统规矩的束缚以及面子的考虑,从四大门派口中说出了那句——“我们中原门派,只从正面进攻”,于是,四大门派基本履行着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正面的进攻与摒弃阴招的使用。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由此可以看出,徐浩峰对于武林规矩中的某些礼数,还是基本认可的。只是,因为人类劣根性的存在,规矩难免会被利用,这就是改制倭刀无法得到认可的症结。

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回归到侠之大者开宗立派,从大我到小我,这并不是武侠片的退化,而是对于武侠片的追根溯源。当把习武之人放在人的角度,而非神的角度看待时,这个武林才算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利用改制倭刀的出现,将所有武林人士的形象进行了立体化的塑造,没有所谓好人与坏人的区分。驱使争斗的是动物本性,制止争斗的是人的本性,弱肉强食的武林生存中,趋利避害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当没有人能够在那艘船上战胜倭刀变换而来的棍法时,四大家族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纳这种改制倭刀。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2

从挑战正统揭穿虚伪,到站在正统规矩的圈子里,努力地为自己正名,虽然,在结尾处,倭刀最后败了,可是,还是得到了开宗立派的资格,也许,这也算是从排斥到融入的某种胜利。

仔细分析,那个拿着改制倭刀的梁痕录,是不是很像拿着创新式武侠剧本,在电影圈横冲直撞的徐浩峰呢?

当经历了飞檐走壁的传统武侠辉煌时期,然后来到了以假乱真的科技武侠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在武侠片的电影世界迷失着自我。于是,徐浩峰尝试着打破固有的武侠套路,试图开创出一种写实风格的新式武侠,然后,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那个普通人的武侠世界,寻求一种站在规矩里的突破。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从《倭寇的踪迹》到《师父》再到接下来的《刀背藏身》,将对于武侠的反思融入其中,将单纯的打斗提升到哲学的思考,毕竟,我们的武林总有一种规矩存在,而所有围绕规矩的礼数,总是那么的耐人寻味。追寻逝去的武林,既要站在规矩里跳舞,又要跳出规矩的束缚,让自己有个冷静的思考,任重道远。

正如我开头引用鲁迅的那句话,在中国想要获得改变,的确太难了,存规矩之心却总是假借行礼之名大搞破坏,这种行为,不仅仅存在武林中,也存在现实生活中。

就如当下的武侠电影,表面看似花样百出,实则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死板的利益模式,大家表面看似敬重与遵守,但内里却是排外与顽固,毕竟,不肯退位苦苦死撑的老江湖们,怎么会容许一个毛头小子兴风作浪呢?

他的刀是冷的,正如他的电影,也是冷的

武林是一种文化,电影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当文化遇到阻塞,必须有个人站出来进行创新与改良。

我想,徐浩峰就在尝试着去做这样的人,只是,目前阻碍太多,就像那部撤档后迟迟没有上映的《刀背藏身》一样,破与立总得慢慢找个平衡点吧,一起期待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