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中國作為武術運動的發源地之一,目前擁有幾千年的武俠文化傳承,而且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目中,都存在著一個武俠夢。

“武俠”顧名思義就是,擁有高超武術技藝的俠客。而“俠客”據可考證的歷史推斷,大約出現並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史記》著述者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曾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對古代“俠客”以及“俠客精神”,做出了實事求是的分析。

即“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行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通過這段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司馬遷對“古之俠者”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且他對“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都做出了十分正面而又飽含讚揚的評價。也就是說從古至今“武俠”,以及由武俠精神”演化而來的武俠文化,已經變成了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

雖然司馬遷對古之遊俠和俠客精神的觀點,被班另一位漢代史學家固,視為“罪已不容於誅”的糟粕。但是就二人對“俠客”群體,以及由這個群體衍生出來的,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爭論來講,“俠”之精神和文化其實,也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隨著歷史發展和朝代更迭,這種以俠客為載體的俠客精神或者武俠精神,其實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為了人們思想範疇中,無法擺脫的一種文化基因。

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紀,當武俠文化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之後,就與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融為一體了。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中國武俠文化的分支與流派

1.武俠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武”字最早出現於商代的甲骨文,原意是指“戈”即一種武器,引申意為征伐示威,後來多指勇敢、英勇的精神。“武”字從被髮明出來之後,其實就與古代文化息息相關。但是真正形成獨立的武俠文化的標誌,則是以“武”和“精神”為依託的“俠”出現。

筆者認為當“武”和承載其精神的“俠”融為一體之後,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武俠文化。這種文化其實涉及到了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上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下至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當國家和個人矛盾無法調和支持,“武”就會被當成一種手段,當達成目的之後就會衍生為一種文化。

筆者認為如果從文化角度來分析“武俠”,其實這種以“武”和“俠”為表象的文化,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息息相關。

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髮展和演化,“武俠”在逐漸發展和沉澱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2. 近代武俠文化發展及分類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武俠與文化,是一對既相輔相成又相互獨立的藝術載體。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近代社會,武俠從未真正獨立存在過。它一直都與儒家和道家文化有關聯。並且將儒家和道家的主張和精神,作為核心不斷武裝和強大自身實力。

“武俠”按時間分類,可以大致分為古代武俠、近代即民國武俠。如按照按流派來分類,則分為新武俠、舊武俠以及古仙武俠三大類。

古代武俠顧名思義,就是產生於民國之前的武俠,而新武俠則是指從民國開始一直到當今的武俠流派。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

新武俠指的是一種有別於,以指章回體小說為主要形式的舊武俠。《明清八義》、《三俠劍》、《雍正劍俠圖》、《五女七貞》等俠義小說,都是民國時期新武俠的主要代表作品。

當代新武俠則是指以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武俠小說“四大宗師”為代表人物,以創造新型武俠小說為藝術形式的,一種新型的武俠小說範本。而新派武俠小說“四代宗師”之一的梁羽生,又被廣大新武俠小說讀者,譽為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1.新派武俠小說“開風氣也”梁雨生

梁雨生出生於1924年,他被譽為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他一生創作了30餘部武俠作品,並且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寫作先河。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

他所創作的新派武俠小說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廣大武俠迷們的熱烈追捧。雖然他的作品大有“稀奇古怪、天馬行空”之意,讓很多讀者無法猜透其寫作意圖,但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才成為了一代開創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梁羽生曾經在評價自己,所創作的武俠作品時曾這樣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從這句話中可以得知,他作為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不僅名副其實而且還大有“一人先行”的意味。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2.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價值觀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梁羽生就開始著手創作,“以俠勝武”理念的新派武俠小說。之所以將他創作的武俠小說冠以“新”字,主要的原因就是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的兩大主題,即復仇與嗜殺傾向。

在他所創作的新武俠小說中,重新定義了“俠”的屬性和技能。比如,他讓“俠” 擁有了,正義、尊嚴、愛民三大特色。這不僅與司馬遷的古之遊俠觀一致,而且還讓俠客們披上了,獨立、自尊和愛國的外衣。

當然在這期間還有另外一位新武俠大師金庸,他與梁羽生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創作的大旗,並且重新定義了中國武俠小說的寫作基準。

將“俠”的高超武藝變成了一種威懾,將俠客具有的仗義行俠、扶弱除強的精神,無限的放大並變成一種,大家公認的“武俠”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的核心是“俠”而不是“武”。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3.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形成基因

梁雨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出生於廣西蒙山縣。在其十幾歲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新文學,而且尤其對電影藝術興趣特別濃厚。

1942年18歲的梁雨生就曾向《力報》投稿,當由於當時正處於戰亂紛飛的時代,梁雨生生一家人不得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這段時間之內他不得不擱置自己的興趣,直到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他才又重新考入大學並加入了“藝文社”,1947年二十三歲的梁羽生,擔任了校報《嶺南週報》編輯。這其實也是他後來,能逐漸走向文壇的重要契機。

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羽生,為何會創作出《白髮魔女傳》?

並在次年擔任《嶺南週報》總編輯,並以“幻萍”、“馮顯華”等筆名,開始正式發表左傾文章。直到1949年隻身前往香港,並在《大公報》任英文翻譯。這些經歷其實都為梁羽生,後期能夠創作新派武俠小說,積累了最初的文學底蘊。

1954年30歲的梁雨生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此時也正式開始署名“梁羽生”。筆者認為梁羽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開一代先河的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既有個人對興趣愛好的追求,同時也有時代背景以及個人境遇的客觀影響。

梁羽生在任《新晚報》編輯的時候,曾與査良庸成為同事。而這位同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新派武俠小說宗師金庸。

正是因為二人有過同事經歷,又共同為創作新派武俠小說做出過貢獻,所以後來梁雨生在評價,自己所創作的新派武俠小說時,才會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梁羽生創作新派武俠小說的理念及風格

1.發揚武俠精神,重視“俠義”而忽略“武藝”

梁雨生作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他在中國武俠小說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所撰寫的新派武俠小說,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一抹亮色,而且也是近現代社會中,武俠文化和武俠精神的具體表現。

他在創作新派武俠小說的時候,認為只有不斷的去發揚武俠精神,並真正讓讀者瞭解“俠”的意義,才是創作武俠小說的根本目的。在新派武俠小說中“武”為次“俠”為主,即使是一個完全不懂得武功的人,也應該瞭解俠義之道和尚武精神。

2.武俠小說的契機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梁雨生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但是在創作武俠小說的時候,既不能誇誇而談也不要無的放矢。武俠小說創作者一定要具備,一定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知識,並且在創作武俠小說的時候一定要端正個人態度。

這在這種背景之下創作出來的武俠小說,才更具文學魅力以及俠之大者的精神。反之在武俠小說創作中,過度宣揚武力而忽略了“俠義”,不僅不可取而且還會形成負面影響。畢竟武俠二字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俠”字。

筆者認為梁羽生雖然是創作心態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但是他對盲目的“武俠熱”並不贊同。他認為武俠小說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如果讓武俠小說束縛了個人的思想,不僅得不償失而且還會釀成,類似堂吉訶德一樣的悲劇。

結 語

很多生於七十和八十年代的人,在年少的時候曾經都有過“武俠夢”。而這種“武俠夢”的契機就是新派武俠小說。幾乎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特別欣賞的“大俠”。先不論這些所謂的大俠是正是邪,其實他們都是中國人“武俠夢”不可或缺的載體。

而為大多數國人制造“武俠夢”的大師們,其實不僅只有梁羽生一人。只不過梁羽生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不僅為廣大武俠迷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武俠理念,而且還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幫助大家圓了一個痴迷已久的武俠夢。

筆者認為武俠作為一種精神化文化,以武俠小說的形式體現在大家的面前,這本身就是中國武俠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雖然在很多正史中認為武俠小說並不入流,但是隻要有讀者基礎,就有其存在的必然價值。

正是基於這些原因一代武俠小說宗師,梁羽生才會創作出經典之作《白髮魔女傳》,這部小說既是他的成名作,同時也是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中,武俠精神的具體體現。

很多武俠迷對這部作品的平價都很高,認為這是梁羽生初期作品中,不可逾越的武俠小說巔峰。


【參考文獻】

舒億《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鼻祖的隱士人生》

黃健《論名士風度對梁羽生武俠小說的影響》

森森《萍蹤逝水——紀念新派武俠小說創始人梁羽生》

蔡晶《梁羽生武俠小說中詩詞運用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