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副對聯是什麼?

情棋書畫


中國的對聯,最早是春聯,歷來公認以五代後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寫在桃木上的春聯為最早。

孟昶的春聯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近幾年湖北武漢市江夏區在考古中發現了兩副對聯,認為是初唐時期作品,打破了以上權威認定,將中國楹聯的歷史向前推進了300多年。

據江夏區旅遊局副局長張高榮主編的《新編靈泉志》一書載.唐初李道宗撰寫了兩副對聯,全文如下:

其一:

深山窈窕,水流花發洩天機,未許野人問渡;

遠樹蒼涼,雲起鶴翔含妙理,惟偕騷客搜奇。

其二:

萬雲歸壑許多曲折其神獨遠;

眾水赴溪無數瀠洄所見最幽。

以上這兩副對聯所述皆為江夏區龍泉山風景,其年代比最早的孟昶對聯早300多年。

據史書記載,李道宗(公元600年—653年),字承範,唐高祖李淵的侄子,秦王李世民的堂兄。唐太宗即位前後,因有戰功,先擢升為刑部尚書,繼遷任禮部尚書,後被封為“江夏王”。李道宗死後安葬於今江夏區龍泉山天馬峰下。

據《武昌府志》、《江夏(武昌)縣誌》記載,李道宗在靈泉山(今江夏區龍泉山)建有“紫萼園”。這兩副對聯即題於靈泉寺大門。

此聯已由湖北省圖書館特藏部收藏。編號為“史地593”的《靈泉志》(共3冊)。

還有一種說法:據清人譚嗣同的考證,早在南北朝時期,梁人劉孝綽在自己的門前便寫有一副對聯,上下聯各一句:

閉門罷吊慶;

高臥謝公卿。

此種說法也有充分論據,但未被文史權威釆信。

中國楹聯學會又有人認為,中國的對聯在三國時期就已存在:

座上客常滿;

杯中酒不空。

《三國志.魏書》

還有人說,中國對聯在上古時期便已產生,如:

謙受益;

滿招損。

《尚書.大禹膜》

但多數專家認為,此類對句雖是工整,但皆是存在於詩文之中,尚末獨立成文。只可叫做對偶句,或者是對聯的雛形,不可稱為對聯。


繼往開來huangniu


歷史上由來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 楹帖應出現在唐代。

他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斯坦因0610號敦煌遺書為據: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闢)惡,瑞燕解呈祥。

《聲調譜》作者趙執信則明確指出:“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句),始於 六朝,元(原)非近體。”

王夫之又言,對聯源於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 清詩話》

大多數學者專家們傾向於最早的對聯原創者為後蜀之主孟昶的說法。

據史籍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公元965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 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且名為“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又據《楹聯概說》考證, 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為該聯是 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只有等待學者們、專家們抱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去考察驗證了。





瀟湘圓夢


歡迎來到“時間美學派”問答領地,小美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饋您!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據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對聯,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的詩《元日》中說的“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桃”“和“符”指的就是這個”桃符“。

據史書記載,對聯中的春聯最早產生於五代十國時期,蜀紹主孟昶(音:廠)於964年春節親筆題寫一副對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呂餘慶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960年)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即所謂“聖節”。 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

關於對聯的真正作者,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不過,這副春聯在中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開啟時代的重要一頁, 卻是毋庸置疑的。


時間美學派


對聯是有桃人到桃符演變而來的。



最早見之於文字記載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親自在桃符板上題寫的: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見之文獻記載最早的楹聯是北宋初期,也就是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即(977年),上海龍華寺碧波亭上的一副:

三千里外一條水,

十二時中兩度潮。

據說此聯是龍華寺一僧人之作。


當時江南吳越忠懿王錢俶,建立龍華寺時,寺僧契盈侍候錢俶遊碧波亭時,錢俶見初潮後的黃浦江,水域遼闊,舟船暢遊感慨地說:“吳越去京師三千里,誰知一水之利如此!”於是,寺僧契盈結合錢俶的感懷之語,就在碧波亭的柱子上題寫了這副文獻記載最早的楹聯!


容百川700


什麼是對聯,以及最早對聯

對聯:是漢語言所特有的一種文學體裁,一般由上聯與下聯組成,有時還加上橫批,橫批起到點題的作用,上聯與下聯之間要求有嚴格的相關要求:1,字數相同,音節相對;2,詞性相對;3,意義相關;4,平仄相對,一般要相對音節的尾字平仄相對;5,一般要求上聯的尾字為仄音,下聯的尾字為平音。

明朝洪武年間,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出土了一尊特大的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這個鐵十字架上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這個鐵十字架與上面的對聯應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因此目前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

對聯的分類:春聯、慶聯、輓聯、楹聯

對聯按照用途分為春聯、慶聯、壽聯、輓聯、門聯、楹柱聯等。

春聯是春節時掛的對聯、迎親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祝壽的對聯叫壽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題在建築物的大門兩側的叫門聯、題在建築物的楹柱,或其它柱子上的對聯叫楹柱聯。

其中春聯最為廣泛,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在過年的正月初一日,有在門上懸掛桃符的習俗: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擋土掛於門上用於驅災辟邪;又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起源於這兩種習俗。

最早的春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慶聯,在我家鄉,娶親,嫁女有在大門和婚房貼對聯的習俗,相信全國大多數地方都有這種風俗,這種對聯叫慶聯。還有新屋入居,新店開張這些對聯都是慶聯。

壽聯,就是為人祝壽慶生的專用對聯,一般帶有龜、鶴、松這些字眼:比如“龜鶴延年” “松鶴延年”或“松鶴遐齡”等,反正是一些祝人長壽的字詞或話語。

輓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

門聯、楹柱聯,題在建築物的門的兩側、楹柱上、也包括題在廳堂的照壁上的對聯,比如一些名勝古蹟,名剎古寺,祖祠等建築上多有這種對聯。比如著名的昆明的大觀園天下第一長聯就屬於這種對聯。

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對聯的起源也屬於一種研究的課題,比如有人認為與中國的陰陽哲學等有關,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與漢語言的特點有關,它的直接起源應該是駢儷文與格律詩。

萬方談人生


對聯,從其發展史來看,萌芽於律詩形成(唐朝初期)之前,經唐、宋、元、明歷朝的發展,鼎盛於清代。

據說,對聯,最早以春聯的形式出現的,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在內容上也產生了變化,形成了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

對聯究產生於何時何人,眾說紛紜。多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五代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最早出現的對聯。

但是,據譚嗣同考證,南梁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聊。”其三妹續曰:“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雖是詩,但語句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可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這要比孟昶的對聯早約四百年。


草根微言


公元964年,五代十國時期,正值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要求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當時人們認為此物可以辟邪)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當臣子們把寫好的對句上交孟昶過目時,蜀主頗為不滿。於是,孟昶親自提筆上陣,在桃符板上寫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故此,這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最早的一副對聯。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明史,對聯的出現當然不始於五代十國。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的敦煌遺書上有記載,唐開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時人劉丘子所作一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一句也可被認為是一副對聯,為最早。


四月天的人間


這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無意爭端。記得小時侯,剛能勉強把對聯通順的讀下來的我,口裡念著剛貼上門框的春聯:“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身邊的爺爺說,中,中,中,你讀的很好了。又說,這是幅老對子,好對子,這幅對聯看似寫景,實則容入了生活元素。四十多年過去了,這幅對聯爛熟於心,是我記得最牢,記得最早,更是能夠喚起我對美好童年回憶的對聯。


手機用戶風雨虹


我國最早的對聯有幾種說法,但哪一種比較可信,已無從考證。

據書記載,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面世以來,人們對最早對聯的說法似乎有了依據,他在《楹聯叢話》自序中寫道:楹聯之興,肇於五代之桃符。孟昶`餘慶’`長春’十字,其最古也。

據《宋史-蜀世家》載:"孟昶每除歲,命學士為詞,置寢門左右。並自命筆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種最早對聯的說法,就是說明對聯起源於(約公元965年)五代後蜀末年!


往事如煙168478548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thumb_url": "299e600056dee406efc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