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情棋书画


中国的对联,最早是春联,历来公认以五代后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写在桃木上的春联为最早。

孟昶的春联是:

新年纳馀庆;

佳节号长春。

近几年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在考古中发现了两副对联,认为是初唐时期作品,打破了以上权威认定,将中国楹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据江夏区旅游局副局长张高荣主编的《新编灵泉志》一书载.唐初李道宗撰写了两副对联,全文如下:

其一: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其二:

万云归壑许多曲折其神独远;

众水赴溪无数潆洄所见最幽。

以上这两副对联所述皆为江夏区龙泉山风景,其年代比最早的孟昶对联早300多年。

据史书记载,李道宗(公元600年—653年),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子,秦王李世民的堂兄。唐太宗即位前后,因有战功,先擢升为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被封为“江夏王”。李道宗死后安葬于今江夏区龙泉山天马峰下。

据《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记载,李道宗在灵泉山(今江夏区龙泉山)建有“紫萼园”。这两副对联即题于灵泉寺大门。

此联已由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收藏。编号为“史地593”的《灵泉志》(共3册)。

还有一种说法:据清人谭嗣同的考证,早在南北朝时期,梁人刘孝绰在自己的门前便写有一副对联,上下联各一句:

闭门罢吊庆;

高卧谢公卿。

此种说法也有充分论据,但未被文史权威釆信。

中国楹联学会又有人认为,中国的对联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

座上客常滿;

杯中酒不空。

《三国志.魏书》

还有人说,中国对联在上古时期便已产生,如:

谦受益;

滿招损。

《尚书.大禹膜》

但多数专家认为,此类对句虽是工整,但皆是存在于诗文之中,尚末独立成文。只可叫做对偶句,或者是对联的雏形,不可称为对联。


继往开来huangniu


历史上由来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 楹帖应出现在唐代。

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则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 六朝,元(原)非近体。”

王夫之又言,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 清诗话》

大多数学者专家们倾向于最早的对联原创者为后蜀之主孟昶的说法。

据史籍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965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 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且名为“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又据《楹联概说》考证, 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 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只有等待学者们、专家们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去考察验证了。





潇湘圆梦


欢迎来到“时间美学派”问答领地,小美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据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的诗《元日》中说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桃”“和“符”指的就是这个”桃符“。

据史书记载,对联中的春联最早产生于五代十国时期,蜀绍主孟昶(音:厂)于964年春节亲笔题写一副对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

关于对联的真正作者,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不过,这副春联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开启时代的重要一页, 却是毋庸置疑的。


时间美学派


对联是有桃人到桃符演变而来的。



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亲自在桃符板上题写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见之文献记载最早的楹联是北宋初期,也就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977年),上海龙华寺碧波亭上的一副: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据说此联是龙华寺一僧人之作。


当时江南吴越忠懿王钱俶,建立龙华寺时,寺僧契盈侍候钱俶游碧波亭时,钱俶见初潮后的黄浦江,水域辽阔,舟船畅游感慨地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于是,寺僧契盈结合钱俶的感怀之语,就在碧波亭的柱子上题写了这副文献记载最早的楹联!


容百川700


什么是对联,以及最早对联

对联:是汉语言所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由上联与下联组成,有时还加上横批,横批起到点题的作用,上联与下联之间要求有严格的相关要求:1,字数相同,音节相对;2,词性相对;3,意义相关;4,平仄相对,一般要相对音节的尾字平仄相对;5,一般要求上联的尾字为仄音,下联的尾字为平音。

明朝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出土了一尊特大的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这个铁十字架上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这个铁十字架与上面的对联应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因此目前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对联的分类:春联、庆联、挽联、楹联

对联按照用途分为春联、庆联、寿联、挽联、门联、楹柱联等。

春联是春节时挂的对联、迎亲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祝寿的对联叫寿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题在建筑物的大门两侧的叫门联、题在建筑物的楹柱,或其它柱子上的对联叫楹柱联。

其中春联最为广泛,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在过年的正月初一日,有在门上悬挂桃符的习俗: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挡土挂于门上用于驱灾辟邪;又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起源于这两种习俗。

最早的春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庆联,在我家乡,娶亲,嫁女有在大门和婚房贴对联的习俗,相信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有这种风俗,这种对联叫庆联。还有新屋入居,新店开张这些对联都是庆联。

寿联,就是为人祝寿庆生的专用对联,一般带有龟、鹤、松这些字眼:比如“龟鹤延年” “松鹤延年”或“松鹤遐龄”等,反正是一些祝人长寿的字词或话语。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

门联、楹柱联,题在建筑物的门的两侧、楹柱上、也包括题在厅堂的照壁上的对联,比如一些名胜古迹,名刹古寺,祖祠等建筑上多有这种对联。比如著名的昆明的大观园天下第一长联就属于这种对联。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对联的起源也属于一种研究的课题,比如有人认为与中国的阴阳哲学等有关,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与汉语言的特点有关,它的直接起源应该是骈俪文与格律诗。

万方谈人生


对联,从其发展史来看,萌芽于律诗形成(唐朝初期)之前,经唐、宋、元、明历朝的发展,鼎盛于清代。

据说,对联,最早以春联的形式出现的,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骈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在内容上也产生了变化,形成了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

对联究产生于何时何人,众说纷纭。多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五代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出现的对联。

但是,据谭嗣同考证,南梁时代的文学家刘考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聊。”其三妹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骈俪,又题在门上,故可堪称对联面世之首作。这要比孟昶的对联早约四百年。


草根微言


公元964年,五代十国时期,正值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要求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当时人们认为此物可以辟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当臣子们把写好的对句上交孟昶过目时,蜀主颇为不满。于是,孟昶亲自提笔上阵,在桃符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故此,这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明史,对联的出现当然不始于五代十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敦煌遗书上有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时人刘丘子所作一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一句也可被认为是一副对联,为最早。


四月天的人间


这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无意争端。记得小时侯,刚能勉强把对联通顺的读下来的我,口里念着刚贴上门框的春联:“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身边的爷爷说,中,中,中,你读的很好了。又说,这是幅老对子,好对子,这幅对联看似写景,实则容入了生活元素。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幅对联烂熟于心,是我记得最牢,记得最早,更是能够唤起我对美好童年回忆的对联。


手机用户风雨虹


我国最早的对联有几种说法,但哪一种比较可信,已无从考证。

据书记载,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面世以来,人们对最早对联的说法似乎有了依据,他在《楹联丛话》自序中写道: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昶`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

据《宋史-蜀世家》载:"孟昶每除岁,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并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种最早对联的说法,就是说明对联起源于(约公元965年)五代后蜀末年!


往事如烟168478548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thumb_url": "299e600056dee406efc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