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農村裡走親戚多像是逢場作戲,不走親戚可以嗎?

老村好農


年,就是要熱鬧,團圓,平時由於工作的原因很少和親戚朋友走動來往時間久了就會越來越生疏。所以年就是要把大家給約在一起走動走動


愛笑的麻小丫


做為農民,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村婦女,我是不喜歡走親戚的,我就是那種進了門不喜歡再出去的那種,算不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幾乎除了上班就是宅在家裡,因此過年走親戚我是不喜歡的。

雖然不喜歡走出家門,可正月裡有些親戚是必須要走的,比如孃家,以及七大姑八大姨,長輩家拜年是必要的,如果說走親戚像逢場作戲,這個我是不贊同的,我自己的親戚,以及老公家的親戚,有心去拜年,必須誠心誠意,而且見面後會覺得格外親熱。

記得有一年我姐商量我初三不回孃家,於是那年初三我們被老公的表姐和表哥喊著去了舅婆婆家裡,舅婆婆的家矮小破舊,說實話小屋真是坐不下人,要是有潔癖的估計都會吃不進飯去,而且肯定沒法落座,可那是老公的舅媽,一個快八十歲的老太太,既然去了那就不能把自己當外人。

我和老公沒有逢場作戲,而是和他的表姐、表哥、表嫂一起忙活做飯,吃了飯坐在老太太的炕頭上,守著老太太嘮嗑,老太太歡喜的嘴巴都合不攏了。

我們每年正月走親戚,有空的話我也會去姑婆婆家裡,去了就爬到姑婆婆家的熱炕頭上,守著瓜子糖果,水果吃個不停,我們探親的態度都是十分認真的,不會人到了放下東西說兩句話就走,而是敞開了玩,玩到黑天回家。

我覺得大部分農民拜年的態度和我們一樣,是親情走動,記得前年兩個姨來我媽媽家裡,我和姐姐還有姨和媽媽坐在炕上,除了吃飯我們就是在炕上嘮嗑,就那次嘮嗑,姨她們說起我和姐有一個小時候特能哭,住外婆家的那年每天晚上都會哭,哄不好的那種,後來分析出是我。

農民們除了過年有空和親戚們湊一起說話、玩耍,平日裡各忙各的,於是每年的走親戚是大家聯絡感情的時候,每年正月能和表親們見面,我們都覺得特親切,小時候的玩伴,如今孩子都長大了,可我們還是覺得見面很親切。

雖然不願意走親戚,可看見親戚卻覺得有說不完的心裡話,因此我覺得正月裡有空的話還是把親戚走一走,跟親戚們聊聊一年中的成績,說一說新一年的打算,順便有喜事的請喝酒的都會在走親戚時通知。這樣的其樂融融還是蠻不錯的。



悠然見東山


大家好!我是長江老農。春節到農村裡走親戚像是逢場作戲,不走親戚可以嗎?確實,農村春節繁文縟節、禮尚往來非常多。就在臘月我已經隨出去了6000塊錢了,不過我也收回來一些禮錢,現在農村走親戚、拜年,大多留於的形式, 扔下禮物就走, 連杯茶都不願意喝,更談不上共敘親情,共話友誼了。,不像過去有濃濃的鄉情、親情、友情和人情, 禮輕人意重。


農村走親戚現在越來越逢場作戲,就像照本宣科一樣,沒有濃濃的人情味,就連農村人也討厭這種沒有人情味的走親戚方式。 現在農村走親戚 目的是為了索取錢財,把自己隨出去的錢收回來, 不像過去走親戚是為了親情、人情和友情。 以至於在外面打工的人,不敢回家過年,城裡親戚朋友不敢下鄉,現在沉城裡定居下來的農村人,如果返鄉陪父母過春節,起碼要花掉兩個月的薪水。這是城裡,媳婦們不願意看到的。 農村到了臘月,禮數非常多。 什麼生日禮、壽禮、喬遷禮、陪嫁禮、娶媳婦恭賀禮,另外還要給晚輩包紅包, 給長輩拜年禮(紅包), 如此等等,確實是讓農村人不堪重負。農村人又比較講面子、講排場,喜歡熱鬧。什麼事都不願意落人家後面,人家能隨的起份子,我也能隨得起。農村人與城市人不同,農村人喜歡天天高朋滿座,門庭若市,家裡客人來的越多越好。而且農村人比較熱情大方,淳樸憨厚,客人來了總要留宿,留下來吃頓飯,但現在的年輕人,扔下禮物之後連一杯茶都不願意喝,就返回家了,沒有了春節那濃濃的傳統文化,也就沒有了年味。

儘管如此,農村走親戚、拜年還不得不走,不得不去拜年。 如果不走親戚,是被農村人瞧不起的,農村人家裡平時“小鬼”都不上門,是被人家看不起的,門可羅雀鄉里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因此,必須要走親戚,哪怕是不想去走,不想去拜年你要拿起伴手禮走一趟。特別是年輕人對農村的拜年非常討厭,他們害怕親戚們問起打工賺多少錢吶?有沒有對象啊?什麼時候結婚吶?等等讓人難堪的問題。所以往往拜年的時候,還沒等親戚開口說話人卻離開了,以種種理由拒絕親戚留宿或者留下來吃飯。現在農村人家家都有私車,而拜年就必須要喝酒,而且是中餐和晚餐必須連著喝, 給開車也帶來不方便,所以農村青年,現在開始拒絕春節飲酒,儘量讓家裡老人小孩去拜年、走親戚,走走過程、走走過場,像完成任務似的,遇到請客吃飯也再三推脫或者找“正當理由”拒絕。

農村文明與城市文明不一樣。在過去農村自然災害比較頻繁,靠一家一戶的能力,很難抵禦自然災害,天災人禍,必須依靠親戚朋友幫忙。,因此平時或者逢年過節,都要走動走動,不能“臨時抱佛腳”,遇到災難的時候才想起親戚朋友,因此農村人必須要走親戚,不僅平時要走動走動,逢年過節更要走動走動,溝通一下感情或友誼,一旦有事了,親戚朋友也伸以援手,幫助渡過難關。這就形成了農村人走親戚和拜年的習俗。

春節走親戚不走行不行?歡迎大家評論留言。我是長江老農,歡迎新老朋友關注閱讀。祝大家春節快樂!

長江老農


記憶中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是喜歡走親戚的,因為那時候走親戚,意味有吃好的有好喝的,還不用幹活。最主要的還有紅包拿,嘻嘻😊 。



其實就算那時候我們喜歡走親戚,但是可以走動的親戚真的並不多。當我們長大以後,對於走親戚,有了一種莫名的嫌棄。而那時我們,雖然很不喜歡走動,但又卻因為父母的原因,有時候我們不得已去“逢場作戲”,因為,說真的有一些親戚,實在是沒有親情可言的。



不喜歡走親戚,其實還有一很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去麻煩別人。總感覺就算再近的親戚,人家也會有自己的事情,也不想因為自己影響到別人。尤其是離家多年以後,那些很實在的親戚,也因為少了日常的來往,變得無比的生疏。自己背井離鄉,對於親戚之情就沒有了經營,如果只是偶爾一次走親戚,自己還都有可能熱臉貼冷屁股,而且關鍵的問題還有,自己內心裡早就沒有了那份走動親戚的熱情。



有網友講述他不走親戚的原因,其中最重要有一條就是來自他小時候的經歷。小時候,因為他家庭很窮,但跟我們小時候一樣,都是愛走親戚的。其中有一次他跟比他大兩歲的表姐去姑媽家,他特別留意到,姑媽給了他表姐5塊錢壓歲錢,卻只給了他一塊錢。回家後,他在父母面前大哭了一場,他不能理解都是管她叫姑媽,為什麼給表姐五塊,給他一塊。他的父母安慰他說,“你還小,你姑媽怕給你5塊你不知道怎麼花……” 長大後,他才知道,因為家窮,他那個姑姑瞧不起。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去過他姑姑家,小時候的經歷很簡單,但一點點小事都能刻骨銘心。 直到後來,他結婚了,在父母的要求下帶著太太到處去親戚家認門。這時他又想起了小時候那姑姑的偏心,不想去姑姑家,但又不忍心違背父母的意願,最終帶著太太前往。臨別時,姑姑按照習俗給他和太太見面禮,他執意不要。小時候的記憶還在,抹不掉,我們在這位網友分享經歷過後,大量的網友也跟著分享自己的經歷,最後總結最多的就是“人窮不要走親戚”。這是農村最真實的總結!



再有個網友說他15歲離開家,在他的記憶裡,幾乎沒有得到過親戚的關照和愛護。他以自己的社會經驗告訴自己和什麼人的關係近,什麼人的關係遠。在那些血源關係較近的親戚裡面,他幫不到親戚,親戚也不會找上門來幫他,他自己都找不到和那個親戚走動的理由。“認情,不認親”,有時候,親不及情。 更有個網友說得更有意思,他說“人敬有的,狗咬醜的”,如今這社會就是這樣,沒錢誰都看不起,勢利眼的人太多了,別說親戚了,你如果沒錢,連父母都看不上你,別說那些親戚了。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大概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 窮則被遠,富則親近。這就是現在大部分人對親戚之情的理解。 你能幫得上親戚,遠的親戚也會成為近親;你幫不到親戚,近的親戚也會成為遠親。說到底,有些親戚就是利用的關係。 網友小飛說,“你孩子讀書,他能幫你找到學校,能給你在那個城市提供住所,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那就是好親戚;你凡事幫不了,別人自然就指望不上你,指望不上,慢慢就被從近親人群裡剔走了。”這種現實,和小時候對親戚的理解,實在是差得太遠。這可能也是很多現代人,不願意走親戚的其中原因之一。



也有人這樣認為,親戚給了自己很多幫助,但也有很多傷害。“你不能因為幫助了我,就可以肆意傷害我,如果這樣,我寧願不要你的幫助。”我想,有些多人會覺得曾經幫助過別人就應該高高在上,把自己當救世主一樣。這樣的關係最終只能是漸行漸遠。“你不能因為在我飢餓時給了我一個麵包,就可以隨便說我欠你的。”這個鍋,應該很多人不願意背鍋。 有時候,白眼狼有時候也是事出有因。 一晃就過去了,我竟也成了資深的南漂族。對於親情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父母兄妹那裡,稍遠的親戚幾乎很少會想起了。雖然,親情是故鄉情懷裡永不落幕的風景線,但因為自己長期在外,給不到父母天倫之樂,也給不到兄長和姐姐們幫助,於我來講,他們只是一個符號,對2於他們來說,我也不過是一個流放異地的流著相同血液的曾經的家人。這種“家人”最終因為沒有相處機會而成為邊緣家人。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這些年的春節,也多次回到鄉下過年,也已經多次去看望那些親戚。但是多數就是留下東西就走了,走親戚真正的成了走親戚,走走就走了。 當然,也有一片祥和的親戚也有,那種關係,不僅需要門當戶對,還需要相得益彰。這裡說的,只是說其中的一種現象。只是自己,越來越害怕走親戚。怕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能得體地安放自己,怕在別人的眼睛裡,不能輕鬆地做好自己。不回鄉下過年,就是怕和走親戚有關。 最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冷暖自知,也不需要他人參與進來,所以現在走親戚可以說是逢場作戲!




小樂隨拍


現在過年早已沒有了小時候的年味感,沒有小時候那種過大年、穿花衣、放鞭炮、逛大集的感覺。以前串親戚可以吃上一頓大餐,但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人在意這些了。

從溝通感情變成了吹牛攀比

過年肯定是要走親戚的,一是禮數,二是對長輩的尊敬,親戚們聚在一塊,聊一聊生活狀態,關心關心對方的家庭,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這本來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現在有個別的農村家庭,親友聚會的時候不是在談感情,而是在吹牛攀比,坐在一起不是聊房車就是聊掙錢,有錢的滔滔不絕,沒錢的默默吃飯,其實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意義,還會讓親情越來越淡薄,甚至還導致了許多農民朋友,對於過年走親戚越來越“反感”。

禮品換來換去沒意義

還有拿禮品換來換去,也沒有意義。過年走親戚不能空著手,總要提上點禮品,它是親戚之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交流方式,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可是如今有的親戚,害怕吃虧,你給他拿什麼禮品,他的孩子或者小輩,給你的長輩送回來的禮品都差不多,還有的甚至會原封不動的給你送回來,很多農二代覺得禮品總是換來換去的,沒有意義,所以不願意走親戚。

但過年了,還是見一見親人比較好,因為有的一年都很難見到親人一次,所以走動下還是比較好的。


逆齡公社


的確農村春節走親戚基本成了逢場作戲,個人覺得平時不聯繫也不來往的親戚沒有必要假客氣的走動。

小時候走親戚都按照老禮兒:

初一去幹親(乾爹)、朋友家。

初二去孃家或舅家。

初三去姑家。

初四去姨家。

一般初五基本才能走完所有親戚,不管到了誰家都是熱情招待,趕上飯點兒,就坐下來吃飯,當時天氣冷,到家都是脫鞋上炕。現在基本都是用一天的時間走完所有的親戚,帶上禮物到親戚家放下就走,交流的時間都不到10分鐘,純粹流行於形式。


少東家隨行記1


國家法律沒有哪一條規定過年必須要走親戚,親戚應該也不會逼著必須來家裡走動拜訪,如果說過年走親戚就是在逢場作戲,那就真的沒有必要走,何必要為難自己,大過年的開心最重要,不想走也可以不走。

過年給長輩拜年,走親訪友是從老輩子就留下來的傳統,我們小的時候最喜歡走親戚了,過去那時候的“走親戚”真的是靠腳走。出門根本就沒有車,不管多遠的路都是走著去,小時候最喜歡跟奶奶去離家好幾十裡地的一個親戚家“出門”,我們膠東這裡管過年走親訪友叫“出門”。出門帶的禮品很簡單,就是幾個大棗餑餑,因為沒有車全靠走路,所以得一大早四五點鐘起床開始走,走到上午差不多才能到。



跟著去出門走親戚可是過去的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事,因為去親戚家可以有糖吃,還可以跟親戚家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很有意思,但是家裡孩子一堆,又不好都去,所以那個時候每年都是跟弟弟們爭著搶著去親戚家串門,被選中的才能跟著大人去走親戚,“落選”的只能乖乖待在家裡哪也去不了。


現在的過年整個給顛倒了個樣兒,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愛走親戚的,生拉硬拽就是不去,什麼好菜好飯、糖果飲料完全都不足以成為吸引她們去走親訪友的條件,一個個就喜歡宅在家裡,其實也不光他們,我也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即使去也不留下吃飯,覺得給人家添麻煩,送點東西去拜個年就走了,真真的是“點到為止”,不過我並不認為這是逢場作戲。只不過是一切都在提速,有了車子代替走路,有了電話代替見面,所以很多時候就不必要客套那麼多了,湊在一起說說話,坐一坐就回家了。


那麼不走親戚可以嗎,這個當然是可以的了,如果說跟家裡的親戚就是沒什麼感情,那就完全沒有必要走動,自己不去別人家,人家也肯定不會來拜訪你,就是這樣跟親戚們走著走著就淡了,淡著淡著就斷了。過年走不走親戚出不出門,完全就看個人意願,沒有一定的是非評判標準。


靈子


逢場作戲,都是裝x和攀比的結果。條件好的看不起條件差的,又因為是親戚關係,不得不聚在一起,結果大家只能逢場作戲了。

其實這只是存在一部分人中,還有很多不是這樣的。我家和我老婆家就是一個對比。我老婆的家鄉,拜年比較累,一家要提三四袋禮包。見面先把工作,工資,問一遍,再指點指點不足的地方。提出一個榜樣來比較比較。人情味很低。

我家這邊走親戚,出門帶個一百塊的紅包就可以了。(還會原封不動的還回來)主要是去吃飯。大家都會組團拜年,一起聊聊開心的,和不開心的事情。有事情,能幫襯一點就幫一點,氣氛比較輕鬆。貧富差距也沒那麼大。沒有誰看不起誰。

親戚是越走越親,不走動就變成陌生人了。





鄉村藝術黃同學


再過兩天就要過年了,春節期間農村親戚朋友互相走動拜年,這是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年最喜歡去走親戚。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很多親人,另一方面能夠有好吃的拿到紅包,而且還可以愉快的玩耍。那時候走親戚,有時候一走一天或者兩天都算正常。但是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心情以及這樣的場景了。哪怕是最親近的親戚,現在也只是到人家去轉一圈,然後就回到家裡,感覺非常像逢場作戲。那麼農村過年的時候能不能不走親戚呢?



說實話,雖然現在農村的親情比過去淡薄了很多,但畢竟血濃於水,親戚是丟不掉的,畢竟中國是一個傳統的人情社會,不管窮親戚也好還是富親戚也好,這些都是你永遠擺脫不了的親情。

過去我們家的親戚很多,有很多除了三代的親戚都還在走動。甚至可以說很多親戚我都叫不上,名字也不認識,但是還是在過年的時候要去拜年。後來慢慢的有一些親戚就逐漸的斷了往來,過年也不拜年了,到現在為止除了父親的舅舅家裡和我的舅舅家裡再加上一些姑姑姐妹等至親,一些遠親戚都不再走動了。

即使是這樣的至親,現在走動最多也就是去吃一頓飯,喝一杯茶,待的時間不會太長,更多的時候是應付。前兩天,舅舅就給我父親打了招呼,說今年去拜年不要拿糖酒,人到就行,意思一下。要知道過去每年到幾個舅舅家都要大包小包,拎著糖酒煙和其他的禮品。當然他們也不會白說,回過頭來又再到我家來拜年再送回來,所以這種看起來非常形式主義,但最終又耗費錢財的事情,大家都覺得還是不要做的好,因為最後這些酒不是在你家,就是在我家最後堆著一堆,也沒有地方要。

所以呢現在百年更多的是走過場,是一種形式,當然也有一點逢場作戲的意味。那麼現在過年如果不走親戚的話,可不可以待在家裡呢?


別的地方我不太清楚,但是在我們老家這樣做還是不行的,至少在知青之間還是需要走動的,哪怕是逢場作戲,哪怕是應付一天拜,10家的年也還是要去拜的,如果不拜,別人家會怪罪,會覺得你們家沒有家教,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

所以,其實我自己也不喜歡出門,跑拜年的時候就喜歡待在家裡,但是家裡面有幾個親戚是一定要跑的,否則的話,父親會生氣,認為不懂事。比如說舅舅家裡比如說姑姑家裡,比如說兄弟姐妹家裡。這些親戚是一定要到的,不到就是沒有理數不懂家教,別人可能不會說年輕一輩怎麼樣,但是老父親的臉上可能就會無光。


因此在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中,儘管現在拜年形式多於內容,但是仍然還要去做這個形式,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事情,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想要改變完全不可能,而且儘管現在跟過去的風俗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動,但是過年拜年走親戚仍然還是在繼續堅持。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您覺得過年的時候宅在家裡不出去拜年是否合適呢?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


止茶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農村的這片熱土養育了我五十幾年,我熱愛農村的生活。農村生活其實很淳樸很簡單,逢年過節、大節小節,我們村裡左鄰右舍都是聚在一起,每家有什麼好吃的,都拿出來聚在一起,一起分享美食,一起聊聊村裡最近發生的樂事,其樂融融。俗話說:“出門在外靠朋友,關門在內靠鄰里”,淳樸的農村人把左鄰右舍當親人,更何況是親戚呢?親戚之間還是應該多走動走動,閒暇時走走親戚,有好東西時多和親戚一起分享,感情又增進了一層,有大災大難時,相互之間搭把手,一起共度難關,這就是最美好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