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縣十號信箱的前世今生(作者:惠鳳榮,齊彩琴)


商縣十號信箱的前世今生(作者:惠鳳榮,齊彩琴)


幾十年前,在滾滾東流的丹江南岸,南秦嶺北坡腳下,商(州)山(陽)公路東側,緊鄰李家塬村,坐落有一個由幾十棟老樓房組成,呈手槍型的工廠。一般人都說不清或根本不知道這兒是幹啥的,只知道是個保密廠,叫“十號信箱”。人們都習慣簡稱“十號”。後來,信箱名演變成了“廠名”,“廠名"又演變為地名。即使在工廠遷走幾十年後的現在,人們還把這裡叫“十號”。


“十號信箱”是我國三線建設的產物。當時國際形勢很嚴峻,中蘇交惡,美國也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異動。因此,在1964年,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和“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指示,在我國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開始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這就是著名的“三線建設"。雖然建設地點都太偏僻,為後來的企業經營發展造成了很多困難,但“三線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其功不可沒。


進入80年代後,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為解決“三線企業”的先天不足,中央決心調整改革,在“七五”至“九五”期間,國家共規劃安排了三線調整項目274個,後經合併、改制、重組等調整為201項。到2002年底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81項,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00.48億元,遷出職工35.6萬人。在商洛,包括“十號信箱”在內一些“三線企業”也陸續遷出秦嶺山區。


我(惠風榮)是1970年秋,大學畢業分配來到商縣十號信箱的,是當年唯一直接由學校分配來的大學生。我當時曾問過軍宣隊管人事的軍代表,為啥沒向部裡多要些應屆畢業生。他說要了,但不知為啥沒給人,估計是某個環節上出了差錯。後來,我才知道,我畢業時是洛南八九五廠接收的。考慮到我的個人志願,才把我讓給“十號”。那時,工廠正值建廠初期,邊基建邊試製,很缺人,廠裡只好到華陰農場要了一部分大學畢業生,還陸續從外單位調入一些大學畢業生,充實了技術、管理隊伍。


商縣十號信箱的前世今生(作者:惠鳳榮,齊彩琴)


外界對十號信箱總有一種神秘感,因此地方上的很多熟人老問我,十號信箱是幹啥的?也難怪,那時人們對半導體很陌生,所以常有人誤會“十號”是生產半導體收音機的。現在,人們知道了,二極管、三極管就是晶體管,就是半導體器件,在電子線路中起到整流、放大作用。商縣十號信箱,本來是一個通訊用的郵箱地址,第一廠名為國營八七七廠,社會上公開的“國營衛光電工廠”是第二廠名。衛光廠是以北京七一八廠為主包建、七零六廠為副包建的三線國防工廠,隸屬電子工業部(四機部),是我國功率半導體器件行業的大型重點骨幹企業和軍用元器件研製、生產定點企業。


十號信箱開始籌建於1968年底,所以開頭幾年又叫“6812工地”。最初的工廠選址也在洛南衛東,都建好了一棟樓。後來改為交通方便,離商縣城很近的現址。其前身是商洛農校,至今還能看到很多原農校的舊平房。


基建工程和試製生產是同步進行的。開始的試製車間,建在和李家塬小學僅一牆之隔的原農校平房裡,只有低頻大功率硅晶體管和硅可控整流器兩條試製線,大家都把這裡親切地叫“小院”。操作工人多數是北京來的老工人和在商洛接受的復轉軍人。1970年, 從商縣、丹鳳、商南招了第一批學徒工,經過初步技術培訓後,年底才陸續分到生產線上。有擴散、磨片、拋光、氧化、蒸發、光刻、燒結、封裝、測試等工種。隨著工廠的發展壯大,繼第一批學徒工進廠之後,廠裡又分別在榆林地區、上海招了兩批學徒工,在延安地區招了一批插隊的北京知青,還到山西接收了一批江西、湖南、福建籍貫的復轉軍人。除為前方生產車間補充了大量人員後,還為後方服務車間、後勤、供應和機關補充了很多人員。


到1987年底,10號信箱發展到近1500人,其中技術人員近300人,管理幹部200多人。他們後來都成為工廠生產的有生力量,一直幹到退休。一部分戶口還在北京的人員,在山溝裡呆了七八上十年後,又陸續調回去了。但以第一任廠長高鳳巖(大老高)為代表的三線授建人員,多數留了下來。他們是老十號人、老衛光人,是“三線建設”的功臣。


物理常識告訴我們,世界的物質按導電性能分為三大類,這就是導體、絕緣體和半導體,半導體的代表化學元素是鍺和硅。現在,雖說電器小型化、集成化是科技發展的方向,笨重的電子管式收音機、電視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在五、六十年代,我國只能生產從前蘇聯學來的小功率的鍺晶體管。而鍺管性能欠佳,功率也很難做大,無法與電子管抗衡。而硅管,尤其是大功率硅管,卻以其優秀的品質受到科技、國防、民用電器等應用行業的青睞。至於集成塊,由於其中的元器件集成密度大,散熱困難,所以也有一定侷限性。很多輸出功率很大的軍民用電器,其中的整流,尤其是功率放大部分,還是難以被集成的。這就是說,大功率硅半導體分立器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還是無法被取代的,需求市場是廣泛的。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半導體器件的生產,很嬌氣,很苛求。生產用的原材料單晶硅,各種輔助材料,水、氣的純度要求很高,甚至要求達到99.9999%。操作人員的工作環境條件必須是超淨、無塵車間,比醫院手術室的要求還嚴得多。


在大慶人"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創業精神鼓舞下,老“十號人”以“三個半”半導體專業人員為技術骨幹,和老廠來的老工人們一起在簡陋的試製線上開始摸索工藝,日夜奮戰,為後來的批量生產和新品試製,奠定了基礎。


那時的生產、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口號是:“先生產後生活”。因此,優先建設了三棟生產廠房和一棟四層的拐角單身宿舍樓,之後又建了機加廠房、氫氧站。雙職工都住在農校的老平房裡。為加快基建步伐,早日搬進新廠房,全廠職工經常進行義務勞動,搬磚運灰,挖地基,平整場地,清理垃圾。1972年“5.15” 工廠宣告建成投產。發經過二十個春秋的艱苦奮鬥,到搬遷西安的前夕,十號信箱已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擁有固定資產2500萬元,流動資金1300萬元,還從國外引進了兩條先進的生產線。工業總產值達到2800多萬元,累計上交利稅達近3000萬元。十多種衛光牌半導體器件榮獲部省優產品稱號,100低大管獲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在電子行業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十號”屬地師級單位,直屬電子部領導,行政、人事和生產只向部裡負責,因此和地方上橫的聯繫不是很緊密。黨務一度曾接受過商洛地委領導,但時間很短。後下放到省上,由電子廳接管,生產業務還是接受電子部領導、協調,尤其是軍工產品任務,直接由部裡下達。


在商期間,從地區到縣上, 地方上對十號信箱的支持和保障是很大的。為確保在商洛的三線國防工廠的生產順利進行,協調有關事項,地區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即國防工辦。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人員的增加,地方上還專門為十號設立了糧油供應站、蔬菜門市部和百貨商店,有力地保證了三線工廠的後勤物資供給,方便了十號職工的生活需求,緩解了後顧之憂。半導體器件的生產線有害工種較多,為保障職工的身體健康,廠裡每月給有關人員發有保健肉票和糖票,地方上都及時給予供給。


地縣公安機關同廠保衛部門一塊,為保證工廠的治安,也做了大量工作,處理、解決了很多問題。大規模基建工作完成後,承擔基建任務的省某基建公司的少數人趁撤離之機,企圖用大卡車,整車地把廠裡剩餘的基建物資偷偷運走。當場被門衛發現阻攔時,有人還行兇鬧事,廠經警被迫鳴槍示警。事件影響了工廠的正常生產秩序和社會治安,引起全廠職工憤慨。地方公安部門聞訊後,及時趕到廠裡控制了事態發展,當時地區的主要領導慕明君等還親自坐鎮十號,妥善處理了這一事件。


十號信箱的本地籍職工約佔三分之一,來自商洛社會各階層,有招工來的,有復轉來的,有畢業分配來的,有調動來的,也有本地職工子女內招的。他們不但為十號信箱的建設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同時也為增強、融治十號同地方上的關係,互相理解,互相支援,起了紐帶、橋樑作用。


那時,物質條件普遍低下,生活水平都比較低。但相對來說,“十號”要比地方上好的多,因此人們都很羨慕十號信箱。能到十號工作似乎成了那時的榮耀。因為十號信箱同西安一樣, 執行的是國家八類地區工資標準,所以工資水平比商縣高一些,購買力較強。譬如當時的二級工是42.41 元/月,大學畢業生轉正後工資是58.50元/月。加之人員比較多,衣食住行都在商縣,所以對商縣城的商品消費市場有很大影響,是消費大戶。於是,廠大門口形成一個繁華的農貿市場,豬牛羊肉,蛋禽蔬菜,山貨土產,賣啥的都有。廠裡很多人糧票用不完,就用糧票換雞蛋。外地人吃不慣糊湯,就用糊湯換大米。


在社會上,本地人在關注十號信箱,十號人也同樣在關注商州乃至整個商洛。七十年代初,廠裡就有北京人對我說:“別看商縣是個窮山溝,但這裡的文化功底很深,水平很高。”他們感到很驚訝,很欽佩。當時,“文革”尚未結束,城裡的街道上還有大字報和宣傳欄。他們是從那些大字報和宣傳欄中感受到的。在試製線的小院,不時傳來隔壁李家塬小學孩子們的歌聲。一個北京來的老師傅很敏感,對我說:“你聽, 這些孩子說的是商縣話,可唱歌卻是普通話!”我一聽,果然如此。但過去,我卻熟視無睹,沒有注意到。後來我才發現,這是普遍現象。


十號信箱,作為一個實力雄厚的三線大廠,曾為商州、商洛的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有過很大的貢獻。在衣食住行諸方面對地方也有一定影響。


別看當年的樓房只有四層,而且居住樣式、結構、面積現在也落伍了。但卻是當時商州城樓房最多、最高的地方。開始的住宅樓是共用水池和廁所,後來是獨門獨戶的單元式結構,互不干擾。為地方的城市建設和管理起了一個示範作用。這和當時地方上辦公與宿舍不分,沒有家屬樓的傳統習慣,形成明顯的對比。


但受當時的左傾思潮影響,基建工作缺乏百年大計的考慮,尤其是抗震要求。唐山大地震後,廠裡對單身樓、生產廠房、俱樂部進行了抗震加固。家屬樓中,有三棟是混凝土夯造的,被稱為“乾打壘”,四層高,後來宣佈為“危樓”。但這些危樓,至今還在,危而不倒,可謂奇蹟。


十號信箱每月不但有大量的公私郵件來往,還有幾十萬只產品要通過郵局發往全國各地,所以郵電部門受益匪淺。


十號信箱是利稅大戶,歷年的利稅都是通過地方財稅部門上繳國庫的。


1974年前工廠的生產、生活用電由商洛電廠供給,但負荷日趨緊張,經常拉閘停電。為此十號信箱從洛南翻黃沙嶺、沿草廟溝為商州架了一條110KV高壓輸送線路,並在南秦嶺南坡下侯塬村旁建了一個變電站。後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從此,商州也用上了西北電網的電,商洛電廠關閉。當時,為了儘快用上西安的電,廠裡輪流抽人到草廟溝的山坡上幫助架線,我也去過幾次。


對地方上其他方面的經濟建設,十號信箱也給與了儘可能的支援,如老丹江橋的改造,松朵山電視差轉檯的建立等。1968 年以前,丹江橋是一座木頭橋,雖然石墩是水泥砌縫,但橋面、護欄全是木頭的,載重承受能力很低,無法滿足十號信箱的基建、生產運輸要求,也影響了商洛地方經濟的發展。於是,1969年地方上把木頭橋改造成鋼筋水泥橋,直到2009年才拆除。


1989年十號信箱遷走時,還把很多設備無償地留給了地方,尤其是氫氧站。在商的二十年中,商縣甚至一些外縣的醫用氧氣和工業用氧,都是從十號信箱氫氧站拉的。十號出的氧氣,是半導體器件生產用的高純氧,燃燒值很高,非常好用。


那時,商州城區炊事燃料直是煤、木柴和橡碗子,而“十號”職工做飯用的是汙染較小的無煙蜂窩煤和罐裝液化氣, “十號”走時,把自動打蜂窩煤的設備也送給了地方。


過去,地方上人事管理比較靈活,限制較小。工人和幹部,國營和集體界限不嚴,可以互換互調。但十號的企業管理制度,受前蘇聯企業管理模式和計劃經濟體制制約,分得很清,扣得很死。所以,從地方上向十號調動,框框很多,難度很大,很不利於人才的引進,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但十號信箱在商的幾十年中,還是為商洛的人口就業,復轉軍人的安置,解決職工夫妻兩地分居等,做出了很大貢獻。


大概是受北京人的影響吧,全廠職工,不管原來是哪裡人,都說普通話,尤其是在公共社交場合和上班時,雖然不標準,但能聽懂。而老鄉之間卻是他們的家鄉話,外人就很難懂了。無論是北京人,還是上海人,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是陝北人,還是陝南人,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樣,相處的都很融洽。那時的文化生活雖然沒現在豐富,但廠工會經常組織職工文藝演出,籃球、排球、乒乓球比賽等文體活動,這對活躍職工業餘生活,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凝聚力,安心三線建設有很大作用。也經常參加地方上的一些文體比賽活動,增強了和地方上的友誼。十號信箱的週末舞會很受人們的歡迎,每次都有很多城裡的愛好者來跳舞。


在其他很多方面,十號和地方上也有著相互來往,密切合作。我就受廠裡派遣,先後參加過商洛軍分區的兵要地誌編制工作,隨推優小分隊到商洛地直單位、商縣各企事業單位及商洛各縣推廣華羅庚優選法的活動,以及省上對商洛氮肥廠等企業的經營管理諮詢工作。


秦嶺最美是商洛,商縣給十號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下班後,他們經常到長滿楊柳槐樹的丹江河畔悠閒地散步,欣賞熊耳晚霞的美景和清澈見底的丹江河水。夏日,很多人還經常帶著孩子到河裡戲水、乘涼。南方人,還常到河中或附近的水渠中釣魚、撈蝦。很多人還常到附近的李家源、賀嘴頭、賈圪撈、王塬、南秦川的侯塬以及南秦河南面村子走村串戶,有人還騎車子跑到沙河子、張村去兜風,他們一方面為的是採購山貨,一方面也是為山裡人淳樸真摯的民間風情和商縣美麗的田園風光所吸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十號信箱的人不但有錢,還“好吃”。其實,“好吃”的,並不多,只是因為有幾百個南方人的生活習慣所致。他們來自魚米之鄉,所以嗜好水產,不但愛吃魚,而且連本地人不問津的青蛙、河蚌、河蝦,乃至蛇,也往往成了他們的美餐。雖說,當時是票證年代,糊湯等粗糧供給較多,外地來職工很不習慣,但商洛山畢竟地處秦頭楚尾,具有秦風楚韻的特點,氣候溫和,有米有面,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包容性強,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經過幾十年的磨合,大多數人還是基本上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好多人還和本地人喜結良緣,和本地樣眾親密融合了。


那是一個計劃經濟的時代,生產安排服從於上級下達的計劃指令,而不是根據市場需求。只要產品生產出來入了庫,即使銷不出去,也能計算所謂的“利潤”了。所以,流動資金聽起來很多,但企業的現金卻很緊張。國內企業之間的三角債,愈演愈烈,堆積如山,成了死疙瘩。三線企業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工廠辦社會,也成了沉重的負擔。企業儼然是一個小社會,職工的吃喝拉撒睡全得管,不但要建家屬樓,還要建幼兒園、學校、醫院,還要解決子女就業、職工養老等一系列問題,不堪負重啊!十號信箱在商縣走過了二十個春秋,終於在1989年,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搬遷到西安去了。搬不走的房地產賣給了商洛紙廠。


商縣十號信箱的前世今生(作者:惠鳳榮,齊彩琴)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又一個二十年過去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年又一年的風吹雨打,一棟棟樓房,顯得越來越落伍、陳舊,失去了當年的輝煤。常有老十號人回來懷舊,面對雜草叢生、荒蕪破敗的景象,他們不由得感慨萬分,甚至淚流滿面。


是啊,他們為了祖國的三線國防建設,從五湖四海來到秦嶺深山,在這裡獻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下了人生最難忘的記憶,能不激動嗎?他們雖然為眼前此一時彼一時的景象所傷感,但也為天藍水清的商山丹水所懷念,也為日新月異的商州山城而高興。


2007年,經國務院批准西安衛光電工廠宣佈政策性破產,重組新生的西安衛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甩掉了各種包袱,又輕裝上陣了。公司地處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電子工業園,佔地14.7萬平方米,生產區建築面積2.16萬平方米,現有資產總值3.46億元。仍然是我國軍用元器件研製、生產定點企業和民用大功率半導體器件重點骨幹企業。建成的5000多平方米的淨化廠房和從國外引進的多條自動化生產線,能夠大批量生產數十種外形的塑料封裝、金屬封裝功率晶體管以及表面貼裝器件。衛光牌電子器件廣泛應用航天、航空、航海、兵器、計算機、通信以及家用電器、節能燈、電源、交通等領域,可謂上了天下了海,馳騁海內外。


如今,老一輩的衛光人基本上都退休了,新一代衛光人成了生產的主力,他們朝氣蓬勃,繼往開來,在新的征途上,正為前途光明的新衛光而奮鬥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