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春秋霸主宋襄公是怎樣成為霸主的?

王宗林


宋國君主宋襄公雖然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但一直做著 “霸主”的夢。

一、助人成功,美夢難圓成俘虜。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崩逝後,他的夢就做得更勤了。就在他如夢似醒的時候,齊桓公的兒子公子昭來到了他的面前。

齊桓公病故後,齊國內亂,本應接班的公子昭,不但沒能上位,還差點喪命。於是,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尋求政治避難。


公子昭的到來,使他的野心更加躁動不安。他認為,公子昭是一個可以佐助自己成為“霸主”的人,就把他給留了下來。

隨之,宋襄公號召各諸侯分派軍隊前來宋國,組織聯軍,幫助公子昭奪回齊國政權。大部分諸侯根本不理會他,只有比宋國還要小的衛、曹、邾三個小國各派出了一部分兵馬給宋國,組成了“四國聯軍”。接著,宋襄公統領“四國聯軍”殺向齊國。

因齊國上層的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就響應“四國聯軍”,幫助公子昭登上國君之位,這就是齊孝公。

此後,宋襄公自以為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足以立威稱霸於諸侯,便想會盟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下來。


但他沒有深入地想一想,這一成功之舉,自己到底佔了多少比數?如果沒有齊國貴族做內應,他的勝算有多少?他滿腦子都是,是我讓公子昭當了齊國君主。

過後不久,宋襄公的“霸主”夢鬧得更厲害了。於是,他就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想先得到楚國、齊國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相聚後,宋襄公便自覺不自覺的以盟主的身份,自作主張地擬了一份“會合諸侯,共扶周王室”的通告,約定了在宋國會盟的日子。楚成王和齊孝公礙於一些抹不開的情面,不好多說什麼,就勉強在通告上籤了字。

到了日子,盟會開始後,宋襄公倡議:仿效齊桓公,訂立盟約;停止戰爭,共扶周王室,共享天下太平。


楚成王在首先附和倡議的同時,問詢盟主有誰來擔任。宋襄公說,應根據功德或爵位論處。楚成王順勢說道,我大楚早已稱王,盟主應該是我的。宋襄公一聽急了眼,指斥楚國妄自稱王,沒有資格當盟主。

宋襄公的話音剛落,楚成王的衛隊手持兵器一擁而上,嚇跑了諸侯,俘獲了宋襄公。

宋襄公被抓到楚國後不久,楚成王覺得留著他沒什麼用,就把他放回了宋國。

這樣一來,宋、楚兩國的仇怨就結下了。

二、自居仁義,偷雞不成反蝕米。

宋襄公從楚國回國後,越想越窩囊,總想借機洩憤。當他聽說鄭國非常支持楚成王當盟主時,就想征伐弱小的鄭國,以出口惡氣。

鄭文公得知後,立即求救於楚國,楚成王便派兵直接殺向宋國。


宋襄公得知訊息後,立即率軍從鄭國返回本國。宋軍剛在本國的泓水邊紮好營盤,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這時,大臣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君到此只是為了解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已達到了。咱們兵少,怕拼不過楚軍,還是與楚國講和吧。

宋襄公堅決不幹,他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但不是仁義之師;我們雖然人單力薄,卻是仁義之軍,定能戰勝楚國。

不知道宋襄公是怎麼理解“仁義”二字的。自己侵鄭在前,楚國助鄭在後,何言自己“仁義”楚軍不“仁義”?

而且,宋襄公還讓人做了一面繡有“仁義”二字的大旗,樹立在軍中。


到了第二天,楚軍開始渡河。這時,公孫固又向宋襄公建議,趁楚軍半渡之際攻擊他們,可以獲勝。但是,宋襄公不聽。

當楚軍已渡過河,但還沒布好陣時,公孫固又建議宋襄公趕快出擊。但宋襄公始終以“仁義”之師自居,非要等著楚軍渡過河,布完陣之後再進軍。

宋襄公這是等楚軍來會盟?還是與楚軍對陣?

結果,楚軍過了河、布完陣後,立即殺向宋軍。宋國軍隊一看楚軍來勢兇猛,魂兒都嚇掉了,更別說打仗了,一個個都撒丫子了。

亂軍之中,“仁義”的宋襄公身上受了好幾處傷。若不是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救護,小命早沒了。

兵敗如山倒,糧草、兵車全部被楚軍搶走了,那杆“仁義”大旗也早已不知去向了。

但是,兵敗受傷的宋襄公仍是屬鴨子的,肉爛嘴不爛,堅持自己的以德服人,不能乘人之危的“仁義” 之師論調。

因而,惹得兵士、百姓們都怒罵宋襄公是一個大蠢貨,一個大笨蛋,一個大草包!

宋襄公嘴上一直吆喝著要按“仁義”辦事。但他在會盟諸侯時,對於自己不能當上盟主,心懷不滿,責罵楚成王之時,不知他當時曉得不曉得“仁義”兩個字?

一個人有多大能耐,要有數,要從裡到外估透自己,不能一廂情願,更不能想當然。偶然間做了點事,幫了點忙,自己就開始膨脹,就開始找不著北,那將會自尋沒趣。

甚至是,更大的不幸!


老王頭說歷史


宋襄公之所以被稱為霸主,是因為由他率領會盟過諸侯,凡有此舉的國君都被稱為霸主。這樣給霸主作規定,是因為畢竟只有少數國君能夠會盟諸侯,這能夠體現國君的實力和威望。

之所以反對宋襄公稱為霸主,無非是因為霸主這個詞用在宋襄公身上有點名不副實。而且單單依據是否會盟過諸侯就定名為霸主,也不十分合理。宋襄公有機會會盟諸侯,一方面是因為宋國國力暫時有了提高,更重要是因為在齊桓公暴死之後,諸侯間權力暫時出現了真空。然而宋襄公會盟之後,很快就吃了楚國的大敗仗,自己最終也因為負傷身死。這實際表現實在難以夠得上真正的“霸主”。

實際上其它“霸主”的規定也有問題。春秋時期,秦國的實力相較於其它大國,並不明顯遜色,只是由於始終受到春秋第一強國晉國的限制,沒有機會插足中原,更沒機會會盟諸侯,因此在有的版本里被排除在“霸主”之外。而吳王夫差,雖然其統治下的吳國很強大,幾乎滅掉了楚國,但他爭取的“霸主”身份是有水分的。因為吳國只是在南方很強大,卻並沒有充分的實力和精力染指中原角逐,而夫差爭取到的會盟中原諸侯也不過是短暫的,他自己很快就要被越王勾踐解決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