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春秋霸主宋襄公是怎样成为霸主的?

王宗林


宋国君主宋襄公虽然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但一直做着 “霸主”的梦。

一、助人成功,美梦难圆成俘虏。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崩逝后,他的梦就做得更勤了。就在他如梦似醒的时候,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来到了他的面前。

齐桓公病故后,齐国内乱,本应接班的公子昭,不但没能上位,还差点丧命。于是,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寻求政治避难。


公子昭的到来,使他的野心更加躁动不安。他认为,公子昭是一个可以佐助自己成为“霸主”的人,就把他给留了下来。

随之,宋襄公号召各诸侯分派军队前来宋国,组织联军,帮助公子昭夺回齐国政权。大部分诸侯根本不理会他,只有比宋国还要小的卫、曹、邾三个小国各派出了一部分兵马给宋国,组成了“四国联军”。接着,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

因齐国上层的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就响应“四国联军”,帮助公子昭登上国君之位,这就是齐孝公。

此后,宋襄公自以为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足以立威称霸于诸侯,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下来。


但他没有深入地想一想,这一成功之举,自己到底占了多少比数?如果没有齐国贵族做内应,他的胜算有多少?他满脑子都是,是我让公子昭当了齐国君主。

过后不久,宋襄公的“霸主”梦闹得更厉害了。于是,他就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先得到楚国、齐国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相聚后,宋襄公便自觉不自觉的以盟主的身份,自作主张地拟了一份“会合诸侯,共扶周王室”的通告,约定了在宋国会盟的日子。楚成王和齐孝公碍于一些抹不开的情面,不好多说什么,就勉强在通告上签了字。

到了日子,盟会开始后,宋襄公倡议:仿效齐桓公,订立盟约;停止战争,共扶周王室,共享天下太平。


楚成王在首先附和倡议的同时,问询盟主有谁来担任。宋襄公说,应根据功德或爵位论处。楚成王顺势说道,我大楚早已称王,盟主应该是我的。宋襄公一听急了眼,指斥楚国妄自称王,没有资格当盟主。

宋襄公的话音刚落,楚成王的卫队手持兵器一拥而上,吓跑了诸侯,俘获了宋襄公。

宋襄公被抓到楚国后不久,楚成王觉得留着他没什么用,就把他放回了宋国。

这样一来,宋、楚两国的仇怨就结下了。

二、自居仁义,偷鸡不成反蚀米。

宋襄公从楚国回国后,越想越窝囊,总想借机泄愤。当他听说郑国非常支持楚成王当盟主时,就想征伐弱小的郑国,以出口恶气。

郑文公得知后,立即求救于楚国,楚成王便派兵直接杀向宋国。


宋襄公得知讯息后,立即率军从郑国返回本国。宋军刚在本国的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这时,大臣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君到此只是为了解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达到了。咱们兵少,怕拼不过楚军,还是与楚国讲和吧。

宋襄公坚决不干,他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但不是仁义之师;我们虽然人单力薄,却是仁义之军,定能战胜楚国。

不知道宋襄公是怎么理解“仁义”二字的。自己侵郑在前,楚国助郑在后,何言自己“仁义”楚军不“仁义”?

而且,宋襄公还让人做了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树立在军中。


到了第二天,楚军开始渡河。这时,公孙固又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半渡之际攻击他们,可以获胜。但是,宋襄公不听。

当楚军已渡过河,但还没布好阵时,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赶快出击。但宋襄公始终以“仁义”之师自居,非要等着楚军渡过河,布完阵之后再进军。

宋襄公这是等楚军来会盟?还是与楚军对阵?

结果,楚军过了河、布完阵后,立即杀向宋军。宋国军队一看楚军来势凶猛,魂儿都吓掉了,更别说打仗了,一个个都撒丫子了。

乱军之中,“仁义”的宋襄公身上受了好几处伤。若不是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救护,小命早没了。

兵败如山倒,粮草、兵车全部被楚军抢走了,那杆“仁义”大旗也早已不知去向了。

但是,兵败受伤的宋襄公仍是属鸭子的,肉烂嘴不烂,坚持自己的以德服人,不能乘人之危的“仁义” 之师论调。

因而,惹得兵士、百姓们都怒骂宋襄公是一个大蠢货,一个大笨蛋,一个大草包!

宋襄公嘴上一直吆喝着要按“仁义”办事。但他在会盟诸侯时,对于自己不能当上盟主,心怀不满,责骂楚成王之时,不知他当时晓得不晓得“仁义”两个字?

一个人有多大能耐,要有数,要从里到外估透自己,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想当然。偶然间做了点事,帮了点忙,自己就开始膨胀,就开始找不着北,那将会自寻没趣。

甚至是,更大的不幸!


老王头说历史


宋襄公之所以被称为霸主,是因为由他率领会盟过诸侯,凡有此举的国君都被称为霸主。这样给霸主作规定,是因为毕竟只有少数国君能够会盟诸侯,这能够体现国君的实力和威望。

之所以反对宋襄公称为霸主,无非是因为霸主这个词用在宋襄公身上有点名不副实。而且单单依据是否会盟过诸侯就定名为霸主,也不十分合理。宋襄公有机会会盟诸侯,一方面是因为宋国国力暂时有了提高,更重要是因为在齐桓公暴死之后,诸侯间权力暂时出现了真空。然而宋襄公会盟之后,很快就吃了楚国的大败仗,自己最终也因为负伤身死。这实际表现实在难以够得上真正的“霸主”。

实际上其它“霸主”的规定也有问题。春秋时期,秦国的实力相较于其它大国,并不明显逊色,只是由于始终受到春秋第一强国晋国的限制,没有机会插足中原,更没机会会盟诸侯,因此在有的版本里被排除在“霸主”之外。而吴王夫差,虽然其统治下的吴国很强大,几乎灭掉了楚国,但他争取的“霸主”身份是有水分的。因为吴国只是在南方很强大,却并没有充分的实力和精力染指中原角逐,而夫差争取到的会盟中原诸侯也不过是短暂的,他自己很快就要被越王勾践解决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