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廈門23歲女鄉長,扛炮彈上戰場,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在古代文藝作品中,有不少巾幗英雄,如花木蘭、穆桂英等。只是這些女英雄有很多虛構成分。新中國成立後,湧現出許多真實的巾幗英雄。

金門炮戰,廈門23歲女鄉長,扛炮彈上戰場,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洪秀叢

1958年8月下旬,我軍對金門進行了大規模炮擊。在這次炮擊中,湧現出一位英雄的女鄉長:小嶝鄉鄉長洪秀叢。

小嶝鄉,是一個面積僅0.6平方千米的小島,距離金門不過3000米,如果說大小金門是抵在廈門脖子上的匕首,那按洪秀叢的話說,小嶝島便是頂住金門腰眼的一把短刀。這裡是對金門的最佳觀測點,也是一個絕佳的炮兵陣地,因此,這裡落下的炮彈比其它地方多。村民說,至少有5萬發炮彈落在這裡。而在這個“前線中的前線”當鄉長的洪秀叢,當時不過23歲,卻已有了4年的鄉長經歷。

金門炮戰,廈門23歲女鄉長,扛炮彈上戰場,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如今的小嶝島

洪秀叢小時候給人家做過童養媳,按正常的生活軌跡,她大概率是和“自己的男人”生兒育女,洗衣做飯。解放大軍的到來,讓她得到了解放。她毫不猶豫的投身到了革命當中,依靠實幹、才幹,當上了一鄉之長。一個20來歲的女子,要領導一幫比自己年長的村民,沒有兩把刷子是幹不下來的。炮擊金門前,她的主要工作有兩個,一是組織村民配合部隊作戰,二是對金門發動宣傳。

金門炮戰,廈門23歲女鄉長,扛炮彈上戰場,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學習衛生知識的民兵

洪秀叢帶著村民們,想了很多辦法將宣傳品(被他們稱為“特殊武器”)送到達金門,主要靠兩招:一靠“漂”,二靠“飄”。

他們收集各種瓶瓶罐罐,將宣傳畫、宣傳冊塞進去,有的還放進祖國大陸各地的特產,金華火腿、西湖龍井、寧夏枸杞子,逢年過節月餅湯圓更是少不了,這些漂流瓶就順著洋流向金門漂去。洪秀叢說,100箇中有一個漂流瓶被金門軍民撿起,就是勝利。

除了漂流瓶,他們還做風箏帶著宣傳品飛過去,他們做的大風箏最多能帶3斤物品,一到風向好的天氣就放飛風箏。為了讓風箏準確落在金門島,村民們還想出一個土辦法,在綁著宣傳品的繩子上加一根蚊香,根據風速掌握蚊香長度,確保風箏在金門島上空時蚊香燒斷繩子,各式宣傳品就能落在島上。

洪秀叢遇到的真正的考驗,是1958年的炮擊作戰。大量炮兵登陸小嶝島,民兵們負責幫助修築工事以及搬運炮彈。當時洪秀叢的孩子出生不過4個月,母子身體都不太好,但洪秀叢一咬牙,把孩子扔給親戚,一頭撲在了支前工作上。

洪秀叢為了工作方便,把家安在了炮兵陣地附近的防炮洞裡,裡面狹窄陰暗潮溼。當時小嶝島沒有碼頭,運輸船運來後,需要涉水將炮彈運到岸上。別看洪秀叢是個身材嬌小的女孩子,但她卻能扛著幾十斤的炮彈在沒胸的海水裡往返。連續幾天晚上,一個晚上十幾趟,洪秀叢和民兵們就這麼咬牙堅持,而她們吃的不過是鹽扮海蠣子與鹹蘿蔔。

金門炮戰,廈門23歲女鄉長,扛炮彈上戰場,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運炮彈的女民兵

島上修工事需要木材與石料,可沒有碼頭,材料運輸困難,洪秀叢就在島上想辦法。當時很多房子都用好木材好石料,洪秀叢就帶著大家拆房子。她先拆了自家老房子,其他幹部也跟著拆自家房子,村民們也心甘情願把自己的房子拆掉,將木石材料獻出來修工事。洪秀叢承諾,打完仗把材料還給大家,可炮擊結束後,沒有一個人來找她討要。

金門炮戰,廈門23歲女鄉長,扛炮彈上戰場,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民兵幫助修築工事

小嶝島離金門太近,所以經常有傷亡,炮兵的指揮員讓洪秀叢帶著民兵撤下去,但洪秀叢堅決不走:沒有民兵誰給你們搬炮彈?

在炮火紛飛的島上,洪秀叢像一個女將軍一樣衝在最前面,民兵們看她一個女子都不怕炮彈,沒一個人撤出戰鬥。

炮戰結束後,報紙上稱讚洪秀叢是“女英雄”,她覺得自己只是做了分內的事,受之有愧,不過把小嶝島稱作“英雄海島”,洪秀叢則認為恰如其分,因為這座島和島上的人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