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炮战,厦门23岁女乡长,扛炮弹上战场,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在古代文艺作品中,有不少巾帼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等。只是这些女英雄有很多虚构成分。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许多真实的巾帼英雄。

金门炮战,厦门23岁女乡长,扛炮弹上战场,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洪秀丛

1958年8月下旬,我军对金门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在这次炮击中,涌现出一位英雄的女乡长:小嶝乡乡长洪秀丛。

小嶝乡,是一个面积仅0.6平方千米的小岛,距离金门不过3000米,如果说大小金门是抵在厦门脖子上的匕首,那按洪秀丛的话说,小嶝岛便是顶住金门腰眼的一把短刀。这里是对金门的最佳观测点,也是一个绝佳的炮兵阵地,因此,这里落下的炮弹比其它地方多。村民说,至少有5万发炮弹落在这里。而在这个“前线中的前线”当乡长的洪秀丛,当时不过23岁,却已有了4年的乡长经历。

金门炮战,厦门23岁女乡长,扛炮弹上战场,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如今的小嶝岛

洪秀丛小时候给人家做过童养媳,按正常的生活轨迹,她大概率是和“自己的男人”生儿育女,洗衣做饭。解放大军的到来,让她得到了解放。她毫不犹豫的投身到了革命当中,依靠实干、才干,当上了一乡之长。一个20来岁的女子,要领导一帮比自己年长的村民,没有两把刷子是干不下来的。炮击金门前,她的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组织村民配合部队作战,二是对金门发动宣传。

金门炮战,厦门23岁女乡长,扛炮弹上战场,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学习卫生知识的民兵

洪秀丛带着村民们,想了很多办法将宣传品(被他们称为“特殊武器”)送到达金门,主要靠两招:一靠“漂”,二靠“飘”。

他们收集各种瓶瓶罐罐,将宣传画、宣传册塞进去,有的还放进祖国大陆各地的特产,金华火腿、西湖龙井、宁夏枸杞子,逢年过节月饼汤圆更是少不了,这些漂流瓶就顺着洋流向金门漂去。洪秀丛说,100个中有一个漂流瓶被金门军民捡起,就是胜利。

除了漂流瓶,他们还做风筝带着宣传品飞过去,他们做的大风筝最多能带3斤物品,一到风向好的天气就放飞风筝。为了让风筝准确落在金门岛,村民们还想出一个土办法,在绑着宣传品的绳子上加一根蚊香,根据风速掌握蚊香长度,确保风筝在金门岛上空时蚊香烧断绳子,各式宣传品就能落在岛上。

洪秀丛遇到的真正的考验,是1958年的炮击作战。大量炮兵登陆小嶝岛,民兵们负责帮助修筑工事以及搬运炮弹。当时洪秀丛的孩子出生不过4个月,母子身体都不太好,但洪秀丛一咬牙,把孩子扔给亲戚,一头扑在了支前工作上。

洪秀丛为了工作方便,把家安在了炮兵阵地附近的防炮洞里,里面狭窄阴暗潮湿。当时小嶝岛没有码头,运输船运来后,需要涉水将炮弹运到岸上。别看洪秀丛是个身材娇小的女孩子,但她却能扛着几十斤的炮弹在没胸的海水里往返。连续几天晚上,一个晚上十几趟,洪秀丛和民兵们就这么咬牙坚持,而她们吃的不过是盐扮海蛎子与咸萝卜。

金门炮战,厦门23岁女乡长,扛炮弹上战场,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运炮弹的女民兵

岛上修工事需要木材与石料,可没有码头,材料运输困难,洪秀丛就在岛上想办法。当时很多房子都用好木材好石料,洪秀丛就带着大家拆房子。她先拆了自家老房子,其他干部也跟着拆自家房子,村民们也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房子拆掉,将木石材料献出来修工事。洪秀丛承诺,打完仗把材料还给大家,可炮击结束后,没有一个人来找她讨要。

金门炮战,厦门23岁女乡长,扛炮弹上战场,漂流瓶成特殊武器

民兵帮助修筑工事

小嶝岛离金门太近,所以经常有伤亡,炮兵的指挥员让洪秀丛带着民兵撤下去,但洪秀丛坚决不走:没有民兵谁给你们搬炮弹?

在炮火纷飞的岛上,洪秀丛像一个女将军一样冲在最前面,民兵们看她一个女子都不怕炮弹,没一个人撤出战斗。

炮战结束后,报纸上称赞洪秀丛是“女英雄”,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事,受之有愧,不过把小嶝岛称作“英雄海岛”,洪秀丛则认为恰如其分,因为这座岛和岛上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