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王倫的"三把刀",看完之後明白原因

王倫之死,施耐庵是這麼寫的:林沖即時拿住王倫,又罵了一頓,去心窩裡只一刀,胳察地搠倒在亭上。

就這樣,作為梁山第一任老大的白衣秀士王倫,在林沖的大罵當中,狼狽喪命。

短暫出場的王倫,一個為人不齒的落地秀才,他並非大奸大惡之人,也沒搞得誰家破人亡,但為何卻偏偏死在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之手?而且我們都知道,除了仇人高俅,彼時的林沖,是不願意殺人的。

仔細想想,王倫之死,表面上是死於林沖的揮手一刀。但實際上,奪走他性命的,不僅僅是這一刀。還有三刀,是他自己捅向自己的。

殺死王倫的

原著第十回:風雪山神廟後,林沖帶著柴進柴大官人的推薦信,來到梁山,請求加入。林沖初見王倫,書中是這樣寫的:林沖懷中取書遞上。王倫接來拆開看了,便請林沖來坐第四位交椅。

簡單文字,讓人心冷。面對遠道而來的客人,作為主人的王倫,竟然是如此反應,讓人不解。等林沖落座,酒過三巡,王倫問了一句:"柴大官人近日無恙?"

沒有任何噓寒問暖,開口就是柴大官人,這王倫的表現確實讓人很不爽。

正當我們不爽的時候,作者緊接著寫出了王倫的內心獨白:

殺死王倫的

"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裡落草,續後宋萬來,聚集這許多人馬伴當。我又沒十分本事 ,杜遷,宋萬武藝也只平常。如今不爭添了這個人,他是京師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倘著被他識破我們手段,他須占強,我們如何迎敵?……不若只是一怪,推卻事故,發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後患……只是柴進面上卻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顧他不得!"

一段獨白,把王倫這人的性格特徵清晰地勾勒了出來。新來的這個林沖,是京師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那就對自己構成了威脅。

王倫把初來乍到的林沖當作了假想敵,所以他對林沖的加盟表示拒絕。後來,晁蓋七人上山,他也是出於這樣的擔憂,再次拒絕他們。這樣的胸襟,讓他成為了好漢們鄙視的對象。也為他日後被殺埋下了伏筆。無容人之量,是王倫殺死自己的第一把刀。

殺死王倫的

晁蓋七人上山時,王倫擺下酒席招待。酒酣耳熱之際,晁蓋把他們智取生辰綱的事情講給王倫等梁山頭領聽。其他頭領都沒有特別的反應,唯獨王倫反應最明顯。書中寫他:王倫聽罷,駭然了半晌;心內躊躇,做聲不得;自己沉吟,虛作應答。

結合王倫初見林沖時的那番內心獨白,我們不得不說,這個白衣秀士的躊躇不決、優柔寡斷,而這樣的性格特徵,是做大事之人萬萬要不得的。

做事瞻前顧後,顧慮太多,總是白白浪費掉很多機會,致使最終一事無成。坐在梁山寨主位子上的王倫,卻恰恰是這樣一位秀才。他的猶豫不決,他的瞻前顧後,間接導致他引來殺身之禍。

殺死王倫的

試想一下,如果在對待林沖、晁蓋等人入夥的問題上,不管是歡迎還是拒絕,如果他能再果斷一些,一定不會是喪命的結局。至少,林沖不會提刀罵他:

"量你是個落地窮儒,胸中又沒文學,怎做得山寨之主!"

說到底,就是躊躇猶豫,做事沒有判斷力。無決斷之才,是王倫殺死自己的第二把刀。

殺死王倫的

為趕林沖下山,王倫給他出了道難題:三天之內,納個投名狀來。林沖沒有辦法,只得去山下等。沒想到,等來了與自己武功不相上下的青面獸楊志。

王倫把楊志請上山,好酒好肉款待。而且開始動歪腦筋:"若留林沖,實形容得我們不濟,不如我做個人情,並留了楊志,與他作敵。"

於是便對楊志熱情相邀:"不如只就小寨歇馬,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漢。不知制使心下主意若何?"

殺死王倫的

楊志出身名門,當然不願落草為寇。於是拒絕了。王倫表示很遺憾。只好一個勁兒地為他置酒送行。這讓一旁的林沖情何以堪?

回過頭來,讓我們再想想他拒絕林沖、晁蓋等人時說的那些話,虛偽之相,一目瞭然。王倫的虛偽,是讓人不齒,甚至厭惡、痛恨的。特別是在那些光明磊落的好漢們面前。無赤子之心,是王倫殺死自己的第三把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