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王伦的"三把刀",看完之后明白原因

王伦之死,施耐庵是这么写的:林冲即时拿住王伦,又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胳察地搠倒在亭上。

就这样,作为梁山第一任老大的白衣秀士王伦,在林冲的大骂当中,狼狈丧命。

短暂出场的王伦,一个为人不齿的落地秀才,他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也没搞得谁家破人亡,但为何却偏偏死在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之手?而且我们都知道,除了仇人高俅,彼时的林冲,是不愿意杀人的。

仔细想想,王伦之死,表面上是死于林冲的挥手一刀。但实际上,夺走他性命的,不仅仅是这一刀。还有三刀,是他自己捅向自己的。

杀死王伦的

原著第十回:风雪山神庙后,林冲带着柴进柴大官人的推荐信,来到梁山,请求加入。林冲初见王伦,书中是这样写的:林冲怀中取书递上。王伦接来拆开看了,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

简单文字,让人心冷。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作为主人的王伦,竟然是如此反应,让人不解。等林冲落座,酒过三巡,王伦问了一句:"柴大官人近日无恙?"

没有任何嘘寒问暖,开口就是柴大官人,这王伦的表现确实让人很不爽。

正当我们不爽的时候,作者紧接着写出了王伦的内心独白:

杀死王伦的

"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著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 ,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著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一段独白,把王伦这人的性格特征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新来的这个林冲,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那就对自己构成了威胁。

王伦把初来乍到的林冲当作了假想敌,所以他对林冲的加盟表示拒绝。后来,晁盖七人上山,他也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再次拒绝他们。这样的胸襟,让他成为了好汉们鄙视的对象。也为他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无容人之量,是王伦杀死自己的第一把刀。

杀死王伦的

晁盖七人上山时,王伦摆下酒席招待。酒酣耳热之际,晁盖把他们智取生辰纲的事情讲给王伦等梁山头领听。其他头领都没有特别的反应,唯独王伦反应最明显。书中写他:王伦听罢,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自己沉吟,虚作应答。

结合王伦初见林冲时的那番内心独白,我们不得不说,这个白衣秀士的踌躇不决、优柔寡断,而这样的性格特征,是做大事之人万万要不得的。

做事瞻前顾后,顾虑太多,总是白白浪费掉很多机会,致使最终一事无成。坐在梁山寨主位子上的王伦,却恰恰是这样一位秀才。他的犹豫不决,他的瞻前顾后,间接导致他引来杀身之祸。

杀死王伦的

试想一下,如果在对待林冲、晁盖等人入伙的问题上,不管是欢迎还是拒绝,如果他能再果断一些,一定不会是丧命的结局。至少,林冲不会提刀骂他:

"量你是个落地穷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

说到底,就是踌躇犹豫,做事没有判断力。无决断之才,是王伦杀死自己的第二把刀。

杀死王伦的

为赶林冲下山,王伦给他出了道难题:三天之内,纳个投名状来。林冲没有办法,只得去山下等。没想到,等来了与自己武功不相上下的青面兽杨志。

王伦把杨志请上山,好酒好肉款待。而且开始动歪脑筋:"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

于是便对杨志热情相邀:"不如只就小寨歇马,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汉。不知制使心下主意若何?"

杀死王伦的

杨志出身名门,当然不愿落草为寇。于是拒绝了。王伦表示很遗憾。只好一个劲儿地为他置酒送行。这让一旁的林冲情何以堪?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想想他拒绝林冲、晁盖等人时说的那些话,虚伪之相,一目了然。王伦的虚伪,是让人不齿,甚至厌恶、痛恨的。特别是在那些光明磊落的好汉们面前。无赤子之心,是王伦杀死自己的第三把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