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被挖,發現兩塊30斤重的金磚,專家鑑定後為何連連搖頭?

MiSS文


李鴻章墓,不在自己出生地,也不在自己的家族墓地,而是在自己一生最敬仰的安徽人包拯墓旁邊。

李鴻章崇拜包拯,就像明朝的東西廠的太監崇拜岳飛一樣可笑。不同的是,包拯的確是安徽精神的開創者,李鴻章也確實是安徽精神近代象徵。這二人的關係,和曾國藩與王夫之十分相似。

李鴻章墓,在安徽合肥城東十五里的大興集。大興集,實際上最一開始是太平天國在合肥城外設置的買賣街。李鴻章看上這裡,並且決定把自己葬在這裡,是因為這裡距離包拯墓園只有300公里。這裡除了李鴻章墓和包拯墓,還有明朝開國功臣張德勝墓,因此有“一里三公”的說法。

李鴻章生前在清朝那是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權,李鴻章一生鎮壓太平軍、剿滅捻軍、創建淮軍、辦海軍、興洋務,掌握中國外交權力長達30年。李鴻章人生最後一年,則是與八國聯軍媾和,簽訂了《辛丑條約》,勉強維持了清朝的統治。因此,慈禧稱他為“再造玄黃之人”。

不過,正如梁啟超所說,譽滿天下常常伴隨著謗滿天下。李鴻章的身後名,一面是清朝遺老遺少們不斷歌頌豐功偉績,一面是愛國青年高舉口號罵他賣國賊。

不管怎麼樣,李鴻章對自己評價還算不錯。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去世後,給兒孫留下的金銀細軟2000萬兩,再加上田地、房產等,保守估計有5000萬兩白銀。幾乎同時,洛克菲勒提供了8000萬美元給芝加哥大學,讓當時浸信會學校成為世界級的頂尖大學。當時一兩白銀基本相當於一美元,可以想見李鴻章多有錢。

不僅如此,裡或者能夠的兒子李經邁,在清末擔任部級高官;孫子李國傑在北洋政府中長期掌握輪船招商局。一百年中,李鴻章家族走出了3位億萬富翁,分別是李家老六房“家”字輩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

正是因為李鴻章太有錢,也太遭人恨了!

李鴻章本來就是風光大葬,不存在什麼考古發現的問題。人人都知道那裡就是李鴻章墓,只不過很少有人敢動。

1958年,大鍊鋼鐵時期,針對李鴻章墓的“愛國運動”終於開始了。當時組織了32個生產隊的隊長對李鴻章墓進行發掘。可是,這些老實巴交的農民,根本沒有盜墓的技術和能力,鐵錘砸、炸藥哄,都打不開墓室。還是後來有盜墓經驗的老江湖給出了辦法,從幾十米外挖地道,從墓室下面打洞上去,才進入墓室,拖出來李鴻章的棺槨。

李鴻章的棺槨中,除了有李鴻章還有他的夫人趙小蓮。趙小蓮下葬時,還蓋著慈禧太后御賜的陀羅經被。這個陀羅經被,用金線銀線編制而成,百年不腐,據說被人拿回家洗洗當被子蓋了。陀羅經被上面繡滿了讓人往生極樂世界的陀羅經,不知道會不會讓蓋著他的活人做惡夢?

李鴻章的屍骨當時還穿著黃馬褂,腐爛程度不高,狂熱的人用繩子拴著,用拖拉機拖著遊街,李鴻章就這樣被搞得屍骨無存。

在李鴻章的墓中,人們最想發現的是金銀財寶。事實上,也確實也有不少金元寶之類的陪葬品被發現。令人費解的是,趙小蓮的棺槨旁邊,放著一個小箱子,打開裡面,有個精緻的木盒子,木盒子裡面,則是兩塊金燦燦的30斤的“金磚”,當時生產隊的人大呼發財了。

可是,當人們去銀行兌換人民幣時,卻被告知是黃銅做的,根本不值錢。

李鴻章墓中,為什麼會有兩塊黃銅做的“大金磚”?歷史知事分析,有這樣幾種可能:

1,李鴻章故弄玄虛,戲弄了盜墓者。

2,盜墓者中途掉包,金磚私藏起來,用黃銅做了假的。

3,銀行工作人員欺負農民,騙他們是黃銅,想要低價收購。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當年的那兩塊大金磚早已找不到了,要不然還能從中分析出一些新的歷史線索呢。

到現在,李鴻章墓範圍內只有享堂的幾間房子,十分破敗。而距離李鴻章墓很近的包拯墓,卻在李鴻章墓被毀前兩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包公墓因為合肥鋼鐵廠擴建,開始發掘,文物和屍骨都妥善保存在了博物館。1987年包公墓重建,形成了今天包公墓的全貌。

李鴻章和包拯在那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待遇,正好說明了不同歷史人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歷史知事


李鴻章墓內有兩口棺材,一個是李鴻章,另一個是他的繼配夫人趙小蓮。

據當時參與挖掘的人員回憶,棺材被打開時,只見李鴻章身穿黃馬褂,身旁放著一副眼鏡、一個柺杖、一塊懷錶,還有一把寶劍,身下墊著7枚金幣,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擺放。在趙小蓮棺材內,不僅發現了慈禧太后御賜的一些物品,還有兩塊金磚。

兩塊黃金被取出來後,有人特地稱了一下,竟然足足有30斤,為了研究這兩塊黃金的純度,有人將他們送到了銀行的專業檢測部門,但專家檢測後給出的答案,讓所有人吃了一驚。

經檢測,這兩塊表面上看起來金燦燦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黃金,而是銅質,至於為何要放兩塊“銅磚”在棺材內,至今沒有人能給出合理解釋。李鴻章墓被挖開後,他的屍骨也遭到毀滅性破壞,不過他的墳墓後來被修復。




一語安生


李鴻章的墓,在他那個年代一直傳言說是“薄葬”,即使慈禧太后特地撥款5000兩白銀,要風光大葬,但是李鴻章生前要求,一切從簡。子孫後代必然不敢違背,至於那兩塊“30斤重的金磚”,後來也被銀行證實,不過是鍍金的銅塊而已。

為什麼不是純金的?


李鴻章不可能沒有錢,李府現在的位置在合肥市中心的步行街中,佔地3500平方米,歷經百年,獨具風貌。李家田產不計其數,他的子孫後代都受到了這份“照顧”。他的曾孫女張愛玲,留美讀書,從小文化薰陶,都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

那為什麼呢?


從李鴻章墓地的選擇就可以分析到一點,他想要留下清廉、忠君愛民的形象。

李鴻章是安徽廬州府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臨終他選擇了落葉歸根,魂歸故土。但是並沒有埋在自己李家的祖墳之中,而是選擇了在一個叫大興集的地方成為了自己埋骨之地。

因為在這裡有一個名人長眠,包拯。

李鴻章想成為和包拯一樣的人,無奈亂世之中,“同流合汙”還是“出淤泥而不染”成為了艱難的選擇。

代表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就是一大恥辱。也就是在條約簽訂完不久,李鴻章便病逝了。

確實生逢亂世很多身不由己。

為了向他的“偶像”包拯看齊,李鴻章的墓穴就是按家鄉當地的習俗,和他的妻子合葬,陪葬品有李鴻章用的眼睛、柺杖,還有清朝的金幣以及一本自己寫的自傳,都再平常不過了。唯獨擺在腳底的“金磚”不一樣。

李鴻章家鄉的習俗是腳底擺放墊腳磚,寓意後代可以在祖輩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平步青雲。李鴻章在家鄉名望、官職都很高,所以用銅磚可以和別人有所區別。

至於為什麼是鍍金的,至今也沒有正確的考察到,有的人推測李鴻章是希望後代能夠閃閃發光,光耀門楣。還有說法是李鴻章,本名章銅,所以銅磚就是寓意自己,鍍層金就表示自己雖然在清朝為官時官至高位,就像是鍍金了一樣,可內心還是一塊“銅”。也或許就是後代覺得太“寒酸”了,又不想違背李鴻章的意願,所以就把銅磚鍍層金,沒有鋪張浪費,也略表孝心吧。


你覺得為什麼要鍍金?


悅學越樂


晚清名臣李鴻章是一位頗須爭議的人物,他深得慈禧太后的重用,擁有至調我上的權勢,然而,因為代表清廷簽訂了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他又被貫上了賣國賊的稱號。更令人稱奇的是,他死後百年,其棺木裡出土一奇特之物,引發軒然大波。

李鴻章是安徽省合肥人,和包拯是老鄉,他24歲中進士入了翰林院,後拜曾國藩為師。太平天國起義發生,曾國藩臨危受命,奉旨設立團練,期間,36的歲李鴻章追隨曾國藩並擔任幕僚。後來,李鴻章選擇了單飛,脫離了曾國藩的湘軍,創造了淮軍,並進入江蘇,收復了不少城市。

等到太平天國的勢力被消滅後,朝廷便開始了卸磨殺驢,曾國藩為了自保,主動裁撤了湘軍,清廷也為了能夠制衡湘軍,大大的提升了淮軍,以及李鴻章的地位,李鴻章得以極大晉升。隨後又發生了捻軍作亂,李鴻章率軍圍剿,立下了赫赫功勞,倍受慈禧太后的賞識。

隨後,李鴻章開啟洋務運動的,希望通過技術革命來引進和學習國外的高科技,從而達到強國的目的。結果自然受到晚清龐大的保守派勢力的強大阻力。推行的力度和效果都不佳。

之後,發生了甲午戰爭,清軍的一敗塗地,讓李鴻章跌落神壇,引來無數唾罵之聲。隨後,李鴻章完全“墜落”,開始扮演“鄶子手”角色,慈禧太后讓他進行了“外交”,在弱國無外交的政治背景下,李鴻章心力交瘁,無可奈何,並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面對鋪天蓋地的“賣國賊”罵聲,李鴻章只能默然承受,他曾私底下自我解嘲地說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是清廷的替罪羊,但卻只是敢怒不敢言。

直到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回來後,79歲的他大口大口地吐血,隨後病逝於北京。

慈禧聽聞李鴻章去世,流淚嘆息地說了15個字:“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人分擔了。”於是追贈李鴻章為太傅,封一等侯爵,諡號文忠,並撥款5000兩白銀來為李鴻章風光大葬。

李鴻章臨終要求把自己安葬在家鄉合肥。他指定的墓葬地址不是其出生地合肥肥東磨店,而是合肥肥東大興集。大興集在磨店南方,距離磨店大約40裡。

李鴻章之所以把墓地在安徽合肥東十五里的大興集,是因為從小受他景仰的宋代的清官包拯的墓就在大興集。李鴻章生前想和包拯看齊,結果還是成了“賣國賊”,深為遺憾,死後依然想向包拯靠攏,於是他的墓址選在了離包拯墓約300米的地方。為了表明自己真正向包拯學習,李鴻章一再強調喪事從簡、陪葬從儉。

因為慈禧太后重視,李鴻章的墓整整修了十六個月,之所以要費時這麼久,是因為此前李鴻章替滿清背了不少黑鍋,慈禧太后擔心其死後若干年其陵墓遭人破壞,便花大心思在陵墓的建設上,力求堅固萬無一失。據悉,其陵墓建好後,老佛爺派嫡系之人去“驗收”,結果監督官令人用鐵鍬鐵錘砸不開,炸藥炸不開,這才滿意而歸。

所以直到1903年春,李鴻章的靈柩才運回合肥安葬!

李鴻章的陵墓經過特殊的“加固”處理,再加上李家子孫一直對外宣稱,遵照李鴻章之意進行薄葬,因此,上百年來,很少有盜墓賊光顧。

光陰荏苒,直到1958年,國家掀起了大鍊鋼潮,“賣國賊”李鴻章的墓地很大,為了興辦鋼鐵廠,有人建議對其陵進行開挖。經過批准後,當地就組成了一支32人的挖掘分隊。

隊員們先是用鐵錘砸,不起作用,又使用炸藥想將墓室炸開,還是不行,最後有人想出了個“曲徑通幽”的辦法,從幾十米遠的地方打地道,從底下鑽進墓室。

這個方法果然奏效,隊員們用挖掘機從幾十米遠的地方挖了一條通往墓室的地道,然後順利進入墓室。

進入墓室後,只見兩口漆黑鋥亮的棺材並排著,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李鴻章的夫人趙小蓮。打開棺材後,兩人的遺體仍保存完好,李鴻章身上有“一個一”:身穿一件黃色大馬褂,身旁有“四個一”:一副眼鏡、一塊懷錶、一個柺杖、一口寶劍,身下有“兩個七”,七枚按北斗七星形狀擺放的金幣。除此之外,再無他物。

這令開挖人員很是失望。於是,開始查看趙夫人棺木裡的財物。但見趙夫人棺木裡只有“兩個一”,她身上蓋著一床慈禧太后賞賜的陀羅經被,她身邊有一個精緻的小木盒。眾人小心翼翼地打開小木盒,頓時驚呆了,隨及爆發雷鳴般的掌聲,因為他們在裡面發現了兩塊金磚,重達30斤,整出個這麼大的寶貝,眾人能不欣喜若狂嗎。

然而,這兩塊重達30斤的金磚經過專家檢測後,連連搖頭,鑑定的結果大失所望,18個字:金磚不是純黃金所鑄造,而是黃銅鍍造。

也就是說這兩塊30斤重的金磚只是“鍍金銅磚”,並不是值錢寶物。

要知道,作為一個權傾朝野的李鴻章生前擁有眾多財富,肥東人的祖先流傳說:單單磨店鄉群治村那一塊,李鴻章家擁有1000畝田地。合肥的李府所在的一條街,都是李鴻章家的;全國著名古鎮柘皋,當年所有當鋪、店鋪都是李鴻章家的;全國聞名的水陸城市蕪湖,那時候有兩條2里長的大街也是李鴻章家的,享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美稱。同時,慈禧太后專門為其撥付的喪葬費就有5000兩之多。其陪葬品為何卻是兩個很寒酸的鍍銅金磚呢?

有人認為,棺木裡放磚符合肥東的風俗習慣。肥東人老了之後,都會在棺材尾部、也就是腳部那一頭的墳墓裡面,放置兩塊墊腳磚。寓意是子孫可以墊著祖先打下的基礎,在更高的起點上起步、奮進、成功,更容易實現大富大貴。但富可敵國的李鴻章顯然可以以金磚來代替普通的磚,這個說法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還有人認為金塊可能是被盜墓賊調包了,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盜墓賊去盜墓怎麼可能拿東西去偷樑換柱,以假亂真?

當然,更多的人認為,李鴻章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考慮安全,不希望棺材被盜墓賊破壞。所以李鴻章生前一再強調喪事從簡,而其家人也積極遵照執行,並對外一再聲稱墓穴裡沒有陪葬品,因此,其棺木裡才會只放了兩塊“鍍金銅磚”。

當然,真相究竟如何,還是一個待解的謎團,有待相關專家進一步考證。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李鴻章的墓地裡有兩口棺材,一個是李鴻章本人的,另一個是他的原配夫人的,按照當時挖掘人員的回憶。棺材被打開的時候,看到李鴻章穿著黃馬褂,戴著眼鏡,身邊還有懷錶和寶藏,身上壓著7枚金幣,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擺放著,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發現是他的墓地裡有兩塊金塊,這兩塊黃金被取出之後稍微稱了一下,居然有30斤重。本以為是一大筆財富。經過檢測之後,人們卻發現,這兩塊所謂的金磚其實是銅做的,為什麼這兩塊金磚是銅的呢?至今沒有人知道其中的玄機,而李鴻章也就比較慘了,他的墓地被挖掘之後,他的屍骨也沒有得到安放。

我認為至少有三點原因

第1李鴻章希望像包拯一樣清廉的形象。李鴻章在世期間最大的作為就是幫助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擺上所謂的金磚就是向人們昭示它其實是一個清廉的人。

第2點就是按照當地的習俗,他的腳底下安放的是所謂的墊腳磚,意欲亦是他的子孫,可以在他的基礎上平步青雲更上一層樓,而因為李鴻章是有名望的人,所以說他可以用銅的磚頭。

第3點使用所謂的銅卻漆成金色的,是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閃閃發光,光耀祖宗。而這塊所謂的金磚是表明自己的內心實際上是一塊銅。這李鴻章不忘初心的表現,也表明自己並沒有在喪事上大操大辦,還是堅持了節儉的原則。


老邱讀歷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蕪。

這句晚清的名對中,宰相合肥說的就是安徽人李鴻章。

李鴻章這個晚清風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褒貶差別極大。

大清裱糊匠可謂是一個很恰當的稱呼。

這個大清國的總理,起淮軍,辦洋務,建海軍,最終為大清國鞠躬盡瘁。

有人說李鴻章是個大清官,也有不少民間傳言,說李鴻章在當“宰相”的時候,貪汙了上千萬兩的白銀。

就在1958年,李鴻章的墓地因為工程建設而被掘開,隨後的考古發現,讓考古工作者先是興奮不已,隨後又陷入沉思。

在考古工作者費不少力氣打開墓穴後,發現墓裡面有兩口棺材。

一個是李鴻章的,裡面打開後並沒有發現什麼貴重的陪葬品,只有一把寶劍、一副眼鏡、一根柺杖、一塊懷錶以及七枚按照北斗七星形狀排列的金幣,僅此而已。相對於滿清皇室的厚葬,這個大清國的宰相,真的算是薄葬了。

隨後打開的李鴻章夫人趙小蓮的棺材裡,同樣沒有珠光寶氣之發現,就在考古工作者納悶時,發現了趙小蓮的遺體下有兩個不起眼的小木匣。

考古工作者打開木匣子後,被一抹耀眼的光芒震驚了——原來匣子裡裝的是金條。這兩塊金條,足足有三十斤重!

但是之後考古鑑定發現,這金磚,只是表面鍍了一層金,裡面全是銅。

有人說,這塊金磚就像當時的大清王朝,表面金光燦燦,其實裡面只是破銅爛鐵。

也有人說,這塊金磚象徵著李鴻章的本性,表面看起來身為宰相,耀眼奪目,其實只是表象,大清朝的實際權力,還是在慈禧手中,李鴻章再有本事,也只能照章辦事,只是提朝廷跑腿的小二而已。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1958年,肥東縣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規劃在李鴻章墓所在修建一座鍊鋼廠。

於是,肥東縣當地就流傳了這樣一則新聞:“賣國賊”李鴻章的墓馬上就要被刨了,他當了那麼久的大官,墓裡一定有很多寶貝!走,我們一起去看看,順便幫忙添把手,幫生產隊挖個坑。

誠然,李鴻章在世的時候,就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

意思是說,李鴻章在當“宰相”的那些年,瘋狂斂財,以至於國庫空虛、百姓凋敝,他卻留下2000萬兩白銀的鉅額遺產(數據來自高中歷史書)。須知,大清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4000萬兩。

因此,當地百姓猜測墓中藏寶,並非無稽之談。

當地高級生產合作社接到上級指示後,調集當地32個生產隊,對李鴻章墓進行“聯合攻堅”,又是刀劈斧砍,又是錘砸藥炸,李鴻章墓卻如磐石一般,巋然不動。

可見這李鴻章墓,修的是異常堅固。

越是如此,現場的發掘人員就越是期待,原因嘛,也很簡單:墓裡沒有寶貝的話,幹嘛修的那麼結實呢?

想到這裡,發掘人員鼓足幹勁,決定另尋他法發掘。

最後,有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從幾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條地道,然後派人鑽入墓底,將李鴻章的棺材給拖出來。

打開李鴻章之墓,才知道,墓中並非一口棺材,而是兩口:分別是李鴻章和他的原配夫人趙小蓮。

出人意料的是,李鴻章墓裡並沒有豐厚的陪葬品。

李鴻章的棺材裡,它安安靜靜地躺在那裡,墓中除了一具屍體,還有一副眼鏡、一塊懷錶、一根柺杖、一把寶劍,以及按照北斗七星形狀擺放的七枚金幣。

在李鴻章的夫人趙小蓮的墓裡,就更簡單了——趙小蓮身著斂服躺在那裡,身上披著一件御賜黃馬褂,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就在發掘人員倍感失落時,眼見的發掘人員在趙小蓮的遺體下面,找到兩個小木匣子。

一時間,有些沉悶的氣氛立刻被激活。

盒子被打開之後,裡面赫然放著兩塊金燦燦的金磚!工作人員稱了一下,發現這兩塊金磚足足有30斤重!

後來,按鈕不住內心的激動,發掘人員連忙將“金磚”拿去附近的銀行鑑定,鑑定結果出來,所有人連連搖頭——這不是純金製成,而是銅磚鍍金。

對李鴻章墓的這一發現,倒是印證了李鴻章生前之言:

“弟本不知堪輿,亦不甚信風水,但喜鄰近包公墳,又濱大河。”

翻譯過來就是,我不相信什麼風水,也不相信什麼陰陽,就覺得死後能夠和包公當鄰居是一件幸事,更何況,這裡還挨著肥水,風景獨特。

按照李鴻章的想法,包公是名臣、也是忠臣,能與他葬在一起,定然也可流芳千古。

可笑的是,李鴻章墓被髮掘之後,1973年,當地又對距離李鴻章墓不到500米的包公墓進行了發掘。包公墓發掘完畢,將其遷葬,徹底離開了李鴻章。

如此,李鴻章想和包公當“鄰居”的美夢破滅。

李鴻章雖然在死後做到了“薄葬”,卻因為簽訂了太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將自己名聲搞臭,死後也揹負了太多罵名。

墓中的那塊銅鍍金磚,似乎也在隱於李鴻章生前的一段比喻——大清裱糊匠,雖然表面看起來光鮮,內裡卻是一堆破銅爛鐵。


祗樹


清末著名官員李鴻章在許多人眼中都是一個複雜的存在,說他是個居功甚偉的好人,可他簽過的賣國性質的不平等條約並不少;可若說他是個壞人,那洋務運動、北伐戰爭中他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他死後,有人將他的墳墓掘開,在裡面發現了兩塊金磚,但是拿去鑑定之後,鑑定人員卻連連搖頭,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來仔細瞭解一下這起掘墓事件的始末。

事件發生在民國時期,當時李鴻章因為簽訂過幾個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遭受了巨大損失和羞辱,所以人們普遍都對此人唾棄不已。於是便有人去把他墳墓挖開,準備用他的屍首洩恨。

結果在挖開他的墳墓之後卻發現裡面只有兩副棺材,裡面分別是李鴻章和他的妻子,除此之外竟然只有幾枚金幣隨葬,顯得寒酸不已。掘墓者失望之餘繼續尋找值錢的東西,終於在二人棺內發現了兩塊金磚,雖說也不是很名貴,但好歹值點錢,結果在拿去販賣之時卻被鑑定人員指出這只是兩塊鍍了金的銅磚。

人們無奈之餘卻到底也沒放過李鴻章的屍首,並將其拉在車後遊街,被拖得四分五裂。李鴻章也曾是一國重臣,死後下葬寒酸不說,屍首不僅沒有安息還得到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其次再來說說李鴻章為何墓穴看起來如此“寒酸”。

其實李鴻章自己也知道,那些他簽過的不平等條約就是催命符,在百姓眼中,他就是個沒有尊嚴的賣國求榮之人,就算他死了,那些國人對自己的仇視也不會少半分。那麼若是他在下葬之時再奢華一些,恐怕自己本來就不好的名聲就更差了。

另外,人在死後一切就都是身外之物了,去世後再奢華也沒有什麼意義,主張洋務運動、思想得到一定開放的李鴻章一定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或許是作為當朝重臣下葬也要有一定排面,於是他就將兩塊銅磚鍍金作為隨葬。據說他墓中的金幣擺放也是有講究的,這可能也是他作為重臣所需要的排面吧。

最後談談李鴻章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很多人對他的瞭解都侷限於其簽訂過多條不平等條約導致國家尊嚴盡失,但實際上,李鴻章只是奉命簽字,真正對此擁有話語權的只有慈禧等人。而且在簽字的時候,他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為母國爭取利益和尊嚴。他去簽字其實只是為慈禧他們背鍋了,條約的簽訂是必然事件,就算換個人,條約也是一定會簽訂的,而且條件可能會更苛刻。

李鴻章實際上還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臣,他在洋務運動中主張增強清朝軍事力量,更新武器設備;在甲午戰爭和北伐戰爭中也都貢獻了不小的力量。在軍事方面,他的貢獻是不容質疑的。所以李鴻章也算是比較冤,生前就因為簽訂條約遭百姓唾罵,最後更是在簽完《辛丑條約》之後身亡,而死後他還不得安息,屍首都被遊街並摧毀。

可見在分析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要結合他的貢獻和缺陷以及時代背景,不能僅憑一方面因素就對他下定論,李鴻章就是如此。


舊時樓臺月


對於李鴻章來說,他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先是從一個刀筆小吏,慢慢的成為了能夠獨擋一面的清朝大員,在這段路中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曾經嘲諷過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也曾嘲笑過自己的種種為難,在他為官的這麼多年裡,他處處都是清廷、是慈禧的替罪羊,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責任,逐漸壓迫的他喘不過氣來,而最後的一個《北京條約》,也成了壓垮他生命底線的東西,他躲過了太平軍的刀槍,也躲過了國內愛國者、政敵的刺殺,同時也躲過了日本浪人的槍殺,但他還是沒有躲過最後因為身敗名裂所帶來的壓力,還是沒有承受住這天下人的罵聲。

李鴻章的一生

他是通過自己哥哥的舉薦,進入到了當時儒將曾國藩的幕下,成了曾帥的幕僚,正是在這裡使得他在對一些事情的認識上,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昇華,曾經性格懶惰的他也因為在這裡,得到了改變,得到了歷練,很多人都覺得若不是早年曾帥對他的鞭策和教導,他在後來是取得不了這麼大的成就。

在後來,因為上海告急,朝廷需要湘軍判處一部分的兵力,去確保上海的安全,在這個時候,曾帥想讓自己的弟弟回到家鄉去募捐士兵,然後再前往上海結為。其實在做這個打算的時候,曾帥的心中有很多的算盤,他之所以會讓自己的弟弟去募兵,其實就是為了能夠將湘軍的勢力得到膨脹,畢竟上海是當時清國很是富有的地方,是較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在這個時候派遣自己的弟弟去佔據那裡,對自己以後的發展也是極好的,而且這次還是朝廷主動讓我們去,是真正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可是當時曾帥的弟弟一心都想要取得攻破天京的頭功,自然便拒絕了哥哥的這個要求。無奈之下, 當時的曾帥便選中了當時自己最信任的學生,他就是李鴻章。正是在這裡,使得李中堂在真正的意義上擺脫了曾帥,有了自己發展的機會。回到家鄉的李鴻章,在很短的時間內組建了淮軍,然後便火速千萬到了上海。正是當年曾國荃的昧於歷史大事,這才使得李少荃有了獨立發展的機會。

等到太平天國的勢力被徹底解決掉後,朝廷便開始了卸磨殺驢,曾帥為了自保,主動裁撤了湘軍,清廷也為了能夠制衡湘軍,大大的提升了淮軍,以及李少荃的地位。這便是他的發跡,也是他陷於清廷這個腐舊大機器漩渦中的開始。直到1901年的時候,李鴻章因公去世。

表面看是黃金,其實並不是

在李鴻章去世後,他因為幫助清廷“背鍋”,遭到了天下人的辱罵,為了使得國人們的情緒能夠慢慢降低到最小,他便吩咐眾人他的享堂、下葬的規格一定要低調,不要很是華麗。正是因為如此,這才使得人們在打開李鴻章墓區的時候,只是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東西,以及一些在其妻子身邊排列有序的金幣。雖然墓室中沒有什麼不錯的東西,但是兩塊閃閃發光的東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個便是兩塊金光閃閃的“金磚”。可後來在人們的細細檢查下才發現,這塊所謂的金磚其實只是一塊表層鍍著一層金的黃銅。

之所以當時的李鴻章會在自己的墓室中放著兩塊黃銅,可能是一種對自己一生暗喻,畢竟他在清廷的時候真的是風光,身兼數職不說,還受到了當時清廷最高統治者慈禧的喜愛,這便使得他的地位顯赫,就好像這表面金光閃閃的金子一樣,而內裡的黃銅則是形容他的沉穩,他的不易。


木劍溫不勝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十九歲的李鴻章在簽完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回到賢良寺,即口吐紫黑色的血塊,隨後便痰咳不支,飲食不進,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李鴻章陷入彌留後,耗費最後的心血留下了遺作——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病逝京城賢良寺後,慈禧太后盛讚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清廷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治喪銀五千兩,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

李鴻章身後雖揹負著沉重的賣國罵名,但就人臣擔當而言,在晚清那個凋敝的時代,他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清廷對李鴻章的歸葬很重視,在其病逝十六個月後,1903年2月,他的遺體終於被運回家鄉合肥,並葬在了東鄉夏小郢(今大興集)。

夏小郢距離李鴻章的老家磨店不遠,只有十來裡。在此之前,李鴻章續娶且十分旺夫的正室趙小蓮已謝世葬在了這裡。

當年,李鴻章墓地一帶瀕臨淝河,視野開闊,山勢拱起,像一隻潛臥河邊的偌大神龜。李鴻章鍾情此地,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宋朝名臣包拯以及明朝開國大將張得勝,都葬在此地。

1865年,李鴻章就任兩江總督後不久,即開始為自己選擇墓地。

1892年,李鴻章曾給兒子李經方寫信,其間談到了對這塊墓地的看法——

“夏小郢生塘,大伯與王少谷看定有年,汝應亦聞知。前年少谷赴金匱縣任之先,帶桐城善作墳工匠至彼處勘開塘穴,寄來土色甚佳,內有小靈龜四個,謂是真穴。此次伯父慫恿趁今年山向大利卜葬,餘唯恐趕不及······風水之說,吾不甚為然,只求無水無蟻,以安體魄。今世所云地師者,言人人殊,各挾小術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遺體懸擱不葬,於心忍乎?”

由此信可見,李鴻章雖不太信風水,但對於墓地的位置和身後免遭水蟻所擾,還是比較在乎的。

在給李家大伯,大哥李瀚章的家信中,李鴻章更是說了心裡話:“弟本不知堪輿,亦不甚信風水,

但喜鄰近包公墳,又濱大河。

可見,李鴻章希望自己百年之後是名臣。

只是,時代滄桑變遷,生前李鴻章是歷史悲劇人物,身後亦逃不過此等命運。

1958年,當地掀起挖墳取寶,興辦工廠的熱潮,李鴻章作為賣國賊,其墳墓自然難逃被挖的厄運。

據說,李鴻章的墳墓非常堅固,其墓道是用從英國進口的耐火磚砌成,鐵錘砸下去,絲毫沒有破損,炸藥也很難將墓室炸開。

看來,李鴻章生前興洋務,沒有白興。

鐵錘砸不動,炸藥炸不開,最後有人想了一個辦法,從幾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條地道,從下面鑽進了墓室。

李鴻章的墳墓被掘開後,據傳,打開棺材,這位晚清重臣全身裹著黃袍馬褂,屍骨未腐,面色安詳,栩栩如生。夫人趙小蓮身著華服,就像睡著了一樣,屍體也未腐敗。

李鴻章活著的時候,就有傳言他是晚清大貪官,因此當他的棺材被掘開後,人們很想看看他的棺材裡都有哪些陪葬品?

李鴻章讓後世之人失望了,他的棺材裡只放著一副眼鏡、一塊懷錶、一根柺杖、一把寶劍,身下墊著七枚金幣,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擺放著。

然而就在人們失望之時,趙小蓮的棺材旁卻突然有了重大發現。

趙小蓮棺材旁放著一個小木箱,起開木箱,裡面顯出一個精緻的木盒,打開木盒,裡面居然放著兩塊金燦燦的金磚。

只是當人們將這兩塊重達30斤的金磚拿去鑑定後,這才發現趙夫人壓箱底的寶物只不過是兩塊銅磚。

李鴻章在自己墳墓裡放兩塊銅磚,究竟是何用意?

沒人說得清楚。

說得清楚的是李鴻章遺骸的下場。

他的屍身被拖了出來,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骸骨散盡。

此外,墳墓中僅有的幾樣東西也被拿走了。

趙小蓮身上蓋的那條慈禧特賜的陪葬陀羅經被,被人拿去,洗洗後當被子用了。

李鴻章的陪葬寶劍,被省劇團拿去當道具用了。

想來,末世受辱之臣,最終灰飛煙滅,也算是歷史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