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MiSS文


李鸿章墓,不在自己出生地,也不在自己的家族墓地,而是在自己一生最敬仰的安徽人包拯墓旁边。

李鸿章崇拜包拯,就像明朝的东西厂的太监崇拜岳飞一样可笑。不同的是,包拯的确是安徽精神的开创者,李鸿章也确实是安徽精神近代象征。这二人的关系,和曾国藩与王夫之十分相似。

李鸿章墓,在安徽合肥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大兴集,实际上最一开始是太平天国在合肥城外设置的买卖街。李鸿章看上这里,并且决定把自己葬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距离包拯墓园只有300公里。这里除了李鸿章墓和包拯墓,还有明朝开国功臣张德胜墓,因此有“一里三公”的说法。

李鸿章生前在清朝那是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权,李鸿章一生镇压太平军、剿灭捻军、创建淮军、办海军、兴洋务,掌握中国外交权力长达30年。李鸿章人生最后一年,则是与八国联军媾和,签订了《辛丑条约》,勉强维持了清朝的统治。因此,慈禧称他为“再造玄黄之人”。

不过,正如梁启超所说,誉满天下常常伴随着谤满天下。李鸿章的身后名,一面是清朝遗老遗少们不断歌颂丰功伟绩,一面是爱国青年高举口号骂他卖国贼。

不管怎么样,李鸿章对自己评价还算不错。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后,给儿孙留下的金银细软2000万两,再加上田地、房产等,保守估计有5000万两白银。几乎同时,洛克菲勒提供了8000万美元给芝加哥大学,让当时浸信会学校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大学。当时一两白银基本相当于一美元,可以想见李鸿章多有钱。

不仅如此,里或者能够的儿子李经迈,在清末担任部级高官;孙子李国杰在北洋政府中长期掌握轮船招商局。一百年中,李鸿章家族走出了3位亿万富翁,分别是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

正是因为李鸿章太有钱,也太遭人恨了!

李鸿章本来就是风光大葬,不存在什么考古发现的问题。人人都知道那里就是李鸿章墓,只不过很少有人敢动。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针对李鸿章墓的“爱国运动”终于开始了。当时组织了32个生产队的队长对李鸿章墓进行发掘。可是,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根本没有盗墓的技术和能力,铁锤砸、炸药哄,都打不开墓室。还是后来有盗墓经验的老江湖给出了办法,从几十米外挖地道,从墓室下面打洞上去,才进入墓室,拖出来李鸿章的棺椁。

李鸿章的棺椁中,除了有李鸿章还有他的夫人赵小莲。赵小莲下葬时,还盖着慈禧太后御赐的陀罗经被。这个陀罗经被,用金线银线编制而成,百年不腐,据说被人拿回家洗洗当被子盖了。陀罗经被上面绣满了让人往生极乐世界的陀罗经,不知道会不会让盖着他的活人做恶梦?

李鸿章的尸骨当时还穿着黄马褂,腐烂程度不高,狂热的人用绳子拴着,用拖拉机拖着游街,李鸿章就这样被搞得尸骨无存。

在李鸿章的墓中,人们最想发现的是金银财宝。事实上,也确实也有不少金元宝之类的陪葬品被发现。令人费解的是,赵小莲的棺椁旁边,放着一个小箱子,打开里面,有个精致的木盒子,木盒子里面,则是两块金灿灿的30斤的“金砖”,当时生产队的人大呼发财了。

可是,当人们去银行兑换人民币时,却被告知是黄铜做的,根本不值钱。

李鸿章墓中,为什么会有两块黄铜做的“大金砖”?历史知事分析,有这样几种可能:

1,李鸿章故弄玄虚,戏弄了盗墓者。

2,盗墓者中途掉包,金砖私藏起来,用黄铜做了假的。

3,银行工作人员欺负农民,骗他们是黄铜,想要低价收购。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当年的那两块大金砖早已找不到了,要不然还能从中分析出一些新的历史线索呢。

到现在,李鸿章墓范围内只有享堂的几间房子,十分破败。而距离李鸿章墓很近的包拯墓,却在李鸿章墓被毁前两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包公墓因为合肥钢铁厂扩建,开始发掘,文物和尸骨都妥善保存在了博物馆。1987年包公墓重建,形成了今天包公墓的全貌。

李鸿章和包拯在那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待遇,正好说明了不同历史人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历史知事


李鸿章墓内有两口棺材,一个是李鸿章,另一个是他的继配夫人赵小莲。

据当时参与挖掘的人员回忆,棺材被打开时,只见李鸿章身穿黄马褂,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个拐杖、一块怀表,还有一把宝剑,身下垫着7枚金币,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在赵小莲棺材内,不仅发现了慈禧太后御赐的一些物品,还有两块金砖。

两块黄金被取出来后,有人特地称了一下,竟然足足有30斤,为了研究这两块黄金的纯度,有人将他们送到了银行的专业检测部门,但专家检测后给出的答案,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经检测,这两块表面上看起来金灿灿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黄金,而是铜质,至于为何要放两块“铜砖”在棺材内,至今没有人能给出合理解释。李鸿章墓被挖开后,他的尸骨也遭到毁灭性破坏,不过他的坟墓后来被修复。




一语安生


李鸿章的墓,在他那个年代一直传言说是“薄葬”,即使慈禧太后特地拨款5000两白银,要风光大葬,但是李鸿章生前要求,一切从简。子孙后代必然不敢违背,至于那两块“30斤重的金砖”,后来也被银行证实,不过是镀金的铜块而已。

为什么不是纯金的?


李鸿章不可能没有钱,李府现在的位置在合肥市中心的步行街中,占地3500平方米,历经百年,独具风貌。李家田产不计其数,他的子孙后代都受到了这份“照顾”。他的曾孙女张爱玲,留美读书,从小文化熏陶,都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

那为什么呢?


从李鸿章墓地的选择就可以分析到一点,他想要留下清廉、忠君爱民的形象。

李鸿章是安徽庐州府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临终他选择了落叶归根,魂归故土。但是并没有埋在自己李家的祖坟之中,而是选择了在一个叫大兴集的地方成为了自己埋骨之地。

因为在这里有一个名人长眠,包拯。

李鸿章想成为和包拯一样的人,无奈乱世之中,“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了艰难的选择。

代表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是一大耻辱。也就是在条约签订完不久,李鸿章便病逝了。

确实生逢乱世很多身不由己。

为了向他的“偶像”包拯看齐,李鸿章的墓穴就是按家乡当地的习俗,和他的妻子合葬,陪葬品有李鸿章用的眼睛、拐杖,还有清朝的金币以及一本自己写的自传,都再平常不过了。唯独摆在脚底的“金砖”不一样。

李鸿章家乡的习俗是脚底摆放垫脚砖,寓意后代可以在祖辈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平步青云。李鸿章在家乡名望、官职都很高,所以用铜砖可以和别人有所区别。

至于为什么是镀金的,至今也没有正确的考察到,有的人推测李鸿章是希望后代能够闪闪发光,光耀门楣。还有说法是李鸿章,本名章铜,所以铜砖就是寓意自己,镀层金就表示自己虽然在清朝为官时官至高位,就像是镀金了一样,可内心还是一块“铜”。也或许就是后代觉得太“寒酸”了,又不想违背李鸿章的意愿,所以就把铜砖镀层金,没有铺张浪费,也略表孝心吧。


你觉得为什么要镀金?


悦学越乐


晚清名臣李鸿章是一位颇须争议的人物,他深得慈禧太后的重用,拥有至调我上的权势,然而,因为代表清廷签订了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他又被贯上了卖国贼的称号。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死后百年,其棺木里出土一奇特之物,引发轩然大波。

李鸿章是安徽省合肥人,和包拯是老乡,他24岁中进士入了翰林院,后拜曾国藩为师。太平天国起义发生,曾国藩临危受命,奉旨设立团练,期间,36的岁李鸿章追随曾国藩并担任幕僚。后来,李鸿章选择了单飞,脱离了曾国藩的湘军,创造了淮军,并进入江苏,收复了不少城市。

等到太平天国的势力被消灭后,朝廷便开始了卸磨杀驴,曾国藩为了自保,主动裁撤了湘军,清廷也为了能够制衡湘军,大大的提升了淮军,以及李鸿章的地位,李鸿章得以极大晋升。随后又发生了捻军作乱,李鸿章率军围剿,立下了赫赫功劳,倍受慈禧太后的赏识。

随后,李鸿章开启洋务运动的,希望通过技术革命来引进和学习国外的高科技,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结果自然受到晚清庞大的保守派势力的强大阻力。推行的力度和效果都不佳。

之后,发生了甲午战争,清军的一败涂地,让李鸿章跌落神坛,引来无数唾骂之声。随后,李鸿章完全“坠落”,开始扮演“郐子手”角色,慈禧太后让他进行了“外交”,在弱国无外交的政治背景下,李鸿章心力交瘁,无可奈何,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面对铺天盖地的“卖国贼”骂声,李鸿章只能默然承受,他曾私底下自我解嘲地说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是清廷的替罪羊,但却只是敢怒不敢言。

直到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回来后,79岁的他大口大口地吐血,随后病逝于北京。

慈禧听闻李鸿章去世,流泪叹息地说了15个字:“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人分担了。”于是追赠李鸿章为太傅,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并拨款5000两白银来为李鸿章风光大葬。

李鸿章临终要求把自己安葬在家乡合肥。他指定的墓葬地址不是其出生地合肥肥东磨店,而是合肥肥东大兴集。大兴集在磨店南方,距离磨店大约40里。

李鸿章之所以把墓地在安徽合肥东十五里的大兴集,是因为从小受他景仰的宋代的清官包拯的墓就在大兴集。李鸿章生前想和包拯看齐,结果还是成了“卖国贼”,深为遗憾,死后依然想向包拯靠拢,于是他的墓址选在了离包拯墓约300米的地方。为了表明自己真正向包拯学习,李鸿章一再强调丧事从简、陪葬从俭。

因为慈禧太后重视,李鸿章的墓整整修了十六个月,之所以要费时这么久,是因为此前李鸿章替满清背了不少黑锅,慈禧太后担心其死后若干年其陵墓遭人破坏,便花大心思在陵墓的建设上,力求坚固万无一失。据悉,其陵墓建好后,老佛爷派嫡系之人去“验收”,结果监督官令人用铁锹铁锤砸不开,炸药炸不开,这才满意而归。

所以直到1903年春,李鸿章的灵柩才运回合肥安葬!

李鸿章的陵墓经过特殊的“加固”处理,再加上李家子孙一直对外宣称,遵照李鸿章之意进行薄葬,因此,上百年来,很少有盗墓贼光顾。

光阴荏苒,直到1958年,国家掀起了大炼钢潮,“卖国贼”李鸿章的墓地很大,为了兴办钢铁厂,有人建议对其陵进行开挖。经过批准后,当地就组成了一支32人的挖掘分队。

队员们先是用铁锤砸,不起作用,又使用炸药想将墓室炸开,还是不行,最后有人想出了个“曲径通幽”的办法,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打地道,从底下钻进墓室。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队员们用挖掘机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挖了一条通往墓室的地道,然后顺利进入墓室。

进入墓室后,只见两口漆黑锃亮的棺材并排着,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打开棺材后,两人的遗体仍保存完好,李鸿章身上有“一个一”:身穿一件黄色大马褂,身旁有“四个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一口宝剑,身下有“两个七”,七枚按北斗七星形状摆放的金币。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这令开挖人员很是失望。于是,开始查看赵夫人棺木里的财物。但见赵夫人棺木里只有“两个一”,她身上盖着一床慈禧太后赏赐的陀罗经被,她身边有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众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小木盒,顿时惊呆了,随及爆发雷鸣般的掌声,因为他们在里面发现了两块金砖,重达30斤,整出个这么大的宝贝,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

然而,这两块重达30斤的金砖经过专家检测后,连连摇头,鉴定的结果大失所望,18个字:金砖不是纯黄金所铸造,而是黄铜镀造。

也就是说这两块30斤重的金砖只是“镀金铜砖”,并不是值钱宝物。

要知道,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生前拥有众多财富,肥东人的祖先流传说:单单磨店乡群治村那一块,李鸿章家拥有1000亩田地。合肥的李府所在的一条街,都是李鸿章家的;全国著名古镇柘皋,当年所有当铺、店铺都是李鸿章家的;全国闻名的水陆城市芜湖,那时候有两条2里长的大街也是李鸿章家的,享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美称。同时,慈禧太后专门为其拨付的丧葬费就有5000两之多。其陪葬品为何却是两个很寒酸的镀铜金砖呢?

有人认为,棺木里放砖符合肥东的风俗习惯。肥东人老了之后,都会在棺材尾部、也就是脚部那一头的坟墓里面,放置两块垫脚砖。寓意是子孙可以垫着祖先打下的基础,在更高的起点上起步、奋进、成功,更容易实现大富大贵。但富可敌国的李鸿章显然可以以金砖来代替普通的砖,这个说法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还有人认为金块可能是被盗墓贼调包了,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盗墓贼去盗墓怎么可能拿东西去偷梁换柱,以假乱真?

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考虑安全,不希望棺材被盗墓贼破坏。所以李鸿章生前一再强调丧事从简,而其家人也积极遵照执行,并对外一再声称墓穴里没有陪葬品,因此,其棺木里才会只放了两块“镀金铜砖”。

当然,真相究竟如何,还是一个待解的谜团,有待相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李鸿章的墓地里有两口棺材,一个是李鸿章本人的,另一个是他的原配夫人的,按照当时挖掘人员的回忆。棺材被打开的时候,看到李鸿章穿着黄马褂,戴着眼镜,身边还有怀表和宝藏,身上压着7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发现是他的墓地里有两块金块,这两块黄金被取出之后稍微称了一下,居然有30斤重。本以为是一大笔财富。经过检测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两块所谓的金砖其实是铜做的,为什么这两块金砖是铜的呢?至今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玄机,而李鸿章也就比较惨了,他的墓地被挖掘之后,他的尸骨也没有得到安放。

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原因

第1李鸿章希望像包拯一样清廉的形象。李鸿章在世期间最大的作为就是帮助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摆上所谓的金砖就是向人们昭示它其实是一个清廉的人。

第2点就是按照当地的习俗,他的脚底下安放的是所谓的垫脚砖,意欲亦是他的子孙,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平步青云更上一层楼,而因为李鸿章是有名望的人,所以说他可以用铜的砖头。

第3点使用所谓的铜却漆成金色的,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闪闪发光,光耀祖宗。而这块所谓的金砖是表明自己的内心实际上是一块铜。这李鸿章不忘初心的表现,也表明自己并没有在丧事上大操大办,还是坚持了节俭的原则。


老邱读历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芜。

这句晚清的名对中,宰相合肥说的就是安徽人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晚清风云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褒贬差别极大。

大清裱糊匠可谓是一个很恰当的称呼。

这个大清国的总理,起淮军,办洋务,建海军,最终为大清国鞠躬尽瘁。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大清官,也有不少民间传言,说李鸿章在当“宰相”的时候,贪污了上千万两的白银。

就在1958年,李鸿章的墓地因为工程建设而被掘开,随后的考古发现,让考古工作者先是兴奋不已,随后又陷入沉思。

在考古工作者费不少力气打开墓穴后,发现墓里面有两口棺材。

一个是李鸿章的,里面打开后并没有发现什么贵重的陪葬品,只有一把宝剑、一副眼镜、一根拐杖、一块怀表以及七枚按照北斗七星形状排列的金币,仅此而已。相对于满清皇室的厚葬,这个大清国的宰相,真的算是薄葬了。

随后打开的李鸿章夫人赵小莲的棺材里,同样没有珠光宝气之发现,就在考古工作者纳闷时,发现了赵小莲的遗体下有两个不起眼的小木匣。

考古工作者打开木匣子后,被一抹耀眼的光芒震惊了——原来匣子里装的是金条。这两块金条,足足有三十斤重!

但是之后考古鉴定发现,这金砖,只是表面镀了一层金,里面全是铜。

有人说,这块金砖就像当时的大清王朝,表面金光灿灿,其实里面只是破铜烂铁。

也有人说,这块金砖象征着李鸿章的本性,表面看起来身为宰相,耀眼夺目,其实只是表象,大清朝的实际权力,还是在慈禧手中,李鸿章再有本事,也只能照章办事,只是提朝廷跑腿的小二而已。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1958年,肥东县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规划在李鸿章墓所在修建一座炼钢厂。

于是,肥东县当地就流传了这样一则新闻:“卖国贼”李鸿章的墓马上就要被刨了,他当了那么久的大官,墓里一定有很多宝贝!走,我们一起去看看,顺便帮忙添把手,帮生产队挖个坑。

诚然,李鸿章在世的时候,就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意思是说,李鸿章在当“宰相”的那些年,疯狂敛财,以至于国库空虚、百姓凋敝,他却留下2000万两白银的巨额遗产(数据来自高中历史书)。须知,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4000万两。

因此,当地百姓猜测墓中藏宝,并非无稽之谈。

当地高级生产合作社接到上级指示后,调集当地32个生产队,对李鸿章墓进行“联合攻坚”,又是刀劈斧砍,又是锤砸药炸,李鸿章墓却如磐石一般,岿然不动。

可见这李鸿章墓,修的是异常坚固。

越是如此,现场的发掘人员就越是期待,原因嘛,也很简单:墓里没有宝贝的话,干嘛修的那么结实呢?

想到这里,发掘人员鼓足干劲,决定另寻他法发掘。

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条地道,然后派人钻入墓底,将李鸿章的棺材给拖出来。

打开李鸿章之墓,才知道,墓中并非一口棺材,而是两口:分别是李鸿章和他的原配夫人赵小莲。

出人意料的是,李鸿章墓里并没有丰厚的陪葬品。

李鸿章的棺材里,它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墓中除了一具尸体,还有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根拐杖、一把宝剑,以及按照北斗七星形状摆放的七枚金币。

在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的墓里,就更简单了——赵小莲身着敛服躺在那里,身上披着一件御赐黄马褂,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就在发掘人员倍感失落时,眼见的发掘人员在赵小莲的遗体下面,找到两个小木匣子。

一时间,有些沉闷的气氛立刻被激活。

盒子被打开之后,里面赫然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工作人员称了一下,发现这两块金砖足足有30斤重!

后来,按钮不住内心的激动,发掘人员连忙将“金砖”拿去附近的银行鉴定,鉴定结果出来,所有人连连摇头——这不是纯金制成,而是铜砖镀金。

对李鸿章墓的这一发现,倒是印证了李鸿章生前之言:

“弟本不知堪舆,亦不甚信风水,但喜邻近包公坟,又滨大河。”

翻译过来就是,我不相信什么风水,也不相信什么阴阳,就觉得死后能够和包公当邻居是一件幸事,更何况,这里还挨着肥水,风景独特。

按照李鸿章的想法,包公是名臣、也是忠臣,能与他葬在一起,定然也可流芳千古。

可笑的是,李鸿章墓被发掘之后,1973年,当地又对距离李鸿章墓不到500米的包公墓进行了发掘。包公墓发掘完毕,将其迁葬,彻底离开了李鸿章。

如此,李鸿章想和包公当“邻居”的美梦破灭。

李鸿章虽然在死后做到了“薄葬”,却因为签订了太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将自己名声搞臭,死后也背负了太多骂名。

墓中的那块铜镀金砖,似乎也在隐于李鸿章生前的一段比喻——大清裱糊匠,虽然表面看起来光鲜,内里却是一堆破铜烂铁。


祗树


清末著名官员李鸿章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说他是个居功甚伟的好人,可他签过的卖国性质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少;可若说他是个坏人,那洋务运动、北伐战争中他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他死后,有人将他的坟墓掘开,在里面发现了两块金砖,但是拿去鉴定之后,鉴定人员却连连摇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来仔细了解一下这起掘墓事件的始末。

事件发生在民国时期,当时李鸿章因为签订过几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和羞辱,所以人们普遍都对此人唾弃不已。于是便有人去把他坟墓挖开,准备用他的尸首泄恨。

结果在挖开他的坟墓之后却发现里面只有两副棺材,里面分别是李鸿章和他的妻子,除此之外竟然只有几枚金币随葬,显得寒酸不已。掘墓者失望之余继续寻找值钱的东西,终于在二人棺内发现了两块金砖,虽说也不是很名贵,但好歹值点钱,结果在拿去贩卖之时却被鉴定人员指出这只是两块镀了金的铜砖。

人们无奈之余却到底也没放过李鸿章的尸首,并将其拉在车后游街,被拖得四分五裂。李鸿章也曾是一国重臣,死后下葬寒酸不说,尸首不仅没有安息还得到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其次再来说说李鸿章为何墓穴看起来如此“寒酸”。

其实李鸿章自己也知道,那些他签过的不平等条约就是催命符,在百姓眼中,他就是个没有尊严的卖国求荣之人,就算他死了,那些国人对自己的仇视也不会少半分。那么若是他在下葬之时再奢华一些,恐怕自己本来就不好的名声就更差了。

另外,人在死后一切就都是身外之物了,去世后再奢华也没有什么意义,主张洋务运动、思想得到一定开放的李鸿章一定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或许是作为当朝重臣下葬也要有一定排面,于是他就将两块铜砖镀金作为随葬。据说他墓中的金币摆放也是有讲究的,这可能也是他作为重臣所需要的排面吧。

最后谈谈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都局限于其签订过多条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尊严尽失,但实际上,李鸿章只是奉命签字,真正对此拥有话语权的只有慈禧等人。而且在签字的时候,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为母国争取利益和尊严。他去签字其实只是为慈禧他们背锅了,条约的签订是必然事件,就算换个人,条约也是一定会签订的,而且条件可能会更苛刻。

李鸿章实际上还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臣,他在洋务运动中主张增强清朝军事力量,更新武器设备;在甲午战争和北伐战争中也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在军事方面,他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所以李鸿章也算是比较冤,生前就因为签订条约遭百姓唾骂,最后更是在签完《辛丑条约》之后身亡,而死后他还不得安息,尸首都被游街并摧毁。

可见在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他的贡献和缺陷以及时代背景,不能仅凭一方面因素就对他下定论,李鸿章就是如此。


旧时楼台月


对于李鸿章来说,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从一个刀笔小吏,慢慢的成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清朝大员,在这段路中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曾经嘲讽过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也曾嘲笑过自己的种种为难,在他为官的这么多年里,他处处都是清廷、是慈禧的替罪羊,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责任,逐渐压迫的他喘不过气来,而最后的一个《北京条约》,也成了压垮他生命底线的东西,他躲过了太平军的刀枪,也躲过了国内爱国者、政敌的刺杀,同时也躲过了日本浪人的枪杀,但他还是没有躲过最后因为身败名裂所带来的压力,还是没有承受住这天下人的骂声。

李鸿章的一生

他是通过自己哥哥的举荐,进入到了当时儒将曾国藩的幕下,成了曾帅的幕僚,正是在这里使得他在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升华,曾经性格懒惰的他也因为在这里,得到了改变,得到了历练,很多人都觉得若不是早年曾帅对他的鞭策和教导,他在后来是取得不了这么大的成就。

在后来,因为上海告急,朝廷需要湘军判处一部分的兵力,去确保上海的安全,在这个时候,曾帅想让自己的弟弟回到家乡去募捐士兵,然后再前往上海结为。其实在做这个打算的时候,曾帅的心中有很多的算盘,他之所以会让自己的弟弟去募兵,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将湘军的势力得到膨胀,毕竟上海是当时清国很是富有的地方,是较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在这个时候派遣自己的弟弟去占据那里,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是极好的,而且这次还是朝廷主动让我们去,是真正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是当时曾帅的弟弟一心都想要取得攻破天京的头功,自然便拒绝了哥哥的这个要求。无奈之下, 当时的曾帅便选中了当时自己最信任的学生,他就是李鸿章。正是在这里,使得李中堂在真正的意义上摆脱了曾帅,有了自己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的李鸿章,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淮军,然后便火速千万到了上海。正是当年曾国荃的昧于历史大事,这才使得李少荃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等到太平天国的势力被彻底解决掉后,朝廷便开始了卸磨杀驴,曾帅为了自保,主动裁撤了湘军,清廷也为了能够制衡湘军,大大的提升了淮军,以及李少荃的地位。这便是他的发迹,也是他陷于清廷这个腐旧大机器漩涡中的开始。直到1901年的时候,李鸿章因公去世。

表面看是黄金,其实并不是

在李鸿章去世后,他因为帮助清廷“背锅”,遭到了天下人的辱骂,为了使得国人们的情绪能够慢慢降低到最小,他便吩咐众人他的享堂、下葬的规格一定要低调,不要很是华丽。正是因为如此,这才使得人们在打开李鸿章墓区的时候,只是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东西,以及一些在其妻子身边排列有序的金币。虽然墓室中没有什么不错的东西,但是两块闪闪发光的东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便是两块金光闪闪的“金砖”。可后来在人们的细细检查下才发现,这块所谓的金砖其实只是一块表层镀着一层金的黄铜。

之所以当时的李鸿章会在自己的墓室中放着两块黄铜,可能是一种对自己一生暗喻,毕竟他在清廷的时候真的是风光,身兼数职不说,还受到了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喜爱,这便使得他的地位显赫,就好像这表面金光闪闪的金子一样,而内里的黄铜则是形容他的沉稳,他的不易。


木剑温不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十九岁的李鸿章在签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回到贤良寺,即口吐紫黑色的血块,随后便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陷入弥留后,耗费最后的心血留下了遗作——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病逝京城贤良寺后,慈禧太后盛赞他为“再造玄黄”之人,清廷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治丧银五千两,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李鸿章身后虽背负着沉重的卖国骂名,但就人臣担当而言,在晚清那个凋敝的时代,他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清廷对李鸿章的归葬很重视,在其病逝十六个月后,1903年2月,他的遗体终于被运回家乡合肥,并葬在了东乡夏小郢(今大兴集)。

夏小郢距离李鸿章的老家磨店不远,只有十来里。在此之前,李鸿章续娶且十分旺夫的正室赵小莲已谢世葬在了这里。

当年,李鸿章墓地一带濒临淝河,视野开阔,山势拱起,像一只潜卧河边的偌大神龟。李鸿章钟情此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宋朝名臣包拯以及明朝开国大将张得胜,都葬在此地。

1865年,李鸿章就任两江总督后不久,即开始为自己选择墓地。

1892年,李鸿章曾给儿子李经方写信,其间谈到了对这块墓地的看法——

“夏小郢生塘,大伯与王少谷看定有年,汝应亦闻知。前年少谷赴金匮县任之先,带桐城善作坟工匠至彼处勘开塘穴,寄来土色甚佳,内有小灵龟四个,谓是真穴。此次伯父怂恿趁今年山向大利卜葬,余唯恐赶不及······风水之说,吾不甚为然,只求无水无蚁,以安体魄。今世所云地师者,言人人殊,各挟小术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遗体悬搁不葬,于心忍乎?”

由此信可见,李鸿章虽不太信风水,但对于墓地的位置和身后免遭水蚁所扰,还是比较在乎的。

在给李家大伯,大哥李瀚章的家信中,李鸿章更是说了心里话:“弟本不知堪舆,亦不甚信风水,

但喜邻近包公坟,又滨大河。

可见,李鸿章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是名臣。

只是,时代沧桑变迁,生前李鸿章是历史悲剧人物,身后亦逃不过此等命运。

1958年,当地掀起挖坟取宝,兴办工厂的热潮,李鸿章作为卖国贼,其坟墓自然难逃被挖的厄运。

据说,李鸿章的坟墓非常坚固,其墓道是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铁锤砸下去,丝毫没有破损,炸药也很难将墓室炸开。

看来,李鸿章生前兴洋务,没有白兴。

铁锤砸不动,炸药炸不开,最后有人想了一个办法,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条地道,从下面钻进了墓室。

李鸿章的坟墓被掘开后,据传,打开棺材,这位晚清重臣全身裹着黄袍马褂,尸骨未腐,面色安详,栩栩如生。夫人赵小莲身着华服,就像睡着了一样,尸体也未腐败。

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就有传言他是晚清大贪官,因此当他的棺材被掘开后,人们很想看看他的棺材里都有哪些陪葬品?

李鸿章让后世之人失望了,他的棺材里只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根拐杖、一把宝剑,身下垫着七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

然而就在人们失望之时,赵小莲的棺材旁却突然有了重大发现。

赵小莲棺材旁放着一个小木箱,起开木箱,里面显出一个精致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居然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

只是当人们将这两块重达30斤的金砖拿去鉴定后,这才发现赵夫人压箱底的宝物只不过是两块铜砖。

李鸿章在自己坟墓里放两块铜砖,究竟是何用意?

没人说得清楚。

说得清楚的是李鸿章遗骸的下场。

他的尸身被拖了出来,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骸骨散尽。

此外,坟墓中仅有的几样东西也被拿走了。

赵小莲身上盖的那条慈禧特赐的陪葬陀罗经被,被人拿去,洗洗后当被子用了。

李鸿章的陪葬宝剑,被省剧团拿去当道具用了。

想来,末世受辱之臣,最终灰飞烟灭,也算是历史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