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歷史提問高手


首先了解一下諸葛亮的“空城計”?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書中虛構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命他的學生馬謖為先鋒,並告誡他要在戰略要地——街亭當街下寨。可是馬謖自恃飽讀兵書,自以為是違抗丞相之命山上結寨,結果失街亭被魏將張頜殺得大敗。

此時司馬懿帶著十萬大軍殺到,諸葛亮只好退軍。



但是退軍要有條不紊的退,否則會被敵人從後面掩殺過來,這就需要智慧,也就是說即便退兵也不能讓司馬懿看出破綻。

諸葛亮在援軍沒趕到,城中只有老少病殘的士兵時,想退來不及,想戰沒兵力,萬般無奈之下在西城擺下了“空城計”。

講真這是“一招險棋”,假如唬不住司馬懿自己就死定了,除此之外別無良策。諸葛亮心想:司馬懿疑心重,空城計就是利用“實而虛之,虛而實之”把他弄蒙。如果我緊閉大門,他肯定會命士兵強攻,西城指日可破。

如果我大開城門,他也許不敢輕進,肯定懷疑我城中有埋伏。想到此,諸葛亮自語道:“不管這麼多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諸葛亮故意大開城門,讓老弱殘兵抱著掃帚掃大街,他自己則在城頭擺下了古琴,兩邊各有兩個書童伺候茶水。坐下來平心靜氣彈奏起了《十面埋伏》。



司馬懿帶軍隊來到城下時,命令部隊暫停攻城,原地待命,自己一催戰馬來到了城下觀察。

司馬懿不敢太靠近城池,大約在城外800米左右,這種距離在當時沒有望遠鏡情況下,看不清諸葛亮的表情。

書中說諸葛亮努力控制自己的恐懼心情,為了防止司馬懿聽出琴聲中有顫音,他專門在琴下面壓了一塊石頭。還說一曲彈罷,諸葛亮汗溼後背。

此時司馬懿犯嘀咕了,孔明唱的哪出啊?難道城中無兵力故意為之,“不大可能,”孔明平生謹慎有餘,從不弄險。司馬懿邊想邊聽琴聲,他要從琴聲中尋找蛛絲馬跡。

聽了一會,司馬懿沒有從琴聲中聽出慌亂的音符,所以認定城中有埋伏。突然“啪”的一聲,由於《十面埋伏》的曲子達到了高潮,諸葛亮用力過猛,一下子彈斷了一根琴絃,琴聲戛然而止。



司馬懿高度緊張的腦子一片空白,不由自主大呼不好,撥馬就往回跑,邊跑邊下令部隊後撤40裡。魏兵亂開了鍋,後隊變前隊一口跑了50裡地。

到這裡有人會問,司馬懿真的沒看出諸葛亮的“空城計”嗎?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司馬懿的心理。司馬懿是和諸葛亮一樣的軍事家,軍事家在遇到戰事時懷疑一切是正常現象,這說明想的周到。

此時司馬懿重兵壓城,我就不相信他不試著攻擊一波。十萬之眾,用一萬兵力試探不就行了,如有埋伏後面的大軍接應萬無一失。退一步來說,損失一萬兵力能探知虛實也值,接下來生擒活捉諸葛亮沒問題,但司馬懿為何撤軍而不是攻城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司馬懿不想活捉諸葛亮,換言之,司馬懿不想弄死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司馬懿聽出孔明弦外之音了,諸葛亮彈奏的《十面埋伏》表現了項羽走投無路的悲涼,就這樣一個超級英雄被劉邦、韓信逼死了。

司馬懿想了很多,項羽死後,韓信基本就沒用了,接下來劉邦處處制肘、迫害和打壓韓信,最後在長樂宮鍾室殺了韓信。

這正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的真實寫照。

司馬懿想到了自己,此時魏王曹操、曹丕已然去世,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睿當政。有道是:“富貴不過三代”,我司馬懿之所以還沒被曹睿一腳踢開,主要原因是魏國只有我能抵禦諸葛亮的進攻,如果我弄死了諸葛亮,我也和韓信一樣失去了利用價值。



這很容易理解吧?項羽不死,劉邦能捨得殺死韓信嗎?

諸葛亮的存在,是我司馬懿活著的前提,是我擁兵自重的理由。於是司馬懿假戲真做,唬騙手下後撤40裡,這就為諸葛亮隨後趕來的援軍閃開了道路。

講真司馬懿和諸葛亮實則千古知音,二人心照不宣上演了一出“將計就計”的好戲。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想象力很大。

諸葛亮的空城計僅僅是演義的說法,但有些人不僅會信,而且更腦洞大開。

上升到了司馬懿已經識破了空城計,是因為擔心兔死狗烹,留著諸葛亮保命。

這的確是個有意思的事。

把對手留下,這並不奇怪。

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降了曹操,謀士程昱就建議殺掉劉備,以免後患。

但郭嘉以為天下未定,不該殺劉備。

曹操就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以殺劉備一人而失去天下人之心為理由,勸導那些建議殺劉備的人。

劉備因此躲過一劫。

同樣的道理,關羽也曾經建議劉備在與曹操打獵時殺掉他,劉備也為天下計而拒絕。

但司馬懿會不會也是因為有別的考慮,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主動撤軍哪?

先不去考慮有沒有空城計這一說,就假定空城計是真的。

這事就發生在馬謖失街亭之後,應該是228年春,這在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後不久。

226年五月,曹丕病重,詔令鎮東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

魏明帝曹叡(204--239年),此時年二十三歲。

年輕的曹叡繼位後,很有作為,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叡就親自坐鎮長安指揮,曹叡還是很了不起的。

此時的司馬懿(179--251年),時年已經五十歲。

一個五十歲的輔政大臣,面對二十五歲的帝王,在三足鼎立還沒有結束,國家還沒有統一的情況下,就要考慮身後之事,恐怕為時過早。

儘管司馬懿老謀深算,善於韜光養晦,但還不至於能到這個地步。

恐怕他還不能算出曹叡十年後就會死掉。

司馬懿也沒有獨攬大權,權傾朝野的地步,正是建功立業為子孫後代創立根基的時候。

儘管曹操曾經提醒曹丕要防備司馬懿,但曹丕還是把他作為輔政大臣之一。

其考慮可能出於三方面:

第一,曹叡有能力掌控司馬懿,而且比司馬懿年輕很多。

第二,曹魏心腹老臣可以制衡司馬懿。

第三,司馬懿沒有暴露絲毫的不臣之心。

如果此時的司馬懿真的放諸葛亮一碼,恐怕就會引起曹叡的疑忌,反而是自取滅亡。

後來曹芳繼位,輔政大臣曹爽擅權專政,才給了司馬懿篡權的機會。

如果曹叡時期能夠一統天下,從司馬懿韜光養晦的表現來看,是有足夠的智慧全身而退,不至於遭遇兔死狗烹的結局。

因此,不僅空城計不存在,司馬懿識破空城計故意撤軍更不現實。

歷史需要研讀,但不能過度解讀,否則只有娛樂。


豹眼看歷史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專家:他不撤軍就輸了

導語:世人提到空城計,都會為諸葛亮暑期大拇指,就連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都怒贊諸葛亮,說他的智慧近乎妖。兩千五百人對敵十五萬大軍,實力懸殊近乎百倍,如果不是有過人的智慧和氣魄,又怎能嚇退司馬懿大軍。那麼,在這裡也有一個疑問,司馬懿也並非等閒之輩,就連他的兒子司馬昭都看出這其中有詐,怎麼偏偏他就看不出來。

其實,真相和表象恰恰相反,司馬懿在接到前軍探馬來報的時候,早就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所以他才會有那意味深長的一笑。之後,他親自來到軍前,看到諸葛亮的端在西城城頭,安然撫琴,就已經洞穿了其中的玄機。

諸葛亮這次是真的被動了,如果自己攻進去,他必死無疑。除了司馬懿心知肚明,他的兒子司馬昭,他的部下也都看出來了這一點,都說諸葛亮此時還有閒心撫琴,太過鎮定和反常了,越是這樣越就證明他是故意做樣子的。於是,紛紛要求進軍,司馬懿不允許,給出的理由是諸葛亮這個人從來就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他從來不弄險。所以他還能安然坐在城頭撫琴,就說明他身後還有大批兵力埋伏。

司馬昭不甘心了,自願請命率軍前去試探,結果被司馬懿厲聲喝止。在眾人的不甘和猜疑中,司馬懿下令撤兵了。諸葛亮得以帶著一班文官和士兵穩穩退回漢中,保全了為數不多的兵力。結果,司馬懿部隊探到真實信息,司馬懿仰天長嘆,謙虛的說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世人被表象欺騙,卻不知司馬懿其實是大智若愚。他為何這麼做?這還得從曹操說起。

曹操一代梟雄,文韜武略,陰謀陽謀,不擇手段,最出名的一句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於是才有了殺死呂伯奢全家,也才有了華佗之死。司馬懿作為追隨曹操多年的謀士,深知曹操的秉性。他死之前,還曾經和兒子交代,司馬懿這個人非常有能力,能用你就用,駕馭不住你就想辦法殺了他。現在,雖說曹操父子都已經過世,曹睿掌權,但是曹睿對司馬家族的忌憚和防備,司馬懿是比誰都清楚。而他現在不動自己,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諸葛亮未除,西蜀大患還在,他還需要自己來抵禦漢軍。

所以專家也分析,如果有一天諸葛亮死了,漢軍沒有了威脅,那曹睿就會卸磨殺驢,司馬家族一定會被曹睿趕盡殺絕,所以諸葛亮活著,司馬懿才對曹睿有價值,諸葛亮死了,他在曹睿那裡的價值也就不明顯了。到時候,等待司馬懿的只會是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殺。

結語:司馬懿的智慧,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忠義,司馬懿奸猾,所以司馬懿成了那個笑到最後的人。他假裝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是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誰說這不是一種大智慧呢!所以專家說,司馬懿不進軍是明智的,否則才是必死無疑!


花間雨屋說歷史


誰是三國最有智慧的人?不是諸葛亮,不是龐統,不是荀彧,不是郭嘉,而是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全部,這一點,三國無人能及。



然而如此聰明的人,為何看不出空城計呢?

當時,司馬昭看出來了,他勸告司馬懿道:“諸葛村夫這是在故弄玄虛,故作姿態,給我三千兵馬,我衝將進去,擒住這村夫。”

司馬懿說稍安勿躁。

司馬懿觀察城樓半天,發現諸葛亮泰然自若,面露微笑,絲毫沒有慌亂之意,而且琴音嫋嫋,十分悅耳。


諸葛亮心理素質十分過硬,要是一般人,不嚇尿估計也得嚇得腿直哆嗦。

其實諸葛亮內心是十分緊張的,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水。只是,司馬懿離的太遠,他看不清楚諸葛亮細微的表情變化。

PS:假如那時候有望遠鏡,估計諸葛亮就懸了。

諸葛亮眼見司馬懿一時並無退兵之意,內心焦躁不已,突然手一抖,只聽啪的一聲,琴絃斷了,諸葛亮呆在了那裡……

剎那間,琴音戛然而止!


司馬懿以為伏兵要殺出來了,於是大喊一聲:“火速退兵!”,魏軍驚慌不已,丟盔棄甲,玩命地往回跑,結果踩死了不少人,直到退了五十里這才止住。

諸葛亮的演出大獲成功。

許多人不解,諸葛亮只有兩千五百人,司馬懿有十五萬人馬,司馬懿就算擔心有詐,大可先行派出一萬軍馬試探性地攻城,失敗了再行退兵不遲。

何況,西城本是個極小的城池,根本容不下許多人馬,這些連司馬昭都看出來了,難道司馬懿看不出來嗎?


有人說,其實司馬懿早就識破了空城計,只是故意不戳穿,因為只有諸葛亮活著,司馬懿才有存在的價值。

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司馬懿擔心步了韓信的後塵,擔心諸葛亮死了之後,曹丕會廢了他。

其實這些人是多慮了,就算諸葛亮死了,蜀國一時半會也不會滅亡,還有小諸葛亮姜維,還有魏延,還有很多後起之秀。

何況,東南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吳國,等著司馬懿去解決。


所以說,這些人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何況,空城計根本不存在,是子虛烏有的事。羅貫中之所以編造空城計,無非是給諸葛亮用人失當造成重大損失找回一點點可憐的尊嚴。

街亭之戰的時候,司馬懿遠在千里之外的洛陽,不可能大老遠地打飛的專門來聽諸葛亮的演奏會的。


一半秋色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真的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了麼?以我的看法是,司馬懿根本沒有識破諸葛孔明的空城計。

下面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和真三國曆史的角度的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三國演義

諸葛孔明,一把琴,兩個小童,城門大開,門口還有兩個掃大街的老僕人。就這樣神態自若,面無懼色地等著司馬懿和他的15萬大軍。司馬懿一看,諸葛亮這是要幹啥?要自殺還是心有妙計?司馬懿把腦洞大大地打開,開始浮想聯翩、疑神疑鬼、左思右想、一驚一乍。哎呀、不好,憑我司馬懿對諸葛孔明的瞭解,此處必有伏兵,趕快撤,再不走,可能西城就是我司馬父子的葬身之所,埋骨之地。然後下令,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迅速地逃跑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

諸葛亮的個人形象做得好:

諸葛亮從27歲出山以來,保持了一貫的穩健作風、不做無把握、冒險的決定和事情,不管是到江東舌戰群儒,還是漢中弄計打敗曹操,諸葛亮都保持了看似面對千難萬險,到最後都是有錦囊妙計,化險為夷。所以諸葛亮的個人形象做得好,迷惑了司馬懿。

諸葛亮的名氣在曹魏那邊很大

諸葛亮在曹魏那邊為什麼那麼有名,這還要跟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徐庶,徐庶進曹營,第一件事,就是幫諸葛亮吹了一波。曹操問他,聽說劉備最近三顧茅廬得到了一個叫諸葛孔明的年輕人,他和先生你比起來,如何?徐庶答道:我哪能跟諸葛亮比呢,如果要比,那就是他如天上皎潔的明月,而我只是一隻小小的螢火蟲罷了。

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徐庶是什麼人?那也是三國的大才之一啊,那是可以和曹魏身邊的程昱、荀攸、賈詡等肩並肩的人物。徐庶這麼一說,那還了得?那豈不是曹魏這邊的謀士一起上都不夠諸葛亮喝一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的事,讓曹魏的謀士們見識了臥龍的厲害。所以,司馬懿素來害怕諸葛亮那是一定的。可以說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只敢龜縮在自己的洞裡,不敢出來。

因此,當諸葛孔明,擺上空城計,果然驚到了素來害怕諸葛亮、有生性多疑的司馬懿。

三國曆史

三國曆史上,當街亭一失敗,諸葛亮就收拾細軟,打道回漢中,過程非常的從容,依據如下:

  • 諸葛亮回漢中時,順便幫助附近的鄉親們把莊稼都收拾了,並且義務運往了漢中;

  • 諸葛亮回漢中時,把附近的鄉親們都邀請到漢中去做客了;

  • 為了搶時間,張合只率領了5萬騎兵攻打街亭,所以司馬懿有15萬大軍那是不可能,讓張郃和5萬大軍來進攻諸葛亮那簡直是肉包子打狗,張郃可不是傻瓜,他不敢。

所以,真實的歷史上,根本就沒發生空城計的環境和土壤,讓司馬懿識破哪門子的空城計呢!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曆史,諸葛亮,武廟十哲之一,後世大軍事家都推崇,諸葛亮碾壓司馬懿還是沒有問題的。


比禾觀史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如是,很多人不理解在《三國演義》中為什麼明明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消滅諸葛亮,從而吞併掉蜀漢,繼而威逼東吳獻降,提前很多年結束這個動亂的天下,司馬懿卻只一句諸葛亮從不以身犯險從而草草退兵,坐視大好良機從眼前溜去,難道真的是司馬懿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


作為三國後期唯一一個可以跟神人諸葛亮做對手的人,會是一個自作聰明,看不清虛實的人嗎?這顯然說不通,畢竟就連底下兵將以及自己兒子都能看出來,諸葛亮是在故作玄虛,司馬懿會看不出來,十幾萬兵力圍攻一座小城,守軍不過數千,即便怕被埋伏,潛五千人強攻,即便損失了也不傷筋骨,而且司馬懿跟諸葛亮打了這麼久的戰,難道不清楚以蜀漢的軍力,能有實力埋伏圍攻曹魏的十數萬人馬?


所以說,司馬懿看不清事實,怕被諸葛亮埋伏,從而過度謹慎小心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畢竟在絕對的實力之下,一切的陰謀詭計都是煙雲,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司馬懿也明白,所以諸葛亮坐空城而開四門,撫琴以待司馬懿,其實就是在無形的攤牌,司馬懿正是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才故作謹慎,藉機放諸葛亮一條生路,放蜀漢一條生路,那司馬懿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的出仕之路是比較難走的,他是一個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的一個人,但是偏偏他的領導又是同樣人物的曹操,這兩人不說能力誰強誰弱,但至少當時曹操是掌握著絕對的主導權的,而且曹操看人極準,所以對於司馬懿,他採用的是用而防備,一旦超出掌控或者局勢一旦穩定,那司馬懿無疑是首當其衝要被處理的對象,畢竟曹操老了,英雄暮年難免失去了那份為人主的強大自信,和絕對的掌控力,而這點司馬懿自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極為的低調隱忍,最為主要的還是為了保全自己,保全司馬家族。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能看出來諸葛亮的虛張聲勢,唯獨最為老謀深算,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卻看不出來,以至於最後才明白,長嘆說自己不如諸葛亮,因為無論是撤軍,說諸葛亮從不犯險,必有埋伏,還是最後長嘆說自己不如諸葛亮,主要還是說給底下人聽的,是要通過這些底下人來傳給曹操聽的,讓他既能最大限度的減輕甚至擺脫可能存在的貽誤戰機,放跑諸葛亮的罪過,同時又能養敵而自保,而諸葛亮這邊也能擺脫險境,安然離去,可謂是對兩位牛人都是雙贏的局面,唯一可能受損失的就只有曹操一人罷了。


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懿明知是計,依然退軍的緣故所在了,當然了,演義畢竟是演義,歷史上卻是沒有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這一出,所以我們再看這一段的時候千萬要明白,這只是演義小說,這不是歷史。


歷史微探索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空城計這一場精彩對決,空城計其實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情節!

《三國演義》裡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跟司馬懿鬥智,鬥勇的情節。空城計就是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期,諸葛亮派遣馬謖守衛戰略要地街亭,誰知道馬謖只懂紙上談兵,毫無實戰經驗,最後被魏將張郃擊敗。

“一處敗而處處敗”,蜀軍失去了勢氣,節節敗退,而此時司馬懿又帶15萬大軍殺來,眼看蜀軍就要全軍覆沒了,諸葛亮兵出險招,在西城上演了一出空城計,自己端坐在城樓上彈琴,命令一些老兵打開城門在城門口打掃衛生,所有人對司馬懿15萬大軍的到來裝作熟視無睹!

再來說司馬懿,他趕到西城下時,看到諸葛亮鎮定自若的在城樓上彈琴,這令多疑的司馬懿摸不著頭腦了,“諸葛亮一向做事謹慎,怎麼會大開城門讓自己大軍進去呢?”多疑的司馬懿想到了這是諸葛亮的計策,於是調轉馬頭,落荒而逃!


司馬懿真的沒有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嗎?

司馬懿作為三國時期傑出軍事家,他只需要派遣一支騎兵殺進城去就知道諸葛亮的虛實了,即使有埋伏自己損失也不大,而司馬懿卻沒那麼做。對於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他早就心知肚明瞭,只不過他有自己的打算。

其實司馬懿在曹魏政權裡的地位非常尷尬,有才能但得不到重用,一直被封殺著,直到諸葛亮北伐時曹魏陣營裡沒人能敵過諸葛亮,才重新啟用了司馬懿對抗諸葛亮!

如果司馬懿此時殺了諸葛亮,蜀國沒有了“主心骨”,對曹魏毫無威脅,司馬懿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狡兔死,走狗烹”等待司馬懿的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司馬懿才詐敗,落荒而走,陪諸葛亮演了一場戲給曹魏看,也算還了諸葛亮一個人情!

其實還有個最主要的原因,羅貫中想成就諸葛亮,為後面小說的故事情節做個鋪墊,此時諸葛亮如果死了哪還有那麼精彩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看!


唐古看今


今天我們來聊聊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空城計”之前,司馬懿不僅是一個胸有謀略用兵如神的軍事家,而且對諸葛亮善於用兵之法,甚至其“平生謹慎必不弄險”的性格也瞭如指掌。然而“空城計”中司馬懿似乎不再知己知彼了。

“空城計”中司馬懿佔有天時的優勢。剛剛攻下街亭,士氣十足,且又人多勢眾。然而,諸葛亮佔有西城這一城池,佔有地利優勢。諸葛亮正是由於熟悉地形,研究有利地形,來掩蓋自己兵力不足,讓對方無法辨認真偽。故司馬懿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即使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但他不敢去賭,本身生性多疑。加之諸葛亮平生多謀略,早已名聲赫赫,造成了司馬懿軍中出現“恐諸葛亮病”,這便使得地利優勢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另外,司馬懿剛擁兵到此,對地形不甚瞭解,又未派兵偵查,故而造成司馬懿十五萬大軍臨西城望“空城”而不敢攻城,終於“望北山而退”的敗局。

羅貫中虛構“空城計”雖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卻符合藝術的真實性。虛構的成功,為後人進行藝術創作提供了借鑑。


當年的你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既然談論的是《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那咱也不說什麼真實的歷史情況,就按照羅貫中老先生的演義行文思路去理解:司馬懿為什麼明明識破了空城計,卻選擇了撤軍這個問題。

這是至陽的智慧光芒戰勝了至陰的算無遺策。

偉大作家羅貫中在這個故事中,不但展現了雙方過硬的心裡素質和高超的計謀,而且展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性境界和處事風格。

  • 雖然兩者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但諸葛亮是至陽之人,司馬懿是至陰之人,所以他們的戰略思維點是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指揮的戰鬥無不大氣磅礴,雖然多智近妖,給人堂堂正正是實實在在的才華,使用真正的實力,真正的格局去處理大事的,如未出茅廬先定天下三分大勢,舌戰群儒等故事,做到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先天下之人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
  • 司馬懿則不同,他一生謹小慎微,也算的上是謀略大家,對諸葛亮善於用兵之法也爛熟於胸,但他為己或者所自私的成分極大,可能會有人說這場戰爭中司馬懿還是在為曹魏領兵作戰。然而,一個人的思維格局一旦定型,考慮事情的角度就出現了問題,他一生中瞞過了曹操,熬死了曹丕,是通過高平陵政變攫取了原本屬於曹魏的政權。
  • 在空城計中,司馬懿首先在格局上已經輸了,他的至陰謀略之術完全被諸葛亮智慧光芒壓制住,雖然司馬懿算準了是座空城,但還是不自信,真正面對多智近妖的諸葛時,他還是缺乏一種賭的勇氣,此時的司馬懿,理性思維根本戰勝不了感性思維。

經史散人


老子曾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時做一件事,成功了看著是一件福事,卻不知道福事之後來的就是禍事。比如司馬懿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他揮軍攻城,則諸葛亮必死無疑。諸葛亮一死,那麼魏軍必然趁勢南下滅蜀,蜀國一滅吳國也就會跟著被滅。魏國的兩大勁敵都被司馬懿滅了,那麼司馬懿還有什麼用武之處呢?沒有用武之處,卻身居高位,手握兵權,那麼司馬懿就該到地下陪諸葛亮了。

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圍困西城,諸葛亮只有2500名士卒在城中,就算諸葛亮裝神弄鬼迷惑人,擺出一副空城之中有重兵埋伏的假像,司馬懿完全可以圍而不攻嘛!圍他十日,諸葛亮的計策自然而然失靈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業將永遠畫上句號,後面六次北伐就都不存在了。司馬懿深知有諸葛亮的存在,他在魏國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權力的巔峰;如果諸葛亮過早的隕落,那麼司馬懿的權力之路也會就此中斷。因此司馬懿聽了諸葛亮彈奏的《高山流水》大麴之後,果斷下領退兵,放諸葛亮安然退回漢中。

世人都認為諸葛亮的空城計瞞過了司馬懿,殊不知這是司馬懿故意放過諸葛亮的,放諸葛亮一條生路也就是給自己一條活路。司馬懿次子司馬昭對空城計得出異議,要求他領兵進攻先試探一翻。司馬懿果斷的拒絕了次子的要求,他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司馬懿不僅拒絕了司馬昭的試探性進攻,還立即下令退兵,十分配合諸葛亮的安排。可見司馬懿早就識破了空城計,且在聽諸葛亮彈曲的時候就想得很多很遠,為今之計只能配合諸葛亮演一場空城計,還要阻止部下破壞空城計。

當然諸葛亮的空城計除了大開城門,城樓上彈琴外,還按排了兩支伏兵,將空城計演得天衣無縫,也給了司馬懿臺階下。諸葛亮安排張苞、關興二將各引三千兵卒在路上偷襲司馬懿。當張苞偷襲司馬懿時,司馬懿就對諸將說: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關興第二次偷襲時,司馬懿直接引軍從小路退回街亭。空城計敗露後,司馬懿假裝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司馬懿要真不及孔明,為何孔明七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還被司馬懿給耗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