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伊朗為何拒絕伊拉克願意賠款700億美元的停戰請求?

遺落的舊時光


伊拉克與伊朗一直有邊境爭端。在71年定的以阿拉伯河中心線為兩國邊界。79年霍梅尼在伊朗革命成功。什葉派穆斯林掌權。而什葉派在中東受到壓迫。變權變革,伊朗國內亂成一片。而霍梅尼還提出革命口號要推廣伊斯蘭革命解放什葉派。意為中東國家都由什葉派掌權。

伊拉克趁伊朗混亂髮動對伊朗戰爭,80一82年打進伊朗。其要求邊境劃分中整個阿拉伯河全歸伊拉克。該河通往霍爾母茲海峽。這意味著伊朗的油輪出海得給伊拉克交過路費82年開始伊朗占上峰把戰推倒伊拉克一側。84年伊拉克有點撐不住了。伊拉克提出和談,停戰。

伊朗提出三條件,1邊境劃分按以前確定的。2戰爭賠款700億美元,3薩達姆下臺。

伊拉克方面還是認真考慮過,對於邊境劃分沒異議(打不贏嘛),賠款找沙特,科威特商量,他們也願意幫忙還一些。在兩伊戰爭中沙特和科威特在背後也給伊拉克出錢的。一部分是贈款一部分是貨款。

薩達姆召開內閣會議,十幾個閣員大部分同意前兩條款,不同意第三條款。這條是殖民地條款(一個國之君由它國決定)。有兩個閣員發言,認為只有停戰,人民不飽受戰爭之苦,薩達姆下臺也可。然後,第二天這兩名閣員就失蹤了(被薩達姆幹掉了)。

伊朗方面仍堅持三個條件。談不攏,又開打。雙方在邊境上打打停停。

88年8月份伊拉克在北部把戰線推進到伊朗境內。8月20日伊朗致電聯合國接受聯合國有關兩伊停戰的決議。伊拉克也接受。兩伊戰爭結束。伊朗也未得到戰爭賠款。


顏工516


兩伊戰爭的起因是兩國邊境上的一條河,叫做阿拉伯河。阿拉伯河在兩國曆史上一直存在領土爭議,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為了解決這一爭端,率先在1980年進攻伊朗。

戰爭開始的前兩年,伊拉克佔據主動,伊朗被動防守,伊朗也因此而喪失了許多國土。到了1982年的時候,伊朗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發動反擊,不僅奪回了失去的領土,還佔領了伊拉克的領土。

戰爭進行地非常殘酷,兩國傷亡數百萬,經濟損失上上千億美元,直接使兩國的經濟發展嚴重停滯。本來兩個發展地還不錯的國家,因為戰爭而蒙受大局損失,在1982年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都不想再打下去了。

伊朗率先提出,只要伊拉克賠償7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伊朗就握手言和,退換已經佔領的伊拉克領土。但是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不僅損失慘重,國庫空虛,民生凋零,而且還欠下了鉅額外債,如果再賠償伊朗700億美元,這是伊拉克萬萬不能接受的。

對於伊朗來說,雖然自己作為被侵略國,但是如果得到伊拉克的賠償,以此為基礎進行戰後重建,雖然也是吃虧,但總比繼續打下去要好得多。但是現在伊拉克不同意賠款,就談不下去了,於是戰爭只能持續下去。

這一打又是六年。這期間,雙方你來我往,交替佔據主動權。但是持久的戰爭將雙方都消耗殆盡,1988年的時候,伊朗在欲戰不能的情況下被迫接受了聯合國的停戰協議,而伊拉克隨後在喪失了佔領的領土之後,也被迫同意了停戰,“兩伊戰爭”就這樣在以兩敗俱傷而收尾。

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傷亡和被俘近50萬人,伊朗傷亡和被俘近110萬人。兩國的軍費開支加起來達到了2000億美元,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了6000億美元。這場戰爭直接將伊拉克從富裕國家變成了貧窮國家。而伊朗則發展停滯,基礎設施破壞嚴重,經濟計劃被迫倒退20到30年。

“兩伊戰爭”不僅僅是領土之戰,也是伊斯蘭教內部派別之戰,同時也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民族之戰,但歸根結底是不必要的戰爭。現如今,也許兩國人民都在反思這場戰爭發生的意義,也在懷戀戰爭以前的生活,誰知道呢。


圍爐煮酒話春秋




兩伊戰爭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起的,直接原因就是兩國圍繞阿拉伯河的利益糾紛,外部原因就是美國支持伊拉克。這場戰爭從1980年9月開始,伊拉克大舉進攻伊朗,伊朗奮起反抗,兩年內伊拉克軍隊被伊朗趕出了本土,這其中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作戰勇敢,以敢打敢拼著稱。



此時薩達姆提出停戰,並願意賠款700億美元。但伊朗政府不同意,因為伊朗政府認為戰爭的主動權已經轉到了自己手裡,於是提出1000億美元賠款,以及伊拉克割讓土地的要求。此時的伊拉克不但沒有達到戰爭目的反而元氣大傷,於是薩達姆段然拒絕,戰爭繼續。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戰爭主要在伊拉克境內展開,但是伊朗也推進乏力,雙方互有勝負,反覆拉鋸,真正進入消耗戰的節奏。



最後兩年,伊拉克又開始反攻,貌似主動權又到了伊拉克手中。在整個兩伊戰爭期間,雙方都認為自己能贏,一旦略佔上風就不願談判或要價苛刻,所以陷入了死循環,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直至雙方都筋疲力竭,國力大損才罷手。


毒刺劍客


當時是霍梅尼上臺,霍梅尼知道如果這場戰爭贏了會怎麼樣,如果贏了周圍其他海灣的國家都會和他聯合起來,而且還能提升伊朗在全世界的威望。


因為在當時伊朗軍隊是攻,伊拉克軍隊是守,氣質昂揚的伊朗士兵不但把伊拉克的士兵從伊朗的境內趕了出去,還攻擊到了對方的境內。

就因為這些原因當時伊朗就拒絕了伊拉克的賠款。

而且在最後伊朗還是輸了。


歷史看官說


兩伊戰爭,是冷戰結束后海灣地區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戰爭,歷時八年的持久作戰讓海灣兩個曾經富裕的國家變得一敗塗地,甚至至今無法恢復當年的雄風,而那場八年之久的戰爭,理論上本來在中途就可以得到停止。



兩伊戰爭在八年的時間裡也歷經多重波折,從伊拉克的主動進攻(1981-1982年),到伊朗的反擊(1982-1984年),再到歷時近四年的相持對抗,再到最後一年伊拉克的反攻,雙方都曾佔據過主動權,但也正因為雙方都曾經佔據過主動,也造成了戰爭中途面對很多人期待的停止戰爭,戰爭的一方始終因為主動權尚在而拒絕放手,造成了戰爭的進一步延續。

1982年在兩伊戰爭開始的兩年之後,雙方本來可以贏來一次停止戰爭的機遇,歷經兩年的作戰,伊拉克的進攻全部失敗,戰線被重新退回到兩年前的邊境狀態,伊朗蓄勢反攻,在這一期間國際上展開了調停工作,畢竟在這一年的國際上的動態實在是不太平,南美洲有馬島戰爭,中東地區有第五次中東戰爭,海灣地區有兩伊戰爭,非洲各地更是戰爭不斷,雖然大範圍的戰爭讓歐美國家和亞洲某國得到了巨大的軍火利益,但多個產油國爆發戰爭在經濟上也對國際造成重大影響,外界更希望兩伊戰爭能夠儘快停止,面對著海外的聲音,一向強硬的伊朗也表示出了和談的“態度”,但為什麼已經處於被動地位的伊拉克卻拒絕接受?



原因在與當事雙方都想讓戰爭立刻停止,但根據各自的需要,卻都想以體面的身份收場,可偏偏戰爭的局勢根本達不到雙方所期望的那個境地。

在持續兩年的反擊入侵作戰中,伊朗雖然成功將伊拉克軍隊趕出國內,但兩年的戰爭也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伊朗雖然表示願意和談卻提出了上千億美元的賠款和領土要求,而這恰恰是伊拉克不能接受的,前兩年的戰爭不但讓伊拉克血本無歸,並開始欠下了外債,又怎麼可能選擇接受賠款和領土要求?戰爭只能持續,可以說1982年雖然有和談的機遇,但根據綜合形勢,雙方根本談不到一起。



隨後的六年完全陷入到了同類型的惡性循環當中,雙方都覺得自己有解決戰爭的可能,都覺得戰爭會在未來某一段時間立刻結束,甚至為此採用了各種方式,例如直接遠距離轟炸對方的油田產業,頻繁在波斯灣上演襲船戰!相互攻擊波斯灣來往的油船,更有意思的是,由於雙方最高領導人都是在1979年左右上臺,進入戰爭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國內矛盾,在出於立威的目的下,反而誰也不會主動選擇退步,直到八年後精疲力盡的兩伊只能以兩敗俱傷的方式收場。


遼寧資深球迷


伊朗跟伊拉克歷史上一直有邊界爭端,在1971年的時候,兩國在阿爾及利亞調停下,以阿拉伯河中心為界劃定了兩國邊界,但伊拉克心裡一直不服,認為自己吃虧了。

薩達姆那時候剛剛掌權,還要對付國內反對派,翅膀沒長硬,就咬牙認下了這個協議。

可是薩達姆人家運氣好,上臺以後把私人石油企業全部沒收,又趕上國際油價蹭蹭往上漲,薩達姆的腰包很快就鼓起來了。

人要一有錢就要生事端,薩達姆也是這樣,他一想我這麼多錢哪放,就買軍火擴軍。經過將近十年的積累,伊拉克軍隊空前壯大,伊拉克國力也蒸蒸日上,薩達姆整天穿著筆挺的軍裝照著鏡子,越看自己越英俊偉大,比歷史上的阿拉伯國王厲害多了,簡直就是天降的偉人,我做伊拉克總統屈才了,我恢復大阿拉伯帝國,那才不枉我活一回。

偏巧鄰國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國王被打跑,霍梅尼一個大教士帶領一群小教士奪取伊朗政權,把伊朗原來軍隊裡的軍官都清洗掉了。而且伊朗這個領袖一上臺就跟美國鬧掰了。

霍梅尼立足未穩,就號召伊拉克國內佔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跟薩達姆的遜尼派搞事。薩達姆心想,我正要找事呢,你還來搞事,不是找死嗎?這可怪不得我!

於是,在1980年9月伊拉克軍隊就對伊朗動手了。

伊朗這邊霍梅尼也是雄心勃勃等輸出自己的伊斯蘭革命呢,正看著薩達姆橫豎不順眼,一看伊拉克送上門了,立馬摩拳擦掌迎了上去。

伊拉克經過十年精心準備,一出手就把伊朗打了個人仰馬翻,伊拉克軍隊就開到了伊朗,把薩達姆高興地鬍子跳舞,心說照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伊朗就會變成伊拉克版圖,我這大阿拉伯國就會夢想成真。沒想到伊朗的領導們雖然不會帶兵,武器裝備也不如伊拉克,但伊朗人打仗很勇敢,伊朗人多實行的人海戰術,黑壓壓的一片不要命往前衝。沒多久伊朗軍隊就佔據了主動,組合拳就打了回去,伊拉克不僅丟掉了在伊朗佔領的地盤,還讓伊朗軍隊打進了伊拉克。

戰爭打到第二年,伊拉克軍隊反過來開始捱揍。薩達姆眼看伊拉克軍隊潮水般後退,緊急關頭,薩達姆不顧一切下令對伊朗軍隊動用化學武器。1982年7月,伊拉克戰機向伊朗發動了第一波化武襲擊。伊拉克飛機投下炸彈後,伊朗陣地上濃煙滾滾,煙霧過後,陣地上很七豎八躺滿了伊朗士兵的屍體。可是伊朗的軍隊好像永遠都打不完,前仆後繼,源源不斷。好像戰場上衝鋒的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電腦遊戲上的機器人。

薩達姆到前線在望遠鏡裡看到了伊朗人瘋狂場面,也嚇得扔掉了望遠鏡回頭對自己的共和國衛隊高官說:

這仗打不下去了,告訴伊朗人,大家停戰吧。

霍梅尼接到革命衛隊的彙報說伊拉克要停戰,霍梅尼冷笑道,停戰?可以呀,告訴薩達姆,你們首先發動的戰爭,賠償伊朗損失700億美元,少一個子都不行。

薩達姆聽到伊朗的停戰條件,沮喪地癱坐在沙發上。內心掙扎以後,薩達姆一咬牙對身邊的親信說,告訴霍梅尼,給他700億,讓伊朗人馬上停戰。

可是那邊伊朗人卻告訴薩達姆,我們領袖改變主意了,我們不要錢,只要薩達姆下臺,薩達姆一天不下臺,這仗就一直打下去。

於是,兩伊戰爭硝煙再起,兩國軍隊又開始了新一輪較量。

薩達姆這次也殺紅了眼,下令夜以繼日生產化學武器,伊拉克戰機一波又一波把毒氣彈投向伊朗陣地。伊朗人為了聖戰也是拼了,大人打完,上小孩;兒子倒下父親上,男人倒下,女人上。伊朗那種肉彈攻擊到底頂不住伊拉克的武器,1988年,伊拉克在戰場捷報頻傳,伊朗軍隊節節敗退。伊拉克仗著美國和科威特、沙特的支持越戰越勇,伊朗獨木難支,終於認慫。

1988年7月,兩伊在聯合國的停火協議上簽字,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劃上句號。這場沒有分出勝負的戰爭讓兩國蒙受了巨大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兩國在戰爭過程中還採取了襲城戰、封鎖海峽襲船戰、襲擊油田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多次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戰爭給兩國造成的傷亡達到150萬。

後記:兩伊戰爭結束不久,聯合國通過的決議把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定為兩伊戰爭的發動者,應該為此負責,薩達姆聽了哈哈一笑,負責?負你個頭。老子我還沒打夠,下一個就是小兄弟科威特了。

1990年8月2日,薩達姆大手一揮,十萬大軍兵發科威特。


歷來現實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國王,什葉派領袖霍梅尼上臺。霍梅尼對外主張“輸出革命”,呼籲伊拉克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遜尼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然而,當時剛剛掌握最高權力的薩達姆也不是吃素的,原本他正在進行國內政治清洗,正好伊朗給他送了一個轉移國內矛盾的機會。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出“向伊朗發動總體戰爭”的命令。當天,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伊拉克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

戰爭打了兩年,伊拉克眼見佔不到便宜,便準備接受沙特提出的和平計劃。這個“和平計劃”包括兩伊停火,支付700億美元給伊朗作為賠償,由海灣阿拉伯國家提供貸款。當時伊拉克軍隊已經處於守勢,薩達姆侯賽其實也很想結束戰爭,已經宣佈支持這個計劃,但伊朗卻拒絕了。那當時伊朗為什麼拒絕呢?

  

因為戰爭是伊拉克率先發起的,但是現在伊朗軍隊處於攻勢,鬥志昂揚,不但把伊拉克軍隊趕出了伊朗境內,還攻入了對方境內。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伊朗一方,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非常想贏得這場戰爭,如果贏了戰爭,他的地位更加鞏固,伊朗在中東也將成為真正的老虎。而且還能夠輸出革命,解放他的什葉派兄弟們。伊拉克就會成為伊朗的附庸甚或領地。

征服伊拉克不僅可以使什葉派的許多聖地處於伊朗的控制下,它還將大大地提高伊朗在整個地區和全世界的威信。霍梅尼曾公然設想,如果把伊拉克併入伊朗,其他海灣國家也會在伊朗革命的成就下和他們聯合起來。

他已經採取步驟命令霍伊尼哈和朝聖者組織利用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的機會,作為宣傳伊朗,鼓動科威特、巴林和黎巴嫩什葉派居民鬧事的手段。霍梅尼非但不想停止戰爭,反而把此時伊朗軍隊的勝利看成是在國外推動伊斯蘭革命、在國內扼殺不同政見的手段。基於上述原因伊朗拒絕了沙特提出的結束戰爭的“和平計劃”,這使伊朗錯過了以最有利的條件結束戰爭的機會。

此後伊朗對伊拉克發動了一次次的進攻,伊拉克也對伊朗進行反攻。戰爭非常慘烈。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度發展,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和制裁,伊朗武器裝備缺乏,後勁不足。為彌補這個不足,伊朗拼命擴充軍事戰鬥人員。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迅速擴張到2000萬男女大軍。這支準軍事組織開始在堅持繼續戰鬥之中發揮了核心而重要的作用。儘管缺少訓練和裝備,而且絕大多數是毛頭小夥子和自願參戰的老年人,但伊朗在教士集團的宗教精神煽動下體現出集體狂熱精神。

他們自願以人海戰術進行衝鋒,或者徒步衝入地雷場用身體掃除地雷,這讓伊拉克軍隊感到震驚、困惑和不知所措。伊拉克軍隊面對伊朗的人海戰術,則以毒氣還擊。造成伊朗重大人員傷亡。最終依靠精神信仰和人海戰術的伊朗也沒有辦法打敗伊拉克,隨後伊拉克得到大量外援,於1988年2月以後轉入反攻,並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伊朗最終也精疲力盡,難以為繼。接受了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兩伊立即停火、以談判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而伊拉克本早就想體面結束戰爭,對此決議毫無異議。在聯合國的調解下,1988年8月20日伊朗、伊拉克正式停火,終於結束了這場被認為用現代化武器打了一場三十年代的漫長的戰爭。


謝金澎


這個有關賠款的停戰要求,是來自“阿盟”會議上所倡導的有關兩國和平的提議,但是這個提議被伊朗方面拒絕了。

因為在當時的時候,他們的攻勢正屬於一種壓制對手的狀態,而且為了達到目前的趨勢,他們已經耗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講和,等於是將他們在之前所付出的努力給白白浪費了。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導致了他們沒有和對手講和,而說的直白一點,在當時大好的局勢下,他們是不想講和,也不願意講和的。

戰爭的背景


因為兩個國家都是屬於中東地區的強國,而正好兩個國家的現任領導人都有著較為強硬的手段,所以當兩個沙漠雄獅相撞的時候,是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的。在最初,兩個國家是因為“阿拉伯河”的所有主權而鬧起了矛盾,而當時的伊朗國正因為革命,導致了上層領導人的改變和國家的改變;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最為動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因為國力真正的脆弱,而另一個便是因為上層領導的變動。因為革命,導致了伊朗國的狀態並不是那麼的好,而在這個時候,伺機的伊拉克便以伊朗的革命為理由冒然進行了所謂“維權”,其實是“侵略”的軍事行動。可是伊拉克另國領導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時候的伊朗雖然因上層建築的改變而有所動亂,但是這個重新上臺的領導人彷彿有著較高的凝聚力,只是在伊拉克嚐到了一丁點的甜頭後,便有效的將全國的力量給動員了起來,並對他們展開了有效的反擊。

但是當戰鬥打響到了中間的時候,兩個國家便都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不論是從資源還是從人員的消耗上,都達到了各國史無前例的損耗。

可是在後來,伊拉克因為有其他國家的幫助,而伊朗因為狂熱的革命而得罪了一些列強,導致了在戰役的最後一個階段,被伊拉克吊打。而在戰役的最後,聯合國出面進行調停,最終兩國簽訂了挺火的協議。

就整個局勢來看

就從戰爭的伊始,到戰爭的結束來看,兩個國家其實也是沒有佔據到什麼甜頭的。就算佔據了什麼優勢,在後來的時候也會被兩國較大的消耗所抵抵消,因為打一場戰爭是一件很浪費錢財的事情。例如在一、二大戰的時候,曾經是世界大哥的“英”、“法”就因為戰爭的拖累,從而使得這兩個國家告別了往日的繁榮,迎來了後來的衰敗。英法老牌資本家尚且如此,那就更別說這兩個國力一般的國家了。

當時的伊朗因為觸動了以“美”方為首的利益,這才導致了當時大好的局勢被打破,而我們也能夠從伊拉克最初的節節敗退,到後來的佔據優勢看出,以“美”為首的列強組織是對伊拉克呈現著一種扶持的態度。當然這只是從微觀層面來看。如果我們從宏觀層面來看,這也表明了“美”對於中東局勢的關注和參與,它們想要將自己的手伸到遙遠的中東地區,從而在那裡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可控集團,他們在最初的時候看中了薩達姆,可是因為後來他的桀驁不馴,以及想要再進一步的野心,使得“美”將想要扶持伊拉克的計劃流產。也正是從這裡使得“美”不再去相信中東的其他國家,從而加強和加緊了武裝干預這片地區的腳步。


木劍溫不勝


當時伊朗並不差錢,它要的是伊拉克割地求饒,是要在阿拉伯世樹立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