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的“世界之最”戰役


二戰期間的“世界之最”戰役


圖注:不列顛空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式戰鬥機編隊

二戰期間,交戰雙方結成了兩個大的陣營,即“軸心國”集團和“反法西斯同盟國”集團。“軸心國”集團,由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及其盟國或僕從國組成;“反法西斯同盟國”集團,由美國、英國、蘇聯、法國(自由法國運動)和中國及其他盟國所組成。根據兩派陣營的交戰區域分佈,在世界範圍內,劃分了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和西歐戰場)、非洲戰場(北非戰場和東非戰場)、亞洲與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和太平洋島嶼戰場)。其中,歐州戰場,最為重要的主戰場為蘇德戰場;亞洲與太平洋戰場最為重要的主戰場為中國戰場。

那麼列舉二戰期間的“世界之最”,也是為了銘記這場帶給人類以莫大痛苦與悲傷的戰爭的一種方式;具體事件如下:

一、二戰期間規模最大的空戰

不列顛空戰

不列顛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大英國協的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歐洲國家,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Eagle Squadrons)與英國並肩作戰。同屬軸心國的意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Corpo Aereo Italiano)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倫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作戰計劃。後來,人們把這一場戰爭稱作為“血灑長空”的不列顛空戰。

戰役結果:

不列顛空戰共分為四個階段。在1940年7月至10月不列顛之戰的最關鍵階段中,德軍出動飛機共約4.6萬架次,投彈約6萬噸,被擊落各型飛機1733架,被擊傷943架,損失空勤人員約6000人。

英國空軍損失飛機915架,飛行員414人,英德雙方飛機損失比0.527:1,飛行員損失比0.069:1。

德國空軍的夜襲使英國防空力量陷入了極大的被動,至1941年2月,德軍共出動飛機24000餘架次,被擊落156架;而倫敦則遭受了慘重損失,市民死亡近萬人,市區1/5的房屋被炸燬,超過100萬幢,無辜平民死傷達14.7萬,佔英國在戰爭中死傷人數的20%。交通和公共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每天從倫敦開出的火車由轟炸前的60次減至4次。附近其他城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最為嚴重的是航空工業中心考文垂,德軍向那裡投了16000餘噸炸彈,整個城市幾乎被毀,12家飛機零件工廠也遭到嚴重毀壞。

到了1941年5月份,德軍在對英國空襲作戰期間,損失的飛機數量更是超過2000架左右。英軍損失飛機共995架。

在這樣慘烈的空戰當中,自然湧現出了一批王牌飛行員,英國空軍前五位王牌是:並列第一名是第85中隊的阿拉德上尉和第501中隊的萊西少尉,戰績都是23架;第三名是第32中隊的克羅斯利少校,戰績是21架;並列第四名是第41中隊的麥凱拉少校和洛克少尉,戰績都是20架。英國海軍航空兵借調到空軍的68名飛行員中也湧現出了三位王牌,他們是擊落敵機7架的波爾中尉、擊落6架的布萊克中尉和擊落敵機5架的柯克中校。參加不列顛之戰的外籍飛行員中,捷克的佛蘭切賽克以擊落17架的戰績名列第一。

不列顛空戰,英國空軍傾盡舉國之力堅決抵抗德軍的高密度空襲,以較少的代價,嚴重消耗了德國空軍的主力,打擊了納粹德國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英國人民堅持對德作戰的堅定信心與信念。最終取得了勝利成果,使希特勒被迫下令無限期延長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作戰計劃”。

二戰期間的“世界之最”戰役


二、二戰期間最大規模的海戰

萊特灣戰役

萊特灣戰役,涉及13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二戰史上最為壯觀,美日雙方投入海上作戰規模最大的一次空前海戰。是美英盟軍必攻,日軍必守的要點。盟軍意想奪取萊特灣做跳板,由南至北,直接攻擊日本本土。萊特灣一旦失守,日本在東南亞的戰爭資源區丟失,通往海外的路線被切斷,日本等於坐以待斃。為了阻擋盟軍,日本籌劃了“捷號”作戰方案,分“捷1號”、“捷2號”、“捷3號”和“捷4號”四個作戰計劃,分別保衛菲律賓、臺灣和琉球群島以及日本本土。日本方面絞盡腦汁,進行最後一搏,拿小澤艦隊的航母做誘餌,出動自殺式襲擊者神風特攻隊,最終也沒有逃脫水上兵力徹底覆沒的悲慘命運。

日本企圖擊退或消滅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結果是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此戰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當中,已經不再是一個戰略性力量。 此次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第一次有組織使用自殺式襲擊的神風特攻隊。

海戰進行的時間是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有約35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戰機參與了戰鬥。日軍雖居劣勢,然而,在塞班島、北马里亞納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臺灣的控制權,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臺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當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群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的發動自殺式襲擊神風特攻隊。1944年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944年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的對盟軍艦艇大規模進行自殺式攻擊。

戰役結果

美方損失:航空母艦3艘(2艘為護航航母)、驅逐艦3艘、護衛艦1艘、損失飛機162架,傷亡3000人。另有6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負傷。

日方損失: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10艘、潛艇7艘、損失飛機288架,另有3艘巡洋艦受重傷,傷亡約1萬餘人。

結果:日軍損失佔珍珠港事件以來日本損失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日本海軍除了在保衛本土方面還能起點次要作用外,再也沒有什麼大作為了。由於在戰役末期神風特工隊攻勢起了一定的效果,日軍開始大量使用神風戰法。

二戰期間的“世界之最”戰役


三、最大規模的坦克戰

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陣地對攻性戰役,在庫爾斯克爆發的這場關鍵會戰,德軍與蘇聯紅軍雙方共出動了近8000輛坦克。參戰雙方共投入了約280萬名士兵,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5000架左右,也創下兩個世界戰爭史上的紀錄即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最大規模單日空戰。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意圖通過對蘇軍造成大量傷亡從而全面奪回戰略主動權,因希特勒的阻撓使得對蘇軍發動進攻的時間不斷延後,蘇軍事先已獲取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建立三道縱深梯次防禦線。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掌握有限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戰略進攻的時間和地點(即掌握了局部戰場的主動權,可進行重點進攻);戰役之後,德軍則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並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蘇聯紅軍從這場戰役夠逐步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庫爾斯克會戰同時也被視為東部戰線最後的一個關鍵戰略轉折點。

戰役結果

庫爾斯克會戰當中,德軍損失兵力56萬餘人,損失坦克約2348輛,損失飛機2100架。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更加慘重的代價,損失兵力80餘萬,損失坦克3064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1716架。

庫爾斯克戰場遍佈著數以百計燒焦的坦克和飛機的殘骸,以及無數雙方士兵的屍體。雙方的戰果區別在於,蘇聯紅軍在遭受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仍然能按照既定計劃發起全面反攻,而歐洲東線德軍則失去了最為重要的精銳骨幹力量,再也無力發動更加規模龐大的攻勢。

戰役影響

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歐洲東線的戰局演變成了蘇聯紅軍的大規模摧枯拉朽似的進攻,蘇聯人收復了所有失地,光復了整個東歐地區,一路攻入德國境內,佔領了柏林,並贏得了戰爭。德軍再也不能反擊或阻止蘇聯紅軍的長途推進,只能被迫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撤退。

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多達80餘萬,坦克損失也達3千餘輛,然而,此次會戰的勝利使蘇聯紅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戰略主動權。這次會戰後蘇聯紅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在1943年11月份解放了基輔,同時,蘇聯紅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戰場經驗也越來越趨於成熟。

在會戰過程中,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在組織各方面軍之間的戰略協同和戰略預備隊的使用方面都有較大改進,取得了在決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經驗;新編組的坦克集團軍第一次用作擴大戰果的梯隊;航空兵徹底奪取了制空權。蘇聯紅軍戰略指揮的特點是,指揮高度集中、選擇行動時機適宜等。

不過,在此役過程當中,顯示德國士兵的素質仍然遠在蘇聯之上,同時亦證明蘇聯軍官即使吸收了實戰經驗,將領的盲目指揮令到蘇聯在後期仍然要蒙受更大的損失才能換取勝利。蘇聯損失的坦克,戰機,人員數量都超過德軍;坦克的損失數更是超過德軍的三倍。在盟國的軍事工業生產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蘇聯的慘重損失還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到迅速補充,而德國卻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導致一次重創蘇聯部隊的戰事變成了令第三帝國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戰期間的“世界之最”戰役


四、最大規模的陣地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或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對爭奪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東部戰場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範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

戰役結果與影響: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聯紅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聯紅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下轄第8、11、51步兵軍,第14裝甲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部分(第4軍),有21個德國師的番號被從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師,第14、16、24裝甲師,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師,第9高炮師),另有大量直屬部隊被消滅(被殲滅時,第6集團軍下轄第51和第53迫擊炮團;第2、第30煙霧發射器團;第4、46、64、70炮兵團;第54,616,627,849炮兵營;第49、101、733重型炮兵營;第6、41輕工兵營)。西方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85萬人(另一種說法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為27萬人),其中75萬人陣亡或受傷,9.1萬人被俘。而蘇聯方面的估計為消滅軸心國部隊150萬人。無論是哪種估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了東線南翼兵力1/4的說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失敗,使德軍發動了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作為奪回蘇德戰場主動權的最後希望,卻因此而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聯紅軍具體傷亡人數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1129619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另外,德軍是被整建制消滅,戰鬥力不復存在,新的部隊不經一段時間的訓練形不成戰鬥力;而蘇聯紅軍殘存的部隊補充新兵,以老帶新,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而且德軍人員和物資難以補充,蘇聯紅軍補充的速度和數量則遠超德國。德國的實力因此而衰弱。

剛剛被希特勒授予元帥軍階的保盧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德軍高級將被迫投降。與保盧斯一同被俘的,還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萬餘名士兵。

二戰期間的“世界之最”戰役


五、最大規模的白刃戰

石牌保衛戰(高家嶺阻擊戰)

石牌要塞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一帶的西陵峽地區。是長江南岸的一個小村莊,依山傍水。石牌很美,從石牌望出去,彷彿此處就是“江山如畫”一詞的誕生地。長江西陵峽中的石牌,因峽江南象鼻山中一類似令牌的巨石而得名。它高40米,頂寬12米,厚4米,重達4300餘噸。長江因它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天然戰爭天塹,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石牌村距離宜昌市區僅30餘里,棗宜會戰後,日軍攻佔宜昌,石牌便成為拱衛戰時陪都重慶的第一道要塞式防線,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石牌要塞的得失,是鄂西會戰最為重要的作戰平衡點。為何這麼下定義呢?這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要點:①鄂西地區作為進入川渝地區的戰略前沿,具備著得天獨厚的險要地形(巫山山脈、大巴山脈等山地作為環繞鄂西和川東地區的重要山脈)便於中國軍隊依託防線兩翼的有利地形形成較為積極地防禦態勢;②石牌要塞坐落在號稱“長江天塹”的石牌村附近,象鼻山巨石使長江突然在此處形成右拐110度的巨大險灣,使得石牌要塞成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良好防禦視角。對往來船隻也具有相當的震懾作用;③鄂西地區是第六戰區的指揮中心恩施的所在地,它是我國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民風彪悍且具備一定抵抗外來入侵的民族意識。這些因素,決定了日軍深入長江三峽必定是需要走一招險棋。

尤其日軍在進攻至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嶺上,就曾出現3個小時聽不到槍聲的現象,然而,這不是雙方的停戰,更不是暫時的休息,而是已經出現了短兵相接,無法開槍的程度了,敵我兩軍交錯在了一起,一場殊死的肉搏戰正在展開,他們在激烈的拼著刺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白刃戰就此爆發。攻擊三角巖、四方灣的日軍1000餘人,為爭奪制高點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地去拼殺,一度還曾施放催淚瓦斯彈。我軍沒有配備防化設備,只能用血肉之軀與敵相拼,然而,卻奇蹟般地將這股日軍全部殲滅。八斗方一帶的爭奪,是這次戰鬥最為激烈的區域。日軍每前進一步,則必須付出相當的傷亡代價。中日雙方在此地進行了拉鋸式的反覆衝殺,戰場的硝煙,遮雲蔽日。國軍通過浴血奮戰,頑強地擊斃日軍近2000餘人,陣地前沿的敵軍屍體堆積如山。國民政府中央通訊社曾向全國播發消息稱:“宜昌西岸全線戰鬥已達激烈程度,每一處據點均必拼死爭奪。”這也是當時戰況的真實寫照。

當然,事實也印證了日軍失敗的必然結果。石牌保衛戰的最終結果也是以國軍的重大勝利而告終。胡璉將軍無疑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親率第18軍第11師死守石牌要塞。同時,陳誠將軍電告王敬久將軍的第10集團軍迅速隱蔽迂迴到日軍側翼防禦薄弱的漁洋關鎮,進行反擊作戰。漁洋關反擊戰的成功,基本解除了石牌被圍困的危險局面,形成了局部反包圍日軍的戰略態勢,為宜都追殲戰的實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經此戰,國軍殲滅日軍7千餘人。完成了對日軍第3師團和第13師團以及第39師團一部或大部的重創,並使鄂西會戰的整體戰局開始朝向有利於中國軍隊的方向發展。

石牌保衛戰的意義極其重大,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它挫敗了日軍入峽西進的白日夢,粉碎了日軍攻打重慶的部署,遏制住了日軍肆意踐踏的鐵蹄。石牌保衛戰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結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