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在古代曾經是黃河的支流,她是如何變成海河流域的河流的?

時空藍藍


滹沱河全長587公里,是海河三大支流之一,是華北地區重要河流,以及河北平原的創造者之一。其發源于山西忻州繁峙縣,流經山西、劈開太行,穿過平山縣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經過河北省省會城市石家莊,最後匯入子牙河,於天津海河入渤海。

筆者與滹沱河結下了深厚感情,上學期間多次去這裡水文實習,教材多處涉及滹沱河的水文特性分析。滹沱河是河北省石家莊水源地,是這座城市500多萬人口的“水塔”,當地人稱滹沱河為“母親河”。見下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有人也把它稱之為一條害河,由於黃河穿過黃土高原,河水中攜帶著大量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中,河床堆集的越來越高,形成了世界聞名的“地上河”,每當夏季洪水來臨時,常常洪水氾濫決堤,“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水災害非常嚴重,歷史上曾經襲奪過淮河入黃海,也曾經向北偏從河北平原入渤海。見下圖:

▲黃河故道,入渤海時間較長

▲黃壁莊水庫附近的磁河、沙河、槐沙河

滹沱河穿過太行山後,河水中攜帶了大量泥沙,自出了崗南水庫後河道不穩定,河道變得左右搖擺,形成山前沖積~洪積帶平原,同時也襲奪了一些河流,如西北方向的磁河、沙河(上游的王快水庫),還有很早就斷流的槐沙河等。黃河在東漢、北宋年間改道至河北平原入渤海,襲奪了滹沱河,成了它的支流。

黃河改道南徙後,下游河道一直滾動在藁城、晉縣、束鹿一帶沖積扇的軸線上,又下奪黃河故道,單獨入海,自成水系。隨著京杭運河的開通,切斷了滹沱河的入海通道。同時伴隨著海河流域的形成,境內現存的六條主要河道分別納入海河流域大清河及子牙河水系,其餘古河道已不復存在,這次把海河流域與黃河流域徹底分開。由此看來滹沱河深受黃河影響,隨著黃河擺動,下游河道不斷變化,走出了一條曲曲折折之路。

歷史上,滹沱河水量豐沛,航運發達。直到20世紀40年代,深澤縣有一臨河碼頭,有‘小天津’之稱,每天數百條船雲集,岸上飯莊旅館林立。

到20世紀50年代,由於大型水利工程的實施,滹沱河流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漫長的歲月裡,滹沱河流域的演化都是自然的;直到 1958年開始修建的兩座大型水庫,改變了滹沱河流域的自然格局,造成了下游生態環境惡化。

伴隨著石家莊城市的興起,對水資源的需求倍增,加之華北平原持續乾旱,降水量不斷減少,今天的滹沱河已經斷流,在華北平原見河河斷,見湖湖幹,缺水非常嚴重。近幾年國家下大力氣南水調,解決華北平原缺水問題。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途經過大大小小河流有30多條河流,從今年4月份開始,截止到6月30日,利用白河、清河、澧河、滏陽河、七里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馬河等,分別向河南省、河北省和天津市補水8.7億立方米。

9月初,河北省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3條河流進行的為期近一年補水工作,補水量達13.9億立方米。

通過兩次集中補水,我們可以看出補水量並不是很大,總計還不到23億立方,還不如歷史時期滹沱河的年徑流量,這些河流恢復原貌時間相差很遠,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還會加大南水北調用水量,近一步趨向於飽和調水。目前也只是一些地方河湖、溼地以及白洋淀水面面積有所擴大,區域水生態環境有些改善,部分區域地下水位會有不同程度回升。而真正恢復原貌還相差很大,未來的路任重而道遠。


地理縱橫


滹沱河是河北省中部的一條河流,發源於太行山中,源頭位於山西忻州繁峙縣泰戲山,從太行山連綿的山峰中間穿過,進入河北省後,河流水資源匯聚到平山縣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水庫出水後的河流經過石家莊北部,一路向東與滏陽河匯成子牙河,最後又在天津與海河匯合,注入渤海。



從距離上來說,這條河流距黃河甚遠,然而歷史上它曾經是黃河的支流,黃河從河南孟津進入華北平原,轉向東北進入山東,從東營入海,這兩條河流最近處也距離數百公里,滹沱河怎麼會是黃河的支流呢?





說起來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歷史上黃河曾經北上從海河入海,滹沱河流經河北省中部,而黃河曾經從南到北橫貫河北省到天津一帶,這個時候的滹沱河的水當然只能注入到黃河之中了。




滹沱河古時候又稱作虖池或滹池,有的河段當地人稱之為葡萄河或糊塗河,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2.73萬平方公里。在歷史上滹沱河曾經自成水系,主要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注入主流,向東單獨注入渤海。


但是有些時期又會匯入其他河流中。根據歷史記載可以發現,黃河在東漢、北宋年間曾改道向北在今河北滄州和天津一帶入海,曾經佔領過滹沱河的河道,在天津奪海河入海的時候,滹沱河的水流也從屬黃河一路向北,這個時候的滹沱河都相當於是黃河的支流。

在有記載的歷史上,黃河曾經26次大改道,當黃河在河北中部以南地區入海的時候,那麼滹沱河又脫離了黃河,有時單獨入海,有時又成了子牙河等河流的支流,其下游河道在如今的藁城、晉縣、鉅鹿一帶翻來滾去,形成了一片山前沖積扇平原,史上有時候還會從黃河故道單獨入海。海河流域形成之後,滹沱河匯入子牙河水系。



滹沱河也是石家莊一帶地區的主要水源地,它造就的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是石家莊的主要取水地,但是這兩大水庫也佔用了滹沱河的大部分水資源,使得水庫下游河道的水量減少,再加上太行山一帶和以東的華北平原這些年降水量比較少,石家莊向東地區的滹沱河河段幾乎常年斷流,這兩年曾從南水北調河道補水,但南水北調能給予它的水量畢竟還是小的,難以改變滹沱河流域缺水的現狀,所以目前南水北調的水並不能滿足滹沱河全線通水的需要,該流域仍需更好的水利調度和規劃。



人類的方向


滹沱河在古代曾經是黃河的支流,她是如何變成海河流域的河流的?

關於滹沱河是如何從黃河流域變為海河流域,實際上稍微瞭解一下該河流域地的氣候、地形以及歷史等知識就能得知。

眾所周知,現如今的滹沱河源於山西、歸於河北,它發源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泰戲山橋兒溝村一帶,在河北省滄州市獻縣臧橋匯入海河支流子牙河,河流全長587公里,先後流經了忻州、陽泉、石家莊、衡水、滄州,流域面積達2.73萬平方公里。

從氣候以及地形環境來看,滹沱河流域發源和流經了我國的半溼潤區,年降雨量約為400至700毫米之間,其幹流上中游流經晉中黃土丘陵和忻定盆地後,切穿了系舟山和太行山之後,至黃壁莊出山,而下游受華北平原地勢平緩、海拔較低的影響,水流流速放緩、河道變寬,是北方出了名的泥沙多、善衝、善淤、善徙的河流之一,逐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

由於滹沱河主要發源和流經了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山西高原)和第三級階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受此影響,滹沱河的支流全部都在黃壁莊水庫以上河段,而以下平原地帶無支流,主要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

上文中講到,滹沱河出了黃壁莊水庫之後由於地勢平緩河流流速降低,大量泥沙在河道淤積形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而我們知道,河道越是淤積嚴重,就越容易發生決堤和改道,歷史上黃河的多次改道便是如此,而滹沱河也是如此,進入平原之後改道頻繁。

早在東漢以前,滹沱河曾為黃河水系,大約東漢至隋朝時期(公元1世紀至6世紀),隨著黃河逐漸向南改道和一系列築堰、開渠引洪等人類行為,滹沱河最終成為了海河水系的一部分。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滹沱河

繁峙縣泰戲山,向西南流經恆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河北省獻縣臧橋與子牙河另一支滏陽河相會。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2.73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莊以上,以下無支流匯入。流域內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傾斜,西部地處山西高原東緣山地和盆地,地勢高,黃土分佈較厚;中部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礦;東部為平原。流域內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較重。流經山區、山地和丘陵的面積約佔全流域面積的86%,河流總落差達1800餘米。瑤池以上為上游,沿五臺山向西南流淌於帶狀盆地中,河槽寬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緩慢。瑤池至崗南為中游,流經太行山區,河谷深切,呈“V”形谷,寬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黃壁莊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道寬廣,最寬可達6000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兩岸築有堤防。

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自東向西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於夏季。地表徑流主要由降雨補給。年均徑流量約22億立方米,分佈不均,以太行山東坡產流較大,愈往上游愈小。徑流的年內分配也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多水年的水量為少水年的10倍。由暴雨釀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漲陡落,主要來自幹流和冶河,多發生在7~8月。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2920噸。全流域已建有崗南、黃壁莊(見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利樞紐)、孤山、下茹越、觀上、雙乳山、石板、下觀、大石門、郭莊等大中水庫10座及眾多小型水庫、塘壩,洪水災害基本控制,灌溉、發電效益顯著。流域內礦藏豐富,尤富煤。有石家莊、陽泉等城市,經濟發達。革命勝地西柏坡(見平山縣)、蒼巖山風景區及隆興寺等名勝古蹟可供遊覽。

滹沱河歷史名稱多異。《禮記》稱惡池或霍池。《周禮》稱厚池。戰國時稱呼淪水(呼池水)。 秦稱厚池河。東漢稱滹沱河。《史記》稱滹沱,也稱亞淪。《水經注》稱滹沱。曹魏稱呼沱河。西晉稱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稱清寧河。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泰戲山下孤山村一帶,流經代縣、原平縣及忻定盆地,自東冶鎮以下轉入太行山東坡,從猴刎入平頂山,經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和靈壽縣,自正定縣北白店村西入境,經流縣內40多個村莊,至大豐屯村北出境入藁城縣,經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等縣,至獻縣老河口與滏陽新河匯合入海


濤哥162848076


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