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在古代曾经是黄河的支流,她是如何变成海河流域的河流的?

时空蓝蓝


滹沱河全长587公里,是海河三大支流之一,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以及河北平原的创造者之一。其发源于山西忻州繁峙县,流经山西、劈开太行,穿过平山县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经过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最后汇入子牙河,于天津海河入渤海。

笔者与滹沱河结下了深厚感情,上学期间多次去这里水文实习,教材多处涉及滹沱河的水文特性分析。滹沱河是河北省石家庄水源地,是这座城市500多万人口的“水塔”,当地人称滹沱河为“母亲河”。见下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有人也把它称之为一条害河,由于黄河穿过黄土高原,河水中携带着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河床堆集的越来越高,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地上河”,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常常洪水泛滥决堤,“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灾害非常严重,历史上曾经袭夺过淮河入黄海,也曾经向北偏从河北平原入渤海。见下图:

▲黄河故道,入渤海时间较长

▲黄壁庄水库附近的磁河、沙河、槐沙河

滹沱河穿过太行山后,河水中携带了大量泥沙,自出了岗南水库后河道不稳定,河道变得左右摇摆,形成山前冲积~洪积带平原,同时也袭夺了一些河流,如西北方向的磁河、沙河(上游的王快水库),还有很早就断流的槐沙河等。黄河在东汉、北宋年间改道至河北平原入渤海,袭夺了滹沱河,成了它的支流。

黄河改道南徙后,下游河道一直滚动在藁城、晋县、束鹿一带冲积扇的轴线上,又下夺黄河故道,单独入海,自成水系。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切断了滹沱河的入海通道。同时伴随着海河流域的形成,境内现存的六条主要河道分别纳入海河流域大清河及子牙河水系,其余古河道已不复存在,这次把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彻底分开。由此看来滹沱河深受黄河影响,随着黄河摆动,下游河道不断变化,走出了一条曲曲折折之路。

历史上,滹沱河水量丰沛,航运发达。直到20世纪40年代,深泽县有一临河码头,有‘小天津’之称,每天数百条船云集,岸上饭庄旅馆林立。

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滹沱河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漫长的岁月里,滹沱河流域的演化都是自然的;直到 1958年开始修建的两座大型水库,改变了滹沱河流域的自然格局,造成了下游生态环境恶化。

伴随着石家庄城市的兴起,对水资源的需求倍增,加之华北平原持续干旱,降水量不断减少,今天的滹沱河已经断流,在华北平原见河河断,见湖湖干,缺水非常严重。近几年国家下大力气南水调,解决华北平原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途经过大大小小河流有30多条河流,从今年4月份开始,截止到6月30日,利用白河、清河、澧河、滏阳河、七里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马河等,分别向河南省、河北省和天津市补水8.7亿立方米。

9月初,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河流进行的为期近一年补水工作,补水量达13.9亿立方米。

通过两次集中补水,我们可以看出补水量并不是很大,总计还不到23亿立方,还不如历史时期滹沱河的年径流量,这些河流恢复原貌时间相差很远,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还会加大南水北调用水量,近一步趋向于饱和调水。目前也只是一些地方河湖、湿地以及白洋淀水面面积有所扩大,区域水生态环境有些改善,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会有不同程度回升。而真正恢复原貌还相差很大,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地理纵横


滹沱河是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太行山中,源头位于山西忻州繁峙县泰戏山,从太行山连绵的山峰中间穿过,进入河北省后,河流水资源汇聚到平山县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水库出水后的河流经过石家庄北部,一路向东与滏阳河汇成子牙河,最后又在天津与海河汇合,注入渤海。



从距离上来说,这条河流距黄河甚远,然而历史上它曾经是黄河的支流,黄河从河南孟津进入华北平原,转向东北进入山东,从东营入海,这两条河流最近处也距离数百公里,滹沱河怎么会是黄河的支流呢?





说起来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历史上黄河曾经北上从海河入海,滹沱河流经河北省中部,而黄河曾经从南到北横贯河北省到天津一带,这个时候的滹沱河的水当然只能注入到黄河之中了。




滹沱河古时候又称作虖池或滹池,有的河段当地人称之为葡萄河或糊涂河,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在历史上滹沱河曾经自成水系,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状排列注入主流,向东单独注入渤海。


但是有些时期又会汇入其他河流中。根据历史记载可以发现,黄河在东汉、北宋年间曾改道向北在今河北沧州和天津一带入海,曾经占领过滹沱河的河道,在天津夺海河入海的时候,滹沱河的水流也从属黄河一路向北,这个时候的滹沱河都相当于是黄河的支流。

在有记载的历史上,黄河曾经26次大改道,当黄河在河北中部以南地区入海的时候,那么滹沱河又脱离了黄河,有时单独入海,有时又成了子牙河等河流的支流,其下游河道在如今的藁城、晋县、巨鹿一带翻来滚去,形成了一片山前冲积扇平原,史上有时候还会从黄河故道单独入海。海河流域形成之后,滹沱河汇入子牙河水系。



滹沱河也是石家庄一带地区的主要水源地,它造就的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是石家庄的主要取水地,但是这两大水库也占用了滹沱河的大部分水资源,使得水库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再加上太行山一带和以东的华北平原这些年降水量比较少,石家庄向东地区的滹沱河河段几乎常年断流,这两年曾从南水北调河道补水,但南水北调能给予它的水量毕竟还是小的,难以改变滹沱河流域缺水的现状,所以目前南水北调的水并不能满足滹沱河全线通水的需要,该流域仍需更好的水利调度和规划。



人类的方向


滹沱河在古代曾经是黄河的支流,她是如何变成海河流域的河流的?

关于滹沱河是如何从黄河流域变为海河流域,实际上稍微了解一下该河流域地的气候、地形以及历史等知识就能得知。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滹沱河源于山西、归于河北,它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村一带,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臧桥汇入海河支流子牙河,河流全长587公里,先后流经了忻州、阳泉、石家庄、衡水、沧州,流域面积达2.73万平方公里。

从气候以及地形环境来看,滹沱河流域发源和流经了我国的半湿润区,年降雨量约为400至700毫米之间,其干流上中游流经晋中黄土丘陵和忻定盆地后,切穿了系舟山和太行山之后,至黄壁庄出山,而下游受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海拔较低的影响,水流流速放缓、河道变宽,是北方出了名的泥沙多、善冲、善淤、善徙的河流之一,逐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

由于滹沱河主要发源和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山西高原)和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受此影响,滹沱河的支流全部都在黄壁庄水库以上河段,而以下平原地带无支流,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状排列。

上文中讲到,滹沱河出了黄壁庄水库之后由于地势平缓河流流速降低,大量泥沙在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而我们知道,河道越是淤积严重,就越容易发生决堤和改道,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便是如此,而滹沱河也是如此,进入平原之后改道频繁。

早在东汉以前,滹沱河曾为黄河水系,大约东汉至隋朝时期(公元1世纪至6世纪),随着黄河逐渐向南改道和一系列筑堰、开渠引洪等人类行为,滹沱河最终成为了海河水系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地理那些事


滹沱河

繁峙县泰戏山,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滏阳河相会。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状排列,主要集中在黄壁庄以上,以下无支流汇入。流域内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西部地处山西高原东缘山地和盆地,地势高,黄土分布较厚;中部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矿;东部为平原。流域内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重。流经山区、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86%,河流总落差达1800余米。瑶池以上为上游,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于带状盆地中,河槽宽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缓慢。瑶池至岗南为中游,流经太行山区,河谷深切,呈“V”形谷,宽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黄壁庄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宽广,最宽可达6000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两岸筑有堤防。

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自东向西随地势升高而递减,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于夏季。地表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年均径流量约22亿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东坡产流较大,愈往上游愈小。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多水年的水量为少水年的10倍。由暴雨酿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主要来自干流和冶河,多发生在7~8月。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920吨。全流域已建有岗南、黄壁庄(见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利枢纽)、孤山、下茹越、观上、双乳山、石板、下观、大石门、郭庄等大中水库10座及众多小型水库、塘坝,洪水灾害基本控制,灌溉、发电效益显著。流域内矿藏丰富,尤富煤。有石家庄、阳泉等城市,经济发达。革命胜地西柏坡(见平山县)、苍岩山风景区及隆兴寺等名胜古迹可供游览。

滹沱河历史名称多异。《礼记》称恶池或霍池。《周礼》称厚池。战国时称呼沦水(呼池水)。 秦称厚池河。东汉称滹沱河。《史记》称滹沱,也称亚沦。《水经注》称滹沱。曹魏称呼沱河。西晋称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称清宁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孤山村一带,流经代县、原平县及忻定盆地,自东冶镇以下转入太行山东坡,从猴刎入平顶山,经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和灵寿县,自正定县北白店村西入境,经流县内40多个村庄,至大丰屯村北出境入藁城县,经无极、晋县、深泽、安平、饶阳等县,至献县老河口与滏阳新河汇合入海


濤哥162848076


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