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留守兒童長大了,如何消除與父母之間的隔閡?

牛頓的鞭毛


這種隔閡還真不是一兩天就能消除的。

在農村大部分兒童成留守兒童,這是在農村普遍存在現象,也是無法改變的現象。

其實小孩子都明白,不出去掙錢哪裡來的新衣服鞋子,不出去掙錢哪裡來的自己心裡想了很久的玩具。

我也來給大家說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也許和大家心裡想的留守兒童不一樣!

咱們也是留守兒童,讀幼兒園記憶中還是有媽媽在身邊的存在,讀小學就是我哥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由於學校遠,所以天還沒亮兄弟倆就要起來,弄點剩飯剩菜炒熱帶上中午要蒸飯的米就出門了,同村讀書的有好幾個,結伴同行熱鬧些,看著他們爸媽在家裡的,飯菜什麼的都準備好了只管吃就行,那心裡那個羨慕啊。別提有多羨慕。

留守兒童倒還算好,可以安安心心的把書讀完。

我哥讀完小學就輟學了,隨後跟著爸媽走南闖北,每次回來總會跟我說外面的世界怎麼樣怎麼樣,說真的那個羨慕的眼神,也許很多人都能體會。記得暑假我哥帶我出去過一次,那時候爸媽打工也不算很遠,早上坐車到晚上才到,一下車,放下東西我和我哥就帶我出去耍去了,外面給我的感覺確實不一樣,當晚高興的飯都沒吃,半夜才回來!

後來,隨著爸媽打工的流動,也想把我帶在身邊,在家讀完小學五年級就隨著爸媽這裡讀半個學期那裡讀半個學期,各種轉校證明弄起來相當的麻煩。父母也弄的心力焦脆,幾年後咱也輟學了。幫父母工作幫把手,隨後自己出來找工作。

至於說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咱們也相信當孩子長大懂事後就會明白。以自己家現有的條件,能給自己的陪伴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唯有自己努力才能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時候陪伴下一代!



塘灣雞哥


在去年,我的發小給我講述了她和女兒的茅盾已經化解和好了,她女兒是個留守兒童,她1991年出生,不到三歲她們離開她,南下廣州闖業,女兒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到16歲,開始幾年她們由於生意不好基本上不回家看她。

隨著女兒年齡的長大,女兒開始對爸爸媽媽有怨恨,曾經她的女兒還問過我,她是不是她媽媽生的,到女兒15歲的時候她們生意做大了,就接她到廣州度薯假,女兒去了之後看見7歲的妹妹在家裡和她爸爸媽媽有說有笑,她覺得自己是外人,就連冰箱裡的東西都不敢拿,想吃就叫妹妹拿,她回家後就告訴奶奶,我恨我爸爸媽媽,他們只喜歡妹妹不喜歡我,再也不去廣州了,奶奶告訴了她們後,她們才意思到對這個女兒有點虧欠。女孩讀高中的時候她放棄生意由老公一個人做,回家陪讀,在陪讀三年中女兒經常和她吵架,高中畢業後成績不太好,她花了幾萬的錢讓她到長沙讀了個三本學校,畢業後女孩結婚她給她舉辦了隆重的婚禮,無能她們怎麼樣去彌補都沒法彌補女孩心中的怨恨。

前年她女兒生了孩子,在婆家呆了三個月她就把女兒外孫接到了她家,還是想好好彌補女兒心裡的委屈,她整天圍著女兒,外孫轉,累的腰弓背疼,過了兩個月女兒感動了。還主動給她們道歉,說自己不應該對父母有怨恨,當初被留守也是條件有限不得已,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做父母的哪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現在她們一家人生活美滿幸福,我也為她高興。



自媒樂


我的朋友是我係列。這麼跟你說吧,我能理解你,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

與你不同是,我是在外婆小姨還有老爸學生同事家輪流過的,最長的時間是在外婆家。

我小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爸媽陪伴,給買各種小零食玩具,我羨慕不已。

有個場景我記得特別清楚,外婆家鄰居的女兒跟我媽媽差不多大,她家女兒過來看她,我當時特別小,剛會走路,見到她女兒推著自行車過來,我丟下手中的玩具,朝她女兒跑去,邊跑邊喊媽媽。

外婆和鄰居女兒都哭了,她們都說那個時候我好可憐。

我當時不懂事的時候特別恨他們,跟他們一點兒也不親。

大學畢業後,我工作了,和父母的聯繫也不多,都成剩女了,他們也不催,可能內心覺得對我有所欠缺吧。

其實我已經原諒他們了,就像你說的那般,無法敞開心扉和他們說,可能我不太懂事。

如果你有孩子了,肯定不能走你父母這條路,你自己也知道自己被留守,那種感覺,真的很討厭。

隔閡恐怕要等你有孩子後方能理解吧。反正我現在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你有想消除隔閡的想法本身就是很不錯的決定。血濃於水,是有道理的。

我跟表弟從小在一塊長大,他結婚後,我們反而不親了,相比我自己的兄弟姐妹,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確實是無法割捨的。所以你想消除,就讓自己換位思考,他們之所以讓你成為留守兒童,是因為條件不允許,他們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缺少了對你的關愛,也就是你所說的隔閡。

說白了,做父母的有幾個不想留在自己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呢?


與子曰情


想要消除隔閡,主要要看父母與子女團聚後父母的表現以及孩子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歲月裡是否產生怨恨情緒。我這裡有一些真實的故事分享,一直也是我感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我的大舅舅有一兒一女,早年他離婚後直接出去打拼,留這倆孩子在鄉下給爺爺奶奶帶。他們一直在鄉下讀書,由於教育資源跟不上,外加老年人對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女兒上了高中非常吃力,兒子初中就讀不下去了。

偏偏爺爺奶奶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女兒異常缺愛,令人唏噓的是高中輟學後,女兒就嫁到鄉村去了(其實她不必那麼早就結婚,但正是因為缺愛,所以幾乎沒怎麼談戀愛就決定了自己的一生,目前正在鄉村中務農,對於女孩子來講,她確實嫁的不太理想)

重點是:女兒出嫁那一天,她的父親不情不願的回來參加了婚禮,就第二天又急匆匆的離開了,他未能參與女兒的童年,連婚禮都來的如此漫不經心。(她的母親並未出席)

所以,想要消除隔閡,一定要在能團聚時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而不是敷衍,即使可能不能彌補童年的缺席,但也可以在孩子懂事的時刻讓他們看到你的態度,你深愛著他們的態度。

這個兒子更讓我感到痛心,在前年我打寒假工時,我邀請他和我一起來賺些零花錢,在我的記憶裡,他原是一個非常活潑調皮的男孩子,而長大後的他變得十分內向自卑。他在傳菜時不小心打翻了菜盤,就獨自一個人在屋子裡哭,我過去詢問他,他對我說:姐姐,我感覺我一點用都沒有,我什麼都做不好。我很驚訝,並且一直在安慰他,他全程都在哭泣,一點都沒有小時候的傲氣。

後來我才知道,他父親再婚的時候他隨著父親去了大城市,因為在農村時接受的教育跟不上,初中輟學後他又像浮萍一樣生活,他的父親完全不管不顧,他又去另一個城市生活了,他非常的怨恨父親,甚至一度拔刀相向。他在這種生活中產生了嚴重的怨恨心理。

所以,想要消除隔閡,一定要時刻關注孩子對於自己外出務工或者其他事情是什麼態度,比如這個兒子就對父親再婚很不滿意。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每個小孩都需要有可以依賴、信任的人,毫無疑問,父母是最首選的人,留守兒童一直以來都是令人心疼的群體,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撇下孩子,給他們一個完整有愛的童年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感到滿意的朋友可以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


海苔飯糰


中國至今還有很多留守兒童,這種現狀是改變不了的,因為農村的年輕勞動力都要到外出打工賺錢,孩子無法帶在身邊,也沒有能力帶在身邊,被迫“留守”

其實這種“隔閡”是對父母的不理解,孩子只有一個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僅靠逢年過節才能和父母見面,使彼此的感情並不深。

像我小時候父母過年回家,看到父母到家門口,也不會主動叫爸爸媽媽,父母也覺得心涼涼的,但也理解孩子,畢竟平時沒在身邊陪伴。但是相處幾天之後爸媽過完春節還要離開,就會覺得不捨。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和父母的一次次別離中長大的。

我就是留守兒童所以從小就比較懂事、敏感、也有過自卑、到後來自強,相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有很多通過上學,自己努力長大後日子過得還行的,但我所見大多數是,初中上過就輟學,出門打工,父母不對孩子負責,孩子年齡小不懂也不對自己負責。

以前小時候不懂事,覺得“這些父母”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如果他們不出去賺錢,你哪來的新衣服新鞋子學費…現在長大了工作了,漸漸懂得了父母的苦衷,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一定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其實隔閡不用消除,可以用餘生的愛把隔閡填滿。






嘿Sire


我們也是留守兒童,長大了感覺更理解爸媽的不容易,那時我們上小學早上五點起床做飯六點多就要走路去學校路程一個小時要背菜,現在想想特別是下雨天和冬天,路特別難走山路崎嶇……可是那時幫忙如果沒出去賺錢日子很難過的,三個小孩學費生活費靠做農活根本就沒辦法,留守兒童也讓我們心智變的更成熟,總來說真的個爸媽在一起的時光不多,但是現在為人父母更理解他們當時比我們更不捨更不容易,現在有時間要多多給爸媽陪伴


三小豬媽媽


留守兒童,這是如此敏感的詞呀,特別是對外出打工的一族來說,它充滿了無奈與心酸,我丈夫的大哥的3個小孩就是留守兒童,奶奶是個文盲,爺爺雖然上過幾年學,但對教育孩子也是力不從心,以至於大女兒15歲的花季少女就早早的結婚生子,可悲的事他們卻以此為豪!所以我的兩個小孩怎麼難我也不會讓他們回去做留守兒童,都會帶他們在身邊,因為我始終認為父母的陪伴是他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希望外出打工的父母給與子女多點關愛,教育好下一代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我們需要的是找到一個平衡點!


貓喵兒說


留守兒童給我最大的印象是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很多同學的座位上是年邁的爺爺奶奶。

留守兒童有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自我封閉,性格孤僻,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致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情緒失控容易衝動,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十六週歲以下,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

三,認知偏差,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父母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賺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迷茫。

要消除這種隔閡,其實很難的,留守兒童心靈上的缺失,會讓他在成年之後去尋求其他的東西來補上,這種偏置很難改變。

消除需要更多的陪伴,更多的理解,親情也是需要陪伴和守候的。







落鈺abc


我感覺心態真的很重要,我們很多人會覺得父母就應該無條件的為我們付出,他們的生活重心必須是我們,他們缺席來我們成長的歲月,那麼他們對我們就是有虧欠。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父母的人生不應該和我們捆綁在一起,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要過,不應該有了我們的存在,就讓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這是很自私的一種行為。再說了,很多父母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才選擇去外面工作,他們自己也想陪著我們,可是我們吃穿用度都需要錢,他們也是被迫的。[玫瑰]


曉官悠悠


留守兒童在咱們國家目前還是大有存在的,也是目前急切解決的問題,又由於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造成的結果截然不同

第一對於你朋友這種情況,我感覺既然已經長大成人,

也有了自己的思維,

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決斷,

有自己的主見,

如果還真的想和父母之間加深一下彼此之間的感情,我覺得你朋友,還是必須和他的父母進行一次徹底的心裡交流,打開內心的隔閡,只有敞開心扉對自己的父母說出來,他們才會明白(有些父母或許給物質的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也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

畢竟血濃於水,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只要父母明事理,他們會理解你朋友的心思的

至於以後自己的孩子是否也留守,我感覺既然自己已經深受痛苦了,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也經受這樣的痛苦,如今和我們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普遍受教育),大家都明白孩子的心裡健康與身體的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單反有時間就應該多陪陪孩子,(現在的孩子都發育的很好,咱們的物質生活都得到了提高)

我最終的建議就是你提到了後期孩子留守的問題,既然自己飽受了留守的痛苦,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次經歷自己所經歷的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