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留守儿童长大了,如何消除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牛顿的鞭毛


这种隔阂还真不是一两天就能消除的。

在农村大部分儿童成留守儿童,这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现象,也是无法改变的现象。

其实小孩子都明白,不出去挣钱哪里来的新衣服鞋子,不出去挣钱哪里来的自己心里想了很久的玩具。

我也来给大家说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许和大家心里想的留守儿童不一样!

咱们也是留守儿童,读幼儿园记忆中还是有妈妈在身边的存在,读小学就是我哥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学校远,所以天还没亮兄弟俩就要起来,弄点剩饭剩菜炒热带上中午要蒸饭的米就出门了,同村读书的有好几个,结伴同行热闹些,看着他们爸妈在家里的,饭菜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只管吃就行,那心里那个羡慕啊。别提有多羡慕。

留守儿童倒还算好,可以安安心心的把书读完。

我哥读完小学就辍学了,随后跟着爸妈走南闯北,每次回来总会跟我说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怎么样,说真的那个羡慕的眼神,也许很多人都能体会。记得暑假我哥带我出去过一次,那时候爸妈打工也不算很远,早上坐车到晚上才到,一下车,放下东西我和我哥就带我出去耍去了,外面给我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当晚高兴的饭都没吃,半夜才回来!

后来,随着爸妈打工的流动,也想把我带在身边,在家读完小学五年级就随着爸妈这里读半个学期那里读半个学期,各种转校证明弄起来相当的麻烦。父母也弄的心力焦脆,几年后咱也辍学了。帮父母工作帮把手,随后自己出来找工作。

至于说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咱们也相信当孩子长大懂事后就会明白。以自己家现有的条件,能给自己的陪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唯有自己努力才能给下一代更好的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时候陪伴下一代!



塘湾鸡哥


在去年,我的发小给我讲述了她和女儿的茅盾已经化解和好了,她女儿是个留守儿童,她1991年出生,不到三岁她们离开她,南下广州闯业,女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到16岁,开始几年她们由于生意不好基本上不回家看她。

随着女儿年龄的长大,女儿开始对爸爸妈妈有怨恨,曾经她的女儿还问过我,她是不是她妈妈生的,到女儿15岁的时候她们生意做大了,就接她到广州度薯假,女儿去了之后看见7岁的妹妹在家里和她爸爸妈妈有说有笑,她觉得自己是外人,就连冰箱里的东西都不敢拿,想吃就叫妹妹拿,她回家后就告诉奶奶,我恨我爸爸妈妈,他们只喜欢妹妹不喜欢我,再也不去广州了,奶奶告诉了她们后,她们才意思到对这个女儿有点亏欠。女孩读高中的时候她放弃生意由老公一个人做,回家陪读,在陪读三年中女儿经常和她吵架,高中毕业后成绩不太好,她花了几万的钱让她到长沙读了个三本学校,毕业后女孩结婚她给她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无能她们怎么样去弥补都没法弥补女孩心中的怨恨。

前年她女儿生了孩子,在婆家呆了三个月她就把女儿外孙接到了她家,还是想好好弥补女儿心里的委屈,她整天围着女儿,外孙转,累的腰弓背疼,过了两个月女儿感动了。还主动给她们道歉,说自己不应该对父母有怨恨,当初被留守也是条件有限不得已,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做父母的哪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现在她们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我也为她高兴。



自媒乐


我的朋友是我系列。这么跟你说吧,我能理解你,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

与你不同是,我是在外婆小姨还有老爸学生同事家轮流过的,最长的时间是在外婆家。

我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妈陪伴,给买各种小零食玩具,我羡慕不已。

有个场景我记得特别清楚,外婆家邻居的女儿跟我妈妈差不多大,她家女儿过来看她,我当时特别小,刚会走路,见到她女儿推着自行车过来,我丢下手中的玩具,朝她女儿跑去,边跑边喊妈妈。

外婆和邻居女儿都哭了,她们都说那个时候我好可怜。

我当时不懂事的时候特别恨他们,跟他们一点儿也不亲。

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和父母的联系也不多,都成剩女了,他们也不催,可能内心觉得对我有所欠缺吧。

其实我已经原谅他们了,就像你说的那般,无法敞开心扉和他们说,可能我不太懂事。

如果你有孩子了,肯定不能走你父母这条路,你自己也知道自己被留守,那种感觉,真的很讨厌。

隔阂恐怕要等你有孩子后方能理解吧。反正我现在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你有想消除隔阂的想法本身就是很不错的决定。血浓于水,是有道理的。

我跟表弟从小在一块长大,他结婚后,我们反而不亲了,相比我自己的兄弟姐妹,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确实是无法割舍的。所以你想消除,就让自己换位思考,他们之所以让你成为留守儿童,是因为条件不允许,他们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缺少了对你的关爱,也就是你所说的隔阂。

说白了,做父母的有几个不想留在自己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呢?


与子曰情


想要消除隔阂,主要要看父母与子女团聚后父母的表现以及孩子在没有父母陪伴的岁月里是否产生怨恨情绪。我这里有一些真实的故事分享,一直也是我感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

我的大舅舅有一儿一女,早年他离婚后直接出去打拼,留这俩孩子在乡下给爷爷奶奶带。他们一直在乡下读书,由于教育资源跟不上,外加老年人对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女儿上了高中非常吃力,儿子初中就读不下去了。

偏偏爷爷奶奶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女儿异常缺爱,令人唏嘘的是高中辍学后,女儿就嫁到乡村去了(其实她不必那么早就结婚,但正是因为缺爱,所以几乎没怎么谈恋爱就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目前正在乡村中务农,对于女孩子来讲,她确实嫁的不太理想)

重点是:女儿出嫁那一天,她的父亲不情不愿的回来参加了婚礼,就第二天又急匆匆的离开了,他未能参与女儿的童年,连婚礼都来的如此漫不经心。(她的母亲并未出席)

所以,想要消除隔阂,一定要在能团聚时表现出对孩子的爱,而不是敷衍,即使可能不能弥补童年的缺席,但也可以在孩子懂事的时刻让他们看到你的态度,你深爱着他们的态度。

这个儿子更让我感到痛心,在前年我打寒假工时,我邀请他和我一起来赚些零花钱,在我的记忆里,他原是一个非常活泼调皮的男孩子,而长大后的他变得十分内向自卑。他在传菜时不小心打翻了菜盘,就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哭,我过去询问他,他对我说:姐姐,我感觉我一点用都没有,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很惊讶,并且一直在安慰他,他全程都在哭泣,一点都没有小时候的傲气。

后来我才知道,他父亲再婚的时候他随着父亲去了大城市,因为在农村时接受的教育跟不上,初中辍学后他又像浮萍一样生活,他的父亲完全不管不顾,他又去另一个城市生活了,他非常的怨恨父亲,甚至一度拔刀相向。他在这种生活中产生了严重的怨恨心理。

所以,想要消除隔阂,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对于自己外出务工或者其他事情是什么态度,比如这个儿子就对父亲再婚很不满意。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每个小孩都需要有可以依赖、信任的人,毫无疑问,父母是最首选的人,留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令人心疼的群体,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撇下孩子,给他们一个完整有爱的童年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感到满意的朋友可以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


海苔饭团


中国至今还有很多留守儿童,这种现状是改变不了的,因为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要到外出打工赚钱,孩子无法带在身边,也没有能力带在身边,被迫“留守”

其实这种“隔阂”是对父母的不理解,孩子只有一个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仅靠逢年过节才能和父母见面,使彼此的感情并不深。

像我小时候父母过年回家,看到父母到家门口,也不会主动叫爸爸妈妈,父母也觉得心凉凉的,但也理解孩子,毕竟平时没在身边陪伴。但是相处几天之后爸妈过完春节还要离开,就会觉得不舍。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和父母的一次次别离中长大的。

我就是留守儿童所以从小就比较懂事、敏感、也有过自卑、到后来自强,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很多通过上学,自己努力长大后日子过得还行的,但我所见大多数是,初中上过就辍学,出门打工,父母不对孩子负责,孩子年龄小不懂也不对自己负责。

以前小时候不懂事,觉得“这些父母”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如果他们不出去赚钱,你哪来的新衣服新鞋子学费…现在长大了工作了,渐渐懂得了父母的苦衷,如果你觉得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其实隔阂不用消除,可以用余生的爱把隔阂填满。






嘿Sire


我们也是留守儿童,长大了感觉更理解爸妈的不容易,那时我们上小学早上五点起床做饭六点多就要走路去学校路程一个小时要背菜,现在想想特别是下雨天和冬天,路特别难走山路崎岖……可是那时帮忙如果没出去赚钱日子很难过的,三个小孩学费生活费靠做农活根本就没办法,留守儿童也让我们心智变的更成熟,总来说真的个爸妈在一起的时光不多,但是现在为人父母更理解他们当时比我们更不舍更不容易,现在有时间要多多给爸妈陪伴


三小猪妈妈


留守儿童,这是如此敏感的词呀,特别是对外出打工的一族来说,它充满了无奈与心酸,我丈夫的大哥的3个小孩就是留守儿童,奶奶是个文盲,爷爷虽然上过几年学,但对教育孩子也是力不从心,以至于大女儿15岁的花季少女就早早的结婚生子,可悲的事他们却以此为豪!所以我的两个小孩怎么难我也不会让他们回去做留守儿童,都会带他们在身边,因为我始终认为父母的陪伴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希望外出打工的父母给与子女多点关爱,教育好下一代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


猫喵儿说


留守儿童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很多同学的座位上是年迈的爷爷奶奶。

留守儿童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致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

三,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赚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迷茫。

要消除这种隔阂,其实很难的,留守儿童心灵上的缺失,会让他在成年之后去寻求其他的东西来补上,这种偏置很难改变。

消除需要更多的陪伴,更多的理解,亲情也是需要陪伴和守候的。







落钰abc


我感觉心态真的很重要,我们很多人会觉得父母就应该无条件的为我们付出,他们的生活重心必须是我们,他们缺席来我们成长的岁月,那么他们对我们就是有亏欠。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父母的人生不应该和我们捆绑在一起,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要过,不应该有了我们的存在,就让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是很自私的一种行为。再说了,很多父母都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才选择去外面工作,他们自己也想陪着我们,可是我们吃穿用度都需要钱,他们也是被迫的。[玫瑰]


晓官悠悠


留守儿童在咱们国家目前还是大有存在的,也是目前急切解决的问题,又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造成的结果截然不同

第一对于你朋友这种情况,我感觉既然已经长大成人,

也有了自己的思维,

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决断,

有自己的主见,

如果还真的想和父母之间加深一下彼此之间的感情,我觉得你朋友,还是必须和他的父母进行一次彻底的心里交流,打开内心的隔阂,只有敞开心扉对自己的父母说出来,他们才会明白(有些父母或许给物质的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也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毕竟血浓于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只要父母明事理,他们会理解你朋友的心思的

至于以后自己的孩子是否也留守,我感觉既然自己已经深受痛苦了,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受这样的痛苦,如今和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普遍受教育),大家都明白孩子的心里健康与身体的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单反有时间就应该多陪陪孩子,(现在的孩子都发育的很好,咱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提高)

我最终的建议就是你提到了后期孩子留守的问题,既然自己饱受了留守的痛苦,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次经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