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前西方國家為什麼非得要採取綏靖政策?

眾所周知,二戰開始之前西方國家所謂的大國實在是表現不咋地,搞得西方國家像捱了打的小媳婦一樣畏首畏尾。

綏靖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

英國:我死了好多人,我不敢再大戰了!

法國:我也死了好多人,我也不敢再戰了!

美國:世界和平多好呀,反正又打不到我家門口來,我也不敢打仗!(不知道現在鷹醬是否還這樣像?)

當然, 西方國家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那你們還要德國賠鉅款幹嘛?)、支持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個想法好像不錯!)。

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

慕尼黑陰謀更是將“綏靖”推向了頂峰。“綏靖”已成為一種姑息養奸的做法。

二戰之前西方國家為什麼非得要採取綏靖政策?


之所以這樣,還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打掉了歐洲整整一代人。

沒辦法,隨著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完成,原來的鳥槍早就換大炮了。

在西線,德軍的機槍陣就像割麥子一樣收割協約國軍隊,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

二戰之前西方國家為什麼非得要採取綏靖政策?


戰場上遠程大炮東一炮,盡皆糜爛;西一大炮,盡皆糜爛;早就不是菜刀配板磚,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二戰之前西方國家為什麼非得要採取綏靖政策?

當然,戰後估計英國小夥子,法國小夥子,德國小夥子找媳婦的問題基本不用愁了,不會像今天的國人一樣,愁媳婦,畢竟打掉這樣多競爭對手…

說了這樣多,那麼西方列強為什麼會採取綏靖政策呢?難道他們不強了?

縱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政治氛圍,尤其是英國社會背景,綏靖政策的推行並非偶然,它是多種因素的總和。

主要有:

1.經濟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一片蕭條,即使是戰勝國的英國,直接損失達120億英鎊,同時造成大量勞動力的喪失。

沒辦法,經濟危機來到資本主義家門口了,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英國工業生產僅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當然,美國就比較樂意了,雖然自己也深陷經濟危機泥潭,不過羅斯福一頓騷操作,“羅斯福新政”讓美國人民悄悄咪咪的緩過氣來了,卻沒有拉自己歐洲親戚一把…

二戰之前西方國家為什麼非得要採取綏靖政策?

2.反戰思潮

英國人民:在一戰中我們直接參戰600萬人,傷亡244萬,花了好多英鎊,死了很多貴族…

法國人民:我們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在戰爭中法國軍人死亡131.5萬、傷殘超過280萬,戰時生產和前線勤務等原因導致勞動人口損失136.5萬人,傷亡總數超過500萬。

而當時的法國人口不過4000萬左右,可以說法國損失了整整一代人,而且都是青壯年,法國人民看見這個傷亡數字再也浪漫不起來了…

俄羅斯人民:不好意思,請改口叫蘇聯人民…

美國人民:歐洲戰爭關我屁事…

德國人民:寶寶心裡苦,我是戰敗國…

奧匈帝國人民:奧匈帝國墳頭長草了…

……

二戰之前西方國家為什麼非得要採取綏靖政策?


可以說,“反戰求和”的社會思潮正是英國統治階級推行綏靖主義的溫床,更是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幌子(老大哥都這樣,後面的認人有樣學樣)。

3.特定政治

英國統治階級面對當時的國際社會背景,英國當局的政治安排也別有用心。

首先:扶德抑法,保持歐洲均勢。

“歐洲均勢”政策是英國傳統外交的核心之一,夜是老戲法了,誰冒頭敲誰一下。

其次:以德反蘇,實現“禍水東引”。

出於嫁禍於人的初衷,英國自然對德百般縱容,綏靖便成了“放任”的代名詞。

再次:不戰而和,維護霸主權益。

也不知道英國人是不是被打怕了,維護霸權不是應該靠拳頭嗎?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英國經濟實力的不濟和社會思潮的湧動及當局統治者的諸多考慮,英國推行“綏靖政策”成為歷史的必然。

當然,國際環境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尤其是法西斯德國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態勢,使英國深感力不從心,不得不妥協避讓。

然而,也正是這多種因素的重合,歷史才走向了“綏靖”的起點。

二戰之前西方國家為什麼非得要採取綏靖政策?


同時也是二戰的誘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