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造反第二年就失明瞭,是否說明造反時身體已經很差了?這麼差的身體值得造反嗎?

秋天的紅葉882


安祿山兒子安慶宗被唐玄宗所殺是安祿山身體變差的關鍵

安祿山在安慶宗被殺前,雖然很肥胖,重達330斤,走路都需要人扶。但安祿山在拜見唐玄宗時,卻能以330斤的大胖子身體,悄然輕舞:

“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這足以說明安祿山雖胖,但身體狀況還好。

安祿山性情和身體的變化,是在唐玄宗殺安祿山長子安慶宗之後:

“陳留郭門祿山男慶緒見誅慶宗榜,泣告祿山,祿山在輿中驚哭曰:"吾子何罪而殺之!"狂而怒,官軍之降者夾道,命交相斫焉,死者六七千人,遂入陳留郡。”

因為安慶宗之死,安祿山不惜殺6、7千投降的唐軍,以發洩他的悲痛。安祿山悲痛的情緒,加上軍事的煩擾,讓他變得脾氣暴躁,更加速了他身體的衰落:

“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瘡甚而中罷。以疾加躁急,動用斧鉞。嚴莊亦被捶撻,莊乃日夜謀之。”

從756年得知安慶宗被殺,到757年1月,安祿山身體的衰落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

安祿山兒子

安祿山合計有11個兒子,分佈是:

安慶宗(756年被唐玄宗處死);

安慶緒(和安慶宗是都是康氏所生,康氏和安慶宗被唐玄宗處死,稱帝);

安慶恩(段氏所生,備受安祿山喜歡,安慶宗死後,有意立他為太子);

安慶和(758年兵敗被俘虜,被唐肅宗處死);

安慶餘;

安慶則;

安慶光;

安慶喜;

安慶祐;

安慶長;

名字不詳。

從安祿山在得知安慶宗被殺後怒殺唐朝降軍以發洩,已經充滿震驚的話語:

“吾子何罪而殺之!”

來看,安祿山非常看重安慶宗。

安慶宗是他中意的繼承人。

安慶宗的死,導致安祿山想要立寵愛的安慶恩為太子,迫使安慶緒為稱帝不惜殺安祿山。但安慶緒沒有足夠的能力,將自己的大本營讓給史思明,造成了自己的被動。安慶緒應該回到范陽作為後方的調度,而讓史思明在鄴城抗敵。

北齊石碑中的慄特人模樣


總之,唐玄宗殺了安慶宗,讓安祿山的大燕因為繼承人功敗垂成;康熙帝殺了吳應熊,讓吳三桂的大周同樣因為繼承人功敗垂成。

安祿山53歲起兵反唐,吳三桂66歲起兵反清;安祿山即位1年,吳三桂即位半年。但安祿山比吳三桂的死後待遇好多了:即便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投降唐朝的安祿山部將、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不得不立廟堂以安史四聖之名祭祀安祿山父子、史思明父子,以穩定河北人心,直到773年天承嗣為了取媚唐朝才拆毀。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安祿山的身體差,主要的表現是過度肥胖。

這種肥胖由來已久,當年他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手下做事,張守珪非常討厭他的肥胖,嚇得他都不敢吃飽。

天寶年間,安祿山得到唐玄宗寵信,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處節度使,大權在握,他開始無拘無束地大吃,體重迅速失控。

《新唐書》中說他的大肚皮垂落到膝蓋以下,必須用雙手捧著肚皮才能走路。《舊唐書》的說法更為具體:“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也因此,每次前往長安,安祿山都是坐車,無法騎馬。唐玄宗請他去華清池泡澡,特意批准他隨身帶一個小太監,這個時候,安祿山的生活已經難以自理了。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率領十五萬大軍,在薊城之南誓師起兵,殺向長安。這個時候,還不能說安祿山的身體非常差,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種肥胖。

至於值不值得造反,此時他已經無暇顧及,因為他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安祿山是個聰明人,早已經察覺到大唐統治的腐朽。另一方面,經過多年征戰,他的帳下戰將如雲,士兵精於騎射,又有戰馬幾萬匹和無數的兵器,也積聚了大量的財富。

顯然,早有異圖的安祿山在各個方面都做好了反叛的準備。

朝廷方面,楊國忠等人已經發現了安祿山的野心,在他們的勸說下,唐玄宗也有所警覺。

天寶十三年,安祿山最後一次去長安,嗅出一點異常,所以離開時跑得極快。以後唐玄宗再召他去,他找出種種理由,堅決不肯去。

在這種局面下,安祿山只能選擇攤牌,冒險一搏,顧不上考慮自己的身體。


於左


\t司馬懿造反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呢?還有兩年他就死了,拖著七十多歲的身體去造的反。


我認為安祿山當年即使雙目失明,他依舊還是會選擇造反,因為他認為時機成熟了,而且被楊國忠逼到了絕境,就算是為子孫謀福利,他也能被後世子孫尊奉為開國太祖。

\t安祿山起兵時期,實力達到了巔峰。

在安祿山看來,當時是他發展的最好時機,因為唐玄宗信任他,給了他大把的軍權和地盤。唐玄宗不是傻瓜,他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讓安祿山牽制太子李亨的權力。唐朝太子造反的事情太多,就連唐玄宗本人也是奪取了父親的權力才走上了皇帝的寶座。

唐玄宗很擔心自己兒子會造反,當時朝中支持李亨的人不在少數,想要消滅李亨的力量已經非常難了,即使可以也會使得大唐王朝傷筋動骨。所以唐玄宗選擇了安祿山,希望安祿山的存在,能夠讓李亨有所收斂。

\t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舊唐書》

其實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在安祿山看來,自己一個胡人,能夠得到如此重用,本該感恩戴德。但是李唐王朝的盛況,讓安祿山十分眼饞,他希望自己的子孫也能夠享受到如此美好的生活,所以安祿山果斷造反了。

\t安祿山造反的時候身體的確已經不怎麼好了。

安祿山是個大胖子,據說有三百多斤,走起路來都需要很多人攙扶。但是他見了唐玄宗以後,立刻就能變得精神抖擻,甚至還在唐玄宗和楊貴妃面前翩然起舞,畫面太美簡直不敢想象。所以唐玄宗對這個忠心耿耿的大胖子絲毫沒有任何防備之心,三百多斤的大胖子能掀起什麼巨浪呢?

\t除了身體肥胖,安祿山身上的瘡也不少,這可能是因為他缺少運動所導致的結果。所以歲數大了以後,一定要保持身材,我們看現在鄭少秋,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是保持那麼好的身材,人家那叫養生。安祿山顯然不懂什麼叫做養生,所以因為肥胖造成了身體一直都很差。

\t祿山以體肥,長帶瘡。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瘡甚而中罷。---《舊唐書》

在造反以後沒多久,安祿山的雙眼就有些模糊不清了,應該不是老花眼,而是一種眼科疾病,極有可能是白內障。這個時候身上的瘡再次發作,安祿山造反以後的身體確實不咋地。



\t安祿山受到了唐玄宗的懷疑,所以不得不造反。

安祿山當時已經是邊疆的一把手,一切都是他說了算,在當地也算是個土皇帝了。這個時候朝廷內便傳出了他有可能造反的風聲,尤其是當朝宰相楊國忠,一口咬定安祿山一定會造反,希望唐玄宗加以防範。甚至還跟唐玄宗說,如果他不相信的話,可以吩咐安祿山前來朝拜,安祿山一定不肯來。

\t唐玄宗半信半疑地宣召安祿山進宮,這個時候安祿山果斷來到了長安,而且向唐玄宗哭訴有人冤枉他。唐玄宗這才放心讓他回去,可是安祿山走的時候,是絲毫沒有回頭的意思的,逃跑的速度十分驚人,一天走了三百多里路。

\t楊國忠屢奏祿山必反。十二載,玄宗使中官輔璆琳覘之,得其賄賂,盛言其忠。國忠又云“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十三載正月,謁於華清宮,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識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楊國忠欲得殺臣。”玄宗益親厚之,遂以為左僕射,卻回。---《舊唐書》

從那以後,安祿山就下定了決心要謀反。後來唐玄宗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就再次召見安祿山,可是他就說自己有病去不成。為了把安祿山召來,唐玄宗將郡主嫁給了安祿山在長安的長子安慶宗,希望安祿山前來參加婚禮,可是安祿山依舊不肯來。也就是這一年的秋天,安祿山起兵造反。

\t安祿山疾病纏身難以一統天下,最終被親兒子安慶緒殺掉。

安祿山造反以後不久,唐玄宗便殺了他在長安的長子安慶宗。可能安慶宗是安祿山心目中的繼承人,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安祿山就愁眉不展,而且弒殺成性。不管是百姓還是投降的士兵,他碰到了都是殺無赦。因為唐玄宗殺了安慶宗,安祿山為了洩憤一口氣殺掉了七千多投降的唐軍。

\t因為疾病纏身,安祿山報復社會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原本打算一統天下之前,一定要收買人心,可是他卻濫殺無辜,而且對降卒一個都不放過。這讓安祿山的軍隊成為了人民公敵,天下所有人都在反抗之中,可見安祿山不可能成功。

當時的安祿山已經什麼都看不到的,所以壓根就不可能指揮得了那支龐大的造反隊伍,所以他兒子安慶緒為了造反集團的利益,狠心殺掉了雙目失明的安祿山。他認為自己可以接替父親的地位,從而一統天下。

可是安慶緒上臺以後,叛軍一日不如一日,甚至連拿下的洛陽城都給丟失了,結果安慶緒被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所殺,殘部都落在了史思明手裡。



\t總結:安祿山身體再差,他也會選擇造反。

這就是當時安祿山自己的想法,他身體的確是不怎麼好,可能能不能等到一統天下都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安祿山是不會放棄造反的,因為騎虎難下。

這個時候的安祿山已經身居高位,很多事情是他不能完全左右的。比如造反這件事,如果他不造反,家族包括集團內部的成員,都將會成為唐玄宗嚴重打擊的對象,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唐玄宗不可能放著一個禍害在邊疆,所以安祿山沒得選。再說了打下了天下,自己就是新王朝的太祖,子孫後代就能夠享有天下,為什麼不幹呢?


江湖小曉生


安祿山造反第二年就失明瞭,是否說明他造反時的身體已經很差?這個問題筆者不敢苟同,莫非安祿山失明就說明他身體很差了?失明的人的身體就一定很差嗎?並不一定如此吧。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這麼差的身體值得造反嘛?哈哈哈,真的是搞笑極了,難道安祿山在造反之前還要尋思造反值不值得?



造反之後的安祿山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情況?

安祿山當時正是一個身重如象卻靈活自如的胖子。據《舊唐書》記載:“祿山以體肥,長帶瘡。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瘡甚而中罷。以疾加躁急,動用斧鉞。” 這病症的形容像極了末期的糖尿病了,膿瘡加身、眼底病變(失明)、神經病變(劇烈疼痛等),連帶著脾氣暴躁。



安祿山想要這糖尿病好一點,就得要規律飲食、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等等。然而,他造反以後,就開始飄飄然了,極其放縱,貪圖於享樂而不可自拔。這樣子的做法就是自生自滅,自取滅亡了。顯而易見的是,安祿山在惡性循環的情況下,糖尿病越來越加重,一發不可收拾。短時間內就把安祿山折騰的沒有人樣了,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著,真是生不如死。

安祿山造反之前的身體情況如何呢?

他三百多斤,誇張到走路時只有用胳膊向上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動腳。每次更衣,手下的人必須要把他的大肚子抬起來,然後才能給他繫上腰帶。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這世上居然還有這麼誇張的事情。而他騎馬上朝的時候,中間必須換一次馬,否則馬會被壓垮。給他買坐騎的時候,得買那種負重整整五石還能跑起來的,否則就不能用。真是可憐的馬呀,估計當時的馬都在私底下偷偷議論著:可別讓我們遇到安祿山呀,要不然真的是累死了。

安祿山造反之前這樣的身體,只能說大毛病不是很多,但是肯定會有不少小毛病的,特別是糖尿病有很多隱患。然而,安祿山這樣的身體值得去造反嗎?



筆者倒是認為這樣的問題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探究價值,是安祿山自己想要造反,又不是我們,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魚焉知魚之苦呢?我們每個人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有啥門子用呢?安祿山不造反都造反了,再來問他值不得真是有點荒謬,還有馬後炮之嫌疑啦。

筆者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意願,值不值得就得看自己了。反正不管做啥事好,拿得起放得下就可以了。當然,做一個造福百姓,對社會貢獻出自身價值的人最好不過了,多往正面、積極和樂觀的方面去探索,去成為那樣子正能量的人就更加值得了。人活在世,還是多做好事,利己利人比較好,畢竟人人都是群體動物。


瀚海說史


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不瞭解處於巔峰那種人的感受。造反的人幾個會問自己值得麼?因為他們不知道造反後的結果,成了就是王,不成就是寇。古往今來多少造反的人都是這個心態。

安祿山是因為肥胖,長年長瘡癤,到起兵叛亂之後視力漸漸模糊,這時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長滿塊狀毒瘡。安祿山怎麼也想不到會被自己的養子李豬兒殺掉。說到李豬兒,他雖然被安祿山寵愛,但是不得不說安祿山的愛有點變態,他把養子活活閹割了。所以李豬兒肯定是恨他的,雖然恨也提不起膽子刺殺,只是得到了安祿山親生兒子安慶緒的慫恿才有了這個膽子。安祿山死時已經稱帝,只是沒把唐朝的趕盡殺絕就失明瞭,然後內部還有家賊覬覦帝位,巧合的是另一個和安祿山命運相同的兄弟史思明也是被親兒子所殺。

追根到底,安祿山的失敗多是因為民族劣根性以及家庭教育,安祿山從小喪父,母親還是個女巫,一個小孩每天跟著一個神神道道的婆子生活在一起我覺得不會正常到哪裡去。然後又生活在突厥部落,突厥人就是粗暴不守禮法,這樣的人還會想這麼多麼?他還認唐玄宗和楊貴妃為乾爹乾媽,還不是倒打一耙,其實他不造反就憑他自己本事也是在唐朝混的挺好的。估計就是他的血液裡面有突厥人的傲氣不服輸的性格,讓他覺得自己或許能做天子的可能。


尼采廣寒宮中坐


首先,我們說下,安祿山得的是什麼病?他得的病放在現在就是糖尿病,這種病的併發症之一就是眼底出血導致的失明或者是白內障。

糖尿病是一種漸進性疾病,在發生前至發生早期,甚至有些人已經到了中期也不會有任何感覺,很多人的知道的吃得多、喝的多、尿的多、體重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狀,但,並非人人都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型糖尿病多見)也並非會同時出現,而且往往是病情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可能出現的症狀,所以很多糖尿病人是在無意間發現自己得了糖尿病,這樣的患者在糖尿病人群中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從這裡來看,在造反初期,已經患病的他未必有感覺是的身體不好。

但,造反起初不能說是特別順利,尤其是攻入潼關前,與謀事高尚,嚴莊等人與自己描繪的大不一樣,加之加之兒子安慶宗的死亡,更是使自己情緒不穩,虛火大盛,這裡糖尿病本是陰虛之證,所以,病自然就愈加嚴重。所以,從這來看安祿山最初身體未必表現的很差。

另外,安祿山造反,主要和下面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個就是李林甫的倒臺,歷史上記載安祿山還是比較懼怕李林甫的,如果李林甫在安祿山未必敢造反。

第二個便是楊國忠,首先,在安祿山的眼裡,楊國忠就是一個“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傢伙,就這麼個傢伙當大唐第一宰相,安祿山心裡有一百個不服!其次,就是楊國忠因為在皇帝身邊的原因,已經開始對安祿山下手,時時向皇帝讒言,“安祿山有謀反之心。”這種話,是要人命的,說久了,安祿山知道後,是日日驚慌,所以,自保反抗的心便有了。

第三個就是收下謀士,高尚等人的建議,天天給你灌雞湯,日子久了,自然便下來決心。

以上便是安祿山造反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為什麼會第二年就失明和糖尿病本身有關。


吉良策略遊戲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多人都樂意為某一件事情尋求一個結果。這個準則即便是放在安祿山的身上也一樣適合,這個在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掀翻大唐王朝根基的大胖子,在歷史中被賦予了全新的形象。


我想,如果不是他發動安史之亂,安祿山在唐朝的歷史中一定是一個著名的戍邊大將。


朝堂的險惡,命運的傾軋。


其實這就是安祿山造反的動機。


值不值得造反我們暫且不論,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玄宗皇帝身邊的宰相楊國忠。安祿山在唐朝作為邊疆重臣,對於同朝宰相楊國忠是有著很深的政治芥蒂的。


而安祿山敵視楊國忠的理由也非常的簡單:


這楊國忠玄宗身邊不是嚼舌根,就是吹耳邊風,安祿山作為遠離朝堂的邊陲將領,很容易受到長期陪伴在玄宗皇帝身邊的楊國忠的打擊和報復。


更為重要的一點,安祿山的權力卻大,楊國忠的耳邊風就吹的越厲害:


“陛下!安祿山有謀反的意圖!”

“陛下!安祿山有謀反的意圖!”

“陛下!安祿山有謀反的意圖!”


這種話對於任何一個帝王來說,都是插到心窩的一把刀,即便玄宗皇帝對安祿山十分的信任,可是楊國忠三番兩次的這麼說,安祿山怎麼想?


玄宗皇帝如果真的相信了,他安祿山又該怎麼辦?


從貧窮小兒成長為邊陲大將,安祿山目前所得到的這一切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如果真的被楊國忠的這句話強行剝奪了他曾經努力而得到的一切,這對於安祿山來說是萬萬接受不了的。


所有人,在強壓之下是會做出反彈的!


即便是在今天,一個長期遭受到壓制的人,他反彈所造成的後果往往是顛覆性的。


所以,此時的形勢對於安祿山僅僅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


當楊國忠一再逼迫,無法承受這段壓迫的安祿山便開始扯起造反這面大旗,來為自己續命,畢竟安祿山想活下去。


如果還不能理解安祿山的這層心裡,可以參考一下安祿山的燕北軍團在侵佔長安之後,看一看安祿山的所作所為:


在安祿山的燕北軍團侵逼長安之後,圍繞在楊國忠身邊的曾經的幕僚們全部被剁成了肉醬,所有的李唐皇室全部被挖出了心臟。


這些行為不見得安祿山有多殘忍,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出來,安祿山對於李唐皇族和宰相楊國忠的仇恨有多深。安祿山將曾經在長安城所遭受的所有的壓迫全部釋放出來,李唐皇族的每一個血淋淋的心臟、楊國忠每一個被剁成肉末的幕僚。


這凡此種種,我們都能夠看到,安祿山一定是一個被仇恨所吞噬的人。


曾經楊國忠對他的壓迫有多大,此時的安祿山的怒火就有多大,這種行為僅僅只有人們處於長期的壓迫和剝削之後才能夠激發出來的。


所以,安祿山的造反歸根結底根本就不是值不值得的問題,而是在長期的壓迫和剝削之下的無奈反抗。哪怕這一絲絲反抗只是飛蛾撲火,他也在所不惜。


可是安祿山不會想到,自己的燕北軍團真的橫掃了半個大唐。


歷史總探長


守仁君有話說

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造反還能多活一會,不造反就很危險了。

雖然唐玄宗還是比較信任安祿山的,但是朝廷其他人可不這麼想,比如右相楊國忠,楊國忠是楊太真族兄,憑楊太真在宮中的受寵程度,楊國忠在朝堂上的地位可想而知。


有這麼一位大佬天天說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能放心嗎?而且三人成虎,安祿山卻實在各方面都逾制了,總有敗露的那一天,總不能到時候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吧。所以安祿山造反勢在必行。

二:安祿山有那份實力造反,上文說到安祿山造反勢在必行,但是光形勢所迫沒那水平可不行。而安祿山恰恰就有這份實力。

當時安祿山是河東平盧范陽三鎮節度使,手下強兵數十萬。就算是平頭百姓家裡一年到頭多掙了些錢都想換個大房子住呢,安祿山有如此雄厚的實力,難免對皇位有所想法。

三:一個人從來就不是隻為自己而活的。

安祿山是個大胖子,身上毛病也比較多,活不長是可以預見的,但是造反如果成了,那麼多活一天也是賺的。因為他還有兒子,就算他當不了幾天皇帝,皇位總歸是他兒子的吧,他兒子當了皇帝他配享太廟。一個遊牧部族底層出身的窮小孩,憑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家族飛黃騰達,怎麼能說不值呢。


守仁讀仁


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不久之後就去世了?難道就要以此懷疑他收復臺灣是否值得嗎?

當然不是,很多問題我們不能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來解釋的。

安祿山的叛亂時很多原因造成,其中朝廷的腐朽和楊國忠的反覆詆譭構陷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朝廷的腐朽

至開元盛世之後,大唐充斥著奢靡享受的風氣,尤其是唐玄宗本人沉迷美色,不理朝政,任用小人,局面大壞。

而唐玄宗對節度使的使用,使得節度使權力日漸擴大,已經呈現尾大不掉之勢。中央政府對地方節度使的控制力嚴重下降,出亂子是遲早的事。

此時的盛世下的唐朝就如一個空心蘿蔔,內裡空了,安祿山叛亂之後,估計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會如此地容易佔據洛陽,再佔據長安。

這也證明的朝廷的腐朽。

二、楊國忠的構陷

楊國忠是何種人,我們自然是清楚的,奸臣也就罷了,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多少實際能力,主要就是靠楊玉環的關係受到重用。

為了獨攬朝政,對和自己不對付的官員,他刻意打壓排擠,對於安祿山,楊國忠也是如此。

楊國忠的前任李林甫時期,安祿山是投靠李林甫的,李林甫常幫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說好話。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成為宰相,李林甫首先成為他清算的對象,安祿山看不起楊國忠,也沒有向楊國忠主動靠攏,自然讓楊國忠記恨。

所以楊國忠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的壞話,尤其是說他會謀反。

這並不代表楊國忠說洞悉時事,很大程度上是屬於構陷。

被這樣一個權臣構陷,安祿山不叛則難以全身而退。

何況他是有野心的。

安祿山身體肥胖,是早有的毛病,叛亂之後,行軍打仗,無疑是加重了毛病,使得身體越來越差,不過這不妨礙他指揮叛軍。

只是身體差,又暴躁,使得他最終被兒子暗殺,若不是被暗殺,誰知道他會不會能挺個三年五年的呢?

不能用安祿山身體差就說造反不值得,即便他身體真的很差。

有時候,野心或者說是志向這個問題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羈絆住的。


微史春秋


天寶十四載(755),一場扭轉唐朝繁盛局面,逐步使唐朝走向衰亡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安史之亂可謂是唐朝的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後期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種種問題,社會矛盾也很尖銳,最終朱溫篡唐,結束了唐朝統治。那麼,是誰發起這場影響巨大的暴動呢?答案是安祿山。人人也許都知道安祿山是個三百餘斤的大胖子,那麼,安祿山造反時身體狀況如何?他選擇造反而不是安度餘年又是否值得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安祿山。安祿山是突厥人,其母是突厥族的一個占卜巫師,安祿山的突厥名是軋犖山(即“鬥戰”)。他幼時失怙,隨母親生活,其母后來嫁給安延偃。安祿山長大後精通多門語言,從事協議物價的工作。開元二十年(732),偷羊被張守珪抓住,因反應機敏逃過一死,還被張守珪收為義子。開元二十八年(740),任平盧兵馬使,多結交高官,為玄宗所喜愛。天寶三載(744),又任范陽節度使,併成為楊貴妃的養子。之後平步青雲,如魚得水。天寶十載(751),又任河東節度使。天寶十四載(755),起兵叛亂。至德二載(757),被兒子安慶緒和閹人李豬兒殺死。

有記載稱,由於過度肥胖,安祿山長年全身長毒瘡,之後視力也是漸漸模糊,最終失明。但如果因此說造反時身體已經很差,又有些誇張。安祿山既然起兵反叛,自然是有很大的把握,不論是對自己的身體還是對自己的實力,因而也許我們可以認為,安祿山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不宜說一開始就很差。畢竟,雖然肥胖,但他當年跳起胡旋舞來還是非常靈活的。

而關於造反值不值得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這本身沒有值得或者不值得之說。安祿山的反叛可以說是意外,也可以說是蓄謀已久。為什麼這麼說呢?說意外,是在朝廷裡,有個位高權重的人,叫楊國忠。楊國忠之前一直想拉攏安祿山,為自己所用。但安祿山除了李林甫誰也不怕。楊國忠吃癟心裡不由怨恨,每天想著法的告訴玄宗安祿山要反。玄宗耳邊風聽久了,心裡也有些動搖,就派人去監視打探情況,安祿山打點好一切,所以只是有驚無險,玄宗從此再也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但安祿山心裡已經有所猜忌,他決定在楊國忠幹掉自己之前先下手為強。說蓄謀已久,是安祿山本身就是一個野心十足的人。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卻能一步一步爬到那個高高的位置,可見他是很有手段的。再者,當時均田制被破壞,府兵制逐漸瓦解,安祿山作為節度使,手裡握有大量兵權,再加之他是胡人,君臣觀念也很淡薄,只知道勝者為王,因此在唐王朝日趨腐朽,兵力脆弱的情況下,坐擁強大軍權,自然忍不住往上爬。所以,這場安史之亂,既有外力的推動,也有安祿山本人的野心,因而不分值不值得,只看成沒成功。

安史之亂的硝煙早已過去,唐朝也早已遠去,後人仍心心念唸的,大多是那個有著開放風氣的盛唐,而不是後期衰微的唐朝。我們有時也會假設倘若安祿山沒有造反,唐朝是否會那麼快走向衰亡,但歷史就是這般充滿了戲劇性,它是轟隆向前駛去的列車,只能向前,不能回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