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令專家學者感到尷尬的文物?

leona518


考古一直是大家覺得偉大的工作,而考古者更是值得大家去敬佩。因為他們是將文物保護起來,以供後人參觀瞭解,明白先人們的智慧。並且,從事考古工作的人,學識都很淵博,瞭解的文化很廣。

可能就是因為大家對考古學家們的崇拜感,導致很多人認為他們是無所不能的。而且學術研究,不就是應該有探究精神嗎?那麼在發掘文物之時,想必他們應該很沉穩,不會有什麼讓他們覺得尷尬為難的事。只能說,如果有這種想法,表明的是大家對他們的盲目崇拜。考古的專家們也都是人,又不是機器,怎麼可能沒有情緒呢?即使知道考古只是一項工作,但有時候遇到一些奇怪的古物,也是會讓他們覺得尷尬的。

通常有兩類物件會讓他們有這種尷尬的心理產生,一種便是他們不熟悉的東西。即使學識再淵博,也總是會有盲區,需要不斷的查漏補缺。遇到一些非常怪異的物件,超脫了他們的學識瞭解之時,專家們也會羞澀,感嘆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還有一種是有特殊用途的物件,我們國家的人還是挺保守害羞的,有一些事情只可意會不可直說但是有些古物的用途,就將這些應該要含蓄的事情都宣之於眾,自然就會讓專家們也感覺到害羞。

就這兩種情況,說兩樣曾經讓專家們尷尬的物品。第一樣,戰國水晶杯。這樣珍寶的出現,曾今還引來多重討論。就連穿越這種事情,都因此被提到了。因為這個水晶杯怎麼看都和我們現在的玻璃杯非常相似,不管是造型,還是杯子的透明度、光澤度等方面,都是比較類似。這也難怪發現這件物品的專家們都覺得非常遲疑,不敢立刻下決定表明這樣物品的來歷。當然,當時還有專家在想,這會不會是盜墓賊們不小心遺留的杯子?總之,這件物品的出現是讓這些專家們也學了新知識,也讓我們這些普通人長了見識。

第二樣,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三本帛書,這三本書都是講的房中術,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房中術的書籍。這些書籍在當時漢代還挺流行,不少人都喜歡傳閱。但是拿到了我們專家們的手上就覺得有點尷尬了,在眾目睽睽之下翻看房中術,這還需要一定心理承受力才行吧!


紫禁公子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反正就想到2012年,西安電視臺烏龍的“肉靈芝事件”。

要寫的這個內容確實有點文不對題,因為它不是文物,但這個大烏龍讓人蠻尷尬的,實在是忍不住想寫寫。

肉靈芝常有,單純的女記者不常有

2012年6月,《西安零距離》報道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發現了太歲,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肉靈芝”。於是,女記者上門進行採訪。

說真的,我之前第一次看採訪視頻,當鏡頭拉進的時候,腦子裡靈光一閃,這玩意好像在哪見過?

在腦海裡細細搜索記憶的痕跡,恍然大悟,青春的羞恥感瞬間爬滿心頭,燒得臉上紅得似晚霞。

“我們打井,打到八十米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東西,它長得有鼻子有眼,肉乎乎的”

此刻,鏡頭拉進。女記者接過話頭介紹道:“我們看到這個東西長得很像菌類,兩邊都有一個蘑菇頭的形狀,上面有一個像嘴巴的東西,下方有個小孔,是直接通透的”

隨後,又用尺子量了一下,居然有19公分,這尺寸,讓我羨慕。。。。

村民上網查詢,覺得這玩意有點像太歲,然後女記者開始科普太歲的歷史淵源。最後決定第二日同村民們一起,找植物學專家進行鑑定。不知道專家如果看到這玩意,會咋解釋?

女記者還在網上發佈截圖,向網友們詢問“這是啥?”


這個女記者,莫名戳中了我的萌點。這麼清純的女孩子很少了,娶回家肯定是一種幸福。

不過,現在回想一下,我就覺得納悶了,女記者不諳世事,不知道這玩意,那麼隨行的攝影師、後期的編導們,都不知道麼???


賤議你讀史


央視曾有一期節目講的是《龍塘下的王陵》,裡面有一件陪葬品,讓接受採訪的專家都“臉紅”了。

2009年,江蘇盱眙縣一夥盜墓賊對大雲山的一座漢墓進行盜挖。由於在盜挖過程中,使用了炸藥,導致氧氣不足。第一批下去的兩人當場昏迷,後來下去救人的兩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兩個昏迷的人去就醫的半路上,同夥發現這兩人已經死亡。於是,就連同汽車一起遺棄在一個廢舊工廠。而進去救人的那兩個人,在休克以後,也被同夥就地掩埋了。

之後,丟棄在工廠的屍體和車輛先被警察發現。專家根據屍體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盜墓有關。之後,根據車輛信息,果然將這個盜墓團伙抓住。而考古專家到達這夥盜墓賊的作案現場一看,馬上發現,在大雲山龍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園!經過測量,這個陵園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有35個足球場那麼大!

這群盜墓賊“立功了”!這個墓葬雖然在古代就被盜過,(龍塘這個水坑,就是盜洞形成的盜洞,積水而成)。但是,考古工作者依然從這個墓葬遺址內,發現了很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讓考古專家“臉紅”了(就是上圖那個)。

專家解釋:這個東西一般沒有固定形狀,但是,一般的研究認為它是一種“實用”的東西。(確實很實用。。。)

專家最後總結說:這個東西發現在男性墓葬裡,應該是他使用的東西。“我們只要把它說到這個地步,大家就都應該很清楚了。”

專家對這個物件的解釋,可以用“三緘其口”來形容。專家也不容易,也怕影響節目正常播出。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文物瑰寶是數不勝數,說到讓專家感到尷尬的文物也是難以計數的,下面有書君就給大家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吧。

01

肛塞當成磨牙棒

記得有一期鑑寶類綜藝,一男子帶著“家寶”上節目來鑑定,當搞清楚他的“傳家寶”是什麼東西后,現場尷尬的不要不要的。那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據這個男子說,是家裡祖傳的筷子,因為太短就用來剔牙。

後來又嫌它太粗,就用來磨牙,覺得用處挺多的,就是離不開口。而這個東西,男子既不知道是什麼年代的,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的,值不值錢就更不知道了,只說既然是祖上傳下來的東西肯定是好東西呀。

當鑑定專家看到男子用來磨牙的棒棒時,忍不住笑了,說這是九竅塞。把死人的眼鼻口等九竅封住,是古代祈求長生不老的一種方式。而男子帶來的這隻竅塞,正是九竅其中之一的肛塞。

觀眾和專家當時可能腦補過很多次了吧,想想男子平時用這個來磨牙,味道肯定也是“棒棒的”哈。

02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玻璃杯是從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戰國水晶杯卻把專家們驚到了。這個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還是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普通玻璃杯。據有關資料介紹,當時出土時,面對著墓葬中這麼一個杯子,考古專家們非常遲疑,差點就以為這個墓葬曾經被盜墓賊們光顧過,是盜墓賊盜墓時,不小心遺落下來的。

但是好在他們沒有被這個杯子的表象給欺騙,非常有職業素養地保存好了這個杯子,然後通過各種技術檢驗以及大佬級人物的鑑定,確定了這個杯子並不是現代的工藝品,而是實打實的戰國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塊珍貴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個時期是少見的珍寶,但是對於現如今來說,戰國水晶杯的長相就是一隻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03

裸人方奩

這件造型和題材內容非常奇特的奩出土于山東莒縣,因其造型實在不忍直視,出土時,專家都不好意思看了,著實尷尬了一番。此方“奩”啊,是一個容器,高11.6釐米,長12釐米,寬7.5釐米。

直壁稍內收,器身飾垂鱗紋,長方形平面,上有兩扇可對開的小蓋,蓋鈕分鑄成男、女祼體的兩個小人,面對面呈跪姿,並著意鑄出兩裸人的生殖器。哦喲,難怪專家要尷尬,看來我們可愛的古人其實也沒有像有的文學小說描述的那麼封建和保守哈。

據後人分析,這件青銅祼人方奩,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一個寫照。而且該器的造型奇特,國內迄今發現僅此一件,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而這件青銅裸人方奩,據說可能是當時一貴族家的女子出嫁時壓箱底的器物。其目的一是性教育,啟發少女少男性生活;二是作為裝東西的容器,可裝少婦用的首飾及化妝品。

其實,這件青銅方奩如果是放在現代,可能也少有人會把它擺在顯眼的位置日常使用哈,畢竟中國人雖經過了這麼幾千年的文明進步,但骨子裡還是比較內斂的,專家咋一看尷尬也屬自然。

總的來說,不管這些文物形態怎樣,是正常,獨特,或是怪異,它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記憶與文化,記錄了細節與瞬間,作為華夏子孫,不論是專家還是老百姓,我們都應該愛它們,保護它們,通過它們去了解和傳承我們的燦爛文明。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尷尬的文物無非跟sex有關。

比如:漢代畫像磚《桑林野合圖》、漢中山靖王的「仿生銅器」,這尺度太大了,詳談的話怕過不了審,再者網上也說爛了,人云亦云也就沒啥意思。

說一個知道的人比較少的尷尬文物:

馬王堆帛書「房中術」,尷尬到中國的專家學者羞於發佈,被日本搶先發布。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三種帛書《合陰陽方》、《天下至道談》、《十問》,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房中術出土文獻。

漢代流行黃老之術,其實在漢代這些東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樣動不動「三俗」

朱越利. (2003). 馬王堆帛書房中術的理論依據(上). 宗教學研究(2), 1-7.

比如三號墓中的《合陰陽》《天下至道談》就是講的如何「採陰補陽、延年益壽」,如何前戲、如何「運動」、如何還精補腦等等之類的:

現代學者一些解讀:

朱越利. (2003). 馬王堆帛書房中術的理論依據(上). 宗教學研究(2), 1-7.

這裡要注意的是,馬王堆漢墓有三個墓葬,是漢代長沙王丞相、軚侯利蒼近親屬的墓葬:

  • 保存得最好的一號漢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蒼的妻子。

  • 二號漢墓辛追老公利蒼,

  • 三漢墓可能是兒子利希,或者說他的兄弟。(目前還沒有定論,這個就不討論這個問題了)。

從墓葬中發現的印章確定了墓主身份:


圖引自:陳松長. (2003). 馬王堆三號墓主的再認識. 文物(8), 56-59.

出土文物結合《史記》文獻記載,我們大致還原了【軚侯】的譜系:


引自:何介鈞. (1982). 馬王堆漢墓. 文物出版社.頁11

馬王堆漢墓是在WG時期發現的,我看了社會科學院當時發佈一手的發掘報告,「醫書」中完全沒有提及「房中術」:

湖南省博物館編. (1972).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簡報. 文物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1975). 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主要收穫. 考古(1), 47-57.

根據當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世榮的回憶文章,當時對這些東西諱莫如深,除了發掘者根本沒人知道這一批房中術文獻。

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這批文獻註釋以後,以「中醫養生類」文獻《養生放》,發表極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醫學刊物上。

當年,日本學術交流團來訪,作為學術交流,《養生方》送給了日本人,日本搶先以「房中術」文獻發表。

文章題目為:《親歷者憶馬王堆發掘:《房中術》被日本人發表》,發表在三湘都市報

1980年中國古文字學會在廣州召開,周先生去香港學術交流,當時饒宗頤先生詢問:

饒宗頤和周鴻翔先生問我:“馬王堆漢墓竹帛書中是否有房中術?”
我不敢隱瞞,答覆說:“有,但不敢發表。”
饒、周兩位先生說,國外學者很關注,希望早日發表。

一年之後,考古組頂著壓力曲線出版,將「禁書」改稱《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養生方」釋文》刊登在《馬王堆醫書研究專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當年,日本醫學代表團來訪問,馬王堆醫學會將《養生方》的註釋本,當作見面禮贈送給日本人。日本麥谷邦夫先生很快將《養生方》作了註釋,把「禁書」在日本公開出版發行。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且!

文物是國家文明的記錄者和時代的縮影,作為文物就要有作為文物的覺悟,但是不是所有文物都是莊嚴肅穆、瑰麗多彩的。有些文物不僅僅承載了中國文化,也是世界繁衍史上的一些獨特發明。

人類自誕生之時到繁衍至今,兩性關係是繞不開的話題,都說現代人開發,其實古人也開放,這幅漢代畫像石《野合圖》送給大家。


下面這個是秦漢的一個名副其實的實-用-器,人頭“且”身,用途什麼的一目瞭然。

現在的小孩手機不離身,殊不知這是傳承下來的,不信可以看這幅兒童玩手機的圖。

大哥,人家在種植農作物,你這脫下褲子就開始拉粑粑,還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專家學者第一眼看到這些東西,估計都是懷疑和崩潰的,在介紹這些東西,特別是生物天性時,也只能點到為止,只可意傳。


歷史伶俜者


央視曾有一期節目講的是《龍塘下的王陵》,裡面有一件陪葬品,讓接受採訪的專家都“臉紅”了。

2009年,江蘇盱眙縣一夥盜墓賊對大雲山的一座漢墓進行盜挖。由於在盜挖過程中,使用了炸藥,導致氧氣不足。第一批下去的兩人當場昏迷,後來下去救人的兩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兩個昏迷的人去就醫的半路上,同夥發現這兩人已經死亡。於是,就連同汽車一起遺棄在一個廢舊工廠。而進去救人的那兩個人,在休克以後,也被同夥就地掩埋了。

之後,丟棄在工廠的屍體和車輛先被警察發現。專家根據屍體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盜墓有關。之後,根據車輛信息,果然將這個盜墓團伙抓住。而考古專家到達這夥盜墓賊的作案現場一看,馬上發現,在大雲山龍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園!經過測量,這個陵園總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有35個足球場那麼大!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代意義上的玻璃杯是從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戰國水晶杯卻把專家們驚到了。這個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還是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普通玻璃杯。據有關資料介紹,當時出土時,面對著墓葬中這麼一個杯子,考古專家們非常遲疑,差點就以為這個墓葬曾經被盜墓賊們光顧過,是盜墓賊盜墓時,不小心遺落下來的。

但是好在他們沒有被這個杯子的表象給欺騙,非常有職業素養地保存好了這個杯子,然後通過各種技術檢驗以及大佬級人物的鑑定,確定了這個杯子並不是現代的工藝品,而是實打實的戰國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塊珍貴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個時期是少見的珍寶,但是對於現如今來說,戰國水晶杯的長相就是一隻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豬怕出名人怕壯,馬踏飛燕就起了爭議,用現在的話就是火了。有人論證是龍雀、老鷹、鳥鴉、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此有人開始命名“馬踏龍雀”、“馬踏飛隼”、“天馬逮烏”,也不咋的,還不如馬踏飛燕,這讓我想起趙飛燕呢。

至於馬身也有爭議,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所以一說是“天馬”。杜甫中的“夜騎天駟超天河”,成為第二種說法“神馬”即“天駟”,奔行極快。三說“紫燕騮”,紫紅身黑尾,奔如飛燕。因為此馬姿式是明顯的“對側步”,是唐太宗養的六駿之一馬種的特徵,所以又認為是“特勒驃”。

這時麻煩就來了,馬的來歷誰也說不過誰,馬踏的什麼鳥大家也都不服輸,各叫各的。連每個地方報導這件文物,也採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這名字就一直沒有官方統一的名稱,最後為了避免糾紛,叫銅奔馬,可這還是不準確的。

後來對文物的年代也起了爭議,反正也是吵個不休。

馬踏飛燕,藏於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這匹造型優美的馬得以發現得感謝武威縣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時發現了這座雷臺漢墓,當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車送到了武威文廟大殿保護,沒讓文物流失掉。後者慧眼識珠,根據造型、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斷定這件文物不凡,讓送到北京去展覽,從此一鳴驚人。


董師爺說


回答之前特地看了一下其他各位老師的答案,各位老師的答案中多數有提及房中術,以及生殖崇拜相關的令人尷尬的文物。那麼我在這裡就說一件看起來非常正常,然而整個挖掘以及運輸的過程中充滿尷尬的文物。就是下面這張圖,這是一尊

現藏於南京博物館的天王俑。大家猛的一看,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尷尬的地方。下面我就詳細的來說一說,這件文物尷尬在哪裡?

1. 尷尬的出土環境。

這裡的環境不是指文物出土時敦煌老爺廟周圍的環境,而是指這件文物出土時的時間背景,以及大的歷史環境。這件文物出土於1944年7月6日,敦煌老爺廟1號唐墓。時任西北考察團團長的夏鼐全面負責挖掘工作。而與此同時夏鼐先生的老家浙江省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踐踏。在挖掘工作之餘,夏鼐先生非常擔憂家鄉的情況以及家人的安危。一邊是國恨家仇,一邊是文物挖掘工作。使他不得不處在比較尷尬的兩難境地。

2. 尷尬的人員配備。

現在先生所在的西北考察團,名義上稱之為考察團,但真正具有考古知識和技術的只有包括團長在內的三個人,人手明顯不夠。尤其是在遇到較大的墓葬的時候。所以挖掘敦煌老爺廟唐朝的墓以及周圍相關的一些墓的時候。不得不由團長或者團裡的向先生出面向民國政府方面協調,徵調民夫配合。而這些所謂的徵調來的民夫,不但沒有任何的考古知識,而且對於挖掘工作並不是十分積極的配合。名義上是徵調了10來個人,可經常能按時前來的就四五個人。導致正常的工作安排常常因為人手不足而被打亂。更嚴重的問題是,一代墓中出土金銀器等貴重物品時,經常就會有民夫偷偷藏匿據為己有,使考察團防不勝防。天王俑出土期間,更有甚者趁夜色往天王俑所在的老爺廟1號唐墓中丟棄磚塊,導致多件陶器被毀。

3. 尷尬的挖掘現場。

說起挖掘現場,大家肯定更多的是從紀錄片或者新聞中看到的現在的考古挖掘現場的那種樣子。但你知道,1944年的時候,考古挖掘現場是什麼樣嗎?說是考古發掘的現場,但是更多的給人感覺像是考古發掘表演現場。我說這話並不是要貶低當時的考古工作者。而是在當時的考古工作現場,你時不時的就會遇到一些當地的名流啊,軍隊的政要啊,前來參觀的情況。那麼作為考察團的團長,客人來了,你不可能不接待,不陪同吧?於是就陪著客人在考古現場轉一轉、看一看,像是在視察工作一樣。你以為單單是這樣就完了嗎?要是趕上當時當地的廟會啊,或者一些重大節日,途經考古現場的人民群眾能將考古工作者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起來。不知道的還以為幹什麼呢。

4. 尷尬的運輸情況。

文物出土之後就面臨著被運輸,被放到更安全的地方妥善保管的問題。那麼當時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需要將出土的文物妥善包裹好,再用牛車運往酒泉。而至於想將文物運送到重慶,或者南京等地,就非常的困難。因為當時的運輸費用十分昂貴。雖然他們是西北考察團,但也是正式的考古單位。可他們運輸東西依舊需要自己出運費。當時戰局緊張,國民政府下撥給西北考察團的經費,本來就特別少。維持一個正常的考察團開銷都勉勉強強。更別提高昂的運費了。最後迫於無奈,還是考察團中的向先生,遊走於政府及運輸部門之間,多方活動,才爭取到了200公斤的免費運輸資格。

管中窺豹,由此可見當時文物考古之尷尬狀況。亦可見,出土文物令考古工作者之尷尬。


詩詞巨好玩


中國有哪些令專家學者感到尷尬的文物?(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2009年,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的大雲山一座漢代墓被盜,本來就是一件普通的盜墓案件,但是4個盜墓賊因為缺氧死在了墓葬內而顯得不太普通,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考古隊很快進駐,進行搶救性發掘,結果發現這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西漢大墓規格極高。

通過發掘發現,這座大墓在東漢和唐宋時期多次被盜,盜墓賊盜走部分財寶後防火焚燒棺木,不過幸運的是,黃腸題湊內被洗劫後,金縷玉衣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外面的很多陪葬品也都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

這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呢?根據出土的名章上“江都”二字,專家通過研究確定,這座墓的主人是西漢江都王劉非。

劉非何許人也?

劉非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兄弟,他比劉徹大12歲,公元前155年封為汝南王,第二年封為江都王。

劉非的能力從小就顯露出來了,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諸侯王起兵叛亂,歷史上稱“七國之亂”,當時年僅15歲的劉非就上書漢景帝請求出徵平叛,漢景帝賜給他將軍印章,讓他率軍攻打吳國,劉非在戰場上表現的勇敢而又多謀,最終將吳國叛軍一舉殲滅,立下赫赫戰功,漢景帝非常高興,封他為江都王,治理原來的吳國。

最終比他小12歲的弟弟劉徹當上了皇帝,劉非有點不服氣,《漢書》說他“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傑,驕奢甚”,多次向漢武帝上書請求帶兵出征匈奴,都被漢武帝拒絕,並把大儒董仲舒派給他,一則是監視,二則是輔佐。

劉非對董仲舒極為敬重,接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一戰成名再也沒有機會上戰場的劉非一改過去的狂妄驕奢、不軌圖謀,潛心治理屬國,並且盡忠職守,忠君效祖,最終得以善終,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十二月病故,終年41歲,但是他的兒子劉建卻不成器,為所欲為,牽扯到淮南王劉安的謀反案中,最終自縊身亡,屬國被收回。

劉非墓出土文物震驚考古界

由於劉非的封地在現在的江浙滬一帶,屬於魚米之鄉,而當時的西漢正值最強盛時期,所以劉非墓中埋葬了大量陪葬品,很多文物讓考古人員聞所未聞,件件精美考究,編鐘(一套19件)、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都不稀奇,下面這幾樣東西絕對少有。

這件寶物,內部用四個隔板和一個圓筒將一個鼎分成五個獨立的區域,每個區域可以煮不同的東西,這是迄今為止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漢分格銅鼎,我們現代人叫九宮格火鍋。

下面這個鳥型汲酒器很有意思,通體鎏金,底部是一個罐形容器,使用時,提起鳥柄,放到酒缸裡,酒就便會從罐底的圓孔灌入容器內,取完酒,按住鳥背上的穿孔,利用真空原理,容器裡的酒就不會灑出,提起鳥柄就可以倒酒了,巧奪天工,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分酒器。

還有一些非常精美的寶物。

最神奇、最實用,讓專家都尷尬的文物是下面這一個,他的功能,我們只能猜測了!

在一個男人的古墓裡出土這個東西,確實讓人匪夷所思,看看專家怎麼說。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李澤斌副所長指出,這個東西叫做銅祖,是一種性文物,看他欲言又止、滿臉尷尬的表情,我們可以看出專家內心多麼崩潰,差點憋出內傷,真是難為他了,我們還是慢慢意會吧!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中國有一件讓專家文者很尷價的文物,為它的名字爭個不停,為它的時代鬧不休,為它的主人也吵個不停,誰也不服誰,誰也不懂誰,這件文物名字叫——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藏於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這匹造型優美的馬得以發現得感謝武威縣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時發現了這座雷臺漢墓,當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車送到了武威文廟大殿保護,沒讓文物流失掉。後者慧眼識珠,根據造型、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斷定這件文物不凡,讓送到北京去展覽,從此一鳴驚人。

馬踏飛燕,讓我第一眼看到想起的是趙飛燕,體態輕盈,掌上可跳舞。兩者恰好都在漢朝,而且馬踏飛燕表現的也是一種風馳電摯、御空而行的飛舞輕盈之美,再現了“揚鞭只共鳥爭飛”的真實場景。我有時惡意的在想,是不是東漢對趙飛燕有所不滿,所以造了個馬踏飛燕警誡世人紅顏禍水,傷身傷腎還亡國!

馬踏飛燕,高度寫實,身軀均勻,造型精準,一蹄踏燕,三蹄騰空,把力學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神奇的是以一隻燕子為底座,支撐起壯實的馬重量,這個平衡可知當時的建造和設計工藝有多精湛和巧妙。鳥形底座,在藝術上也是一種創新,這在同時代的壁畫、雕塑都沒發現類似的作品。有人說馬昂首而嘶吼,可我怎麼覺得它是在笑?笑踏在燕子身上,還是笑我們後人為個名字也能吵幾十年?

馬踏飛燕,動感強烈,三足騰空,其足下僅以一鳥形底座加以固定,既解決了平衡的問題,又符合平力學原理,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之間問題,和諧而又充滿美感地解決掉了。這才是馬踏飛燕最高超的地方。

豬怕出名人怕壯,馬踏飛燕就起了爭議,用現在的話就是火了。有人論證是龍雀、老鷹、鳥鴉、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此有人開始命名“馬踏龍雀”、“馬踏飛隼”、“天馬逮烏”,也不咋的,還不如馬踏飛燕,這讓我想起趙飛燕呢。

至於馬身也有爭議,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所以一說是“天馬”。杜甫中的“夜騎天駟超天河”,成為第二種說法“神馬”即“天駟”,奔行極快。三說“紫燕騮”,紫紅身黑尾,奔如飛燕。因為此馬姿式是明顯的“對側步”,是唐太宗養的六駿之一馬種的特徵,所以又認為是“特勒驃”。

這時麻煩就來了,馬的來歷誰也說不過誰,馬踏的什麼鳥大家也都不服輸,各叫各的。連每個地方報導這件文物,也採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這名字就一直沒有官方統一的名稱,最後為了避免糾紛,叫銅奔馬,可這還是不準確的。

後來對文物的年代也起了爭議,反正也是吵個不休。

對於這件造型優美,力學美學完美統一的文物,的確令學者專家很尷尬,連個名字都五花八門。不過爭議雖多,但歷史價值每個人還是認同的,都是我國的傳世之寶,應該好好保護下去,讓一代代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對藝術的追求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