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開始接觸第二語言,效果最好?

用戶69288316


提問者,您好。我是林老師,是一位有著十年少兒英語教學經驗的持證高級教師和斯洛伐克共和國駐華大使翻譯。

#什麼時候開始英語啟蒙#

據科學研究表明,在人類的大腦中,有一塊區域叫“布羅卡”,負責的是語言的學習。很多數據表明,嬰幼兒時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間,原因就在於,4-12 歲 是“布羅卡”區域的靈敏期。在這個時期存儲的語言,會被大腦認為是“母語”,也就是說在此時期學習英語對於嬰幼兒來說可以更好的接受掌握引用。而到了 12 歲之後,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此時再學語言,運用的時候就不會在靈敏期學習到的語言那麼自如靈活了。所以,若要將英語培養成孩子的“第二母語”,就要抓住“布羅卡”區域的黃金時期,做好啟蒙工作。四歲的小朋友,可以通過“多聽“熟悉英語這門語言。


學習英語的初始時期被稱為沉默期。因為這一階段大多數的孩子暫時還不會使用英語進行表達。這一時期的持續時長有可能是6小時,也可能是6個月, 取決於孩子置身語言環境的程度。沉默期階段的特點是:孩子在開始接觸了英語之後,能夠聽懂簡單的英語表達,比孩子自己能夠使用英語表達的要多。同樣的現象,觀察一個2歲左右的寶寶就能明白。這個時期的寶寶,你能夠使用中文與ta正常溝通說話,而ta能夠聽懂你所說的。但是ta不一定能夠講你說的話完整地複述出來。對於語言的理解是運用語言表達的前提。事實證明,我們能夠理解的語言信息比我們能夠表達的要多。因此,在學習英語的初始時期,要讓孩子儘可能多的置身於英語環境當中。這意味著要大量的“聽”的輸入。為“說”的輸出做準備。


我們家的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聽Follow Me的教材,就是他一邊玩的時候,我一邊給他播放,當背景音樂來聽。就是大家說的“磨耳朵”啟蒙。因為英語啟蒙教材的內容,一課當中,重點的詞彙和簡單的口語表達,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循環進行了,有對話,誦讀,歌曲,遊戲等等,聽著聽著,孩子就開始自己跟著動畫片的卡通人物說一些簡單的單詞。4歲正式開始英語啟蒙的時候,我對比其他沒有進行過“磨耳朵”的孩子,我家孩子對於英語語音的聽(是否能區分不同單詞的發音)和模仿發音(是否能將聽到的單詞正確發音)是有明顯的優勢的。任何語言的學習,都是從“聽得準確”入手的,聽得準,才能說得準;聽得準,出現錯誤了,才有可能糾正。孩子的鋼琴老師也跟我反映,孩子對於“音”很敏感。現在已經完成了鋼琴十級的考核以及演奏級。


孩子到了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給他一段標準學校課本的英語對話,把生詞跟他快速說一說(已經教給他自然拼讀法,大多數的詞彙他能夠自己拼讀出來),自己大聲朗讀3遍,我會讓他合上課本,跟他使用剛剛讀過的內容進行對話。我會讓他給我計時,我只看1分鐘(以後的挑戰,都只用他一半的時間記憶),然後一起挑戰。因為耳朵-大腦-嘴,經過從小的配合磨練,孩子能夠很快的記住自己讀過的內容。學習的自信,由此就培養起來。自信心,是我認為一個人最厲害的學習武器。


#學齡前兒童學習效果最大化的建議#

跟朋友聊天,,她說她兒子最近在看《小豬佩奇》動畫片,本來是想讓孩子學點英語的,結果他先學會了豬叫。(咖啡差點兒笑噴出來)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個國外網友視頻,小孩子的第一次開口,叫的不是“爸爸”或者“媽媽”而是Google。這兩件事情結合來看,說明了語言的啟蒙階段,打開孩子耳朵的內容和方法都是很關鍵的(也就是說輸入的知識以及輸入知識的方法是很關鍵的)。

(一)英語啟蒙階段,原版動畫片是最合適的啟蒙教材

並不是所有的英文動畫片都適合用於英語啟蒙的。有些動畫片語速快,人物的英語夾雜著各種口音,使用很多俚語和俗語,場景太豐富,故事情節太曲折複雜,結果孩子就只是盯著字幕看或者只是看圖畫湊熱鬧。看完之後,開心笑完之後,什麼都沒有留下。而來自英國的《小豬佩奇》就是這樣一部非常適合孩子們英語啟蒙的日常生活題材的動畫片:

1.發音清晰,語速較慢,關鍵詞和句式不斷重複出現。重複度高利於記憶;

2.地道的英式發音和口語表達,給孩子提供一個正宗地道的語言環境;

3.內容情景是日常生活的場景,是孩子們熟悉的環境,孩子們很容易明白故事情節和掌握使用英語的語境;

4.場景對話日常簡單,家長和孩子們學習後, 馬上可以運用於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

5.內容簡單,劇情溫馨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6.單集短小,時長只有大約5分鐘,不用擔心孩子視覺疲勞或者坐不住;

7.啟蒙孩子的人生觀。有人這樣評價這部動畫片:Peppa Pig提供了一種最讓人認同的家庭生活。讓孩子們知道幸福的家庭大概是什麼樣子的,提高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二)英語啟蒙階段,精聽(看)和泛聽(看)相結合是最合適的啟蒙方法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時候,會給孩子買英語繪本或者動畫教材,如果沒有正確的啟蒙方法,結果很可能就是孩子看繪本就只是看圖,看動畫片就只看會動的圖片而已。而有另外一部分家長將繪本或者動畫片完全當作學習教材來使用,要求孩子背單詞背句子等等,學習的過程變得枯燥無趣。我認為最適合的啟蒙方式是:精聽(看)和泛聽(看)相結合。通過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的方式,既學習了知識,又維持了趣味性,孩子就能持續地學習進步。下面我以Peppa Pig第一集Muddy Puddles為例,解釋精聽和泛聽。

1.精聽。我選取了片頭的部分作為精看/精聽材料,以“如何使用英語向別人介紹自己和介紹別人”為主題,讓孩子們先觀看與主題相關的片段,讓孩子們的注意力先引導到主題上來(認知心理學方法),然後進行簡單的講解(詞彙和句型),和大量的動態練習幫助孩子們記憶。這樣就完成了有效輸入。

2.泛聽。泛聽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適應英語的語音和語調,整體培養語感,和接觸更廣泛的題材。第一集的精聽通過以上的主題練習已經完成,其他的部分,通過畫面的配合,孩子們就能夠理解故事的情節,用作泛聽材料,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知識接受。


以上是我給出的學習建議,希望對您育兒有所幫助!

祝福孩子學有所成!

林老師


英語老師Lyn


根據家庭條件、語言環境的不同,學習第二語言的時機也不相同。

最理想的狀態,是把第二語言跟母語同時學習,也就是在寶寶不會說話時(語言關鍵期)就塑造兩種語言環境。很多雙語國家和地區的孩子都是這樣的,他們被稱為雙語者bilingualist,比如瑞士雙語區、加拿大魁北克等等。但是這樣做有一個要求,就是有極其優秀的語言條件,至少父母得是外語流利人士,人為的在家中塑造外語語言環境。

次一等的話,第二語言可以在三歲左右開始學習。這個時間段孩子的母語體系初步成型,外語可以依託於母語進行學習。這時候需要一邊進行英語學習,一邊通過動畫、繪本、故事等等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英語輸入,如果條件充分,孩子有機會成為外語的半母語者semi native speaker。

有條件的話,外語學習儘量在學齡前進行,一般不晚於6歲為好。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語言習得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所以外語學習還是越早越好。

希望對您有幫助。


未來學習


家長你好,下面的回答希望可以給你解惑。

如今,家長都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其中就包括英語。雖說社會很多人呼籲在高考中降低英語的比重,可是具體到每個家長,可不敢放鬆,畢竟孩子大了後很多事情都要用到英語。


我也是一名孩子的家長,因為我本身從事英語教學的,所以我的孩子沒有送過英語班。全部是自己在家。我的孩子3歲開始聽英文歌,聽的時候,我會給他解釋一些出現的詞彙,跟他一起學唱這些歌曲,其他的都沒做。


半年後,給她接觸字母方面的知識,看從油管上下載的國外兒童英語教學視頻,也是陪他看,穿插講解一些詞彙。

四歲左右,開始買自然拼讀教材,教他。日常開始跟他用書裡和之前學過的詞彙交流,開始接觸句型。

目前他上小學一年級了,他說自己的英語課上最自信。

學英語不會影響母語學習的,因為我們有母語環境。

希望可以給你參考。


英語割一刀


目前學術界對於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仍有著巨大的爭議。較為保守且被大多數人採用的策略是在孩子對第一語言有著較為熟練的掌控後(青春期結束之前)才開始第二門外語的學習。


出生後的最初幾年是人們學習第一語言的黃金期。“野生小孩”因生活環境中缺少語言這一要素會幾乎無法獲得完整語言能力,儘管這些“野生小孩”也能學會不少單詞,但他們卻終身無法達到像一般人那樣的正常語法水平。這就是為什麼說這出生後的頭幾年是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的關鍵期的原因了,在這個階段的學習語言會動用到相同的布洛卡區

威爾尼克區來實行加工,但在青春期之後,人們學習第二語言時就只會有布洛卡區參與進加工的環節。


布洛卡區位於大腦額葉下部,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句法加工,語法學習,句子結構安排有著重要的意義。布洛卡區受損的人會出現一種叫做“表達失語症”(“布洛卡失語症”)的症狀,如無法生成流利的符合句法的句子;威爾尼克區則位於大腦中上顳葉,參與的是語言的理解。威爾尼克中樞受損,人們則會喪失理解書面語言、口頭語言的能力,出現“知覺失語症”(“威爾尼克失語症”)。這類語言區域由名為“弓狀束的神經纖維”直接連接,組成大腦的語言中心,並主要分佈在我們大腦的左半球。


酷炫腦科學


作為一個一歲左右孩子的媽媽,我是這樣為我家寶寶規劃的,我等他學會說話之後,大概也就是在一歲多,在給他學第二人語言。



不到兩歲的時候,主要是給他聽英文兒歌,看英文繪本,讓他先從“磨耳朵”開始,對於小孩子,你直接教他也不好教,先讓他適應這個語言環境,等他適應了這個過程,再給他增加難度,這樣比較好,我就是這樣給我家寶寶規劃的。

歡迎發表不同的想法,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我。


媽媽大事記


幼兒的第二語言學習是可以和第一語言的學習同步進行的。

幼兒階段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敏感期,幼兒的語言學習能力甚至超過了語言學博士。如果家中父親說中文,母親說英文,孩子的保姆說法文,那麼孩子可以很輕鬆的掌握這三種語言,平時可以用三種語言流利的交流。



我們的語言學習絕大部分方式都是錯誤的,都是生硬的把它當成了知識來學習,而恰恰它是一種應用和表達能力。通過家庭環境的影響和應用,幼兒就可以很輕鬆的掌握第二,甚至第三第四種語言。如果變成生硬的學習後,會變得非常的艱難,也不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

所以幼兒第二、第三語言的學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才是關鍵因素。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目前市場上英語的早期教育機構非常多。打著贏在起跑線,從娃娃抓起的口號來吸引各位寶媽媽。我跑過一些機構,最小的孩子滿18個月就可以開始上了。

那究竟孩子幾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最合適呢?

暖暖記得,自己家的寶寶是24個月才開始母語的爆發,所以第二語言最好等到母語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

不學習英語不代表不需要進行英語啟蒙,平時在家,可以給寶寶選擇一些歡快的英文兒歌,或者是英文版的動畫片給孩子磨磨耳朵。

切記,家長不要自己在家進行英語教學,我諮詢過專業英語老師,錯誤的發音更難糾正。平時只需要多給孩子輸入就可。

英語是一門語言,一定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來進行的。


暖暖媽媽育兒說


如孩子所在幼兒園開有英語課(一週兩節的真外教更好)的話再加上平時家長多帶著看聽原版動畫片或繪本,就不必要早去英語輔導機構。因為都是培養語感,這樣還省錢,這年齡去英語培訓機構上也就是這些,學的東西在後續學習中一個月就能趕上。(大牛娃除外啊)

正常情況孩子到幼小銜接時再報班(自然拼讀開始,然後選擇新概念系或劍橋系學習,切記音標必須學!)。


養了一個娃


我認為大概三四歲最好,當然也取決於孩子的狀態。

在一家英語培訓學校上班時,發現3歲以下的孩子學習效果很差。主要原因是還沒有上幼兒園,對課堂沒有概念,導致上課必須有父母陪同,一旦離開就大哭大鬧。而且根本坐不住,四十分鐘的課程對他們極其困難。這樣的狀態學習英語,不僅老師很累,孩子也委屈,最重要的沒有效果,錢也白花了。

很明顯的是,通常上幼兒園半年以上的孩子上課效果極好。首先能脫離父母了,自己就乖乖進教室上課了,其次積極性也很高,能夠全程跟著老師的節奏,走神的情況很少,即使走神了經過老師的提醒也能很快糾正。這樣的孩子老師也愛,父母也輕鬆,孩子也學得開心。

具體就根據您孩子的情況而定吧,首先是興趣,孩子喜歡才能愛學,從興趣出發,慢慢進步,家長也可以自行輔導,放些經典的動畫片、歌曲,效果不亞於小小年紀去上補習班。

我認為如果無法離開浸泡式的母語環境,學外語不會影響到孩子已經掌握的母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