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賜給弘曆一塊白水煮成的肥肉吃,後者吃完後為何被立為太子?

文史磚家


歡飲打開歷史寶藏。


乾隆小皇帝吃白水煮豬肉的事情,並非傳言,歷史上真有這個事。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就是說在雍正剛繼位的第一年正月,雍正作為大清國的皇帝,第一次祭祀了天地祖宗神靈,然後這個44歲的老皇帝,就將13歲的小皇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叫到養心殿,讓小傢伙吃一塊這種白水煮的豬肉。

這種白水豬肉,叫“胙”zuò,《說文解字》有言:胙,祭福肉也。

到今天,農村過年祭祀神位,還要用這種刀頭肉(殺豬的第一刀,也就是脖子附近的肉,用水煮一下,大概四分熟)

由此可知,這種肉必定不是很好吃,清代的大臣,也會被賞賜吃這種夾生的白水煮肉,並且是不能放鹽和佐料的,如果被發現這種小作弊,是要受懲罰的。

但是十三歲的小弘曆,就吃完了這個肉。讓雍正大為滿意。

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後文一句話: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

這就厲害了!雍正居然在當皇帝的第一年,就定下了讓乾隆作為繼承者!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大行皇帝康熙去世之前的情景了,九龍奪嫡,兄弟反目,皇室不安,人心惴惴。

雍正皇帝之所以這樣早的定下繼承人。原因有二:

第一,雍正能當上皇帝,一定程度上也是沾了兒子弘曆的光。晚年的康熙皇帝,十分喜愛弘曆,愛屋及烏,將皇位傳給了老四。

第二,雍正皇帝對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之事深感畏懼,於是早定接班人,以免後患。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其實,這並不是一塊簡單的白水煮肥肉,這是用來祭祀天地和祖宗神靈的祭肉。皇家祭祀祭品完事後,需密封保存,上蠟封印,然後送給皇上,皇上象徵上的每樣吃上一口,象徵皇上對天地、先祖的敬畏和絕對的權威。其實,祭品確實難吃,但別人除了皇上賞賜,是絕對不能動的。皇上有時也會賞賜給族人和大臣,那可是極大的榮光。雍正帝賜給弘曆祭肉,在巜清實錄》中確實有記載,但也並不能說弘立是因吃肉後被立太子的。只是說明雍正偏愛弘立,早己認定他為太子了。

弘立幼時就聰慧過人,深得康熙爺厚愛,直接被接入宮裡教育成長,時常與康熙帝在一起,爺孫倆感情至深,康熙早就有意培養他作為未來的儲君了,在那麼多王子殘酷競爭中,雍正能當上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還佔了弘曆的光呢!


車工00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上面這句話是出自《高宗實錄》,這裡的高宗就是指的愛新覺羅弘曆。相對於雍正的九子奪嫡來說,乾隆的皇位來得就比較輕鬆一點。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是說雍正讓乾隆吃了一塊生肉,然後就把皇位指定給了他,那一年乾隆才剛剛十歲。

據說在雍正初年,他剛剛登基之後,就確定了以後傳位弘曆的想法。並把這份傳位詔書,藏在了養心殿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後。其實這不是簡單的一塊肉,而是清朝皇室的傳統,正規的說法是“承福受胙”。這裡的胙指代的就是胙肉,是清朝用來祭祀的肉塊。

這種肉的做法很簡單,只需要放在鍋裡用白水煮爛。裡面不可以放任何的調料,而且也會有很多的肥肉。現在很多人在做飯之前,會用熱水把肥肉卯一遍,清朝時期把這種肉稱作是胙肉。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肉都比較難以下嚥。

但是清朝一直把這種作為傳統,甚至認為吃這種肉的人有福氣。這種做肉的方法起源於努爾哈赤時期,後世也就一直傳承了下來。意思是為了憶苦思甜,讓後人體會到努爾哈赤打江山的艱辛,也不失為一種教育手段。

有關於這一傳統,在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當中播出過。乾隆皇帝對製作胙肉的怡親王嚴懲,可見乾隆對他的重視程度。因為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曾經被雍正試探過一次。雖然乾隆並不是長子,但是卻是為數不多里面相對較好的。

當時雍正只是將他作為考察對象,看看他是否擁有當皇帝的潛質。所以雍正按照曾經的祖訓,賞給了乾隆一塊胙肉。當時乾隆才剛剛十歲左右,正是嬌生慣養的年齡。但是他看到這塊吃肉之後,二話沒說直接嚥了下去。因此雍正從這件事當中,認為乾隆吃得了苦沒有被慣壞。


而且有關於“承福受胙”的傳統,一般情況下都要在坤寧宮舉行。在明朝的時候,坤寧宮一直都是皇后的住所。清朝入關之後才將它改建,變成了清朝祭祀的地點。因為根據滿人的傳統,他們更加偏向於祭於寢。

因此在坤寧宮被改建成功之後,這裡每天都要宰上兩頭活豬,遇上盛大的節日,還要增加祭祀的數量和種類。由於這種情況,坤寧宮很難住得下去人。除了滿清剛入關的時候,皇后還會經常住在這裡。從此之後也就只有剛剛結婚的時候,皇帝與皇后才會搬到這裡小住幾天。


史之策


之前我在看《延禧攻略》的時候,有一個片段讓我很是難忘。

祭祀大典的時候,王公貴族都要分食祚肉。魏瓔珞想要陷害傅恆,給了他鹽,但是他沒有用。

那麼,什麼是胙肉呢。

宋代的陸游在 《入蜀記》卷五里面寫道。:"招頭蓋三老之長,顧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眾人。"

胙肉,指的是祭祀時供神的肉。

我國固然一直很重視祖宗,在古代的時候啊,掃墓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每次到應該掃墓的時候,全族的男丁一齊出動來到祖墳祭祀,他們打掃墓地四周的雜草亂石,用紅漆重新描寫墓碑的文字,然後用豬肉等供品拜祀先人。

在拜祭祖先之前,大家都會在某人家裡集合,各家都會交納一定的錢買豬肉。等拜祭結束,再把這些豬肉分發給各家,這個儀式呢古稱"分胙"。

這就是胙肉的由來。

當然,為什麼我這麼肯定他是胙肉呢,原因也很簡單。

帝王之家,怎麼會弄一塊白水煮的肥肉,不加任何作料。然後還當很珍貴的東西賞賜給兒子。沒道理嘛。

由此可見,這塊肉應該是胙肉。

而帝王賞賜給某個兒子祭祀祖宗用的胙肉,這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孤舟絃歌


自周朝開始,中國曆朝歷代的皇位繼承大都秉承著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根據《春秋公羊傳》的表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種以嫡長子優先、公開立儲為特點的制度,確實能有效地將皇子之外的人排除在繼承範圍之內,從而杜絕來自其他血緣關係的競爭。

然而,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皇子之間的競爭也是越演越烈,在至高無上的皇位面前,昔日的手足之情已然被對皇位的佔有慾死死壓制,因爭奪皇位而大義滅親的事件在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

經歷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直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的橫空出世,才打破了長此以往的嫡長子繼承製,為單調的皇位繼承製增添了其他形式。

同以往的朝代相比,清朝皇位繼承製度所具有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皇位繼承形態的複雜性、多樣性,且隨時代發展不斷變化,曾先後出現汗位推選制、嫡長子皇位繼承製、秘密建儲制、懿旨確立嗣君為主的4種模式。

而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弘曆(乾隆皇帝)繼位就屬於其中之一,至於雍正帝為何要採取"吃白水煮肉"的形式以及背後所體現的皇位繼承製,筆者將為各位細細道來。

可能在看到標題時就有讀者產生疑惑,這隨處可見的白水豬肉,它怎麼就會儀式感濃厚呢?

答案不盡其然,這種白水煮肉並非是市井小民的日常下酒菜,而是一種用於祭祀供神的豬肉。

有史書記載:古代之時,人們在祭祀先祖時,會拿一塊用清水煮熟的豬肉來拜神。祭祀結束後,便將這塊豬肉分而食之。這就是所稱的"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又叫"分胙"。南宋詩人在《家居》一詩中寫道:"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饋漿煩郡府,分胙媿鄉鄰。"說的便是這種情況。可見,"分胙"的歷史其實由來已久,並非是滿族人的原創。

清軍入關之前,他們的祖先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有著屬於自己的傳統祭祖儀式。然而在與漢人長期的交往中,這種外族習俗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因此他們也養成了祭祖拜神時殺豬煮肉的習慣。

入關之後,滿族統治者也不忘故鄉的習俗帶到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來。每到重大節日,朝廷就會在坤寧宮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其中的一個環節就是現場殺掉幾頭肥豬,放入大鐵鍋內用白水煮熟,拿來敬神。祭祀儀式結束,敬神用的豬肉並不會被長久擱置或直接扔掉,而是由在場的皇帝、王公大臣以及宮廷侍衛等一起食用,表示大家分享神靈的賜福。

清朝史學家昭槤《嘯亭續錄·貴臣之訓》:"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就是對這個儀式感濃厚的場景的記載。

作為眾皇子之一的弘曆能分到肉確實很榮幸,應該趁熱趕緊吃下沾沾福氣。可事實上分到胙肉的幸運兒對於吃肉卻是十分抗拒的,畢竟這肉的口感確實不敢恭維。

這胙肉是用一鍋白水煮的,且大部分是肥肉。而且,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和緬懷,胙肉的烹製是不添加任何調料的,就連最常用的食鹽也位列禁品之中。因此對於吃慣了山珍海味的滿清貴族而言,吃上一口這樣油膩葷腥,難以下嚥的胙肉實屬是對腸胃的折磨,似有憶苦思甜之意。

可對乾隆皇帝而言,父皇賞賜的這份胙肉卻有特殊的含義: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多年以後,已經當了皇帝的弘曆回想起這件事情,明白了父皇的心意。正是從那一刻開始,弘曆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肯定,即"承福受胙"。最終,雍正皇帝默默將弘曆確定為皇位繼承人。

當然,說僅憑一塊難以下嚥的胙肉來作為挑選皇位繼承人的方式,確實是戲說歷史,有些貶低了雍正帝的眼光,承福受胙說到底也只是一種流於形式的繼承儀式罷了,弘曆能夠繼承皇位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文章開篇我們已經提起過嫡長子繼承製的弊端。如何避免皇子相殘,怎樣立儲傳位,都是令皇帝深感傷腦筋的一件事情,即使像父輩康熙這樣英明的皇帝,也曾被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弄得心力交瘁。

雍正認為若是不提前定繼承人,很容易引發許多爭端,造成國家動盪。若是定下繼承人,繼位者早早吃下定心丸,又容易變得驕奢放縱,秘密立儲才是一個完全之策。

於是,雍正帝即位後,吸取了歷代圍繞預立太子發生的皇子、后妃之間為爭儲位明爭暗鬥、傾軋不休、骨肉相殘、造成混亂的教訓,以及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從此,內廷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儲,直到自己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體方法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

縱觀雍正皇帝的一生,也可謂是多子多福,然而在他還沒來得及享受十個兒子的孝心之前,大部分就已夭折。

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後,只有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在身邊,因此看似困難重重的皇位爭奪也就變成了三分之一的宿命論題。

三子弘時年少輕狂,倚仗威勢,傲慢任性,肆意妄為,很快被抹殺。

據《漢文諭旨彙編》記載: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總理事務王大臣奉 (乾隆)上諭: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雍正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五子弘晝呢,本身就表現地瘋瘋癲癲,隻身一人上演了皇室的悲劇。只是因為管了點不該管的小閒事,就用三尺白綾結束了另類王爺荒唐的人生,死在了自己所不願意的看到的結局之上。

相比之下,弘曆則顯得優勢十足,且不說受到父皇雍正的重視,光是爺爺康熙的特殊關照就足夠讓他擁有超越另外兩位繼承人的優勢。

據乾隆皇帝在晚年期間的本人回憶,爺爺康熙在沒有政務的時候,會和他一起背誦古書,有軍國大事的時候,就帶著他一起處理公務……不得不說乾隆的皇帝之位確實是受康熙的影響。

而真正彰顯乾隆帝人格魅力的則是《雍正遺詔》,其中也是對他順利繼承皇位的原因有著詳細的記載: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

歷來現實


首先,就弘曆皇帝的登基來說,並沒有那麼的簡單,因為一個皇帝的兒子,從皇子慢慢長成為皇太子再到儲君,是需要經過多種程度的鍛鍊,以及磨練的。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只是吃下了雍正賞賜的一塊水煮白肉,就是他繼承王位的原因。

白水煮肉

據說,這種白水豬肉非常的難吃,因為這種肉是一種祭祀用肉,而且可能是出於某種迷信和規矩,所以在製作這塊肉的時候,只是用清水煮熟,不加任何的調味料便撈上來,放在供奉祖先的桌子上。在祭祀完祖先後,皇帝通常會將這些肉分發給在場的大臣,這樣的做法其實和現代的一種習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習俗便是將供奉給“先人”的供物(例如核桃酥、小餅乾等吃食),在祭奠完畢後,再將它發放給自己的孩童,以此來取得平安和好彩頭。

就規矩來說,皇帝也是需要將那塊肉吃掉的,可能因為皇帝深知這樣的肉不好吃,所以才會以“賜福”為名,將這些白水煮肉分給重臣,一方面使得自己免遭這樣的“痛苦”,而另一方面也讓大臣們知道皇帝的無私。其實,能夠吃得上這樣肉食的大臣,大都是品級較高的人,如果說是皇帝的心腹是一點都不過分的;雖然是皇帝的賞賜,但是這些大臣們卻叫苦不迭,原因便是這樣的肉實在是太難吃了。

這種肉只是放在清水煮熟,不加入其他的調味料,所以吃起來會很不好吃,很多大臣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他們便在“吃肉”的時候,將一些特製的調味包放在自己的袖中,在皇帝賞賜該肉類的時候,便偷偷的抹在肉上,然後吃下。

在電視劇上,一些大臣在受到了乾隆如此“殊榮”的賞賜後(電視劇中是皇帝讓他們帶回家吃),他們可一點都不煩惱,這是因為紀曉嵐特別愛吃,於是在每次皇帝賞賜的時候,他們便將這些“白水煮肉”放在紀曉嵐的轎子中。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這樣的肉食究竟是有多難吃了。

為什麼只是吃了一塊肉,雍正便覺得乾隆可以做皇帝?

其實乾隆當上皇帝,可不僅僅是因為吃下了一塊無味道的肉,而是因為他後期的努力,以及才學。之所以民間會流傳這樣的傳言,這是因為白水煮肉在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是對列祖列宗的尊敬。雖然味道難吃,但雍正皇帝就曾經將此作為一大考驗來試探乾隆。據說當時的乾隆帝不過十歲,為了測試這個皇子有沒有被富貴的生活所“慣壞”,於是乾隆便將祭祀後的白水煮肉賜給了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當時年齡幼小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便吃了下去,並且沒有嘔吐的不當之舉。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使得乾隆皇帝對這位皇子大加讚賞,認為他沒有被富貴的生活所“慣壞”,認為他的性格是堅毅的;最後,弘曆順利的成長為了乾隆皇帝,繼承了祖宗的衣缽。


木劍溫不勝


雍正繼位之後,一共有十個兒子,但是這十個兒子中,要麼早夭,要麼還沒長大,能被選為繼承人的其實只有三個皇子,分別是弘時,弘曆和弘晝。有傳說在雍正繼位後的第三年,他帶領著文武百官在天壇祭祖,當時所有的皇子,大臣都參加了,祭祀完之後,雍正就賞給弘曆一塊肥肉,這塊肉是祭祀用的,叫做胙肉,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就是用白水煮了一下,沒放任何的調料,所以口感非常不好,一般人是不願意吃這種肉的,關鍵是它還難以下嚥。當時的弘曆只有十歲,人們都以為他平時嬌生慣養,肯定吃不下去,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就吃了進去,吃完還非常鎮定的離開了。



這塊白煮肉雖然讓人難以下嚥,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的,這塊肉是祭祖祭神用的肉,有了祖先和神靈的保佑和賜福,這便是一塊有福的肉。

而這塊白煮肉還叫胙肉,在古代胙通阼,皇帝登基叫踐阼,雍正把白煮肉賞給弘曆,這也代表著有意立他為皇儲。


沒過幾個月,雍正便悄悄立下皇儲,並把立儲的密旨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三個月後,雍正命弘曆代替自己去參加康熙的忌辰,這也代表了未來皇位的人選已定。


獨秀文苑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康熙的時候,雍正爭奪皇儲的時候,明顯沒有老八受歡迎,他採取了不爭即是爭的態度,但是他還是無法確保勝利,最後能成功上位,還要靠一個人。

這個人也不是別人,正是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

康熙當時對雍正很看重,雍正也非常給力,他和老十三幫雍正幹了很多的實事。但是這些還不足以讓康熙選雍正做接班人。

在康熙猶豫的時候,弘曆的出現讓康熙皇帝非常喜歡,康熙出巡也要帶著弘曆,而且打獵也帶著弘曆,足以看出康熙對弘曆的喜愛。

其實康熙喜歡弘曆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弘曆聰明,有接班人的潛質,只是年齡太小,但是慧眼識人的康熙,已經看出了弘曆的不凡。

本來康熙在雍正和老八之間的選擇,天平開始有了傾斜。雍正本身能力可以,而且他當皇帝之後,會更好的保護好弘曆,讓弘曆長大成人。

雍正即位之後,也確實勵精圖治,通過一系列的勤政,他將國庫豐盈起來,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雍正做了慎重的選擇。

這天凌晨,雍正沒上早朝,他起床後看著窗外的月亮發呆,他感慨人生如白駒過隙,似乎昨天他還在爭皇位,一轉眼,他就要開始考慮傳皇位的事情了。

雍正的兒子之中,弘時心眼比較多,弘曆比較聰明,弘晝屬於沒有大志向的人。當年康熙爺喜歡弘曆,雍正也能看得出來,其實雍正心裡已經有了選擇,他想選弘曆做接班人,但是這麼大的事情,雍正還是有點不放心。

憂心忡忡的雍正決定,最後再試探、觀察一下弘曆,就下決定是否未來傳位給他,於是雍正召見了弘曆,出人意料的賞賜給了弘曆一碗肉,這碗肉和咱們平時吃的肉不太一樣,這是一碗胙肉,也就是祭祀用過的豬肉,特別肥,使用清水煮過後就端上來賞給了弘曆。

豬肉很好吃,但是不加任何調理的豬肉就不太好吃了,尤其是肥豬肉,會難以下嚥,然而,身為皇子的弘曆,面對雍正的賞賜,二話不說就將這碗肉吃光了,雍正有點好奇,問弘曆好吃嗎?弘曆說不好吃,但是老祖宗在馬背上打天下,能吃到這樣的肉那是福氣,他不能因為如今生活富足就忘記祖宗的教誨。

這一番話說下來,雍正感動的快哭了,雍正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將遺照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爭儲出現兄弟相殘。


換言之,弘曆並不是太子,因為在雍正時期,採取的是秘密立儲制度,這是知識點,記住要考。


我是野史日記,記得關注我哦,一起了解歷史知識!


野史日記


帝王登基後很快便會面臨一項十分棘手大難題:如何挑選靠譜的接班人,使江山社稷永在一家一姓手中傳承。為解決這個問題,帝王們費勁腦汁,用盡各種方式來考驗潛在人選的能力,有些看上去還顯得很荒誕、奇葩。比如雍正帝用一塊白水煮成的肥肉來考驗皇四子弘曆,最終決定將他秘密立為儲君,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帝晚年,隨著太子胤礽的二度被廢,皇子們爭奪儲君之位的爭鬥更呈白熱化趨勢,而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之所以能從“九龍奪嫡”中勝出,固然緣於他的才幹德行被康熙帝看重,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他有一個好兒子-弘曆。據正史記載,弘曆在十歲時第一次見到了祖父,當時他的聰明伶俐、膽識卓絕給康熙帝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見之下便歡喜的不得了。



康熙帝因為喜愛弘曆,便將他養育在宮中,親自為他挑選師父教授詩書、騎射,還命他跟隨自己巡遊承德避暑山莊,待遇遠過其他皇孫。某日,在避暑山莊圍獵時,一隻熊突然衝到弘曆的馬前,侍衛們嚇得魂飛魄散,但弘曆卻神情自若,絲毫沒有恐懼之色。


待康熙帝下令侍衛將熊射殺後,對孫兒的表現讚不絕口,由此便有了把江山傳給胤禛,繼而再傳給弘曆的打算,一如當年的周太王看好孫兒姬昌(周文王),而將王位傳給季歷。由此來看,胤禛之所以能從奪嫡之爭中勝出,弘曆功不可沒。


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復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木蘭從獮,命侍衛引射熊。甫上馬,熊突起。上控轡自若。聖祖御槍殪熊。入武帳,顧語溫惠皇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見《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


雍正帝登基時已經44歲(1722年),擺在他眼前一個很緊迫的任務,便是擇立可靠的“接班人”。鑑於康熙朝“九龍奪嫡”給政局帶來的動盪,雍正帝決定正式廢除實施近兩千年的太子制度,改而實行“秘密立儲”制,並於健在的皇子中進行擇選。


雍正帝即位前後共生有十子,但要麼是早夭,要麼是尚在襁褓之中,值得託付大業的,唯有三位成年皇子,即三子弘時、四子弘曆和五子弘晝。三位皇子中,弘時、弘晝皆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唯有弘曆少年老成、天縱英才,不僅深受康熙帝喜愛,還幫助自己在奪嫡之爭中勝出,實在是再好不過的接班人選。



所以並沒經過良久的考慮,雍正帝便把年僅13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然而立儲畢竟是關乎到帝國安危的大事,不能輕率從事,所以雍正帝在秘密立弘曆為儲君之前,對他進行了一次別有用心的考驗,以考察他是否具備成為人君的素養。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皇帝前往天壇舉行祭祀儀式,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到儀式結束返回皇宮後,雍正帝下令將弘曆召進養心殿,在一番訓話後,便命內監將一塊胙肉賞給弘曆吃。胙肉是用於祭祀的豬肉,系由白水煮成,不加入任何的油鹽醬醋等調料。之所以如此,據說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神靈的賜福。



胙肉沒有任何味道,且多是肥肉,對於一般人來講,實在難以下嚥。而雍正帝將一大塊胙肉賞給弘曆吃,其目的就是觀察他是否會得到神靈的賜福,更貼切的說,是看他有無遠超常人的忍耐力,配得上稱孤道寡。當然對年僅13歲的弘曆來講,他可能根本沒有考慮這許多,所以在接受父皇賜予的胙肉後,便毫不猶豫地將肉吃光,隨後向雍正帝跪安,退出養心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駕崩,內侍取出密旨,宣佈由弘曆承繼大寶,後者這才明白,原來在那次“別出心裁”的測試後,他的名字便被寫進密旨,成了帝國的“接班人”。多年以後,弘曆尤且對父皇當年的良苦用心久久難忘,認為正是那塊“承福”的胙肉,才堅定雍正帝付託帝國之心。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見《清高宗實錄》。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高宗實錄》


文史磚家


雍正賜給弘曆的肉,可不是一般的白水煮肉,而是祭天用的胙肉。

這件事記載在清朝的官方史書中,當為真正發生過的事情。具體見於《清實錄》: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事情發生的雍正元年的正月。

當時,雍正登極後首次舉行的國家規模的大祀禮,也就是在祈年殿行祈谷禮,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雍正在向上天禱告時,需要供奉祭品,其中就包括胙肉。禮畢後,雍正將十一歲的弘曆悄悄召入養心殿,賜給他一塊胙肉,其用意顯然是要將江山社稷託付給他。

所謂的胙肉,其實就是白水煮豬肉。

這種肉食不加任何鹽、糖等調料,吃起來沒有味道,而且還會感到很油膩。

在很多祭祀場合中,都會用到胙肉。

但很顯然,大祀場合所用的胙肉,規格等級最高,它代表著向天地的祭典,與天地進行溝通的媒介。

因此,雍正賜給弘曆胙肉,其實是有一定的政治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