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赐给弘历一块白水煮成的肥肉吃,后者吃完后为何被立为太子?

文史砖家


欢饮打开历史宝藏。


乾隆小皇帝吃白水煮猪肉的事情,并非传言,历史上真有这个事。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就是说在雍正刚继位的第一年正月,雍正作为大清国的皇帝,第一次祭祀了天地祖宗神灵,然后这个44岁的老皇帝,就将13岁的小皇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叫到养心殿,让小家伙吃一块这种白水煮的猪肉。

这种白水猪肉,叫“胙”zuò,《说文解字》有言:胙,祭福肉也。

到今天,农村过年祭祀神位,还要用这种刀头肉(杀猪的第一刀,也就是脖子附近的肉,用水煮一下,大概四分熟)

由此可知,这种肉必定不是很好吃,清代的大臣,也会被赏赐吃这种夹生的白水煮肉,并且是不能放盐和佐料的,如果被发现这种小作弊,是要受惩罚的。

但是十三岁的小弘历,就吃完了这个肉。让雍正大为满意。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文一句话: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

这就厉害了!雍正居然在当皇帝的第一年,就定下了让乾隆作为继承者!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大行皇帝康熙去世之前的情景了,九龙夺嫡,兄弟反目,皇室不安,人心惴惴。

雍正皇帝之所以这样早的定下继承人。原因有二:

第一,雍正能当上皇帝,一定程度上也是沾了儿子弘历的光。晚年的康熙皇帝,十分喜爱弘历,爱屋及乌,将皇位传给了老四。

第二,雍正皇帝对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之事深感畏惧,于是早定接班人,以免后患。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其实,这并不是一块简单的白水煮肥肉,这是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宗神灵的祭肉。皇家祭祀祭品完事后,需密封保存,上蜡封印,然后送给皇上,皇上象征上的每样吃上一口,象征皇上对天地、先祖的敬畏和绝对的权威。其实,祭品确实难吃,但别人除了皇上赏赐,是绝对不能动的。皇上有时也会赏赐给族人和大臣,那可是极大的荣光。雍正帝赐给弘历祭肉,在巜清实录》中确实有记载,但也并不能说弘立是因吃肉后被立太子的。只是说明雍正偏爱弘立,早己认定他为太子了。

弘立幼时就聪慧过人,深得康熙爷厚爱,直接被接入宫里教育成长,时常与康熙帝在一起,爷孙俩感情至深,康熙早就有意培养他作为未来的储君了,在那么多王子残酷竞争中,雍正能当上皇帝,在一定程度上还占了弘历的光呢!


车工00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上面这句话是出自《高宗实录》,这里的高宗就是指的爱新觉罗弘历。相对于雍正的九子夺嫡来说,乾隆的皇位来得就比较轻松一点。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是说雍正让乾隆吃了一块生肉,然后就把皇位指定给了他,那一年乾隆才刚刚十岁。

据说在雍正初年,他刚刚登基之后,就确定了以后传位弘历的想法。并把这份传位诏书,藏在了养心殿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其实这不是简单的一块肉,而是清朝皇室的传统,正规的说法是“承福受胙”。这里的胙指代的就是胙肉,是清朝用来祭祀的肉块。

这种肉的做法很简单,只需要放在锅里用白水煮烂。里面不可以放任何的调料,而且也会有很多的肥肉。现在很多人在做饭之前,会用热水把肥肉卯一遍,清朝时期把这种肉称作是胙肉。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肉都比较难以下咽。

但是清朝一直把这种作为传统,甚至认为吃这种肉的人有福气。这种做肉的方法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后世也就一直传承了下来。意思是为了忆苦思甜,让后人体会到努尔哈赤打江山的艰辛,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手段。

有关于这一传统,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当中播出过。乾隆皇帝对制作胙肉的怡亲王严惩,可见乾隆对他的重视程度。因为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曾经被雍正试探过一次。虽然乾隆并不是长子,但是却是为数不多里面相对较好的。

当时雍正只是将他作为考察对象,看看他是否拥有当皇帝的潜质。所以雍正按照曾经的祖训,赏给了乾隆一块胙肉。当时乾隆才刚刚十岁左右,正是娇生惯养的年龄。但是他看到这块吃肉之后,二话没说直接咽了下去。因此雍正从这件事当中,认为乾隆吃得了苦没有被惯坏。


而且有关于“承福受胙”的传统,一般情况下都要在坤宁宫举行。在明朝的时候,坤宁宫一直都是皇后的住所。清朝入关之后才将它改建,变成了清朝祭祀的地点。因为根据满人的传统,他们更加偏向于祭于寝。

因此在坤宁宫被改建成功之后,这里每天都要宰上两头活猪,遇上盛大的节日,还要增加祭祀的数量和种类。由于这种情况,坤宁宫很难住得下去人。除了满清刚入关的时候,皇后还会经常住在这里。从此之后也就只有刚刚结婚的时候,皇帝与皇后才会搬到这里小住几天。


史之策


之前我在看《延禧攻略》的时候,有一个片段让我很是难忘。

祭祀大典的时候,王公贵族都要分食祚肉。魏璎珞想要陷害傅恒,给了他盐,但是他没有用。

那么,什么是胙肉呢。

宋代的陆游在 《入蜀记》卷五里面写道。:"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

胙肉,指的是祭祀时供神的肉。

我国固然一直很重视祖宗,在古代的时候啊,扫墓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每次到应该扫墓的时候,全族的男丁一齐出动来到祖坟祭祀,他们打扫墓地四周的杂草乱石,用红漆重新描写墓碑的文字,然后用猪肉等供品拜祀先人。

在拜祭祖先之前,大家都会在某人家里集合,各家都会交纳一定的钱买猪肉。等拜祭结束,再把这些猪肉分发给各家,这个仪式呢古称"分胙"。

这就是胙肉的由来。

当然,为什么我这么肯定他是胙肉呢,原因也很简单。

帝王之家,怎么会弄一块白水煮的肥肉,不加任何作料。然后还当很珍贵的东西赏赐给儿子。没道理嘛。

由此可见,这块肉应该是胙肉。

而帝王赏赐给某个儿子祭祀祖宗用的胙肉,这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孤舟弦歌


自周朝开始,中国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大都秉承着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表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种以嫡长子优先、公开立储为特点的制度,确实能有效地将皇子之外的人排除在继承范围之内,从而杜绝来自其他血缘关系的竞争。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皇子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演越烈,在至高无上的皇位面前,昔日的手足之情已然被对皇位的占有欲死死压制,因争夺皇位而大义灭亲的事件在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经历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横空出世,才打破了长此以往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单调的皇位继承制增添了其他形式。

同以往的朝代相比,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且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为主的4种模式。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弘历(乾隆皇帝)继位就属于其中之一,至于雍正帝为何要采取"吃白水煮肉"的形式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皇位继承制,笔者将为各位细细道来。

可能在看到标题时就有读者产生疑惑,这随处可见的白水猪肉,它怎么就会仪式感浓厚呢?

答案不尽其然,这种白水煮肉并非是市井小民的日常下酒菜,而是一种用于祭祀供神的猪肉。

有史书记载:古代之时,人们在祭祀先祖时,会拿一块用清水煮熟的猪肉来拜神。祭祀结束后,便将这块猪肉分而食之。这就是所称的"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又叫"分胙"。南宋诗人在《家居》一诗中写道:"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馈浆烦郡府,分胙媿乡邻。"说的便是这种情况。可见,"分胙"的历史其实由来已久,并非是满族人的原创。

清军入关之前,他们的祖先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祭祖仪式。然而在与汉人长期的交往中,这种外族习俗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因此他们也养成了祭祖拜神时杀猪煮肉的习惯。

入关之后,满族统治者也不忘故乡的习俗带到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来。每到重大节日,朝廷就会在坤宁宫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现场杀掉几头肥猪,放入大铁锅内用白水煮熟,拿来敬神。祭祀仪式结束,敬神用的猪肉并不会被长久搁置或直接扔掉,而是由在场的皇帝、王公大臣以及宫廷侍卫等一起食用,表示大家分享神灵的赐福。

清朝史学家昭梿《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就是对这个仪式感浓厚的场景的记载。

作为众皇子之一的弘历能分到肉确实很荣幸,应该趁热赶紧吃下沾沾福气。可事实上分到胙肉的幸运儿对于吃肉却是十分抗拒的,毕竟这肉的口感确实不敢恭维。

这胙肉是用一锅白水煮的,且大部分是肥肉。而且,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和缅怀,胙肉的烹制是不添加任何调料的,就连最常用的食盐也位列禁品之中。因此对于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满清贵族而言,吃上一口这样油腻荤腥,难以下咽的胙肉实属是对肠胃的折磨,似有忆苦思甜之意。

可对乾隆皇帝而言,父皇赏赐的这份胙肉却有特殊的含义: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多年以后,已经当了皇帝的弘历回想起这件事情,明白了父皇的心意。正是从那一刻开始,弘历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肯定,即"承福受胙"。最终,雍正皇帝默默将弘历确定为皇位继承人。

当然,说仅凭一块难以下咽的胙肉来作为挑选皇位继承人的方式,确实是戏说历史,有些贬低了雍正帝的眼光,承福受胙说到底也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继承仪式罢了,弘历能够继承皇位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文章开篇我们已经提起过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如何避免皇子相残,怎样立储传位,都是令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即使像父辈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曾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

雍正认为若是不提前定继承人,很容易引发许多争端,造成国家动荡。若是定下继承人,继位者早早吃下定心丸,又容易变得骄奢放纵,秘密立储才是一个完全之策。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此,内廷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纵观雍正皇帝的一生,也可谓是多子多福,然而在他还没来得及享受十个儿子的孝心之前,大部分就已夭折。

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后,只有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在身边,因此看似困难重重的皇位争夺也就变成了三分之一的宿命论题。

三子弘时年少轻狂,倚仗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很快被抹杀。

据《汉文谕旨汇编》记载: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总理事务王大臣奉 (乾隆)上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雍正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五子弘昼呢,本身就表现地疯疯癫癫,只身一人上演了皇室的悲剧。只是因为管了点不该管的小闲事,就用三尺白绫结束了另类王爷荒唐的人生,死在了自己所不愿意的看到的结局之上。

相比之下,弘历则显得优势十足,且不说受到父皇雍正的重视,光是爷爷康熙的特殊关照就足够让他拥有超越另外两位继承人的优势。

据乾隆皇帝在晚年期间的本人回忆,爷爷康熙在没有政务的时候,会和他一起背诵古书,有军国大事的时候,就带着他一起处理公务……不得不说乾隆的皇帝之位确实是受康熙的影响。

而真正彰显乾隆帝人格魅力的则是《雍正遗诏》,其中也是对他顺利继承皇位的原因有着详细的记载: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

历来现实


首先,就弘历皇帝的登基来说,并没有那么的简单,因为一个皇帝的儿子,从皇子慢慢长成为皇太子再到储君,是需要经过多种程度的锻炼,以及磨练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只是吃下了雍正赏赐的一块水煮白肉,就是他继承王位的原因。

白水煮肉

据说,这种白水猪肉非常的难吃,因为这种肉是一种祭祀用肉,而且可能是出于某种迷信和规矩,所以在制作这块肉的时候,只是用清水煮熟,不加任何的调味料便捞上来,放在供奉祖先的桌子上。在祭祀完祖先后,皇帝通常会将这些肉分发给在场的大臣,这样的做法其实和现代的一种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习俗便是将供奉给“先人”的供物(例如核桃酥、小饼干等吃食),在祭奠完毕后,再将它发放给自己的孩童,以此来取得平安和好彩头。

就规矩来说,皇帝也是需要将那块肉吃掉的,可能因为皇帝深知这样的肉不好吃,所以才会以“赐福”为名,将这些白水煮肉分给重臣,一方面使得自己免遭这样的“痛苦”,而另一方面也让大臣们知道皇帝的无私。其实,能够吃得上这样肉食的大臣,大都是品级较高的人,如果说是皇帝的心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虽然是皇帝的赏赐,但是这些大臣们却叫苦不迭,原因便是这样的肉实在是太难吃了。

这种肉只是放在清水煮熟,不加入其他的调味料,所以吃起来会很不好吃,很多大臣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他们便在“吃肉”的时候,将一些特制的调味包放在自己的袖中,在皇帝赏赐该肉类的时候,便偷偷的抹在肉上,然后吃下。

在电视剧上,一些大臣在受到了乾隆如此“殊荣”的赏赐后(电视剧中是皇帝让他们带回家吃),他们可一点都不烦恼,这是因为纪晓岚特别爱吃,于是在每次皇帝赏赐的时候,他们便将这些“白水煮肉”放在纪晓岚的轿子中。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出这样的肉食究竟是有多难吃了。

为什么只是吃了一块肉,雍正便觉得乾隆可以做皇帝?

其实乾隆当上皇帝,可不仅仅是因为吃下了一块无味道的肉,而是因为他后期的努力,以及才学。之所以民间会流传这样的传言,这是因为白水煮肉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对列祖列宗的尊敬。虽然味道难吃,但雍正皇帝就曾经将此作为一大考验来试探乾隆。据说当时的乾隆帝不过十岁,为了测试这个皇子有没有被富贵的生活所“惯坏”,于是乾隆便将祭祀后的白水煮肉赐给了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当时年龄幼小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便吃了下去,并且没有呕吐的不当之举。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使得乾隆皇帝对这位皇子大加赞赏,认为他没有被富贵的生活所“惯坏”,认为他的性格是坚毅的;最后,弘历顺利的成长为了乾隆皇帝,继承了祖宗的衣钵。


木剑温不胜


雍正继位之后,一共有十个儿子,但是这十个儿子中,要么早夭,要么还没长大,能被选为继承人的其实只有三个皇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和弘昼。有传说在雍正继位后的第三年,他带领着文武百官在天坛祭祖,当时所有的皇子,大臣都参加了,祭祀完之后,雍正就赏给弘历一块肥肉,这块肉是祭祀用的,叫做胙肉,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白水煮了一下,没放任何的调料,所以口感非常不好,一般人是不愿意吃这种肉的,关键是它还难以下咽。当时的弘历只有十岁,人们都以为他平时娇生惯养,肯定吃不下去,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就吃了进去,吃完还非常镇定的离开了。



这块白煮肉虽然让人难以下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的,这块肉是祭祖祭神用的肉,有了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和赐福,这便是一块有福的肉。

而这块白煮肉还叫胙肉,在古代胙通阼,皇帝登基叫践阼,雍正把白煮肉赏给弘历,这也代表着有意立他为皇储。


没过几个月,雍正便悄悄立下皇储,并把立储的密旨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三个月后,雍正命弘历代替自己去参加康熙的忌辰,这也代表了未来皇位的人选已定。


独秀文苑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康熙的时候,雍正争夺皇储的时候,明显没有老八受欢迎,他采取了不争即是争的态度,但是他还是无法确保胜利,最后能成功上位,还要靠一个人。

这个人也不是别人,正是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

康熙当时对雍正很看重,雍正也非常给力,他和老十三帮雍正干了很多的实事。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让康熙选雍正做接班人。

在康熙犹豫的时候,弘历的出现让康熙皇帝非常喜欢,康熙出巡也要带着弘历,而且打猎也带着弘历,足以看出康熙对弘历的喜爱。

其实康熙喜欢弘历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弘历聪明,有接班人的潜质,只是年龄太小,但是慧眼识人的康熙,已经看出了弘历的不凡。

本来康熙在雍正和老八之间的选择,天平开始有了倾斜。雍正本身能力可以,而且他当皇帝之后,会更好的保护好弘历,让弘历长大成人。

雍正即位之后,也确实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的勤政,他将国库丰盈起来,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雍正做了慎重的选择。

这天凌晨,雍正没上早朝,他起床后看着窗外的月亮发呆,他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似乎昨天他还在争皇位,一转眼,他就要开始考虑传皇位的事情了。

雍正的儿子之中,弘时心眼比较多,弘历比较聪明,弘昼属于没有大志向的人。当年康熙爷喜欢弘历,雍正也能看得出来,其实雍正心里已经有了选择,他想选弘历做接班人,但是这么大的事情,雍正还是有点不放心。

忧心忡忡的雍正决定,最后再试探、观察一下弘历,就下决定是否未来传位给他,于是雍正召见了弘历,出人意料的赏赐给了弘历一碗肉,这碗肉和咱们平时吃的肉不太一样,这是一碗胙肉,也就是祭祀用过的猪肉,特别肥,使用清水煮过后就端上来赏给了弘历。

猪肉很好吃,但是不加任何调理的猪肉就不太好吃了,尤其是肥猪肉,会难以下咽,然而,身为皇子的弘历,面对雍正的赏赐,二话不说就将这碗肉吃光了,雍正有点好奇,问弘历好吃吗?弘历说不好吃,但是老祖宗在马背上打天下,能吃到这样的肉那是福气,他不能因为如今生活富足就忘记祖宗的教诲。

这一番话说下来,雍正感动的快哭了,雍正采取了秘密立储的方式,将遗照放到正大光明匾后,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争储出现兄弟相残。


换言之,弘历并不是太子,因为在雍正时期,采取的是秘密立储制度,这是知识点,记住要考。


我是野史日记,记得关注我哦,一起了解历史知识!


野史日记


帝王登基后很快便会面临一项十分棘手大难题:如何挑选靠谱的接班人,使江山社稷永在一家一姓手中传承。为解决这个问题,帝王们费劲脑汁,用尽各种方式来考验潜在人选的能力,有些看上去还显得很荒诞、奇葩。比如雍正帝用一块白水煮成的肥肉来考验皇四子弘历,最终决定将他秘密立为储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帝晚年,随着太子胤礽的二度被废,皇子们争夺储君之位的争斗更呈白热化趋势,而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之所以能从“九龙夺嫡”中胜出,固然缘于他的才干德行被康熙帝看重,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有一个好儿子-弘历。据正史记载,弘历在十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祖父,当时他的聪明伶俐、胆识卓绝给康熙帝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见之下便欢喜的不得了。



康熙帝因为喜爱弘历,便将他养育在宫中,亲自为他挑选师父教授诗书、骑射,还命他跟随自己巡游承德避暑山庄,待遇远过其他皇孙。某日,在避暑山庄围猎时,一只熊突然冲到弘历的马前,侍卫们吓得魂飞魄散,但弘历却神情自若,丝毫没有恐惧之色。


待康熙帝下令侍卫将熊射杀后,对孙儿的表现赞不绝口,由此便有了把江山传给胤禛,继而再传给弘历的打算,一如当年的周太王看好孙儿姬昌(周文王),而将王位传给季历。由此来看,胤禛之所以能从夺嫡之争中胜出,弘历功不可没。


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复学射於贝勒允禧,学火器於庄亲王允禄。木兰从狝,命侍卫引射熊。甫上马,熊突起。上控辔自若。圣祖御枪殪熊。入武帐,顾语温惠皇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见《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一》。


雍正帝登基时已经44岁(1722年),摆在他眼前一个很紧迫的任务,便是择立可靠的“接班人”。鉴于康熙朝“九龙夺嫡”给政局带来的动荡,雍正帝决定正式废除实施近两千年的太子制度,改而实行“秘密立储”制,并于健在的皇子中进行择选。


雍正帝即位前后共生有十子,但要么是早夭,要么是尚在襁褓之中,值得托付大业的,唯有三位成年皇子,即三子弘时、四子弘历和五子弘昼。三位皇子中,弘时、弘昼皆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唯有弘历少年老成、天纵英才,不仅深受康熙帝喜爱,还帮助自己在夺嫡之争中胜出,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接班人选。



所以并没经过良久的考虑,雍正帝便把年仅13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然而立储毕竟是关乎到帝国安危的大事,不能轻率从事,所以雍正帝在秘密立弘历为储君之前,对他进行了一次别有用心的考验,以考察他是否具备成为人君的素养。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皇帝前往天坛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到仪式结束返回皇宫后,雍正帝下令将弘历召进养心殿,在一番训话后,便命内监将一块胙肉赏给弘历吃。胙肉是用于祭祀的猪肉,系由白水煮成,不加入任何的油盐酱醋等调料。之所以如此,据说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神灵的赐福。



胙肉没有任何味道,且多是肥肉,对于一般人来讲,实在难以下咽。而雍正帝将一大块胙肉赏给弘历吃,其目的就是观察他是否会得到神灵的赐福,更贴切的说,是看他有无远超常人的忍耐力,配得上称孤道寡。当然对年仅13岁的弘历来讲,他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这许多,所以在接受父皇赐予的胙肉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肉吃光,随后向雍正帝跪安,退出养心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密旨,宣布由弘历承继大宝,后者这才明白,原来在那次“别出心裁”的测试后,他的名字便被写进密旨,成了帝国的“接班人”。多年以后,弘历尤且对父皇当年的良苦用心久久难忘,认为正是那块“承福”的胙肉,才坚定雍正帝付托帝国之心。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见《清高宗实录》。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高宗实录》


文史砖家


雍正赐给弘历的肉,可不是一般的白水煮肉,而是祭天用的胙肉。

这件事记载在清朝的官方史书中,当为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具体见于《清实录》: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事情发生的雍正元年的正月。

当时,雍正登极后首次举行的国家规模的大祀礼,也就是在祈年殿行祈谷礼,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雍正在向上天祷告时,需要供奉祭品,其中就包括胙肉。礼毕后,雍正将十一岁的弘历悄悄召入养心殿,赐给他一块胙肉,其用意显然是要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他。

所谓的胙肉,其实就是白水煮猪肉。

这种肉食不加任何盐、糖等调料,吃起来没有味道,而且还会感到很油腻。

在很多祭祀场合中,都会用到胙肉。

但很显然,大祀场合所用的胙肉,规格等级最高,它代表着向天地的祭典,与天地进行沟通的媒介。

因此,雍正赐给弘历胙肉,其实是有一定的政治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