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陳立群的2020年期待:讓山區困難家庭,尊師重教、耕讀傳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在臨安老家,緊挨93歲的老母親坐著,偶爾閒聊幾句,陳立群笑得像個孩子。過去這一年,他在數千裡外的貴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當校長,為3000多名高中生操心,難得有時間在母親身旁盡孝,所以格外珍惜春節的日子。

“年後還要回臺江。”陳立群用帶著歉疚的語氣告訴母親。母親邊點頭邊牽他的手,目光溫柔而堅定。

想早回臺江,是因為陳立群新年有兩個計劃,一個對學生,一個對老師。

“时代楷模”陈立群的2020年期待:让山区困难家庭,尊师重教、耕读传家

走進苗寨開展家訪

形成耕讀傳家的良好民風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年,我打算花更多時間關注特別貧困家庭的學生,更多地走進苗寨開展家訪活動,為困難家庭孩子提供更多的幫助。同時大力宣傳教育對於擺脫貧困的意義,在大山深處,形成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良好民風。”陳立群告訴錢報記者。簡單來說,就是給這些孩子提供物質上幫助的同時,也給予精神上的鼓勵。

節前回杭的最後一天,陳立群還在家訪。在臺江支教這三年,他始終把幫助貧困家庭孩子求學成長作為己任,翻山越嶺,家訪並資助100多戶苗族貧困家庭,車程超過6萬公里,足跡遍佈臺江縣所有鄉鎮,用義舉帶動更多人開展支教助學。

他會開1個半小時車,再轉乘45分鐘柴油船,最後徒步半小時山路,只為去貧困學生家看看;也會自掏腰包給學生生活資助,他每月9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三年來卻拿出了20多萬元資助孩子們。

臺江民中不少學生不好意思當面叫陳立群“校長爸爸”,可心裡都暗暗覺得,校長好像爸爸呀。

母親和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學生和老師們的認同與尊敬,對於陳立群來說,和獲得中宣部頒發的“時代楷模”稱號一樣開心和激動。

好生源來了

要讓教師教得更有效

2019年,臺江民中885名學生參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還有學生考上了南京大學。3年裡,學校一本上線人數從以前的個位數漲到了百位數。如今連遠在凱里的學生也都想來臺江民中上學,學校錄取分數線從2016年的346分,飛速漲到2019年的487分。往年臺江中考前100名學生裡,只有個位數學生願意留在臺江民中,2019年卻達到95人。

但陳立群卻漸漸感受到了新的壓力:夢寐以求的好生源終於來了,但提升師資,是教學管理中更艱難的一環。

在這份擔憂裡,也夾雜著陳立群的另一份遠慮:所有的幫扶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重要的是增強貧困地區教育的造血功能。所以,他新年的另一個大計劃,是師資培養。

“2020年,貴州要開展招考制度改革。接下來我打算將師資培養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針對招考制度改革的理念學習和方法指導,另一個是針對課堂上教師灌輸式、學生‘等靠要’的問題,開展‘聚焦課堂思維容量,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課題攻關。讓教師教得更有效,讓學生走出高中校門後能夠走得更遠。”陳立群說。

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校長,預備“導”與“堵”兩條線同時展開。“一方面是各種制度規範約束,但更重要的是以‘愛與責任’為己任。改變貧困是民族地區知識分子的使命,同時配合表彰與獎勵。”

陳立群的榜樣力量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去年10月,浙江省委決定,在全省廣泛開展向陳立群同志學習活動。前往臺江的杭州支教團隊非常給力,開展了一系列《青年教師培養行動》,給當地老師做了不少專題講座。

目前臺江民中有10位來自杭州的支教老師,還有5位參加團中央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的浙大畢業生。令陳立群格外開懷的是,自己早已不是一個人在支教前線,新的一年裡,這些年輕人也將助他一臂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