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魯迅的文章並不只有晦澀難懂,也有富於哲理 讓人一看就恍然大悟的。當人們習慣於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能否會想到魯迅先生的高見:沉默,沉澱一下才能充實呀。

過去中學語文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議論文,三怕周樹人。“三怕周樹人”其實怕的是魯迅,讓中學生“害怕”的是魯迅的文章,因為魯迅的文章剖析社會現象很深,寫作手法很隱秘,不深刻解讀很難讀出作者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因為要和“文”字讀起來押韻,所以就流傳是“三怕周樹人”,而不是“三怕魯迅”。

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首次講課被學生鬨笑

1920年魯迅受他弟弟和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到北大任教。當時給魯迅提供的教師職稱是講師,當時魯迅一點也不介意這個身份,雖然當時的魯迅已經是文壇上響噹噹的人物,他認為只要能把課上好,能把學生教好就是好的,不去計較這些名利的事。他當時在北大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是《中國小說史略》,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過關於中國小說的歷史,有也是外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可以說魯迅所著的小說史略是當時具有里程碑意義經典著作。

魯迅第一次踏上北大講臺講課時,臺下的學生七嘴八舌的看著魯迅討論著什麼,全然不顧他這個先生站在講臺上。原來當時的魯迅穿著一件舊式長衫,衫上粗衣布料,還有補丁,耳朵上還彆著一支筆,這樣的造型在臺下的學生看來是“奇裝異服”。因為當時的北大規定:衣冠不整者不得入課堂。但是魯迅的衣著只是樸素了點,並談不上衣衫不整。所以臺下的學生對魯迅投來異樣的目光甚至竊竊私語怕是對北大規定的一種

誤解

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登上講臺的魯迅可沒過多理會臺下的學生,只管自顧自的講課。可魯迅一開口便是夾雜著他家鄉話的“普通話”,與當時的北平話相差巨遠,所以一開口便鬨堂大笑。魯迅是見過世面的人,這點鬨笑算什麼,繼續講課。沒想到他的話鏗鏘有力,每講一處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講課方式也極富有個人感情色彩,對文章的見解和剖析都十分的準確又生動。學生們都驚訝,

沒想到在北大還有這麼一位厲害的先生,雖然相貌平常,可學術水平高超。就這樣,魯迅講課不到10分鐘,臺下全都安安靜靜的聽他講課,生怕錯過一個字。魯迅不僅贏得了學生們的掌聲還贏得了學生們的尊重。到後來,凡是魯迅開講,臺下都是座無虛席,甚至當時,北大形成兩個派系,一個是蹭胡適的課派系,一個是蹭魯迅的課派系。魯迅在北大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魯迅不以衣著樸素而覺得低人一等,學生也不以貌取人,他們所追求的都是精神上的高尚,思想上的高尚,沒有靈魂沒有思想的軀體,裝扮的再漂亮,也如同行屍走肉罷了。

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從文的原因

魯迅25歲(1906年)時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受到了電影裡中國人被殺害時的愚昧、無知所震驚,他覺得中國人在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受到的創傷更要命,這是國民精神的劣根性,如果這種劣根性不能得到去除,中國人永遠是低能兒。而要去除這種民族劣根性靠高明的醫術是沒有用的,只有依靠文學來喚醒中國人。所以關注國民命運、關注國民思想的魯迅決定從那一刻起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字的吶喊喚醒沉睡的中國人。

此後的日子裡,魯迅寫小說、雜文、抨擊時事,到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從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從而成為當時文壇先聲。

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魯迅不可怕,而且讀魯迅會上癮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句話要是用在讀魯迅的作品上,那可能就是“一個讀者有一千個魯迅”。因為魯迅的文章真的是太晦澀難懂了,讀第一遍是這個意思,再讀一遍可能又是另一個意思,直到第四遍第五遍可能才品讀出真正的意思。但這正是魯迅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條長長的神秘隧道,總能吸引著你不停地往深處探索。

魯迅的作品往往從小處著手,通過刻畫細節而放大人物或事情,從而使表述的對象提高一個層次。這種接地氣的話語大多從人們的生活習性得來,卻在魯迅的手裡有不一樣的效果。

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探索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整體發展規律,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體系,填補了小說史研究的空白,把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和西方先進的文學理念相結合,讓人耳目一新。《中國小說史略》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被合稱為“中國文藝史上的雙璧”。

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先生在北大任教了6年,除了教書,還擔任教育部門的委員職務。在教育衙門有職務的魯迅並不是官方的走狗,相反頻頻為學生群體發聲。“三一八慘案”後,魯迅發表了《死地》、《紀念劉和珍君》抨擊段祺瑞政府的殘暴,表達對段祺瑞政府屠殺手無寸鐵的學生的憤怒和不滿。儘管魯迅在當時得罪了段祺瑞政府,但其是“真正的勇士”,只為真理而鬥爭,不畏強權,即使被迫逃亡,也要勇於說真話,把社會的弊端通過文字傳播到每一箇中國人眼睛,讓國人看清這個世界。

魯迅的一生不是教書,就是寫作,要麼就在逃難。但不管身處何地,魯迅從沒忘記過初衷,那就是用文字喚醒國人,因此即使有病臥床,仍然筆耕不輟。1936年一代文豪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不幸去世,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是偉大的。

他首次入北大上課,臺下學生卻鬨堂大笑,10分鐘後全體鴉雀無聲

魯迅曾寫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句話正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他的文章沒有豔麗的文采,沒有過多的修飾,有的都是接地氣的文字,這接地氣的文字聯繫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命運,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它不是那種只有精英才能看懂的文章,它從勞動人民中來,也到人民中去。魯迅的文學是大眾文學,不是精英文學,以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