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倍疫情概念股今又來,一切像極了17年前的“非典”

30倍疫情概念股今又來,一切像極了17年前的“非典”

春天的燕子,繁花勝景都會再來。

文丨華商韜略 · 市值觀察

明天,延遲開市的中國股市,將再臨大考。朋友圈裡股民意見分流,有人準備出清受疫情衝擊的消費、零售、休閒服務板塊轉投疫情概念股,也有人在盤算著何時以及如何抄這些板塊的底,還有更多是恐懼、慌張。

一切都與2003年那個春天的資本市場幾乎如出一轍,而且情勢更加緊張。回顧當時和其後疫情概念股與消費/服務兩大資產類別的走勢,或許能為今天的選擇提供借鑑。

【1】

2003:“冠狀妖股”來了!

2003年的“非典”,如同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撲面,股市聞風大動。

坊間先是傳聞醋可以殺死“非典”病毒,恆順醋業開盤即漲停;接著又瘋傳板藍根能預防肺炎,板藍根生產企業白雲山即刻股價異動,8個交易日上漲25%。

30倍疫情概念股今又來,一切像極了17年前的“非典”

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非典”致病原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SARS。病原體被確認,和稀泥的板藍根立刻跌了,醋也酸了。這一天上證指數大跌1.55%,並在此後9個交易日裡從1649點跌到最低1437點。

疫情洶洶,千股動盪。旅遊、餐飲、消費板塊一片哀嚎,與口罩、疫苗、抗病毒相關的醫療醫藥板塊卻全盤大漲。

金鷹股份、泰達股份,甚至做內衣的龍頭股份等但凡與紗布相關的紡織類公司、口罩概念股齊齊拉昇;主營T恤和襯衫的紅豆股份,也因火速上馬醫用口罩項目,股價開盤就直奔漲停而去。

2003年1~4月,頭頂維生素和抗病毒兩大熱門概念的華北製藥股價跳漲53%;“不生產藥品但以賣藥為主”[1]的廣州藥業從每股8.3元漲到11.6元;魯抗醫藥、天方藥業連連漲停,九芝堂8個交易日漲幅超30%。媒體報道某中藥可以預防“非典”後,同仁堂5天內股價從19元一路飆升到24元。

30倍疫情概念股今又來,一切像極了17年前的“非典”

▲2003年,北京一家同仁堂藥店一天內被搶購三萬副中藥

2003年4月25日,國家食藥監局宣佈啟動防治非典“綠色通道”後批准的第一個可在高危人群中進行臨床試驗的藥品——重組人干擾素α-2b噴霧劑進入臨床試驗。

重磅利好一齣,熱炒的醫藥板塊更加火上澆油。

海王生物的子公司同一天被報道推出了重組人干擾素α-2b噴霧劑,復牌後接連漲停,中新藥業、北生藥業、大連國際等也是有樣學樣,紛紛蹭上“α-2b”標籤排隊封住漲停,接連被狂歡情緒大舉推高。

2003年4月,整個A股抗“非典”題材被髮揮到了極致,維生素C、無紡布、羅紅黴素等相關的無關的都成了風口概念,生產消毒用品的化工企業意外魔性走紅,成百上千億活躍資金湧入醫療醫藥板塊參與炒作,十幾只龍頭股每天交易額上億,大量散戶跟風建倉。

疫情概念股高漲之際,A股餐飲旅遊、航空酒店、零售、地產、社會服務甚至能源產業等泛消費標的幾乎全部受難。

黃山旅遊八個交易日下跌20%,首旅下跌25%,出行板塊更是踩踏式出逃;毗鄰疫情中心的廣東美的電器迎來黑色4月,青島海爾也是大幅下跌。

平日裡的大白馬藍籌股,統統比不過風口上的“冠狀妖股”。

五糧液從12.8元跌到8.8元,貴州茅臺一條陰線拉到20.71元歷史最低點。香港疫情高危,港股也是風聲鶴唳,此前正當紅的中國移動、聯想、TCL不少股票大幅下跌,有的幾乎腰斬,就連中石油也都跟著遭殃。

消費與服務業板塊大出血,醫療與醫藥板塊狂吸金,那時候每天打開電腦以全國新增病例人數為“醫藥指數”、跑步進入醫藥板塊的散戶們,或許人人都以為自己握住了金鳳凰的羽毛,能在這場“非典”行情中分一杯羹。

但他們贏在了前頭,卻大多都輸在了後頭。

【2】

2003~2019:誰才是真正大牛?

疫情概念股在2003年4月中旬達到頂峰後,隨即如水霧般華麗破碎。

2003年5月後,“非典”新增病例快速下降,北京疫情基本控制,6月下旬中國內地無新增病例,隨著8月18日最後一例病人康復出院,SARS危機正式解除。

與SARS平息的舉國歡慶相對應的,是整個大盤上疫情概念股的急遽幻滅。

4月份坐上火箭的海王生物在此後劃出了一條生動的倒V曲線,從11.04元/股一路腰斬至5.57元/股;華北製藥在4月中旬到達7.42元歷史高位後,快速洩洪41%回到4.37元,一頭扎進二十個月來的歷史最低位。

30倍疫情概念股今又來,一切像極了17年前的“非典”

▲海王生物2003年1~11月股價走勢

圖源:Choice金融終端

昨日跟風漲漲漲,今日抱團跌跌跌。金鷹股份、魯抗醫藥、中新藥業、九芝堂等幾乎所有在2003年第一季度被資本炒得發紅發紫的醫藥明星股,大都在2003年下半年出現過山車式俯衝。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放到股市上,群體性的恐慌與信心轉換隻需要三個月、三十天。“非典”結束,疫情概念股紛紛下挫之時,當初被疫情殺跌的生活消費、社會服務、餐飲零售、交通運輸、製造、通信、能源等板塊卻漸次恢復元氣,而且持續走高。

當被炒作的黑馬成了死馬,與生產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雄厚實力、穩定業績和消費升級潛力的白馬,依然是白馬。

中移動在港股最先逆轉,2003年4月28日觸底14.55港元之後,一路跟斗翻漲至2004年3月的28.1港元,最終以“報復性”回升刷新兩年來最高位記錄。

中移動挑頭,聯想、TCL緊隨其後,復甦軌跡基本與“非典”疫情回落曲線同步,聯想從2003年4月到10月股價回漲90%。

A股的“撥亂反正”遲到但也沒缺席。

青島海爾、美的回到上升通道,兩大龍頭帶動,家電製造基本面走向復原。五糧液為代表的酒水、零售等板塊從四季度開始攀高。之前被打壓的貴州茅臺正式開啟“教做人”系列,2003年9月之後,茅臺股價半年多暴力拉昇96%。

從那時至今十七年,20.71元/股的貴州茅臺再也沒有出現過。

短短小半年,靠“非典”題材造勢、借恐慌情緒炒作、由主力莊家們精心營造的一個個海市蜃樓,在重回常態的社會秩序中逐個彌散。

當初那些以為抓住了機會要大賺一筆橫財的跟風炒作者,轉眼從大撈一筆變成了“你想它的利,它卻要了你的本”。那些賣掉優質白馬、轉而在高位接盤“疫情”概念股的,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當初那些風雨中抱緊信心的價值投資者,則用雨過天晴之後的豐厚回報,給投資者作教育:堅持價值投資,不要盲目追概念,炒熱點,聽風就是雨地追漲殺跌。

【3】

2020:歷史再演一次?

2003年4月,“非典”肆虐最嚴重、A股H股最慘淡之際,一個“別人恐懼我貪婪”的73歲美國老頭宣佈自己成功抄底了一隻中國股票。

這是隻讓中國股民永遠銘記的股票——中國石油。

巴菲特2003年前後重倉入手時,它的股價已跌至只有1~2港元,而巴菲特4年後出清其股權時,它已漲到11~16港元。再後來很多中國股民以超過40元的價格,買走了巴菲特在10多塊即恐高的這支股票。

一筆買賣獲利700%、大賺35億美元。人們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奉為圭臬,卻常常在面臨突發事件時忘記去投資真正的價值。

30倍疫情概念股今又來,一切像極了17年前的“非典”

即便知道“非典”概念的疫情概念股已被大大高估,消費類、服務類優質公司已被超常低估,很多人還是忍不住換手,追逐前者,而不是趁機重倉後者。

事後覆盤,“非典”時那些漲得最狠的疫情概念股,尤其是沒有業績支撐的概念股和題材股,不但在此後1年,也在此後5年、10年、15年大幅跑輸大市。

而“非典”時期很多恐慌性下跌的消費與服務業大白馬股,幾乎都在後期的幾年、10多年裡實現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市值或業績漲幅。

巴菲特說,“當機會來臨時,就要行動”。同樣的機會,有人短邏輯、有人長邏輯,有人向左有人向右。最簡單的道理往往最難有紀律的執行。

如今,非常時刻再次擺在眼前。

2020年1月23日,己亥豬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滬指跌破3000點大關,北向資金淨流出94.31億元。“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恐慌已然蔓延至二級市場。

資本市場,一切都彷彿是17年前那個春天的重演——

疫情消息一出,疫情概念股板塊大漲,抗流感概念再成風口,魯抗醫藥、聯環藥業、四環生物、樂心醫療等多隻個股連續漲停。十七年前的海王生物今又來,十七年前的板藍根換成了雙黃連,十七年前的口罩妖股再浮現。

30倍疫情概念股今又來,一切像極了17年前的“非典”

▲2020年1月23日滬深兩市醫藥概念股

港股創業板上,一家名為“中國醫療集團”的0.113港元仙股,更在發佈一則所謂的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抑制製劑申請恢復生產的公告後,股價驚人般上漲了34倍!

與之對應的,則是醫療醫藥之外的股票普跌。

與17年前不一樣的是,這一次的非常時刻,各種信息更加爆炸,也必將更影響資本市場。更不同的是,這一次,我們的經濟本就處在艱難的時刻。

而此刻股市對經濟的影響,也遠非當年可比。

【4】

放眼長遠,擁抱信心

經濟和產業是有周期的,事物都是辯證的,銅板總有它的兩面。景氣過度了,低迷的可能也就多了;低迷過度了,景氣的可能性也就多了。

好的時候,不要忘記壞的時候會到來併為之準備;壞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好的時光會到來。春天的燕子,繁花勝景都會再來。

就企業和投資而言,基業長青的企業家、投資家事實上往往都是“危機”的擁抱者,是將問題、挑戰變成創新、創造與投資發展良機的人,甚至是逆大眾週期而動的人。典型如股市,很多股民虧損都是因為在市場過度樂觀時高點買入,在市場低迷時低點賣出,而成功者則總是在過度悲觀時選擇買入,在高點賣出。

當前,從大的經濟週期來說,我們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陣痛期,處在大週期的低谷。從小的週期來說,經濟正處在疫情的陰霾籠罩之中,也是處在極端的異常和低谷中。但非常時期總是短暫的,過度低迷也一定是暫時的。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因為“非典”將北京等地列為疫區併發出旅遊警告,結果導致當年二季度國家經濟增速整體下跌了2個百分點。但當年全年GDP增速最終達10.1%,比2002年增速還高1個百分點。2003年到2007年,連續5年,中國的GDP增速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非典”期間受到堪稱毀滅性打擊的很多行業,比如消費、服務業也都在此後蓬勃發展,並誕生出一批百億、千億級公司。

有文章指出,2003年“非典”時,中國經濟尚有巨大的空間,正擁有諸多發展紅利,所以才能在疫情之後快速復甦,現在的中國經濟本身已是內憂外患,空間不再有那麼大,紅利不再有那麼多,這次疫情也比非典影響更廣,因此中國經濟的未來挑戰遠非當年的“非典”負面可比,甚至極端地看空和恐懼未來。

這些不利的因素都是客觀的,但也忽略了諸多積極因素,一味悲觀更是不必。

比如,中國經濟依然有巨大空間,我們的人均GDP才剛破1萬美元,城市化進程依然有很大空間,此次疫情暴露出,包括我們認為已經宏偉的城市,在公共系統的軟硬建設都有那麼多的問題,這也都是將來發展和改變的機會。

比如,我們日益強大的內需短期受到了巨大沖擊但並不會消失,疫情過後就會復甦,國家也一定會出臺政策措施,令經濟早日走上覆蘇軌道;比如,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智能的結合會產生很多新機會,這次疫情也在某方面加速著這種融合;

比如,今天的產業格局也有對沖疫情影響的一面,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線上平臺企業正加速形成一個“線上中國”,可為“線下中國”應對疫情中的經濟發展帶來支撐,甚至造就一個經濟形態層面的“新中國”……

最關鍵的,我們要看到企業、企業家在關鍵時刻,危情時刻可以爆發的力量。困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意志化為行動,卻可創造改變,造就新時勢。這兩年的經濟陣痛裡,我們始終看好我們今天已經擁有的龐大而優秀的創業者、企業家群體,以及危機對他們、乃至對全民族創新創造精神與能量的激發,甚至是逼發。

眼下,這樣的企業就已大量的存在。如,諸多線上平臺企業聯合線下企業,在疫情前線、後方,因應創新,主動作為、承擔、貢獻,並帶動更多業者迎難而上,在艱難中讓生活繼續,也讓生產與消費繼續,讓經濟繼續。

今天,是他們的責任承擔,明天,這期間鍛煉出的能力,乃至培養出的新的生產、消費生活方式,就可能是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新機會。

企業家智慧和精神,民族性格與品質,從來不在資產表上,但卻是國家經濟的根基。疫情給我們帶來困難和挑戰,但也激發創業家、企業家,乃至全民族的鬥志和創新創造。我們認為,這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利好。

創業者不談成本利潤大談估值市值,企業家彷彿有用不完的錢不斷擴張且大多不搞生產,房價一夜漲幅超過好多年卻一售而空的前些年,我們一直在明示或暗示,苦日子要來了,大家不要發飈要小心謹慎,還分享了不少景氣時太過樂觀忘記風險的企業悲劇,但今天,我們卻要鼓舞勇氣和信心,張揚逆寒而上。

當下的特殊環境,穩定股市就是穩定經濟。

如果您是一個投資者,我們並不以愛國的口號或民族大義呼籲您支持股市,但希望通過歷史看未來,通過就經濟看經濟、就市場談市場的層面,請您以更長遠的眼光,更冷靜和理智地思考,以長期價值投資為念,審慎地投上您可貴的一票。

[1]《非典時期的股市演義:SARS“成就”醫藥板塊》記者王凱 證券市場週刊 2003/05/10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