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不是你們的“窮親戚”,是帶著一大筆“嫁妝”來的

本文作者陳抒怡,為華東局原創稿件。本文首刊於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華東局欄目。現將文章分享給大家。

合肥被戲稱為“霸都”。在合肥採訪幾天,這種“霸氣”始終環繞著記者。一個理工類的學術活動上,記者見到了一位本科、碩士畢業於復旦,博士、博士後分別求學於英美一流高校的上海學者,主攻力學。“這裡的接待條件真的沒話說。”

接待條件上的“霸氣”只是浮光掠影,人才引進上,合肥同樣“霸氣”。在一場合肥高校的介紹會上,夜裡8點多,場內100多個座位坐得滿滿當當,一些觀眾只能站著聽。“有一點可以肯定,來了以後,至少大家以後買西瓜可以不用講價了。”這樣的介紹引來笑聲一片。

“改變是從2017年開始的。”在合肥的學術圈,記者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從2017年開始,合肥出臺了一系列優厚的人才政策。首先是2017年6月,合肥市出臺“人才新政20條”,明確在之後5年拿出至少20億元人才經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力爭新引進及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領軍人才600人、省市級領軍人才3000人、高級人才1萬人,集聚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少於10萬人。除生活補助之外,對創新創業類人才、企業給予100萬元到500萬元不等的資助。

在此基礎上,2018年4月,合肥再出臺一系列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實施基層成長計劃、拓寬人才能力提升渠道、加強創業資金扶持、加大安居保障力度等人才新政,表示未來七年將拿出超百億元資金,以多重利好政策招才引智,打造公平公正的創新創業發展環境。因其條件優厚,被稱為“養人8條”。此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在醫療服務、子女教育、人才落戶等方面享受優待,高達50萬元的住房或租房補貼、5年免費人才公寓、買房不限購……“我們必須拿出超過一線城市的條件才能吸引人才。”某學院管理人員坦言。

安徽不是你們的“窮親戚”,是帶著一大筆“嫁妝”來的

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對人才的吸引力有目共睹。在日前揭曉的2018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結果中,排在第三名的城市是合肥,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合肥連續第二年在榜單上獲得第三名,甚至超過了一線城市深圳和廣州。這樣的合肥讓人刮目相看。曾經有合肥的科研專家告訴記者:“不要覺得長三角一體化把安徽帶著,是帶了個窮親戚,其實安徽是帶著‘嫁妝’來的。最大的一筆‘嫁妝’,就是以中科大為代表的一批安徽大院大所、高等院校。”

如今再看,確實能咂摸出其中的幾分意味。互聯網行業發展出現拐點時,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硬核”科技領域正在孕育著新的突破,這些重大的突破也越來越依賴大型科學儀器及跨學科團隊的合作。這一點,合肥是最有力的例證,自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合肥創新已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合肥是除北京之外中國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在未來潛力巨大的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等技術上,合肥誕生的學術成果在世界上頗具影響力。

在此背景下,這些科研機構產生了“溢出效應”,周圍開始聚集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量子通信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高新產業。正是由於這一股股科技創新的力量,合肥的經濟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數據顯示,2018年,合肥全市生產總值7822.9億元,同比增長8.5%,增幅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居第六。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挑起了發展大梁。近三年,合肥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近30%,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6.9%。反過來,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在吸引了更多的人才,“當一個城市的居民平均教育水平越高,產業技術水平越先進,這個城市的發展速度與潛力也就越大”——在合肥,這些要素實現了正向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記者看到的是“硬核”科技力量的價值重估。上世紀80年代,一度有人說“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與科研成果轉化少、轉化慢、轉化難有著直接相關。但在合肥,即使是基礎性、前沿性領域的理工科博士、博士後們的價值,也得到了市場化的體現,背後的功夫,並不簡單。“這樣的條件,對我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那位文中開頭提到的上海學者這樣說,他的這句話,透露出的分明是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和整體競爭力的越來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