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拓紅外:姿勢優美地在衛星+5G移動通信行業起舞

大家似乎已有共識,航天業務是小眾業務。即使頗有追求的航天科技集團5院及其502所,利用其航天探測、控制以及自動化等技術,在多個行業已有建樹,比如康拓紅外的鐵路安全檢測業務,核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業務等,作為投資人,一定會持續關注其未來的增長能力。

為此,總想收集一些兩軒、502所與其他民用行業,特別是通信行業有瓜葛的蛛絲馬跡,希望發現其FPGA、CPU、存儲、A/D等芯片及其微系統、機器人,應用於民用通信領域,或者其他工業控制領域的一些信息。

關注康拓一年多後,近期其股價跟隨中國衛星走出了盤局,節前大盤因肺炎疫情大跌卻雙雙逆勢大漲。其中的原因是,康拓紅外的宇航操作系統、系列芯片及其微系統、控制執行機構的產品組合,可能會是5G+低軌道移動通信衛星建設,最大、最早的受益者,不僅會是其2021年業績承諾超預期強力因素,還會是未來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需要關注的是,銀河證券研究團隊最早於2019年4月開始,連續發佈六篇研報關注低軌道移動通信衛星投資前景,隨之而來的還有東方證券、華西證券、廣證恆生的研報;此類研報梳理了境外公司的項目情況,對國內相關產業鏈並不熟悉,也低估了政府計劃對天地一體化移動通信系統的重視程度,不約而同地忽視了康拓紅外在其中的產業價值。東興證券節前研報強調了康拓紅外的投資價值,只是其完整版只提供給買方機構,大眾需付費才能閱讀。

一、天基移動通信系統

(一)高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系統

大家會說,衛星電話不是一直都有嗎?是的。出於技術、成本等考量,已有的大多是高軌道衛星系統,人們以兩三顆高軌道衛星組建全球移動通信網絡。

此類天基系統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優點是低成本、廣覆蓋,缺點是高延遲、低帶寬、低容量、低可靠;延遲可達270毫秒,系統容量低,比如美國Viasat-3衛星系統由三顆衛星組成,單顆衛星設計重量約為6400公斤,單星容量約1Tb/s,系統容量3Tb/s;低可靠源於高軌道衛星與終端之間僅有一條通信鏈路,如遮擋則中斷,即赤道北的“南山效應”。

2016年8月6日,我國發射天通一號01高軌道通信衛星,具體組網信息不詳,中國衛通投資,2018年5月由中國電信放號商用。

因此,高軌道通信系統往往由政府、軍方掌控,像Viasat純商業化項目極少。高軌道通信衛星還用於廣播電視等服務,如航天科技集團的東四、東五平臺,由中國衛通運營;另外還有遙感衛星系統等。

(二)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系統

人們一直沒有忘記低軌道通信衛星。二三十年前,有摩托羅拉66顆衛星組網的銥星星座,單星重約700公斤,軌道高度約780公里;十年前,有沒過ONEWEB的900顆星座計劃,軌道高度1200公里;五年前的2015年1月,馬斯克宣佈SpaceX的Starlink星鏈計劃,發射1.2萬顆低軌道通信衛星,提供太空互聯網及移動通信服務;2019年7月,亞馬遜申請 Kuiper 項目許可,計劃發射 3236 顆低軌通信衛星,宣稱為數千萬缺少足夠互聯網接入服務的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低延遲的寬帶服務。

二十年過去,航天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已有巨大進步,已消除低軌道衛星因高速移動對可靠性的影響,理論延遲已到毫秒級,單一衛星容量不大,系統容量巨大、帶寬巨寬,完全符合5G低延時、高可靠、大帶寬等特性,還同屬毫米波段。加之衛星製造成本、發射成本已大幅度降低,使得組建數量龐大的衛星星座,技術上、經濟上已具備可行性。實際上,自2018年以來,包括波音等十餘家美國公司、歐洲空客、韓國三星等企業申請了類似計劃。

可見,二三十年來前赴後繼,鍾情於民用衛星移動通信網絡,最執著的當然是美國人,似乎4G、5G都不是他們的菜。最激進的,最有名的,當然是馬斯克SpaceX的Starlink星鏈計劃,軌道高度1150公里。最新的報道是,擬發射衛星數由1.2萬顆增至4萬顆;計劃2020年發射1800顆,一月份發射的單星重從200公斤提高到260公斤。一向高調的馬斯克,在該項目上變得異常低調,有點只做不說的意思。

我國的兩大航天集團也沒有忘記低軌道衛星民用移動通信網絡,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分別推出“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虹雲工程”。前者2016年立項,大致由300顆低軌道衛星組網,2018年12月29日發射的首顆驗證星僅是一顆40公斤的微納衛星,媒體報道2020年完成一期工程,2022年完成骨幹星座建設。

康拓紅外:姿勢優美地在衛星+5G移動通信行業起舞

鴻雁星座


虹雲工程較鴻雁星座早一週發射首顆驗證衛星,媒體報道衛星採用多波束相控陣天線,多個波束既能覆蓋不同區域,也能集中覆蓋一個特定區域;報道稱,“十三五”末前再發射4顆業務技術驗證星,“十四五”中期完成天地融合系統建設,具備全面運營條件。

2020年1月16日,我國民企銀河航天5G低軌道寬帶通信首星發射升空,單星重227公斤,軌道高度1156公里,單星帶寬10Gbps,未披露星座數量計劃。

二、地面移動通信系統的確不完美

伴隨巨量的資金投入,地面移動通信系統雖然一直在進步,卻無力覆蓋海洋、大山、戈壁等地球表面八九成的區域,也無力覆蓋天空。這也是我國航班上網率極低的主要原因。

2013年至2018年,我國在4G建設中,幾大運營商投入資金約8千億人民幣,至今遠未回收投資。5G獨立組網,預計我國電信運營商5年內需投資1.5萬億人民幣,建設的基站是4G的三四倍約千萬個。加之5G典型應用並未出現,運營商斷不能承受再一次萬億數量級的高強度投資。另外,華為成功避開了海外4G專利掣肘,佔據了5G獨立組網的技術高點,歐美國家選擇獨立組網也會心有不甘。

為此,當前各國所謂的5G商用並非獨立組網,只能算4G上修修補補的4.5G,下行速度提高較多,卻無5G最顯著的低時延、高可靠特性,所謂5G改變社會靠的是低時延、高可靠。前幾天,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要加快獨立組網5G建設,估計很難落到實處。即便運營商再一次高強度投資,大海、深山、沙漠、天空,如何實現5G低延時和高可靠呢?

三、低軌道通信衛星加持5G移動通信系統

2017年底,英國電信集團首席架構師NeilMcRae,提出了新的移動通信技術演進路線,認為6G可能永遠不會出現,5G+低軌道移動通信衛星,即是其演化方向之一。英國科學家在人類歷史上貢獻巨大,蒸汽機、可編程計算機(非電子計算機)、電視機、互聯網等革命性的科技發現,都源於英國科學家。因此,人們不會漠視英國專家的意見。

2018年9月,我國科技部發布科技創新2030,16項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包括兩項航天科技項目“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2018年11月,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建議》,其中“與5G/6G融合的衛星通信技術研究與原理驗證”即包括低軌道移動通信衛星方向。同期,GPP、ITU等國際電信組織,已成立專門工作組研究衛星與5G融合標準化課題。

有理由相信,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與5G的融合是大趨勢。

(一)平行互補

平行互補是說天基、地面各一張網,互相間並無往來,兩種終端各自連接一張網,前者負責海洋、大山、戈壁以及天空,後者負責人口稠密的城市、鄉村以及工業重鎮。

5G與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網絡的這種關係,很難說是完美的,卻是可以立即實施的,SpaceX的Starlink、鴻雁星座等均屬此列。

(二)天基與5G融合

很顯然,政府及國際組織更關注衛星通信與5G融合的課題,即天地一體化5G移動通信系統。未來,也許5G基站會分為兩種,一種能夠與衛星星座鏈接,也可能是船上、飛機上的移動基站,甚至低軌道衛星變成天上的基站。

天地一體化的5G網絡才是接近完美的移動通信網絡。由衛星星座在人口罕見區域提供低延時+速度較快+高可靠的寬帶移動通信,人口較少的區域由衛星星座+基站提供接近5G信號的寬帶移動通信,人口稠密地區則由地面基站提供標準的5G移動通信服務;另一個特點是,所有終端,或者至少有一種終端,既可與地面基站交換信號,也可藉助衛星通信。

四、鴻雁星座計劃及其參與者

(一)建設運營主體

2018年10月,航天科技集團已組建建設、運營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及空間互聯網的法律實體——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11家產業投資者分屬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電信集團、中國電子信息集團,航天科技集團合計持股37.5%,其中集團持股15%、5院持股12.5%、中國長城工業持股5%、中國衛通持股5%,中國電信集團持股12.5%,中國電子信息合計持股12.5%,其中南京熊貓漢達持股7.5%、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2.5%、中國電子進出口2.5%,還有三家國家級基金持有另外的37.5%的股權。

康拓紅外:姿勢優美地在衛星+5G移動通信行業起舞

持股比例


康拓紅外:姿勢優美地在衛星+5G移動通信行業起舞

出資額


(二)鴻雁星座計劃會升級嗎?

有媒體報道,鴻雁星座、虹雲工程未來三年首期合計投資約300億元,首顆驗證星發射入軌已超一年,此後再無動靜。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年-2020年)》16大重大專項之中,有“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兩個航天項目,2020年將完美收宮。我國制定的科技創新2030也有16大重點項目,“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即在其中。

2020年1月,我國已啟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0年-2035年)》的預研究工作;2020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將制定十四五規劃,期待“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納入其中。

中國政府一向重視通信技術的發展,重視互聯網+對經濟轉型的拉動作用,面對低軌道移動通信的技術進步以及與5G網絡的融合前景,面對美國在相關領域激進的投資計劃,異常“安靜”的鴻雁星座、虹雲工程,可以有兩種合理的解釋:一是中國政府可能繼續推動更龐大的項目計劃,從媒體報道可知,鴻雁星座規模由初期報道的60餘顆擴至300顆,二是長征5號耗費千餘天才解決發動機問題,使得我國若干航天計劃延後實施。

比較長征五號、SpaceX執行Starlink星鏈計劃的獵鷹九號之間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主要指標長征五號均勝出。因此,改造長征五號整流罩後,不能一次發射60顆低軌道衛星,發射50顆總是可以的。


康拓紅外:姿勢優美地在衛星+5G移動通信行業起舞

長征五號


康拓紅外:姿勢優美地在衛星+5G移動通信行業起舞

低軌道運載能力勝出


五、衛星及其核心器件業務梳理

5院是我國衛星、飛船及其他航天器的研製主體,說誇張點,我國99%航天器由該院研製。5院下屬企業,中國衛星是微納、小衛星的研發主體,其他類型的衛星、航天器均由5院直接研製;中國衛通是高軌道、高通量通信廣播衛星的運營主體,康拓紅外則是核心器件研發主體,是5院及502所、中國衛星等衛星製造商的上游。

5院及其中國衛通持有鴻雁星座運營主體17.5%的股權,集團及其中國長城工業分別持股15%、5%,可見5院在其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國天通一號高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同樣由5院抓總研製,從衛星到芯片、終端、信關站均自主研製,被稱為中國的海事衛星,已實現我國領土、領海全覆蓋,由中國衛通投資,中國電信從事放號等市場運營業務。

(一)航天科技集團核心器件業務主體

電子技術研究院771所即9院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驪山微電子公司,772所即9院北京微電子技術研究所,空間技術研究院即5院502所的軒宇空間,是航天科技集團的三大微電子研發、生產實體。

1、天上的軒宇空間——最長業務鏈和最強產品組合

5院及502所對軒宇空間的定位之一,是研發宇航器控制系統以及其他行業應用,宇航操作系統,多種宇航專用芯片、微處理器、存儲芯片、混合器件、可編程FPGA芯片及其SoC芯片,各類功能芯片集成的多種信號處理模塊、星載計算機模塊等SiP微系統,星載計算機,成系列的衛星、空間站所需的慣性控制單元、紅外地球敏感器、太陽敏感器、星敏感器、太陽帆板驅動機構、星載崁入式計算機等核心裝置,前者應該是核心控制部組件,後者是前者的執行機構或控制對象。

軒宇空間的產品結構、組合,較同類高科技公司有更長的產業鏈,不僅操作系統與系列芯片、微系統配套,還有衛星必須的慣性控制單元、太陽帆板驅動機構等衛星執行裝置,非公開發行募集投向還添上了封裝產線。

簡單測算,一顆衛星除開結構材料、隔熱材料、太陽帆板以及信號接受、發生裝置以外,其他的大致約60%的功能器件、部組件軒宇空間均可生產。

(二)箭上的771所、772所

771所有顯赫的歷史,是中興通訊的創辦單位、間接股東,較早地開始研製計算機、集成電路、混合集成電路,百度到十餘年前即開發宇航操作系統等新聞,近年未見其宣傳。2019年12月27日,胖五成功發射後,從9院下屬機構宣傳自己的貢獻文章,瞭解到航天科技集團對相關產品主體還是有分工的,9院771所、772所產品主要與火箭配套,少部分應用於衛星等飛行器,772所側重於芯片等微電子器件的研發生產,771所側重於計算機總體設計、總裝,也有芯片等業務。

(三)航天科工相關研發和生產能力

航天科工集團的相關能力可能相對弱於航天科技集團的。有媒體報道,5院組織了一個涵蓋航天科工、中航集團、中船集團的“空、天、海”微電子元器件互通機制。軒宇空間近年均向三大家銷售產品,2018年向航天科工集團銷售1806萬元。

六、如何判斷對康拓紅外業績的影響

受益於鴻雁星座的,首先應該是衛星設計總裝、核心器件和核心裝置的研發主體,康拓紅外即屬此列。

(一)2019年業績預告判斷

2020年1月20日,康拓紅外業績預增80%-110%,總股本增加約41%,2019年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區間為0.27元至0.3元。

按照2018年淨利潤加上兩軒承諾淨利潤,2019年淨利潤應為1.52億元,接近預告淨利潤上限。說明按照2019年10月30日發佈的增加關聯交易預計的公告,測算兩軒2019年淨利潤有一定誤差,誤差部分計入2020年一季度或以後季度的收入,但能說明兩軒,特別是軒宇智能,獲取收入的能力超預期,也說明原有的鐵路業務幾乎難有增長。

(二)觀察鴻雁星座的影響角度

要量化鴻雁星座及類似計劃對康拓紅外業績的影響,目前僅能管中窺豹地,比較年度航天器發射數量。

2018年、2019年被稱為我國的航天大年,又是我國走向航天強國的起步之年。2020年1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二次發佈年度《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披露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超40次,發射航天器60餘顆,兩個數據均創歷史新高;2020年,既有探月三期工程即嫦娥五號、高分專項收宮,均屬《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年-2020年)》重大專項任務中的航天項目,有完成北斗三號系統全球組網的兩次GEO高軌道衛星發射,又有啟動載人空間站、火星探測等重大任務,其中,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均由長征5號擔任。上年藍皮書披露,2019年計劃發射30餘次,發射航天器50餘顆。

實際上,2018年、2019年我國航天發射次數分別為39次、34次,分別發射105個、81個航天器,發射的航天器數量遠超計劃。

假設鴻雁星座、虹雲工程按照原計劃實施,未來兩三年需發射近500顆低軌道衛星,年平均發射數量遠超近年年度之和。另一個角度,2020年計劃發射航天器60餘顆,那麼屬於鴻雁星座不會太多,2021年以後才是低軌道通信衛星的發射大年。

即使不考慮鴻雁星座、虹雲工程未來可能擴容、與5G融合的前景,假設按原計劃推進,約500顆衛星的核心器件業務,對市值僅百億的康拓紅外而言,溢出效應前所未見。

結合康拓紅外注入資產業績承諾數據,特別是2021年兩軒承諾淨利潤增幅僅十幾個百分點,有低軌道移動通信衛星發射大年加持,康拓紅外近年業績增長無虞。

甚至可以說,對康拓紅外而言,有多大產能,心有多大,就有多大的舞臺。如此前景,全市場還有第二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