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騙局是真的嗎?

最左


科學家幾十年前曾多次預言全球石油儲量有限,石油會在30年左右枯竭。

但人類在此期間一直大規模使用石油,幾十年過來,石油卻一直沒有枯竭,甚至直到現在石油的全球儲量預測還比幾十年前要多。

於是就有了科學家“石油騙局”的說法,認為最初的科學家是有意去欺騙的。

於是人們懷疑科學家之所以會提出“石油有限論”,是想製造石油稀缺性,從而推高國際原油價格。

那我們就從科學家是否是“故意欺騙”,來思考這是不是“石油騙局”。

1.其實這幾十年下來,人們發現跟“石油有限”相反的證據,都是提出“石油有限論”之後,才被發現的。

例如幾十年間,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石油田,一些是油田的儲量甚至堪比之前發現的地面油田還要多;其實究其原因,是因為勘探經驗和勘探技術發展,人們可以勘探到更深層的地質,也更多有潛力的油田被發現;

另外人們還發現有些已經被採完的油田,還會持續“生成”石油。從而導致油田持續都可以產油。

這些都是當時科學家提出“石油有限”的時候始料未及的。

2.而且對石油產量最重要的是石油產生的機理,幾十年過去,當時科學家提出的生物形成說,到現在仍然被認為是最能解釋石油生成的。

另外還有一個被討論的比較多的是無機生成說,但是這個學說有部分推測仍未被驗證。

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家當時提出“石油有限論”是不無道理的。

直到現在,這個說法仍未被否定。

3.而“石油有限論”提出之初,之所以被整個社會接受,其實還因為它符合很多人的利益。

從石油貿易公司角度來看,石油有限當然能提高石油價格;

從美國政府來看,石油有限論是可以明確讓人民支持美國石油儲備計劃的,也符合美國政府的利益。

從環保角度,石油工業被認為是造成溫室效應和工業汙染等多種汙染的源頭,石油稀缺也符合他們呼籲減少使用石油的價值觀。

從這個三個角度來看,小編認為“石油有限論”是有理由的,甚至直到現在仍然有合理性。

而幾十年前科學家根據當時的數據預言30年石油用盡,也是可以理解的。

“石油騙局”其實比較傾向於是一個陰謀論的觀點。

與其說“石油騙局”,或者說是科學家預言錯誤,可能更貼切一些。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科學家也是一樣,相比懷疑別人,有時候我們可以反思問題本身。


指尖科技說


石油是絕對的不可再生資源,如果它是可再生能源那為什麼國家還要進口石油?


以前包括現在,每年都有關於石油馬上就要開採枯竭的消息傳出來,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發現的新油田越來越多,於是就有人質疑石油不是一次性能源而是可再生能源,這就是石油騙局的初衷。

事實上石油和天然氣可燃冰一樣,都是地球在長期的地質運動和自然演化中孕育出的能源,經過了幾十億年才有了今天的儲量,所以說石油其實是有限的,所謂的石油騙局也並不是騙局。


之前人類一次次發出石油警告,每次都說只夠開採幾十年了,可是在這幾十年裡隨著勘探技術的進步總有新的大油田被發現和商業開採,又避免了石油枯竭,但是地球上的石油儲量是有限的,總有一天地球上會無油可採。

現在雖然對石油的來源沒有準確判斷,有說是生物變油有說是地質活動變油,不管是哪一種生成方式,乾枯的油田和油井都不可能在幾十年的時間重新生成石油,除非再等幾億年或者更長時間,題主所謂的不毛之地變成油產區只能說是蘇聯的勘探技術不行沒發現下面的油田,就好像建國初期我國被嘲諷是貧油國家一樣,最後還不是找到了大慶油田等一系列大油田。


石油確實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但是在石油被開採完之前人類就會找到一種新的能源來代替石油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再生和不再生的概念,使用後短時間內可重複再次產生叫可再生,使用後就沒了或者相當長時間內不會再有叫不可再生。石油工業發展近一百年的歷史,許多曾經高產的油田都開始沒落,甚至荒棄,作為我國石油工業的老大哥大慶油田,從先前的年產5000萬噸油氣開始逐年遞減,2017年降到3400萬噸,許多油井的含水率高度97%,也就是說從地下抽出100升的液體只有3%是石油。而作為我國石油先驅者的玉門油田,目前年產量僅40萬噸,許多油井已廢棄。如果說石油可再生,這一幕怎麼會發生?所以說,石油是不可再生的。

問題中提到“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既自充式油田”,對於這一點,非常有必要在此澄清,油田之所以廢棄是由於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無法經濟地開採石油,不具備商業價值了,而不是說石油被完全開採完了,受地下地質情況複雜、石油性質、開採技術、開採層位等諸多因素影響,總有剩餘殘餘油留在地下某些孔隙、裂縫中,停止開採一段時間後,這些石油由於地下水的活動會逐漸發生聚集,既形成蘇聯人所謂的“自充式油田”。目前,我國油田中很多低產井就是採用停止一段時間再開採的方式來儘可能地將這些石油採出。然而,無論如何,目前的石油採收率平均也就30%,國外好一點的整裝油田可以達到40%,也就是說60-70%的石油還是埋藏在地下,無法開採。這麼說,可能理解有點困難,那就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油瓶,用完靜止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瓶底又聚集了一些油,倒出來後再靜止一段時間,瓶底又有油了,要想完全將油用完,那麼只能將油瓶倒置了,但是我們能將地球倒置嗎?

題主的問題中提到“1956年,宣佈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繫,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這個太可笑了,眾所周知,石油和天然氣是易燃物,地球深部位湧出的只可能是岩漿,如此高溫的岩漿怎會容得下石油和天然氣?或者,我們假設這個說法成立,那麼地球上發生過那麼多次的火山噴發和地震,怎麼從沒見過這所謂的“太初物質”湧出來呢?

所以,題主看到的這篇報道才是一個騙局!


地質說


我讀大學時,我們老師告訴我們石油是動物屍體經過長時間的地質運動而出現,並且石油會在未來五十年內消失殆盡。我們當時信以為然,不加懷疑。畢業後從事天然氣工程類設計確發現全國石油產量不降反升,發現大型油田和氣田的消息層出不窮,這些消息至少告訴我們石油天然氣應該不是所謂的動植物屍體產生的,而是另有來路,比如我們所知道的木衛二,那顆星球上可是沒有什麼生物的,但他被液化天然氣所覆蓋,所以我堅信我們所謂的石油短缺應該是個偽命題,我們以前的開採技術可能是2000米的地殼,現在是5000米的地殼,以後是10000米的地殼,而10000米對於地球地殼來說又算什麼數量級別呢?所以,那些所謂的石油枯竭的言論無外乎是一些政治需求而已!


蔣良川



石油作為當今世界,工業最重要的能源,它的來源一直眾說紛紜,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國際上最流行的有兩種學說。前者生物成油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提出的,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石油跟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

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而陸上的植物則一般會形成煤。但實際上,這個假說存在比較大的漏洞,因為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也太大了。

另一個理論由俄羅斯科學家提出,非生物成油理論。假說認為,石油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並且是可再生的。

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人類能夠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的深度有關。

這說法也有說不通的地方,因為現在發現新油田的數量越來越少,而且規模和存儲量也不能和以前那些大油田相比。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各有各的理論和說不通的地方。總的來說,目前國際上主流還是生物成油理論,非生物成油理論只是用來解釋某些現象。這兩種石油形成假說,小夥伴們更偏向哪個呢?



找靚機科普君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它的來源卻一直眾說紛紜。目前國際上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前者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後者(主要是俄羅斯科學家)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各有各的理論和說不通的地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但要說以前石油的騙局是真的,甚至是驚天大陰謀,我也認為不至於如此。

按照第二種說法,石油應該是源源不絕的產生的。的確,這些年國際和國內也有不少發現新油田的新聞,但也得注意到的是,新油田的數量越來越少,而且規模和存儲量也不能和以前那些大油田相比。

還有一些網友說,你看按照原來預計的,很多油田的應該採的差不多了,但實際上現在還在生產,這是不是也表明,有新的石油湧入那裡的地下了呢?

國際上的採油技術我不瞭解,但在國內,油田的開採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叫一次,二次,三次採油。通常把僅僅依靠岩石膨脹、邊水驅動、重力、自噴、天然氣膨脹等天然能量來採油的方法稱為一次採油;把通過注氣或注水,提高油層壓力的採油方法稱為二次採油;把通過注入流體或熱量,這些流體能改變原油粘度或改變原油與地層中的其他介質界面張力,用這種物理、化學方法來驅替油層中不連續的和難採原油的方法稱為三次採油。

我國現在的大部分油田現在基本處於二次採油向三次採油過度時期,尤其是像一些老的油田,比如大慶、遼河等油井已經很大一部分進行三次採油技術了。

而實際上,三次採油技術也是這些年才逐漸開始發展起來的。以前很多的油田的老井,只到了二次採油就廢棄了,其實還有很多的原油在地底下沒能開採出來。以大慶油田為例,大慶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但這就是一個大致的統計數,目前能真正採出來的,或許有一半就不錯了。因為截止2016年,大慶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現在大部分油井已經是二次採油後期和三期了,原油年產量也從原先的輕鬆5000萬噸,到現在的3800萬噸,而且是呈逐年下降的.....

說了那麼多,無非就是證明一下,大部分油田的採油壽命變長,只是採油技術變先進的緣故,也許將來還能有四次採油技術的發明,能更加大大提高採油率。所謂的原油“”自充式“”現象,還是鳳毛麟角,不能因為這些現象的發生就推翻了原先的學說。總的來說目前國際上主流還是生物成油理論,非生物成油理論只是用來解釋某些現象。


清顏2017


按照目前主流學說第一,通俗講石油不止由動物生成,大量植物尤其是藻類植物也會形成石油;第二,百萬噸油田也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物堆積埋藏就可以生成的。古地貌中一個地區,生活著的動植物死亡。動物形成化石,植物形成沼澤,在漫長的地質演化中被覆蓋又沉積,這是石油產生的物質條件,我們叫做烴源巖。有了這個物質條件當然不夠了,不然石油就是廣泛分佈而儲量少了麼?這就牽扯到了石油運移。有生物的地方必然有水,有水的地方一定會有砂礫,有砂礫意味著有水的這個時期乃至往後相當長一段沒有水的時期砂石會在古水體成砂風化搬運輻射範圍內廣泛存在。砂石多的地層其孔隙大,這就形成了油氣運移的通道。光有烴源巖和運移通道肯定不夠啊,油亂流怎麼能成藏?第三個條件出來了,地形不可能是一望無際的平坦,我們再從河流出發舉個例子。河流在這個廣泛分佈生物的地區不遠處形成了湖泊。湖泊底下有淤泥,漫長的沉積歲月中,有一天河流變道了,這湖泊乾涸了。其下的泥成巖了,變成了一個碗,這就有了

油氣的保存條件。大量動植物死後沉積變成烴源巖,烴源巖產出油,油通過四面八方油氣運移通道匯聚到這樣一個碗裡,再在這個碗上蓋個蓋,油藏就形成了。當然石油不可能只有這一種湖泊變碗的成藏方式,比如巖性尖滅,褶皺隆起,大型斷裂,只要能讓油進到容器裡或者就讓油生成在容器裡都可以形成油藏。

研究有批判性思維固然是好的,也是我們努力做到的,但是駁斥前至少要先了解它,以免想當然,失了客觀性。大家都知道,主觀的臆斷,都是不可信的。我不說對錯,至少主流學說可以很好的解釋成藏現象,目前還沒有人提出的觀點可以比它更好。

來自一名地質研究者,通俗不嚴謹勿怪


不得不吐


鑽石因為一句著名的廣告詞成功營銷為稀世珍寶。

實際上俄羅斯有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礦,只是控制著開採度,如果放開了挖掘開採,不敢說鑽石以後就是白菜價,但鑽石的價值也會縮水許多。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至於石油,科學界有兩種說法: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除了科學界給出的廣為人知的說法外,我還聽過一種有趣的說法。

石油就和水一樣,都是地球自身生產的液體,如果把水比作地球血液的話,那麼相對來說存量小的石油就是地球體液。

而且提出這個觀點的人還言之鑿鑿,拿出以前勘測過多次沒有發現的油田,彷彿是一夜之間就冒出來了。

還有停產多年的油井,忽然又能接著開採出石油等等。

不論石油是不是可再生資源,我們都應該善加利用,畢竟石油從開採到製作成成品油,都是對地球環境有著很大的汙染。





福祿壽財囍旺發


無稽之談,石油當然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一點是世界公認的,雖然作為世界上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的石油,其形成機理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一說石油是遠古時期海洋或者是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是生物沉積而來的,並且是不可再生資源。但是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形成的,與生物無關,是可再生的。早在1950年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他們得出了了一個驚人的論斷:美國人所稱的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


1956年,蘇聯專家宣佈了團隊的研究結論:原油和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繫,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如果蘇聯人是對的話,那麼就意味著石油的用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人類能夠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的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了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他們認為石油是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顯然蘇聯人的說法是很扯淡的,按照他們的說法,石油應該是源源不斷地產生的,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些年雖然國際上也有新發現油田的事,但是可以發現新油田的數量越來越少,而且規模和儲量也不能和之前相提並論。想想如果廢棄的油田真的可以自我修復的話,那麼為什麼人類一直不斷尋找新的油田不斷進行新的鑽探?

石油的形成機理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至於眾所周知的“生物變油”理論,這個核心理論也只不過是一個假設而已。1956年,美國的地質學家哈伯特發表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以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形成的。但是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採訪中承認,他表示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可以說與科學沒有半點關係。



現在看來,石油已經是夕陽產業了,據預測未來幾十年裡石油將會被開採完。石油對於工業生產的意義重大,面臨資源即將枯竭,開發新能源才有出路,至於說石油是不是可再生資源,至少目前它還是不可再生的,以後還是不是就不知道了,還有待去探索。


鏡像科普


石油與天然氣等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這個學點物理就應該能明白,反過來,如果是可再生資源,那麼就應該是很廉價的,

而如果是很廉價的,各國也不必去爭取定價權,也不必去他國進口,等著再生就可以了,這個是最基本的道理,在目前情況下,如果是可再生資源,那為什麼需要新能源呢,僅僅是環保嗎?顯然是開採量以及需求不平衡,預期在未拉的某個年份可能石油供需失衡所以提前研發新能源,這才是根本,所以樓主的問題,學點物理和基本的供需分析就能想明白了,至於說可再生的騙局,會不會是愛撫大眾心理的一個謊言這個就需要上智商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