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避險情緒將升溫 大盤進一步震盪

一、融資盤減倉規模不大,節後面臨考驗

節前最後一週受疫情衝擊,滬指跌3.22%,創業板跌3.32%,兩融股票加權價格指數跌3.02%。日均成交金額較前周增加13%。兩市融資餘額至1月23日約為10269億元,較之前一週淨流出約142億元,降幅約為1.37%。滬市融資盤淨流出71億元,深市淨流出約71億元。週一淨流入39億元,週二、週三轉為淨流出7.5億元,週四淨流出約174億元。

節前市場先揚後抑,芯片類和鋰電池類兩大主線繼續強勢,匯頂科技、寧德時代等強者恆強,但受公共衛生事件的衝擊,其它科技類個股開始回落。而醫藥類個股,主要是中藥、抗病毒類個股全面走強,口罩、防護服、醫療設備等生產企業的股價也表現活躍,另一方面藍籌類、週期類個股全面走軟,資金流出明顯。

節前最後一週融資盤減倉142億元,但較過往五年的平均值300億元,明顯要少。另外1月24日的融資買入為787億元,明顯高於1月的日融資買入平均值的730億元,顯示節前的多頭情緒仍然高昴,尤其是芯片和鋰電池的龍頭繼續高歌猛進,牛市氣氛較濃。回看可能是當時股票市場對公共衛生事件衝擊的預備不足,資金管理的防範措施不太到位,與信息不太對稱有關。長假期間,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大,基本面和GDP增長率都會受壓,外圍股市也因此出現明顯波動。節後A股開市,北上資金和公募基金的減倉控制風險,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場內激進型資金和情緒型的市場資金也會因應市場順勢操作。

節前的波段性上攻行情,自12月初開始,12月融資盤淨流入535億元,1月融資盤淨流入214億元。目前兩融品種的價格指數已跌回一月份位置之下,如果大盤進一步回落,資產價格下跌快於負債償還速度,融資市場將會出現資金加速流出的現象,12月以來增倉的融資盤將會大部份流出,同時有可能形成踩踏效應,也即開始一週內市場下跌速度將是較快,後期反彈後再減緩。

節前最後一週的平均維持擔保比例均值為280%,較前周的283.6%明顯回落,週五在273%附近。總體處相對安全線之上。

從長週期而言,目前的事件衝擊終將過去,大趨勢不會改變,中小創市場或科技類品種繼續是今年的主流,待公共衛生事件的高峰期過後,科技類當中的龍頭品種仍會再拾升勢,並有繼續創新高的可能。

二、事件帶來熱點變換,交易頻率保持較高狀態

節前最後一週融資買入額為3000億元,日均值為750億元,較前週日均值增加13.5%。融資買入佔成交比為10.4%,與前周的10.3%略有增加。融資買入額佔融資餘額比為7.2%,較前周的6.4%明顯增加。節前最後一週科技龍頭再創新高,醫藥類品種全面活躍,金融藍籌破位,追漲和補倉的資金都有參與,融資盤的開倉力度反而加大。

節前最後一週償還額為3142億元,日均值為785億元,較前週日均值增加22.2%,高於開倉增幅,小部分的融資盤還是堅持減倉過節的策略。

節前最後一週融資買入與償還額合計約為6141億元,日均值較前周增加18%,與大盤成交13%的增幅要大些,主要是償還增幅較大。

與前週五的融資餘額10411億元比較,周換手率為74%,較前周的63%明顯增加,人氣指標仍處熾熱階段,週期類大幅償還,科技類繼續火熱,熱點變換,活躍資金調倉換股,結構化的牛市氣氛較濃,換手頻率畸高。

與兩市的周成交金額28871億元相比,節前最後一週融資交易佔比為21.2%,與前周的20.4%有所增加,且是歷史峰值,之前兩期本欄提到,這個數值一般預示盛極而衰,後市會進入拐點。

節前最後一週五融券餘額約為101億元,較之前一週減少26億元,也是近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顯示部份融券盤也有避險心態,或此部份為量化對沖型融券規模。

三、藍籌類融資盤流入居前

節前最後一週融資盤淨流入居前的是:旅遊服務10.66億元,酒3.62億元,電氣設備3.61億元,家用電器2.96億元,醫藥生物2.4億元,科創2.16億元,電子1.55億元,交運1.53億元,軍工1.4億元,醫藥中成1.36億元,鋰電池1.09億元。

節前最後一週個股融資盤淨流入居前的是:中國國旅8.72億元,國軒高科4億元,貴州茅臺3.07億元,寧德時代2.62億元,中微公司2.55億元,航錦科技2.3億元,中國衛星2.29億元,美的集團2.27億元,中興通訊2.01億元,中國國航1.89億元,白雲山1.71億元,中國建築1.69億元,中科創達1.64億元,浦發銀行1.61億元,藍思科技1.6億元。

四、後市研判

節前避險,節後仍會有部份資金減倉避險,大盤進一步震盪。投資者可先控制倉位,待大盤企穩和事件高峰期過後,再重新佈局科技類龍頭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