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半月後的攀枝花餐飲業:“小館子”升溫 大型餐企不敢開張

解“禁”半月後的攀枝花餐飲業:“小館子”升溫 大型餐企不敢開張

餐飲企業製作盒飯

預期與落差

與大排檔、燒烤店等小館子生意回暖相比,率先放開堂食的大中型餐企業績較預期有較大差距

解禁與觀望

更多的大中型餐飲企業持觀望態度,繼續閉門謝客,以規避稅收、人工、水、電、氣等成本

市場與變化

疫情影響下,市民已經習慣了在家做飯吃飯,餐飲業要適應新的環境模式,需要更多的時間

日前,各行各業逐步復工復產,各地大中型餐飲企業也開始正式營業。在四川攀枝花市東區,從3月12日解除“禁餐令”開始,至昨日已有15天,轄區2000多家餐飲企業陸續復工後,喜憂不均。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走訪發現,許多大排檔、燒烤等“小館子”生意逐漸“升溫”,一些大中型中餐企業卻遲遲不開門營業,而率先放開堂食的幾家企業業績較預期有較大差距。多家餐飲企業負責人表示,餐飲業“復市”仍步履蹣跚,尚未走出低迷危機。

觀察“報告” “開張意味虧損”

3月12日,攀枝花市東區發佈消息,全面恢復餐飲服務經營單位正常營業,該區2000餘家各類型餐飲企業拉開了全面復工的序幕。一些小餐館、路邊的燒烤、大排檔恢復了往日的煙火氤氳,顧客逐漸多了起來。但是,大中型餐飲企業有點“尷尬”。

宋豔華餐館是攀枝花的一家大型餐飲企業。“疫情以來,我們企業的純損失達100餘萬元,一直盼著重新恢復正常營業,但現在又不敢開張,開張就意味著虧損。”該餐館的總經理唐行彬向記者介紹,3月12日接到通知後,他們進行了市場調查。“我們走訪了攀枝花的不少中大型餐飲企業,發現客流量很小。有的餐廳在晚上6點到7點的用餐高峰期,居然一個顧客也沒有。這也是我們遲遲不願營業的原因。”

“生意差的時候,中午‘放空’,晚上也只有幾桌人。”攀枝花得天獨厚喜事會大堂經理周玲說。

開放堂食的百杏廚房、大笮風等餐飲企業也面臨同樣的窘境。記者採訪瞭解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攀枝花東區開放的大中型餐飲企業,客流不及正常情況下的三四成,少的僅有一兩成。

除了開門的這些企業外,更多的大中型餐飲企業持觀望態度,繼續閉門謝客。“開門,就涉及到稅收、人工、水、電、氣等成本,目前市場消費情況來看都是虧損;不開門,只有‘固定’的房租等成本,還有‘譜’些。”一家餐飲企業的負責人說。

顧客有變化 不敢消費,已習慣在家做飯

經歷大疫重創的餐飲業,恢復的步伐何以步履蹣跚?多數餐飲企業負責人表示,原因主要集中在疫情餘波未斷、市民消費觀念變化等方面。據分析,攀枝花這樣的小城市與一二線城市相比較,市民在觀念更新與接受程度上,節奏要慢一些。

儘管當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消費者處於“防控慣性”,仍然存在“不敢消費”心理。“疫情沒有解除,許多市民對堂食還是比較謹慎,不太願意來就餐。”周玲講述,此外,部分市民也擔心吃到“存貨”,“雖然推出了菜品‘身份證’等措施打消顧客疑慮,但是收效並不明顯。”

同時,疫情帶給普通消費者最大的影響,是實際消費能力的下降。“我到西海岸菜市場調查,許多市民買菜買肉都是一次性買夠,出門採購一次,吃幾天。”宋豔華說,疫情影響下,市民已經習慣了在家做飯吃飯,“餐飲業要適應新的環境模式,需要更多的時間。”

走訪中,記者瞭解到,為緩解資金壓力等突出問題,有的大中型餐飲企業採取了員工倒班、降薪等措施,或是解散團隊,等待時間另行重組。目前,從部分餐飲企業運行的現狀來看,業界分析,攀枝花大中型中餐餐飲業的消費境況,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報復式”消費近期出現的幾率較小。

熬過“春寒” “爭取6月扭轉虧損”

全民抗“疫”伊始,宋豔華餐館與百杏廚房、得天獨厚喜事會、天香仁和等餐飲企業相繼站出來,為一線抗疫人員保障“飯盒子”,免費為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送盒飯。記者瞭解到,2月1日至14日,宋豔華餐館免費送出了8543個盒飯。

“盒餐畢竟不是餐館的主業。”宋豔華說,從義務提供盒飯,到有償供應盒飯,幾家企業都是基於社會責任,從後勤保障這條線上協助戰“疫”。目前,“禁餐令”解除,相關企業也將陸續迴歸正軌,“桌餐才是我們主要的經營方式。”

“計劃4月1日正式營業。”宋豔華說,目前餐館的人工、租金等營業成本每月在40餘萬元,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實現扭虧為盈,“爭取在6月份扭轉虧損局面。”

記者從攀枝花市東區相關部門獲悉,在幫助餐飲企業復工復產方面,根據前期摸底的餐飲企業復工數量、應急防控條件、食品安全防控等情況,“量身定製”了復工復產方案,讓餐飲單位復工復產過程忙而不亂。同時,稅務、人社等部門也相繼出臺政策,減免、緩交稅收、養老金等,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 數讀·趨勢 /

1-2月餐飲收入同比降四成

第三、四季度或將明顯好轉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全國餐飲收入4194億元,同比下降43.1%;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828億元,同比下降39.7%。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相關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春節7天內疫情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

一家全國知名川菜連鎖企業負責人宣稱,僅春節前後10天內,一共退餐11000多桌,直接損失1700萬元。“不開張愁死,開了張虧死。”一家大型餐飲企業負責人這樣描述自己面臨的困境。

3月3日,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新冠疫情下中國餐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指出,預計疫情得到控制後,第三、第四季度餐飲業將有明顯好轉。調研顯示流動資金能夠撐到3個月以上的餐企僅佔比9%;現金流能夠支撐1-2個月的餐企佔比31%,27%的餐企表示已經無法繼續支撐。

開展外賣業務成為各個餐企自救的首選,但就行業整體而言,55%的餐企外賣訂單數同比下降80%以上,外賣對於餐企營收只是杯水車薪。

《報告》稱,疫情發生後,餐飲企業認為最有效的政策排在前五的分別是:減免租金、專項資金扶持、延遲繳納社會保險、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以及延期繳納稅款,企業希望能夠加大這些政策的落實力度。

《報告》同時認為,疫情導致餐飲行業損失慘重,但餐飲行業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有關業內專家指出,對於餐飲業自身來說,做好“自救”須樹立“市場導向”和“顧客導向”,依著需求走、跟著市場改、隨著環境變。或許,大疫之下的中國餐飲業,會迎來了一個產業重塑的新機遇。

羅本平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