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會讓孩子學醫嗎?

摩仔1


現在正是高考報志願如火如荼的時候,很多同學對自己的分數是滿意的,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同學對自己的分數是不滿意的。無論考了多少分,我相信您都對自己報志願存在一定的糾結,因為誰不想走更好一些的大學呢?昨天我寫了一些醫學院校的事情,大家很感興趣,今天張大夫再來分享一下我的學醫心得。


甚至,在坊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作為醫生看了還是很心酸的,但是這句話的確也或多或少也體現出學醫的艱辛和不易。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不否認,現在社會上確實存在“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等等稱呼,但是我們都沒有聽到過“醫二代”這個稱呼。這說明,醫生的孩子繼續從事醫療工作的確實不是很多。其實在很多醫院,還是存在一些醫生的孩子繼續當醫生的情況,這主要原因是由於當醫生的社交範圍比較窄,孩子該讀大學了,又不知道該選擇什麼專業,所以就乾脆選擇了醫生這個行業。簡單來講,就是對其他的行業不清楚,只有對這個行業熟悉,那就繼續學醫吧。這是張大夫做過調查的,所以這樣說是沒有問題的。當然,絕大部分醫生的子女沒有繼續從事醫生這個行業。這就是醫生孩子的現狀,供大家參考。

那麼從事醫學有什麼利弊呢?其實最大的弊端就是你會非常累:不僅讀大學的時候累,還要至少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即使到了單位工作,也會有沒完沒了的考試和科研工作等著你去完成,總之,從選擇學醫的那一刻起,你的生活註定不會像很多其他的專業那樣,有那麼多屬於自己的單獨的時間,甚至節假日你都極有可能會在醫院度過。當然,現在的醫療關係緊張,傷醫事件頻發,也是你需要明白的。

至於學醫的好處,我覺得有的網友說的很好,我就說說我的看法:簡單來講,我覺得,醫生這個行業,相對公平,只要你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你一定會生活的越來越好,尤其是當你技術愈發熟練、治病救人的時候,你能體會到的快樂,沒人能懂。而且,你周邊的人,包括你的家人和親戚朋友,會非常受益,因為每一個人都會後很多健康問題,需要得到你的幫助。

總之,學習好與不好,關鍵在你怎麼追求,能夠使你得到快樂是最重要的。


張之瀛大夫


我是一名有著10年醫齡的醫生,我老婆是也是工作近十年的老護士,我們都在市級公立三甲醫院,我們有一對可愛的兒女!作為兩人都是醫療界的家庭,我們的對自己子女的願望應該有代表性!那就是不希望子女學醫,或者說的明白點,如果真要當醫生,不希望他們在國內當醫生!

不是我們崇洋媚外,而是真的讓我們有苦難言,迫不得已!

首先,醫患關係緊張,很多人都說醫生黑,護士冷漠,承認現在有這樣情況,七八十年代醫患關係很和諧,但這不是我們一線的醫護造成的,我們也是受害者,以藥養醫是國家定的,藥價也是國家定的,工資也是單位發的,可是正規的工資少的可憐,醫院領導都是調來的,要抓政績就是你醫院一年總收入多少,規模又擴大了多少,搞得好,領導升任,搞得不好,換一個領導再來,可憐我們底下醫護人員天天要忍受病人的憤怒,還要頂著領導的壓力,藥佔比不能超標,住院總時間不能常,收入要增長,真的很難!好不好還要擔心病人把矛盾衝突到醫護身上!如果醫療體制不變,天天被病患家屬威脅,誰放心子女學醫?

其次,醫護工作時間不規律,我夫妻倆都需要上晚班,我一週兩個,我老婆也一週兩三個晚班,這樣如果晚班調配不好,白天要查房,下個晚班拖到中午才回家是經常的,我夫妻倆甚至一個屋簷下四五天見不了面。如果同時上晚班,小孩就管不了,送到老人家住,學習沒辦法輔導,沒辦法陪伴孩子,看到學校班級群裡一群家長天天各種陪讀陪練,我們內心是愧疚的!週末也是沒節假日的,作為醫護,隔三差五週末各種學習,會議是很多的,還要出外地進修幾個月甚至一年!碰到科室病人多,病情重,泡在醫院幾天回不去也是有的!

我們已經對不起孩子了,所以我們不希望子女學醫,陪伴不了他們的孩子!

最後,做完80後作為社會主流的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而醫護工作目前僅僅只是表面光鮮,父母創造條件讓我們成年後還要啃老9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兩年規培!基本二十七八才能獨立!參加工作後卻發現各種環境條件和我們付出的學習努力根本不對等,還不如初中畢業的同桌去做汽車地產銷售賺的多,心裡落差太大!所以我們不想子女去學醫!


杏林裡的一顆杏


我和愛人也都是臨床醫生,我從醫22年了,從剛參加工作每月174.5元到2017年每月3000多工資,收入漲了很多,知識和經驗也收貨了很多,可是在三線城市收入這麼點,也勉強夠家裡開銷。曾經也當過院裡領導,收入並沒有多多少,可是各種上級文件要執行,單位員工要管理,值夜班,出診,下鄉體檢,各種應急事件備戰,太多的事要去處理了,搞得自己身心疲憊,高血壓也降臨到頭上了,平時很少回家看父母,(不在一個城市居住),離職那年正趕上醫改剛開始,績效工資有又沒有了,幹著工作覺得沒盡頭了。記得當天局裡開會,說績效工資沒有了,我當時一個念頭,辭職不幹了,(有這個念頭很久了),毅然決定改專業,下海,現在從事整形工作也3年多了,收入挺可觀的。愛人還在原單位繼續搞臨床,孩子馬上讀高中了,我們也不想讓孩子學醫,太累了,他自己也不想學醫,因為他從小就是在醫院裡長大的,雙休日,寒暑假都是再醫院度過的,很多次半夜有手術我們都得把他叫醒帶醫院去。記得很多次半夜醫院來電話,我們剛起來穿衣服,看孩子睡得正香呢,猛地一下他就起來了,一句:媽有手術哇?接著他就自己開始穿衣服。現在想想覺得挺對不起孩子的。總之沒個行業都有酸甜苦辣,我學醫沒後悔過!至於孩子將來,三年後還是看他自己的意願吧!


整形醫生之柳葉彎刀


就我所接觸的醫務人員而言,他們大都沒有讓子女學醫的意願,而偏偏有的人的子女,硬是在填報志願時,選擇了醫學專業!

因為什麼?因為孩子們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偉大的!是對社會有價值的、救死扶傷的大好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父母一百個不樂意,孩子卻把父母奉為榜樣?原因太多了。

1、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好的、善的、美麗的。雖然從醫的父母常常遇到相反的情況。

有的孩子會到醫院探訪爸媽,看到爸媽查房、幫助患者、診斷病情,滿眼裡都是”偉大“的爸爸媽媽,相信這些孩子小時候寫作文,《我的爸爸媽媽》時一定充滿自豪。即便到了高考結束報志願的時刻,覺得父母很偉大,值得學習和效仿的孩子仍舊不是個例吧。

所以,醫學世家也就這麼一茬茬的續上了。很多孩子,也真是出於對醫學的熱愛選擇走上這條路,家長一般也都支持了這個追夢的孩子。

2、醫患矛盾雖然多,但社會主流認知仍把醫生奉為體面、高收入人群。

雖然很多醫生賺苦逼的工資,沒完沒了的夜班,但社會認知普遍認為他們很體面,收入不菲。當然,這樣的狀況在一些大醫生身上體現明顯。

所以,一些目前不太”體面“的醫生,也偶有人寄希望子女能進入”名醫“之列。

3、在最終求職問題上,很多家庭會把父母從事的行業當做選擇方向之一。

父母幹什麼,在哪個行業有人脈?——這是很多年輕人選擇大學專業志願的因素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一些孩子堅持選了醫學方向,並把未來的就業希望放在了父母的肩上,雖然,父母未必覺得能幫上什麼忙。


遼瀋名醫


醫生會讓孩子學醫嗎。我想大部分醫生都是不願意的,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來說是這樣子的,也許在以後的就醫環境、工作環境有所改善的情況下,可能這種情況會有所改變,但是目前來說絕大部分的醫生都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醫的。

高薪???

  • 很多人一想到醫生就會想到是一種高新行業,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子嗎,可能只有醫生或者是家裡有醫生的人才會明白這種情況是怎麼樣的,高薪醫生只是少部分人可能會出現這情況,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是處於低水平收入或者是低、中水平收入這個樣子。
  • 因為醫生的工資不能超過公務員,這個不懂是什麼時候遺留下來的情況。而且醫生還分低年資醫生和高年資醫生,低年資醫生的收入遠遠低於高年資醫生。而所謂低年級醫生就是指讀了5年的大學本科、三年的住院醫師規培之後,還要有3年~5年的住院的階段。在沒有晉升為主治醫生之前,都是屬於低年資醫生,都是領著很少的收入的。
  • 而在考取主治醫師之後,收入可能會有所改變,但是也不會有一個質的改變。跟很多行業相比差距還是蠻大的。
  • 當然,如果你要非要以醫學領域裡面的某些大佬或者是私人醫院高薪聘請的拔尖人才的收入來說,那麼我承認他們是高薪的,但是絕大部分醫生都是沒有那麼高的收入的。

壓力山大。

  • 因為面對的是病人、面對的是生命,每一次的處理都是對於心理和精神的一種考驗。不被理解,有時候是病人的不理解,有時候是家屬的不理解,甚至有時候還是領導的不理解,種種的不理解會給人的精神極具緊張。
  • 而且長時間的上班、加班、夜班。可能這個時候很多人都說其他行業也會有加班呢,夜班呢之類的,但是醫生的加班是直到他幹完工作為止,而且這個加班是完全是免費的,沒有加班費的。而夜班的情況就是很多醫院的夜班基本上都是24小時的,上完夜班之後,可能你還要處理完你自己所管的病人,然後才能夠下班,而等你下班基本上已經是將近30個小時。

如果僅僅是低收入或者是加班工作,這還不至於讓醫生不讓自己的孩子學醫,更多的是因為不被社會上的人們所理解,以及近年來越演越劇烈的環境讓人心生畏懼。


努力的90後醫書


醫生子女從醫比例更大。越是大醫院,大型三甲醫院的。越是高級知識分子。子女從醫比例越大,為什麼呢,因為越是醫生越明白醫生收入穩定,從來不和企業一樣存在倒閉。待遇高。社會地位高,受人尊重。

醫學世家的大有人在。中醫世家的更是數不清。同濟醫院外科學家裘法祖四個子女全部學醫。南京鼓樓醫院院長丁義濤兄妹7個全是學醫。他父親,他爺爺都是醫生,典型的醫學世家。華西醫院原院長石應康,也是典型的醫學世家。父親母親都是醫生。爺爺也是醫生。伯父也是醫生。石應康女兒還是醫生。祖孫幾代人都是醫生。例子太多舉不完。


好醫生2792


(醫患家特約回答:協和阿偉)

有這麼一則寓言:假如有來生,豬想要做一頭牛,工作雖然累,但名聲好;牛想做一頭豬,吃罷睡,睡罷吃,不流汗,不出力,活得賽神仙;鷹想做一隻雞,渴有水,餓有米,住有房,還受人保護;雞想做一隻鷹,可以翱翔天空,雲遊四海,任意捕兔殺雞。


這則寓言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人總是不滿足自己擁有的,不自主地會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東西,羨慕別人的工作,羨慕別人的車子等,最容易忽視一點,那就是我們自己也是別人眼中所羨慕的對象。正如醫生這個職業,我想作為父母的醫生也同樣難免看到的是自己行業的不足,風險大,醫患關係難處,工作操心大,經常上夜班等。故,估計大部分醫生都會讓孩子選擇其他行業的。但作為非醫生行業,會羨慕醫生的工作給家庭成員帶來了健康的保障,救死扶傷的成就感等。

每項工作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正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是醫生不讓孩子學醫,醫學就不是好專業,關鍵是選擇孩子最感興趣的、最適合孩子發展的專業。


醫患家


站在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是不願意的,太累太辛苦。

且不說醫患關係、就業形勢、職稱壓力,咱就說說對家人的虧欠

作為一個從醫十幾年的人來說,我可以說自己是一個負責的醫生

但是我不敢說自己是個“負責的兒子、負責的老公、負責的爸爸”

因為行業的原因,對於家人的陪伴,真的會少很多

人家睡覺的時候我可能在值班,人家度假的時候我可能在值班,人家闔家團聚的時候我還是可能在值班。

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急診、開不完的學術會議,做不完的報告

對我的孩子來說,他的爸爸可能成為一名偉大的醫生

但可能永遠做不了一個偉大的爸爸……

所以,我很自私的不希望我的孩子學醫

希望他未來會有時間去陪伴家人,去體味人生……

當然,這只是我的希望,一切還是看他自己


王立勃醫生


看孩子的意願吧!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不主張讓孩子繼續從事這醫療。因為作為一個父親,我不想讓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

從爺爺的爺爺、姥爺的爺爺那輩起,到我這一輩都在從事醫療,也親眼目睹了醫療行業近幾十年的變化。

從性格方面來看

不是人人都適合學醫,學醫要踏踏實實、不追求名利、不計較得失,還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

僅僅是考證的過程,你就要耐得住寂寞,可能在同齡人小有成就的時候,你剛剛起步。

從社會層面來看

個體診所已經不再適應大環境,一次意外就讓辛辛苦苦的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還要面對輿論的壓力。

很多意外不在可控範圍!加之缺乏完善的制度,醫護人員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從人性層面來看

醫生、護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休息一天,別人說你掙錢掙足了;不休息,說你掙錢沒夠。

患者找你要隨叫隨到,不到就是拿架子。醫生總不能放下一大堆病號,去伺候一個病人吧?醫生不是私人醫生!

精心照護都難免出現意外,更何況在家?不出問題,患者說沒事;出了問題,翻臉不認人。

從金錢層面看

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工資不成正比,高風險、高勞動量 = 低工資、剋扣休假……

如果是為了錢的話,現在只要不傻、不懶,幹什麼都能掙錢,為什麼非要一棵樹上栓死?

況且,醫生這個職業看起來真有那麼體面嗎?我看,未必!

所以,如果不是孩子強烈要求學醫,在醫療制度尚未完善的前提下,我不支持孩子學醫!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任何行業都要有人去做,打心底喜歡一個行業,在自己的領域裡深耕,才能有所作為!


育兒真探


俗話說“幹一行,厭一行”,

圍城裡的人想出去,

圍城外的人想進來,

醫生不願自己的孩子當醫生,

教師不願自己的孩子當教師,

做生意的人不願自己孩子做生意,

警察的職業很光鮮,

警校畢業的小孩也很後悔

隔行如隔山,很正常,

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那片天地,

其實做每一行都不容易,都很辛苦。

哪怕別人會一百樣,

你就會一樣,

能把這一樣做好,做精,

那也是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