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的原因是什麼?基因、性格還是什麼?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的特點?

南極大白


食草動物一般處在食肉動物食物鏈的下段,理論上就是給食肉動物提供食物的,起到控制食草動物數量的作用,否則食草動物數量將會氾濫成災,植物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敗壞,食草動物將會大批餓死,然後生態系統才可以逐漸恢復,直至達到平衡狀態,想象一下蝗蟲過境橫掃一切可吃的植物的情景,自然界必須有抑制這種情況的機制存在。

人類是雜食動物,社會性動物,很難用動物界理論解釋,和平年代肉食者階級剝削壓迫平民階級,每隔一段時間,平民階級暴動殺光肉食者階級,形成新的肉食者階級,不僅中國治亂循環如此,國外也差不多,羅馬帝國被野蠻落後的日耳曼難民消滅,英國平民在歐洲最先處決了國王和貴族,法國平民暴動殺光了王室和貴族,俄國平民暴動,亂搶掃射滅了沙皇家族,其他貴族也被鐵血清除,就連日本天皇“萬世一系”,但是幕府可是換過多次,後任幕府對前朝幕府基本就是趕盡殺絕,人類歷史基本就是平民逐步清除貴族的歷史,比動物界還要 殘暴血腥,因為階級壓迫和矛盾一旦激化到積重難返很難調和,只能通過肉體消滅解決,人類這個時候比獸類還要獸類。

此外食肉動物吃掉食草動物中的老弱病殘客觀上維持了食草動物種群的健康,當然也有青壯年食草動物被捕食,但是概率太低,自然公園的鹿群沒有狼群驅趕而飽食終日就會肥胖生病

各種疾病叢生,種群退化直至敗壞滅亡。

但是也有食草動物不處於食肉動物食物鏈下方的情況,這個時候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控制其族群數量的,比如大象種群,成年大象是沒有食肉動物天敵的,壯年大象能夠輕易殺死最強壯的雄獅,即使是獅群捕獵壯年大象也是凶多吉少,壯年水牛單打獨鬥殺死成年獅子也不奇怪,水牛力量在那擺著,但是獅群可以通過集體力量捕殺落單的水牛,但是成群的瘋狂水牛也能輕易殺死獅群,尤其是幼年獅子,非常血腥。所以獅群一般捕殺落單的老弱病殘的水牛,這樣安全性高,成功率高,因為一旦獅子被水牛刺傷即使捕獵成功,也是會死掉的,得不償失。

河馬也是沒有食肉動物天敵的,成年河馬可以輕鬆咬死成年鱷魚,或者成年獅子,如果被其吃草的大嘴咬上,基本就是一把碎裂。此外河馬還是非洲排名第一的殺人動物兇手,而不是獅子。成年野豬也是具有恐怖殺傷力的,但是野豬並不純粹是食草動物,野豬以其體重力量殺死一隻獅子並不奇怪,所以日本鬼子發起的死亡衝鋒自稱為“”豬突”,但是似乎老虎有捕獵野豬的獨門絕技,老虎不似獅群主要靠追逐獵殺,老虎主要依靠埋伏偷襲;成年犀牛因為皮糙肉厚,重似坦克,力量奇大,性情暴躁,殺傷力不亞於雄獅,一隻犀牛殺死整個獅群不在話下,因為獅子無從下嘴,而犀牛可以一擊必殺。

這些沒有食肉動物天敵的食草動物數量一旦膨脹將會殺死所有食肉動物和其它食草動物,因為大象和河馬水牛犀牛這類食草動物其實非常暴虐和野蠻,並非鹿兔一般溫順,自然界控制其種群數量靠資源短缺的方式,大象需要水源和食物但是十分緊缺,尤其是水源,河馬也會因為缺水大批被曬死,渴死,水牛則會因為內鬥受傷死去,這時自然界又進化出食腐動物予以清除解決。

食肉動物是自然界進化出來的用於控制食草動物數量,維持食草動物種群健康發展的一類動物,如果不能被食肉動物控制種群數量,則自然界通過調節食物和水源,氣候等方式予以控制,雖然殘酷無情,但是都是用於生態系統和環境控制平衡的機制罷了。


軍都弩


小時候在平原,一望無際的平原,割麥子後有很多兔子,是不會打洞那種,麥子割後就沒地方藏身了。那時生活並不好,一年難得吃上肉,可除了偶爾有外地的來打獵,本地的大人們卻卻不去抓。孩子們會去攆的,只要沒有障礙物,盯住一隻持續攆上它半個小時它就跑不動了,我小時候也抓到過不少。後來才明白,其實這樣做,獲得的能量少於消耗掉的,是不值得的,當地都是農民,對付兔子沒有更好的辦法,並不是不想抓,只有精力過剩的半大小孩願意去抓罷了。人就是哺乳綱,靈長目的動物,其他動物其實也一樣,食草動物如果選擇和食肉動物決鬥,勢必會進化成更加強制和靈活的身體,已經進化出鋒利的爪牙,但草提供的能量有限,根本不能支撐它們具備這種能力,否則就直接進化成食肉動物了。


葉蟬135


我曾經見過遊客的金毛聽到籠子里老虎的咆哮被嚇得屎尿橫流的模樣。有些時候對於猛獸的恐懼是基因裡就有的,即使它之前從沒見過老虎,依然被一聲吼嚇到體如篩糠。同樣,我也相信許多動物包括人,在被獅虎盯上的時候嚇到挪不動步子,那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害怕


八緞小錦


題主一氣兒問了這許多,咱們挨個來看~

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嗎?

未必!如果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是絕對性碾壓,那確實沒法反抗。比如草原狼逮你只兔子,你給我反抗試試!一口叼住,全劇終!但大型食草動物就......就可以有回合~

看幾張圖吧!有捕獵被反傷的:

有被攆得落荒而逃的:

還有被圍攻到無路可逃的:

即使是兔子,還有一招“兔子蹬鷹”呢不是?

如果逃跑不管用,被窮追不捨無路可走,怎麼著也得掉頭抵抗了,生死攸關之際,有反抗能力的不會坐以待斃的!人類也有類似心理啊,“臨死也要抓個墊背的”!

那食草動物為什麼第一反應是逃跑呢?基因還是性格?

是基因。性格,是個體間的差異;而基因,則是物種間的血統壓制。我們身處食物鏈頂端太久,且是社會性動物,擁有群體安全感,已經不太好理解這種被絕對碾壓的刻在基因裡的恐懼了。

而野生動物是沒有壽終正寢的,不是被捕獵,就是因無法取食而病餓而死。如果世世代代、千千萬萬年,你從沒贏過,永遠被一個物種碾壓,這種恐懼就具體了。你勝算為零,那隻好躲藏和逃跑。體型上有優勢的食草動物,還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體型上的優勢、又沒有尖角鐵蹄或鎧甲鱗片,趕不走、護不住,那不趕緊逃跑還等著和對方先打個招呼嗎?

而且啊,有時候逃跑,不是真的就是嚇尿了,而是個展示。你看,我步履矯健、我反應靈活,我這麼健康,你追不上我的;你看,我比我旁邊的都跳得高、都蹦得遠,你還是去追它們去吧......

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特點呢?那是自然!

遇到危險感到恐懼,這是動物的自我保護。我們看到看到猛獸、看到毒物,立即毛骨悚然,能跑多遠跑多遠,一樣是刻在基因裡的印記。

程度輕一點兒的恐懼,我們還能被激發出潛能,變得比平時“厲害”很多;而深層次的大恐懼,我們就癱軟在地了,反應麻木、動彈不得。這其實也是一種保護機制哦,讓你在被撲食、被獵殺的時候,不再敏感、少點兒痛苦!

暈倒羊,遇到危險就暈厥~

所以,終究都是在捕獵者和獵物之間角色輪轉罷了,大家彼此彼此~


不入流的大劉


非洲野牛是唯一敢與獅子搏命的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完全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族群。非洲大草原生物圈中的獅子處於食物鏈的最頂端,以捕食牛鈴、角馬、斑馬、黑斑羚、非洲野牛為食。在這些食草動物中,唯有非洲野牛敢於獅子一死相拼。這是因為非洲野牛體型龐大,且有著一對銳利的大彎角,當它被獅子激怒時,獅子要麼戰死,要麼落敗倉皇而逃。

其它食草動物為什麼不敢與野牛決鬥,其原因就是食草動物的基因中沒有攻擊性。我們可以用食草動物的牙齒與食肉動物的牙齒進行比較:食草動物的牙齒上下整齊排列,而獅虎豹狼等食肉動物的上頜下頜前端上下共有四顆尖利突兀的犬齒:用於攻擊撕咬捕獵目標,或咬斷喉管或咬斷頸椎,然後撕開獵獲物的腹腔將全部內臟吃光,進而才開始撕扯和吞食獵獲物身體上的肉。因為食肉動物進食不咀嚼而是囫圇吞食,然後靠胃酸將食物消化。由於食肉動物的兇猛,因而相對溫順沒有攻擊性的食草動物在食肉動物的攻擊下,通常不會與食肉動物發生對抗,而只會選擇逃命。而人作為最高級的靈長類動物,具有發達健全的思維器官,通常會遠離兇猛的食肉動物,因而食肉動物基本上沒有機會攻擊人類。當然,如果萬一人偶然與食肉動物相遇,人的處境顯然非常危險,從而只能選擇躲避 。但
從整個自然生態的大環境來看,主宰整個自然生態大環境的其實還是人類……。


Mrttlzz99


我們在看有關動物類的紀錄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非洲大草原上三五隻獅子在成群的非洲野牛、羚羊等食草動物中間橫衝直撞,然後鎖定目標完成致命一擊,一頓大餐就到手了。食草動物整日活在獅子等食肉動物的監視和獵殺之下,惶惶不可終日。

圖示:獅子獵殺野牛

對此,有的朋友充滿疑惑,食草動物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獅子等食肉動物,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反抗食肉動物呢?食肉動物不能直接通過植物獲取能量,而是通過獵殺其它動物來維持自身對能量的需求。動物不是植物,一動不動的在那裡等著動物啃食。動物會跑會反抗。因此食肉動物就必須有一副尖牙利爪來抓住獵物,並且攻擊性特別強。

而食草動物就不一樣了,它們以植物為食物。植物不會逃跑不會反抗,食草動物只要張開嘴把植物吞到肚裡面去就能滿足自身對能量的需求。因此食草動物沒有必要進化出尖牙利爪來對付其它動物。只不過由於食肉動物的存在,它們只需練就一些能夠逃生的防禦本領就可以了。

圖示:獅子獵殺長頸鹿

食草動物的身體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和食肉動物的對抗中不佔優勢,躲避獵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逃跑。而食肉動物能夠捕殺到的食草動物往往都是那些老弱病殘,這些個體對於食草動物的種群來講不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自從地球上出現了獅子和野牛以來,就一直是獅子獵殺野牛,野牛奉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是這兩種動物都好好的活到了現在。相信如果沒有認為的干預,這兩種的動物的恩怨情仇還會繼續在地球上上演下去。

圖示:在捕獵過程中受傷的獅子

不過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兔子急了也咬人。食草動物也有反抗的時候,它們不會乖乖的讓食肉動物吃掉的,有時候它們也會給食肉動物致命一擊。我們往往會同情“手無寸鐵”的食草動物,卻忽略了食肉動物為了填飽肚子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一隻獵豹平均每發動6次攻擊才有可能抓到一隻羚羊。如果這6次攻擊都失敗了,它就有可能因為沒有力氣追捕羚羊而餓死。站在食物鏈更上面的食肉動物其實更加脆弱。

圖示:生死時速,獵豹追殺羚羊

因此,食肉動物捕殺食草動物,食草動物躲避食肉動物都是為了生存。我們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同情看似處於弱勢的食草動物而去厭惡食肉動物。我覺得食草動物並不弱。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和平相處的情景只會出現在童話般的“瘋狂動物城”之中。

圖示: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一家親

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點評!


兔斯基聊科學


怎麼可能不反抗,死在野牛蹄子或者角下的獅子可也不少,食肉動物對對食草動物是有有戰力優勢,但食草動物雖然吃素,卻絕不是簡單的“吃素的”。

物種在長期生存競爭過程中是共同進化的,食草動物體型大就容易從食肉動物口中逃脫,體型小的不斷被吃體型大的留下來,逐漸地食草動物體型就逐漸變大,皮糙肉厚的,食肉動物為了吃肉,就得跑得快、力量足、牙尖咬合力強,歸根結底都是要把基因傳遞下去。食草動物儘管相比食肉動物有戰力的劣勢,但是在被捕食的時候也會躲避,不會坐以待斃,也不會因為獅子老虎的“血脈壓制”不敢動彈,甚至在有些時候,當獅子老虎攻擊某種大型食草動物的幼崽時,成年食草動物會主動攻擊獅子老虎,因此死亡的獅子老虎也屢有報道。

它們的這些行為不是經過像人類這麼複雜的思考,只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被刻印在基因中的信息的控制,要麼被吃光滅絕,要麼反抗保全性命,保證基因延續使種群長久地存在。而實際上老虎獅子的捕食成功率也都不足20%,也是由於包括食草動物反抗在內的多種因素導致的捕食失敗。人類在這方面由於高度複雜的意識的影響,有時候反而不像野生動物那麼拼命,比如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本來應該反抗施害者的受害者,因為心理因素“喜歡上”施害者,甚至反過來幫助、處處維護施害者的一種情結。

生物尤其是具有高級神經中樞的大型動物,行動受基因控制,但又不是完全受基因控制,擁有很多選擇的餘地,人類自然也是如此。不過或許人類由於意識太複雜,有時候自己都控制不住,會採取一些出乎情理的行動,並且這種現象發生的具體腦內變化機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來看世界呀


各種動物都有求生慾望,在被捕獵的時候都會反抗,沒有任何生命是希望自己被消滅或者心甘情願被吃掉。然而,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獵手時,弱小的一方除了逃跑也別無選擇。



比如說我們常見的肉食動物貓,它喜歡捕食一些體型比較小的老鼠、鳥類。之所以貓會捕食它們,就是因為這些小型動物個頭小,即便反抗也沒有作用。如果讓貓捕食成年的雞,貓幾乎是做不到的。因為雞的體型較大,而且還有一定的攻擊性,所以貓也不會主動招惹它們。在比如最為兇狠的食肉動物,獅子。它可謂百獸之王,幾乎可以捕獵任何動物。為何如此呢?就是因為獅子的爆發力很強,很多動物都承受不住獅子的致命一擊。試想一下我們去動物園看到獅子四肢的肌肉和口中的利齒後,是不是有一種獅子一巴掌就可以拍死我們的感覺呢?遇到這種明顯不是對手的動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打不過,快跑呢?其實,這些反應都是天生的生理反應,對於其它動物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獅子遇到野牛,特別是成年的野牛,獅子往往也會衡量再三才回去捕食它們。因為野牛體型和獅子比也不小,唯一的區別是野牛沒有強有力的四肢和尖銳的利齒,所以面對獅子時多少會處於下風。但如果野牛攻擊起來,獅子也不一定守得住。特別是野牛的神踢腿和鐵頭功,直接可以把獅子打成內傷。所以,獅子不是特別餓,一般不會去招惹野牛。而且,野牛有時候也並不怕獅子。再比如大象,體型比獅子大多了。即便獅子吃肉,那也不敢招惹大象,因為根本不在一個噸位上面!

所以說,很多動物捕食就是看噸位怎麼樣,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而動物也會學習技能,從小就會被母親教導什麼捕獵技巧。所以,肉食動物長大後,基本上就知道那些自己可以捕食,那些惹不起。


科學探秘頻道


不敢、沒有勇氣去做和覺得得不償失不是一回事兒。

剛才我去買醬豬蹄,三十塊一個,如果你問我一百塊一個我敢不敢買,我當然敢,但我如果真這麼做你會不會笑我傻呢?如果你覺得我花一百塊買價值三十的豬蹄是傻,食草動物也覺得面對食肉動物反抗而不是逃跑傻。

動物思考問題可能不會這麼複雜,但天性以及從小學習的經驗告訴他們,跑比反抗更加划算。

和食肉動物尖牙厲爪不同,食草動物缺乏天然的進攻或者防禦武器,大多數被捕食者體型和力量也遠遠遜色於捕食者。好比手無寸鐵、身材矮小的我面對一個手持利刃的彪形大漢,同時我又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奔跑者,我最佳選擇肯定是撒腿就跑而不是衝上去展現勇氣。當然如果跑不了,面對生死存亡,再弱小的動物也會奮力一搏!

這種動物個體情況和人類基本沒啥區別。


上述情況不能解釋在身體力量佔據優勢或者群體實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對抗時候選擇逃跑而不是勇敢面對。我們看各種關於非洲野牛面對獅子的鏡頭,野牛有時候同類被攻擊漠然,有時候會選擇逃跑,有的時候則反抗。

野牛為這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反應呢,這種群體反應和人類群體一樣麼?

我們先來看看獅子群的攻擊策略,獅子攻擊野牛時候並不多,如果羚羊等小型動物食物充足獅子群沒必要冒險攻擊體型巨大的野牛的。攻擊野牛的獅子群也需要自身十分強大,如青壯年獅子比例高,體型更大的雄獅數量較多。即使這樣,他們攻擊對象也主要是小牛和老弱病殘。野牛不是個體,而是群體,野牛群的整體實力在獅子群之上,全面進攻獅子肯定會失敗。獅子攻擊戰術是突然襲擊,製造牛群恐慌,牛群一旦恐慌奔跑起來,那小牛和老弱病殘就會掉隊,脫離了大部隊的這些牛就很容易攻擊了,因為獅子群力量取得局部優勢。在取得局部力量優勢的情況下要迅速殺死掉隊野牛,如果等到野牛群反應過來集合力量掉頭攻擊的時候行動就失敗了。

獅子群的這種攻擊策略是不是很熟悉,人類戰爭的運動戰策略就是如此:“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就是整體實力我沒有優勢,但在局部作戰的時候我有絕對優勢,並且要速戰速決,在援兵到達之前完成殲滅。

我沒跑題,獅子策略說明白之後,才能說野牛為什麼會逃跑而不是總是迎戰,為什麼面對同類被殺死會漠然呢。這也跟人類差不多麼?古代人類作戰和獅子群野牛群之間戰鬥很相似,步兵大兵團作戰最害怕的就是潰散,陣型最先散亂的一方就是失敗者。

人類作戰中陣型散亂源於士兵的恐慌,而這種恐慌原因很多,訓練不足,裝備不好,雙方實力差距,士兵厭戰情緒等等。再強大的軍隊也是由個體組成的,每個人的思想如何很難掌握,而個人情緒和行為又會蔓延,一個人的逃跑很有可能導致整個軍隊的潰散。放在野牛群也同樣如此,如果野牛群陣型齊整,沒有對獅子群攻擊產生恐慌而奔跑逃散,獅子群也就放棄了這次攻擊了。但有些情況個別野牛的恐慌會造成集體恐慌,獅子群的機會就來了。

還有一個問題,野牛被攻擊後,為什麼大多數野牛不選擇救援而是旁觀呢?

首先野牛救援同伴的也不少,不僅僅是旁觀的。救援也要付出代價,野牛救援和人類其實也差不多,就是代價要比收穫小,如果被攻擊野牛已經瀕臨死亡那救援意義也就不大了。

總而言之,敢不敢和划算不划算是兩個問題,划算不划算是理性的,建立在划算上面的勇敢是最佳選擇,蠻幹的勇敢我們雖然事後稱讚,但事前絕對不會鼓勵。這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教育中不再鼓勵孩子們見義勇為是一個道理。


知識與見聞


#戰爭# #動物# #反抗# #基因#

無論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面臨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生存!其中自然也包括人類。

而動物的部份身體機能所作出的行為是控制於其基因,謂之「本能性」和「先天性」的行為。這些先天性、本能性的行為對年青動物尤其重要,幫助它們對於哪處危險、哪些食物能吃有初步認識慨念,待它們長大以後,自然就會熟能生巧,更能學習如何適應並作出更復雜的行為活動。

而食肉動物在捕獵的過程中(包括捕獵食肉動物),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追逐,一方拼命逃跑,一方拼命追逐......那麼逃跑是不是一種反抗那?當然是!如果不反抗的話,就會停在原地,任憑食肉動物撲殺!

而在捕獵的過程中,自然也會有意外情況,那就是被反殺!


而說到人類,那麼場面就會更加血腥,那就戰爭!侵略與反抗無時不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協約國總士兵陣亡: 5,497,600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 3,382,500 交戰雙方受傷總數:2000萬左右 平民死亡總數:6,493,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約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