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囧媽》這部電影,您認為和囧系列前幾部比怎麼樣?

經典零距離


我個人覺得吧,這部影片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還是有點思考的的價值。

1.跟其他幾個春節檔電影對比的話,囧媽應該很難佔到任何票房上的好處,在全國影院撤檔情況下,把這個不是很有競爭力的電影,通過網絡播出,對影片方是賣了個吆喝,對平臺多了個內容點,老百姓來說免費看個樂呵,三贏,是好事!

2.電影內容上,對於20歲以上的男人來說,應該會有比較大的共鳴,電影裡母子溝通方面的各種矛盾,我個人還是比較有感觸,只不過電影也沒給出來明確的解決方法,影片笑點也不多,只是比較敘事抒情,像個小散文,這也是我個人覺得它在春節檔比較難爆的原因。

3.影片感情表達上,雖然有共鳴,但還到不了讓人流淚的地步,像電影開頭說的,很多煽情的話是歌詞嗎?四十多歲的人抱抱她不會很奇怪嗎?為什麼要擁抱?整體感覺還是上一點裡面,小散文一樣的感覺,很舒服,但不強烈。



泡泡龍電影吧


(1)

徐崢彷彿還未從《我不是藥神》中程勇的人生落魄中走出來:

正處於人生的瓶頸期的程勇:年邁的父親身患重病,急需一筆錢來做手術;前妻嫌棄他沒前途,想把兒子帶到國外;房東因為他長時間拖欠租金將房子收回……

又陷入到《囧媽》的徐伊萬的中年危機中:

徐伊萬人到中年,心地還算善良,卻理不清自己的婚姻危機和商業糾紛;

與最親近的人:妻子和母親,三人都不懂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在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方面產生激烈衝突;

每個人都活在各自賦予意義的主觀世界裡,當主觀上升到最強烈時,恨不得有掐死對方的心;

每個人其實都有內心的柔軟,卻偏偏表現出最固執,最無情的一面;

雖然近在咫尺,內心卻相隔萬丈海洋;

所有的一切,在這趟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上,被刻畫的入木三分……

(2)

為什麼囧態,總是發生在人到中年?

其實年輕時的囧態不會比中年更少,但是年輕時,人是處於一種動態成長,不斷強大成熟的過程,有些囧態也是人生常態,不足為奇;

而人到中年的囧態,更多了些無奈和力不從心。

前面是父母,後面是孩子,中間的妻子,丈夫;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人人都覺得不公平,自己最委屈;

都說有家有口的中年人真幸福,可誰知有家有口的中年人有多辛苦?

每天睜眼都是依賴自己的人,可自己該依賴誰?

做人難,做中年人最難,做個善良有責任感的中年人,難上加難。

所以,人到中年的落魄和不走運,大概就是尋常百姓的人生常態吧。

(3)

為什麼囧途,總是和火車聯繫在一起?

可能火車中的旅途感受,更能引發對人生旅途的深思。

飛機,高鐵,動車速度太快,旅途時間太短,不足以觸動人生幾十年風雨的共鳴;

只有火車,急匆匆趕時間上車,翹首盼望準點下車;

錯過了車要重新買票,坐過了站要補票返回;

拖家帶口,拉著行李物品;

一不小心,丟了物品,找不到孩子;

這悲喜交加的囧途,不就是人生寫照嗎?

我大概十歲時,父母也才正當壯年;

那年冬天,媽媽是一家鞋廠的銷售員,要出差到北京要賬;可巧,爸爸當時的單位也需要因公出差到北京;

兩人可以結伴同行,公差私行混搭,不是上天美意嗎?

從北京坐火車回來的途中,當時是晚上;

媽媽是一張硬座票,而爸爸的單位福利好,買的是臥鋪,為了互相陪伴,爸爸就沒去臥鋪車廂,也坐在硬座座位上;

中途車到石家莊,有幾分鐘停車時間。


影子剪輯Bob


感謝山爭大哥請全國看電影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囧字招牌的日落西山!

一、徐崢永遠的中年危機男的設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徐崢的電影永遠是一個大齡面臨婚姻危機的中年男人設定,可能自身的經歷留下的烙印太深。可是這一貫的套路,不免讓很多觀眾出現疲勞,注意還不是審美疲勞。從《人在囧途》、《泰囧》、《港囧》再到《囧媽》,不知道還會不會有《英囧》,甚至是《冰島囧》,我認為都不會再有什麼突破,給人感覺都一個樣。

萬年不變的中年危機,總有一個坑死人不償命搭檔、親戚或者媽。其實看了這麼多囧電影,不僅是觀眾迷迷糊糊走不出來,就是徐崢自己恐怕都分不清是在哪個囧裡面了。

二、《囧媽》很難定位它是個什麼影片

有部分網友說《囧媽》的內核是一部公路片,請你放尊重一點,公路片不背這個鍋。不是把影片場景放在綠皮火車裡就是公路片了,也有可能是春運紀錄片。

喜劇片它缺少應有的笑料,除了賈冰幾乎沒有笑點。看它緩慢的節奏說他是文藝片,可能隔動物世界還差十個《逐夢演藝圈》。如果說它是親情片,對不起我真的只有慢慢的尬點,沒有體會到一點點親情。

三、期望有多高失落就有多大

徐崢作為近年來的新生代導演,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驚喜。無論是做導演還是演員,都隱隱約約有一種才華橫溢的感覺,但事實證明這隻能是感覺。

從年前的提檔到後來的網絡首映,電影本身之外的跌宕起伏太多,後來山爭大哥的逆境反殺卻不是因為影片的質量,更多是在全國抗疫大形勢下的一絲感動。希望徐崢能把更多的才華與精力放在電影本身,走出囧字電影的影子,突破自己可能又有另一番天地。


俠客


個人認為,整篇電影一直很平穩,生硬。不如前幾部,如果用原班人馬估計效果也不一樣。

我認為的笑點,就是一個個小西紅柿,塞到嘴裡,後來說話都把西紅柿汁噴到手機上,母親給他擦完嘴,又塞了一個雞蛋講真得,就這段把我笑噴了,也可能是我自己日常中的家常吧。

再比如,逗逼的列車員,挺逗,感覺在劇情發展上會發揮點作用,也可能因為他是喜劇演員的事實,有一種內心的強迫感吧,因為不演電影,賈冰本來也很搞笑。



影視小咖房


搞笑元素少了很多,更多的是體現的中國家庭母親和兒子的關係比較緊張,然後通過一起做火車遇到了很多奇蹟事件之後再次的強化親情的重要性,影片採用了兩條線同時進行的狀態,一條線是婚姻不幸不甘心讓自已的表弟去跟蹤自已的老婆,隨時向他通風報信,從這點上可以看到他的氣量和不甘心。

第二條主線就是被迫的和自已的媽媽一起做火車去莫斯科,為什麼是被迫,是因為他想坐飛機,而不願意坐火車,兩個人在生活和價值觀上有非常大的差異和代溝。

影片剛開始在的時候是想要拿到護照就能坐飛機去阻止自已妻子的計劃了,但是護照最後在自已的母親手上 才被迫的上到了火車上,從這點也說明了被迫的改變,到最後意識上的改變的一個過程,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家庭上存在很多現實的母子生活方式差異和價值觀差距的問題。


老李食生活


首先說泰囧 這是徐崢導演首次自編、自導、自演,並聯合王寶強,黃渤共同主演的喜劇電影。影片講述了徐朗、高博、王寶三人跨出國門遠赴泰國,一路遭遇“敵人”狙擊,上演泰國冒險傳奇的故事。

提起來泰囧,大家肯定能想起來很多的經典臺詞,特別是在電梯裡那一段對話,讓我樂了10分鐘。也是這一部電影讓徐崢徹底的走上了導演之路(囧一去不復返。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有趣的回憶,常常樂此不疲。

《港囧》也是由徐崢執導並主演,趙薇、包貝爾、杜鵑、葛民輝聯合主演的愛情喜劇片。該片於2015年9月2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講述了設計師徐來為了與二十年前的初戀女神重聚,便在香港經歷了一系列囧事,最後才發現身邊的妻子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故事。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是不如前部《泰囧》,笑點不是很多。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杜鵑的出演。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另外就是王晶的客串了。徐崢表示,該片在香港拍攝,主要是因為香港能勾起很多人的回憶。所以他邀請了香港導演王晶客串了該片。

新上映的囧媽 根據劇情來看,此部電影應該是親情為主。那麼囧系列三部曲的主體就是《泰囧》友情、《港囧》愛情、《囧媽》親情。人生就是一場旅途,中間充滿了各種囧況百出的問題。讓我們一起期待徐崢導演的新電影《囧媽》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愛吃草的大胖貓


《囧媽》這部電影本身。《囧媽》開篇,徐崢飾演的主人公徐伊萬老生常談地遭遇了婚姻危機,這是與《泰囧》和《港囧》兩部前作相近的開場。面對婚姻危機,徐伊萬本來是要飛往紐約,通過阻止妻子的交易來挽回舊愛,但沒想到自己的護照在媽媽手上,而此時媽媽正瞞著她準備前往莫斯科紅星大劇院進行演出。陰差陽錯之下徐伊萬“被迫”踏上與母親前往俄羅斯的K3列車。

影片採用雙線並行的模式來推進劇情,一條是郭京飛飾演的表弟跟蹤到紐約再長途電話給徐伊萬通風報信;另一條是徐伊萬開始了和媽媽6天6夜的囧途。重頭當然在後者母子二人的對手戲上,但整體看下來仍然跟預期相差甚遠。

影片在宣傳伊始就表明這是一部探討中國式親情的閤家歡影片。在中國式親情這個話題上,主創也的確做了一些功課,用一些喜劇向的動作和段子式的臺詞表達母子二人的代際溝通難、價值觀差異和生活方式不同,譬如“老人的微信聊天60秒語音方陣”、“各大公號養生文”、“催生”等現實熱點話題。媽媽的“投餵式”寵愛和對子女極具掌控式的干涉,是另一種方式的傷害。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受到這種親情關係的困擾,這與某些家長“喪偶式育兒”的教育方式一樣有很強的負面作用。電影在這方面有做一定的嘗試,但令人遺憾的是,探討並不深入,場景和對話更像是小品,幾乎看不到精彩的場面調度。


影依影二


徐崢的每一部囧都有不同的主題,對工作,對家庭,對家人,對員工等等方方面面的社會中都存在的問題。本人覺得可能是審美的疲勞和對系列電影的期望值過高導致的,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但是相對於港囧要好很多,感情戲上沒有那麼激進,還算平緩。但是非要用喜劇來衡量的話可又不能和人在囧途和港囧比較,搞笑鏡頭沒有連貫性,感情戲穿插的又比較多,生活中不是每個故事都能編成喜劇的,也可能是徐崢更想表達出那種重拾母子情的不易和不同時代人的代溝等等感情。本來系列電影都很考驗編劇和導演,長紅的系列電影口碑都是有好有差,007就是一個例子,如果觀眾們一開始不能接受邦德換人的話,估計007系列早就黃了。所以總體囧媽整體還是可以的


逮蟲下戶


有不少人說《囧媽》裡的人設過於誇張,我覺得畢竟是電影要設計衝突和矛盾,所以才會出現“囧媽”這種一方面明顯是有知識有文化(蘇聯大使館工作人員,懂俄語,會演唱),另一方面又多少有些敏感、神經質且小市民心態的形象出現。想了一下,這樣的人設可能更接近南方的家庭婦女(比如我們上海)的典型形象,而和北方大媽的爽利有所不同;

如果你簡單把《囧媽》歸入“公路類型片”似乎不完全符合:事實上,火車旅行的這一背景設定並沒有對影片故事發展起到決定作用,在火車上遇到的人和事情換一個交通工具似乎也能說得通。而且影片後半部分從火車上下來後,又是輪船又是氣球的,原本似乎挺接地氣的公路片戴上了某種“魔幻”色彩——你能說“雪國列車”是公路片麼?當然不能,《囧媽》也同樣如此;

嚴格來說,相比徐崢前幾部“囧”字影片,本片水準確實不算高,劇情和人物都很蒼白:徐崢和囧媽之間,和袁泉之間都陷入了“對方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困局,結果前者是相互妥協相互改變,後者則是相互理解相互放手——雖不夠圓滿,但也算是在儘可能真實的前提下給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局。不過,在這部影片裡母子情表達的較為完整和動人,而夫妻之間的感情線相對蒼白缺少鋪墊和說服力。當然,本片原本重點就是說母子親情,愛情這事咱就算過了;



笑笑笑次奧小次奧


我覺得《囧媽》這部電影如果僅僅侷限於與前幾部來比較喜劇效果的話並不準確。《人在囧途》與《泰囧》在喜劇效果爆棚的同時把人與人之間的交集與現實體現的很到位。《港囧》實在不敢恭維。但是這一部《囧媽》除了搞笑,就是親情的體現。孩子長大了,兩代人的代溝,相互不理解,變成了生活的常態。老人想接近,孩子卻更願獨立。排斥與壓抑在火車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但是畢竟母子連心。當熊來了的時候,相互保護,都願意為對方失去自己的生命。這一部分又把血濃於水的情親完美詮釋。最後的結局是歡喜圓滿的,相互理解了對方。我覺得這部戲最適合已經有孩子的人群觀看,我們不也像徐崢一般,曾經多少次傷害過老人那只是單純直接的愛嗎?看完這部電影全程笑過也全程淚過。感慨啊!有空還是多陪陪父母。哪怕我們在現實中被傷的多麼沉重,但到他們身邊,就能感受到簡單直接的《囧》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