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作為配角的書法家,留下的一封書信,卻成為了鎮館之寶

總是作為配角的書法家,留下的一封書信,卻成為了鎮館之寶

因為地處東北,交通並不太方面,所以遼寧博物館經常被人忽視,名頭自然沒有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那麼大。其實,遼博歷史悠久,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館藏豐富,特色鮮明。由於歷史原因,還珍藏著不少清宮散佚書畫,其中就包括鎮館之寶的《新月帖》。

介紹這件書法作品之前,務必要介紹它的作者王徽之。他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五子,其作品被評論為“徽之得其(王羲之)勢”。氣勢是書法的靈魂,這個評價很高,然而王徽之並沒有獲得與其書法藝術相當的名聲,卻始終是各類逸聞故事中的配角和反面人物。

總是作為配角的書法家,留下的一封書信,卻成為了鎮館之寶

這倒不是因為他有多壞,而是他實在是一個不著調、不靠譜之人。他在大司馬桓溫擔任參軍的時候,就是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的形象,而且對於所轄之事也不聞不問。他在車騎將軍桓衝手下擔任騎曹參軍,負責養馬時,不知道馬的數量,也不知道馬匹的健康情況,甚至連自己官職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

這樣的人,當然不適合當官,所以他棄官離職,歸隱山林。在生活中,他同樣被人笑話了千多年。宰相謝安為侄女挑選丈夫時,就因為擔心王徽之不靠譜,所以選擇了穩重的王凝之。他與王獻之同時面對火災時,嚇得驚慌失措,連木屐都來不及穿就逃之夭夭,王獻之則神態自若地叫來僕人,在攙扶之下氣定神閒地離開。必須說明,王徽之的應急處置現在看來是無可厚非的,倒是王獻之顯得有些呆傻,但在當時卻是缺乏定力的表現,並不符合晉朝文人的思維觀念。

總是作為配角的書法家,留下的一封書信,卻成為了鎮館之寶

所以,在歷史之中,王徽之的名氣根本不響亮,完全不能與他弟弟王獻之爭輝。然而,就是這位不靠譜的書法家,卻將溫和穩重的《新月貼》留給了我們。這件作品其實是一封短信,只有6行60個字: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溼熱,復何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複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

這是王徽之給友人所寫的書信,他對友人某氏女的亡故而悲痛,並且發出無可奈何的感慨。他勸告有人要愛惜身體,並詢問在多雨溼熱的季節,友人的飲食情況到底如何。最後,他還告訴友人,自己也因為疲勞而身體不適。

總是作為配角的書法家,留下的一封書信,卻成為了鎮館之寶

在這封信件中,我們可以透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窺見迷霧重重背後的人物。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王徽之並不是想象中那樣毫不在意一切的人,他非常細膩體貼,對於朋友的關心無微不至。也許,史書告訴我們的王徽之,實際上是他在那個風雲詭譎年代迫不得已的求生之道吧。

人們當然更看重《新月貼》的藝術性,王徽之以行草見長,但在此卻是以楷書、行楷為主體。他的書寫十分穩健,一筆一劃都非常緩慢,將每一筆都落到了實處。它的筆力溫和滋潤,不像王羲之的俊逸,也不如王獻之的激情彭拜。因此,也有人評價筆力稍遜,缺乏健朗挺秀之感。清末民初的著名書法家評論此貼是“深謹而閒雅”,是十分中肯的意見。

總是作為配角的書法家,留下的一封書信,卻成為了鎮館之寶

東晉書法作品,流傳到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件作品也不例外。相傳它是在武則天時代,由宰相王方慶隨同家傳另外九件書法作品共同獻出,再以雙鉤臨摹法繪製完成的。這十件作品合稱為《萬歲通天帖》,在宋代已殘缺不全,後來又經歷了多次火災、戰爭,能夠存在今天,確實已經很難得了。我們能夠在遼博看到這件藝術珍品,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