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對動物的屍體不覺得恐懼,反而對人類的屍體或殘肢感到恐懼呢?這是為什麼?

捂擋派大師兄


為什麼人類對動物的屍體不覺得恐懼,反而對人類的屍體或殘肢感到恐懼呢?這是為什麼?

人類對屍體的恐懼是死亡相關恐懼的一種,被稱為屍體恐懼。

至於這種恐懼的對象,是對人屍體恐懼,還是對動物屍體恐懼,主要取決於所接受的相關“教育”。

死亡相關恐懼

我們知道,恐懼和焦慮是兩種情緒反應,是我們生存所必須的。

因為,恐懼和焦慮對象是可以對我們造成危險,或者被我們認為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危險的事或物。

如果我們失去恐懼和焦慮反應,我們將會失去對很多危險的警覺和害怕,我們也就不能遠離和避免這些危險。

也就是說,所有會對我們構成現實或者潛在(哪怕僅僅是我們認為可能)危險的事或物都是我們所恐懼和焦慮的對象。

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是一切危險的終極結果。

因此,人類對死亡,以及死亡相關的事或物具有最高等級的恐懼和焦慮。

這種死亡相關恐懼或焦慮主要包括對死亡的恐懼,醫學上稱為死亡焦慮。

和對屍體(人或者動物屍體的恐懼),

以及對與死亡相關的事或物的恐懼,比如,墓地,墳墓,送葬儀式,殯儀館,以及死者穿過的衣服和用過的物件等,這種恐懼被統稱為屍體恐懼。

恐懼,從何而來?

恐懼,可以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的。

其中,寫進基因的先天性恐懼很少見,比如,老鼠怕貓,就被認為是一種先天性恐懼。

更多的恐懼是後天習得性(學習獲得的)。

死亡相關恐懼是一種習得性恐懼。

屍體恐懼的習得

人類對屍體的恐懼,本質上還是一種死亡恐懼,因為屍體,或者與死者相關的事或物可能具有潛在的致死危害性。

這種潛在危險性首先來自於古代對惡性傳染病的無知和無能為力。

事實上,一些類型的傳染病的確可以通過屍體或者死者接觸的物體來傳播,被傳染者可以染病,甚至死亡。

由於古人沒有能力認識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就產生出很多玄虛的說法和禁忌,包括不能沾上人死前的最後一口氣,或者死者接觸過的物體,否則就會被“過”上病,甚至造成死亡。

世界範圍內的人們,經常以超自然力量來解釋這些危險性和危害,這就是諸如吸血鬼,各種惡魔,鬼魂等。

在我國,鬼魂常常被賦予索命的“技能”。

但是,對於具體的個體,我們並沒有這些相關的直接經驗或者體驗,這些恐懼是怎麼的來的呢?

當然是“學習”獲得的。

問題是,這種學習並沒有專門的學校,也沒有專業師資,沒有考試考核,更不會發畢業證、結業證和學位證。

這種學習從我們可以跟人交流的幼年早期就會開始,老師主要是家人、朋友,以及接觸到任何人。

特別是在古代,在農村,幼兒開始的早期的“社會教育”主要就是恐嚇教育,包括死亡和死亡相關的“恐嚇”教育,其中最為普遍和普及的應該是各色鬼故事。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學習也會結合自身直接或者間接的經歷作為“實習”來加以強化。

比如,幼年失去至親,或者看到其他人失去至親,都會產生對死亡相關的恐懼和焦慮。

這其中,當然包括對屍體的恐懼。

至於是對人類屍體,或者動物屍體更加恐懼,主要取決於這種既沒有任何教育大綱、也沒有規劃的隨機“死亡教育”的具體內容。

顯而易見,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這種“死亡”教育,“理所當然”的對象是人類,因而絕大多數人屍體恐懼的對象自然是人類屍體;

然而,這並不能除外少數人的死亡教育導致他對動物屍體更加充滿恐懼。

這也就是本問題最終的答案。

死亡相關的恐懼症,和屍體恐懼症

如上所述,恐懼和焦慮是人類賴以生存正常情緒反應。

但是,如果這種焦慮和恐懼反應超出生理範疇,呈現非理性恐懼、軀體反應和非理性迴避等三大特徵要素,就會變成醫學上的焦慮症。

死亡相關的恐懼從大的方面來說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範疇。

其中,死亡恐懼症(Thanatophobia),在醫學上稱死亡焦慮症(Death Anxiety )。

而屍體恐懼症(Necrophobia)並不是一個醫學術語,而是廣泛存在的各種恐懼症的一種。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屍體(無論人類,還是動物),以及死亡相關的物或事這些原本不會產生實質性危害的因素“怕得要死”(非理性恐懼);產生諸如心跳加速、出汗、顫抖等軀體症狀;以及“死活”都要避開的“非理性迴避”。

在某些人,哪怕是看到路邊的一隻麻雀屍體也會導致屍體恐懼症發作。


掙脫枷鎖的囚徒


這要看的,我奶奶去世的時候,我才19歲,那時候上高三,奶奶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從學校趕回家裡,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奶奶就走了,我跪在奶奶面前,去摸她冰冷的臉,哭的很傷心,早飯的時候,我媽媽煮了兩個雞蛋給我吃,可能是因為我摸過奶奶的臉,我自己沒有一點害怕。後來備戰高考的那段時間,我經常夢到奶奶。後來我如願考上大學了,那是奶奶生前最的的願望,只是後來,老人家已經看不到了!


任何一個事物或者現象或者人的某個狀態,生死也好,傷殘也罷,你對他的態度,可能恰恰反映了你的內心活動,恐懼來自內心,來自於你對很多事物和現象的承受度還沒那麼強大,如果內心足夠淡定和強大,那面對人類的屍體或者殘肢,內心的憐憫和觸動或許早已經超越了恐懼。


奶奶去世的時候,我除了傷心,就是傷心。

畢業多年,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很多年以後,面對我外婆的去世,那天我從千里之外趕回去的時候,看到的只是外婆冰冷的身體,外婆的身體已經蓋起來了,但我就想看看外婆,徵得媽媽同意後,我站在外婆床前,淚流滿面,哭了很久......


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雲舒美食小記


我對其他人的屍體還是有點怯場心理的,但對自己已逝的親人卻一點都不害怕,有時一個人回三百多公里外的鄉下老家,只剩下母親生前睡過的那張床,晚上就獨自睡在那裡,又沒有電燈,還有很多老鼠走來走去的,不但沒有任何恐懼,心裡反而相當踏實,有一種莫名的溫馨感!老父親去世後,我摸他的臉,拉他的手,就像老人家生前一樣,只有敬畏,沒來的恐懼!


阿拙哥


我記得我十幾歲的時候,晚上已經黑了,和同伴去外村玩耍,回來路過隔壁村公共墓地,一點也不感覺怕,後來長大了以後可有時候送葬需要去本村墓園時候,大白天都感覺怕的慌,因為什麼,看見那一個個墓碑的名字,他媽的儘想起來這是誰的誰的名字,死去的人面孔突然就閃現腦海,真他媽害怕


山西散打館


都是心理與夲身定力問題。許多奇奇怪怪的鬼故事,使大多數人將生人和死人分成了隔絕不可再見的群體。本人年輕時工作特點就常有晚上還穿行在群墳中的情況,並不害怕,我常說有什麼可怕的?既便如人們說的有鬼,見面無非是說話,愛下棋的照樣下幾盤又如何。唐山大地震剛討十幾天,我曾深夜2l時至晨三時,步行在震區二十餘公里,身邊沿京山鐵路每一米埋著一名逝者軀體,身經不下十餘萬具。我思考最多是我個人的無力,因為我確實憑個人第六感觀,提前兩三個月予知這場大災,但當時通訊條件,只能信告直系親人注意,別旡它法。沿途默唸請眾人原諒。所以我個人經驗,活人、死人,你要時刻將自己列為他們兩者大圈子中的一員,同屬無懼。


犇牛貓


很多因素吧,受鬼片啥的影響,每個人從小都或多或少的聽到一些鬼魂傳說,而且都是害怕自己遇到的,而人的身體構造基本一樣,其次人們看一個人多數也是從表情去判斷喜怒,死人的表情蒼白所以一看上去會很嚇人,如果是出車禍或者其他意外死亡傷害。那麼表情更加的恐怖。

我記得小時候我是不怕死人的,甚至摔掉一半臉的人,在打包的時候我都去近距離觀看,直到我看了一本車禍死亡錦集,我就開始害怕了,因為面對不同死去的人的表情,加上內心有鬼混這些傳聞和故事。我們身體本能的害怕就這樣激發出來了。就跟那些害怕黑的人一樣,她也是感覺不到安全,死去的人屍體,也會有讓我們恐慌的因素。

此回答不適合配圖,不然絕對的配上一些圖,讓讀者感受死去的人的表情。對於普通人甚至幾天幾個月都難以忘掉。不過見多了也就不會害怕了。只是不常見而已。


滴答滴答大林


如果看到的動物屍體,沒有情感沒有故事,我們不會恐懼

大部分人眼裡的動物屍體是這樣。

他們沒有情感、沒有故事,他們生命之渺小如同草芥。

他們的死,在人類的身邊,時刻在發生,司空見慣。

死一個是死,死一堆也就那樣。

如果有故事,看到動物屍體,我們會覺得殘忍和恐懼

1.

道路旁,一條懷孕的野狗被太陽曬死。

死前,有人將它的四肢砍斷,放在太陽下。

2.

為逃脫追趕,一隻馴鹿困在鐵絲網。

它的軀幹被野獸啃食殆盡。

3.

熊類會去攻擊同類的幼崽,或是因為飢餓,或是因為要和幼崽母親交配。

有時候,當自己產仔過多,身體過於疲憊時,母熊也會吃掉自己的幼崽。

4.

發情期,馴鹿會用頂角來決一勝負。他們的角常常會卡在一起,掙脫不開。

獵狗會尾隨馴鹿,趁機獵殺它們。

一隻鹿看著另外一隻鹿被獵殺,自己倖存,拖著同類的遺體繼續奔波。

看到人類的屍體會恐懼,因為,背後有一段故事,而且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共情”的概念,也稱同理心、同感、投情,我們具有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羅傑斯沒有提到我們能理解動物,但一旦動物的某些特徵與人類類似,我們也會對動物產生“共情”。

動物屍體,如果沒有故事,那就與我們無關,我們不會恐懼。當動物的屍體有故事,我們就會去關注它,因為它的屍體我們恐懼,因為它的“真相”我們恐懼。

所以說,人類對於動物的屍體還是會恐懼的。





最後。

人,活著,也要有點故事,否則我將與世界無關,你覺得呢?

以上。


程少話心理


為什麼對人類的屍體感到恐懼,而對動物的屍體不覺得恐懼呢?

首先,動物對人類來說,從古到今,都是作為人類的食物存在。人類以動物為食,幾乎每天都在屠殺動物,人類看動物的屍體,潛意識裡就是看盤中的美食,自然不會有絲毫的恐懼。反過來,肉食動物看人類的屍體一樣,比如獅子老虎狼,它們也不會對人的屍體感動恐懼,也不會對其它動物的屍體感到恐懼,因為對它們來說,只是一種食物。

其次,並不是所有人對人類的屍體都感到恐懼。由上面所說延伸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在原始部落裡,食人族是不怕人類的屍體的,同樣的原因是食人族自古以來就把人當食物。

再次,受到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人大多都有信仰,大多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會變成鬼,雖然可能是迷信,但在人的潛意識裡面,還是有著深深的恐懼,除了那些無神論者或者一些極端大膽的人。



探情索愛


現代人類看到殘破的、鮮血流淌的動物或者人類屍體,都會受到精神衝擊,並非只怕人類屍體。對人類屍體的恐懼,源於接受不了人終將死亡的事實或者鬼神之說。

人類是情感豐富的動物,擁有極強的憐憫之心,尤其是對弱於自己的人類個體或者動物。現代很多人在吃肉的時候吃的香的很,但是卻不能看宰殺牲畜的場景,甚至有些人吃肉的時候想到動物的眨著大眼睛就吃不下了,覺得很殘忍。大概是由於現代人類的飲食供應方式。植物食物就不說了,很多素食主義者似乎也不在意植物,而肉食供應多采取工業化的方式,大規模集中飼養保證了肉食來源。現代人類已經不再依賴捕獵維生,因此除了相關從業者,絕大多數的人類都較少經歷宰殺動物時鮮血流淌的場景,甚至很多人一輩子都見不到這樣的場景,那麼突然見到那樣的場景也是會恐懼的,導致嘔吐反胃等生理反應。除了人類情感方面的原因,還有大多數陸地動物都有和人類一樣的鮮紅的血液和相似的生理構造,人們會忍不住聯想到自己身上,自然會恐懼,只不過相對來說可能低於對人類遺骸的恐懼。

對於原始人類來說,如果周圍有人類屍體殘骸,尤其是那些仍流著新鮮血液的殘骸,就代表著周圍有猛獸等潛在的危險,會使人情緒緊張,這是人類生理的應急反射活動,緊張時心跳頻率增加,血流加速,呼吸加速,有助於提升身體機能,以便逃離危險的環境。這種行為在現代人類逐漸成為食物鏈頂尖的物種之後可能會有所消退,相應的反射活動會減少,但是仍會產生恐懼的情緒,還是和上述類似,看著同類的屍體人類會忍不住聯想,會想到人終有一死,有時候還會死的很慘,加上古老傳說中的神神鬼鬼,就會形成恐懼的情緒,尤其是那些面部還保留著一定情緒變化的屍體。如果自己和死者生前有一定的矛盾,還可能會有愧疚的心理,怕他晚上來找你。各種情緒的、生理的變化就使得人呆在人類屍體旁邊時會有所不適,即便是學醫出身、見慣死亡的人,也不喜歡在屍體周圍待太長時間,那又可能會使人產生“沒能救下”死者的心理。

對死屍的恐懼既有演化史的原因,也有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因。死亡早晚會發生,絕大多數人都希望那一天晚點來臨,平時基本不會去想死亡的事情,而見到同類的屍體卻會使人不得不面對這種情況,總之是會使人不快的。


來看世界呀


個人理解:人類看見同類的屍體更容易產生遐想,屍體代表著的是死亡,人類天生就懼怕死亡,因此害怕屍體,這只是原因之一。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發現動物的屍體感覺並沒有那麼恐懼,除非死狀很殘忍詭異。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看見一群動物都死亡了,這個時候你會感覺恐懼嗎?我想是會的,此時你會去遐想這些動物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它們會一起死亡哪?在這裡我們恐懼的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對於未知的恐懼。


因此來說我們恐懼同類的屍體並非是恐懼屍體本身,更多的是對於死亡的恐懼、對於未知的恐懼,這些都要歸功於我們進化的大腦,其他動物就沒有這種情緒,甚至有的還會吃掉自己的同類夥伴屍體。拿螳螂為例子,雌螳螂在交配的時候就可能會把雄螳螂吃掉,它們並不恐懼。

所有的生物追求的根本就是儘可能長時間的活著和儘可能多的繁殖後代,當然了人類的進化以及學會了自我控制,來自於生活上的壓力等不會過多的生小孩,換種思考方式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活得輕鬆一些。有的人說我們怕同類屍體是因為怕“詭異的事情”發生,說白了就是怕鬼。但是從本質上講這種恐懼還是來自於對於死亡的恐懼,看見同類的屍體容易聯想到死亡。


就像人類天生就害怕蛇這種動物,即使沒有毒的蛇也害怕,這就是老祖宗用生命換來的來自於基因內的恐懼。害怕蛇類就可以躲避蛇類,那些不害怕蛇的被蛇咬到的幾率就很高,長久以往害怕蛇的先祖被自然選擇下來,遺傳至今我們從心裡依然害怕蛇,本質來說是害怕死亡或者是躲避死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