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已表態歸還馬島,阿根廷獨裁者加爾鐵裡為何還要發動戰爭?

秦皇見漢武


阿根廷這個國家其實大家也都不算陌生,但是有一點大家可能不知道“阿根廷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從發達國家變成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而當時阿根廷之所以發動馬島海戰其實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轉移日益激烈的國內矛盾。

美國一直把美洲做為自己的後花園,所以美國是不會允許一個可以對自己產生威脅的國家存在的,美國就開始誘導阿根廷把原有的國有資產全部私有化,最終的結果就是阿根廷政府失去了對經濟的把控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阿根廷國內爆發了巨大的經濟危機,同時也失去了原有的富裕。

阿根廷本想借助馬島海戰轉移國內壓力,本以為自身佔足了天時地利人和,而英國卻需要遠渡重洋,但是英國畢竟是身經百戰豈是一個阿根廷可以對抗的了得,最終的結果也說明了阿根廷確實不是英國的對手。


世界淺談


馬島的全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是南大西洋上的一個群島。其中包含了700餘個小島,目前馬島是英國的海外領導領土,以自治的方式進行統治的。據說是英國的航海家戴維斯最早發現了馬島,但在大海行到航海時代,最先在馬島上建立定居點的卻是法國人。

英國是怎麼佔領了馬島的

之後英國人和西班牙人紛紛在馬島上建立的定居點,不久西班牙人便購買了整個島嶼上的所有的居住點。但英國,想將馬島作為探索南美洲的前哨戰,所以就以主權問題和西班牙產生了爭議。當時西班牙人,在整個南美洲上,佔領著大片的土地。

19世紀初,阿根廷獨立,因為之前阿根廷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阿根廷也宣佈,對馬島具有主權。1883年。英國軍隊驅逐了馬島上,所有的阿根廷官員,並佔領了馬島,阿根廷政府和英國政府,關於馬島領土主權的爭議,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阿根廷政府從19世紀末到現在為止,一直都堅持自己對馬島擁有主權。到了20世紀下半葉,聯合國介入。想要讓英國和阿根廷,對於馬島紛爭,尋找一個可以和平解決領土爭議的辦法。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法國等一系列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逐漸沒落,它們的海外殖民地紛紛宣佈獨立,由於經濟也不太景氣,所以對於英國,馬島這些遠隔萬里的殖民地,並不是政治上的強勢,反而變成了英國的負擔。

所以,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人逐漸和阿根廷人商議關於馬島的主權問題。其中就包括了馬島的自然資源,逐步轉交給阿根廷政府,並最終完全移交給阿根廷政府,英國政府還試圖說服島上的居民,接受阿根廷政府的統治,並和阿根廷政府,商議關於馬島主權,歸還給阿根廷政府的具體事宜。

就這樣看來,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用不了多久,英國和阿根廷政府,將逐步的順利移交馬島的所有主權,及其相關的事宜。那麼領土爭議的問題,基本上就可以實現和平談判來解決,完全可以避免之後的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這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為何最後還是爆發了?

這場戰爭最後還是爆發了,還真不是因為英國政府,當時阿根廷的統治者叫做加爾鐵裡。阿根廷的政體是軍政府,加爾鐵裡是阿根廷的獨裁者。當時不僅是阿根廷政府如此,南美很多國家也同樣是軍政府獨裁。

這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特點是高度的集權。但缺少相應的民主制度,經濟制度,或由於獨裁者個人眼界的限制,軍政府統治的地區,一般經濟不會特別發達。加爾鐵裡統治阿根廷時,阿根廷的經濟就非常落後,雖然相對南美這個區域,阿根廷的軍事力量,還是能算強大的,這也體現出一個國家發展的不平衡。

軍政府統治導致的經濟下滑,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工業和經濟發展的下滑,失業率自然也就上升了。一個國家裡失業率不斷上升,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引發民變,阿根廷民眾對軍政府統治極為不滿,到處都是民眾遊行反抗軍政府統治,反抗加爾鐵裡的獨裁統治。

怎麼才能應對這種危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國內的矛盾向國外轉移。二戰前,希特勒就用過這招,很明顯加爾鐵裡也想要效仿。而將國內矛盾向國外轉移,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動戰爭。加爾鐵裡鑑於之前阿根廷府和英國政府的談判,他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本來就不想要馬島,那麼就算出兵佔領了馬島。只要不發生大規模摩擦,英國政府也不會做出太激烈的反應。

英國政府頂多也就是抗議一下,但並不會為這個遠隔萬里的群島而大動干戈,然後加爾鐵裡就可以憑著出兵奪回馬島這件事,提高自己在國內的支持率,將國內的矛盾向國外轉移,暫時穩定住國內的局勢。

於是加爾鐵裡聯合阿根廷軍隊策劃了佔領馬島的軍事行動。這種對外軍事行動,在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過,在初步取得進展後,統治者在國內的支持率一定會上升。但是加爾鐵裡明顯打錯了算盤,雖然阿根廷奪下了馬島後,在一段時間裡,加爾鐵裡在阿根廷國內的支持率的確上升了,但是國外,他顯然忽略了英國隊,保護自己領土的決心。

英國這次出兵,原因有兩個,第一英國好歹也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怎麼可能就讓阿根廷蹬鼻子上臉呢,第二個當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上臺不久,她不可能眼睜睜看著馬島就這樣被佔了,這樣她就不用想著連任了。

於是在撒切爾夫人的強硬的表態,推動了英國政府出兵收復馬島的軍事行為。英國出兵顯然是加爾鐵裡沒有想到的,雖然英國已經遠不如從前那麼囂張,但是英國軍隊的戰鬥力並未減弱,很快就把阿根廷軍隊收拾了。這場戰爭並沒有像加爾鐵裡預期那樣,馬島很快又被英軍佔領了,馬島問題的爭議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而加爾鐵裡隨著阿根廷戰敗,很快就被反對者趕下了臺,阿根廷的軍政府,也就此倒臺了。加爾鐵裡倒臺之後,阿根廷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期都處於低谷的狀態,這當然也是因為加爾鐵裡的無腦行為而造成的,畢竟為了一己之私,而導致國家陷入這樣的狀況,這種獨裁者也是可恥的。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英國曾經2次就移交福克蘭群島 和阿根廷進行秘密談判:

1、1966年到1968年,英國在聯合國2065號決議案要求英國和阿根廷和平解決福克蘭群島問題背景下,秘密和阿根廷政府進行談判。1971年雙方就福克蘭群島和大陸的貿易達成了協議。1972年阿根廷在這貿易協議的基礎上,在斯坦利建成了一座臨時機場。1977年,雙方停止了談判。

2、1979年撒切爾夫人當選首相,由於經濟不景氣,需要縮減政府預算,於是英國再次秘密就移交福克蘭群島而和阿根廷進行談判。談判在1981年中止。

福克蘭群島最大的城市——斯坦利港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為什麼要發動馬島之戰

1、轉移阿根廷人對阿根廷經濟困頓的注意力。

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GDP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22.9%,薪金增長只有19.2%。工聯已經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

軍政府總統加爾鐵裡,需要一場戰爭轉移人們對糟糕的經濟關注,展現自己的政績。

2、英國因為經濟低迷而做出的退讓行為。1979年,英國因為預算收縮,秘密和阿根廷進行移交福克蘭群島的談判;1981年,英國計劃從福克蘭群島撤軍。

3、福克蘭群島居民對英國的《英國國籍法》不滿。1981年的《英國國籍法》,導致了福克蘭群島居民的英國公民權利受到限制,這引起了居民的不滿。

4、阿根廷的優勢地位。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些商人在福克蘭群島的南喬治亞島登陸並升起阿根廷國旗;英國皇家海軍堅忍號搭載的一個排皇家海軍陸戰隊,意圖驅離南喬治亞島的阿根廷商人,但被阿根廷海軍5000噸運輸船喜事灣號搶先運來100名阿根廷兵,不得不無功而返。

阿根廷為陣亡士兵在聖馬丁廣場豎立的紀念碑

福克蘭群島歸屬問題:

1、最有明確記錄發現福克蘭群島的人是英國人約翰 斯壯,在1690年發現了福克蘭海峽;

2、第一次明確在福克蘭群島進行人類居住的是1764年法國人路易斯 安東尼 布干維爾在東福克蘭島建立路易港;

3、1766年,英國人約翰 麥克布萊德在西福克蘭島附近的森德爾斯島建立埃格蒙特港;當年,西班牙獲得法國在東福克蘭島的法國定居點;

4、1770年,西班牙發現並佔領了英國人的埃格蒙特港,引發了1770年福克蘭群島危機,最終1771年西班牙將埃格蒙特港歸還給英國;

5、英國和西班牙分佈在1774年、1811年從福克蘭群島撤軍;布宜諾斯艾利斯在1816年宣佈繼承西班牙在南太平洋的殖民地權利——這是阿根廷最早對福克蘭群島的聲索;

6、1831年美國海軍戰船列剋星敦號攻打福克蘭群島,並宣佈結束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福克蘭群島統治的結束;

7、1833年重新回到福克蘭群島並重申英國擁有福克蘭群島主權,但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聯邦抗議;

8、1840年,福克蘭群島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福克蘭群島除了1982年被阿根廷短暫管理之外,都是被英國管理。而阿根廷也沒有放棄1816年宣佈擁有的福克蘭群島主權聲索。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首先,英國在馬島戰爭爆發之前從來沒有表態要將其歸還給阿根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島歸屬問題被上交至聯合國,但英國和阿根廷就該問題的商討一直從六十年代討論到八十年代仍無定論。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軍人出身的列奧波爾多-加爾鐵裡積極參與了軍政府推翻民主政府的政變,並在1981年正式成為阿根廷總統兼陸軍司令。

但與此同時,阿根廷自進入八十年代後國內經濟就一路走低、通貨膨脹日趨嚴重、產出效能急速下降、工資待遇毫無起色......這也直接導致阿根廷工人階層開始醞釀大規模的罷工,以此來控訴加爾鐵裡政府的無能。

於是,加爾鐵裡就企圖在馬島問題上大做文章,以此來轉移日漸嚴峻的國內形勢。隨即,阿根廷政府開始對外釋放有意強佔馬島的計劃;但英國政府對此卻並沒有表現出過於激烈的反應。

而且另一方面,英國為了緩解自身的經濟負擔,開始制定包括馬島在內的英屬海外領地的裁軍計劃;此舉也讓阿根廷政府認為:這或許就是武力收復馬島的最佳時機。1982年4月2號,先發制人的阿根廷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所以,無論是從當時的國際環境還是英阿雙方的態度,都沒有顯現出英國要主動歸還馬島的意思。至於當時的英國準備實施的裁軍計劃,也僅僅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身的負擔。

反觀加爾鐵裡,當時其毅然決然發動戰爭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純粹就是為了轉移民眾視線,減輕國內對工人階層與軍政府對立的矛盾;2.誤判了英國的舉動,投機的認為勢在必得。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我想問一下英國是什麼時候表態要歸還馬島的?我想應該沒有吧,英國只不過是說想要撤回在海外附屬領地上面那些英國軍隊減少英國軍隊內部的財政支出,緩解英國政局的財政壓力,如果你硬是要理解為英國此舉是把馬島還給阿根廷,那你這也……

上個世紀70到80年代,其實這一段時間資本主義的世界過得並不好,為什麼佈雷頓森林體系被破滅了,也就是因為這一段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動盪的經濟格局,無論是阿根廷還是英國,此刻國內的經濟壓力一直只見增長,沒見過消停。

阿根廷因為經濟壓力要攻佔馬島,轉移國內的壓力,英國人因為國內的經濟壓力選擇裁軍,英國皇家海軍此時別說是大型的航空母艦,就連手裡兩艘清醒的航空母艦都想放棄掉。

兩艘輕型的航空母艦,一艘競技神號,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建造的航空母艦,還有一艘大力神號,那是剛剛服役,沒有幾天都想賣掉!英國人此時此刻嚴重的問題就是缺錢,而且英國議會也不打算給英國軍隊批錢!

英國議會告訴英國軍隊說現在一不打仗,二你們軍隊花錢實在太多,你們要不考慮考慮減少一點支出,這樣的話,英國的軍隊財政壓力稍微減低一點,國內財政壓力也可以減低一點兒,你們英國軍隊不是為英國做出服務做出貢獻吧!此等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英國正在說你這是在說什麼軍隊都沒了,靠什麼去維護海來利益,到時候一旦有人挑戰大英帝國的尊嚴,你們議會姥爺難道拿那口水把人家給淹死?

不過這件事情倒是提醒了英國的議會,你不是告訴我說你們海外還有駐軍嗎?行我們就先從海外駐軍開始裁軍!

這件事情傳到了加爾鐵裡的耳朵裡面,他一聽為什麼英國人要從馬島撤軍,難道僅僅只是因為經濟問題嘛,肯定不傻,有哪個國家會把自己嘴裡面的肥肉,吐出來,扔給其他人了?(事實上,英國人就這麼幹,只不過當時加爾鐵裡沒弄清楚這層意思,他以為是英國人天上送大禮包,扔給他了一個馬島)正好國內的經濟壓力實在是過於沉重,所以加爾鐵裡決定出兵馬島,拿下馬島地區以後,緩解國內壓力,提高自己的政府信譽,增加自己的政府債券的發行,這樣的話,(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緩解政府自己國內經濟壓力。

但是!阿根廷人死活都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政府一直要求採取,而政府真正的領導人,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會選擇直接跟阿根廷開展,這是阿根廷人一輩子都想不通的事情,同時也因為這個阿根廷人付出了血一般的代價。

原因很簡單,因為撒切爾夫人也是一個強硬派人物,他也並不希望政府採取,這個時候撒切爾夫人在英國國內的支持率可以說是一邊倒的跳臺,也就是這個支持率不停的在下降,已經達到冰點,就快要引咎辭職了,這個時候阿根廷人攻擊馬導就了撒切爾夫人一名。


漩渦鳴人yy


我是貝勒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馬島戰爭開啟現代化戰爭序幕,1982年,阿根廷與英國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問題,雙方爆發了一場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況最為激烈的海軍空聯合作戰,阿根廷最終戰敗,用過重新奪回馬島主權,當年,就馬島主權問題,英國政府已經多次與阿根廷商談,表示歸還,阿根廷獨裁者加爾鐵裡背後更多的是轉移國內矛盾,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轉移民眾視線,維護自己統治。

首先,我們瞭解下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加爾鐵裡執政面臨期間面臨的問題。

加爾鐵裡出生於阿根廷的工人家庭,早年時期考入阿根廷國家軍事學院,畢業後一直在軍中任職。加爾鐵裡是一位狂熱獨裁者,在1976推翻民主政府軍事政變之後,在1981年,當選為阿根廷共和國的軍政府的總統。

加爾鐵裡當選為阿根廷總統之後,阿根廷的經濟持續下滑,製造業持續下滑,通貨膨脹高達600%以上,失業人口劇增,面對如此的國內經濟狀況,加爾鐵裡實行殘酷獨裁統治,鎮壓工人罷工運動,禁止工人罷工與抗議,在經濟上支持大資本家,在政治上屠殺其他政見的民族人士。加爾鐵裡所做所謂引起國內人民的極為不滿,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緩解國內經濟危機,加爾鐵裡妄圖通過奪取馬島主權,通過戰爭轉移國內民眾視線。

當時的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早就已經失去昔日的光輝,1982年,英國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遇到了執政以前最大的經濟困難,此刻的英國經濟低迷,財政收支困難,當時英國在此之前,就已經多次與阿根廷政府多次會談,就馬島主權的歸屬問題商談。但是英國政府對馬島歸還,僅僅只想限於馬島行政管理歸還,在島主主權,漁業、石油等等問題還是英國佬自己掌控。

綜合以上歷史事實,貝勒爺認為加爾鐵裡發動戰爭原因如下:

一、 為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轉移國內矛盾,通過對外戰爭往往能引起民眾民族情緒,鞏固自己總統的寶座。

二、 英國佬政府表態,在阿根廷釋放出佔領馬島意圖,英國政府並沒有進行警告,包括外交上,這無疑助長加爾鐵裡野心。

三、 阿根廷的地利優勢,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馬島距離阿根廷本土非常近,距離英國本土不遠萬里。在自家門口,加爾鐵裡相信可以打贏這場戰爭。

貝勒爺說,加爾鐵裡不去如何整理,發展國內面臨經濟問題,反正妄圖想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最終導致阿根廷戰敗。


梅花三弄說歷史


從1966年開始,其實英國方面就同阿根廷有過私底下的秘密談判,當時是出於對聯合國提案的履行,阿根廷對此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只不過談判陷入了一種僵持之中,也就是說由於英國方面的各種推脫,使得談判無實質性的進展。

英國曾經提議將馬島主權還給阿根廷,但是行政權不還給阿根廷,變相的讓阿根廷承認馬島自治權,可馬島上幾乎全是英國人。

換作誰也不會同意,而英國也就咬著一些法理權力的分配的問題,一直同阿根廷糾纏,顯然是沒有誠意的。


到了1971年,談判正式停止,阿根廷方面受不了英國的陽奉陰違,因為當時英國開始在馬島附近探明資源儲量。

這就相當於根本沒打算歸還馬島,這讓阿根廷方面十分惱火,從而阿根廷宣佈中止談判,同時宣佈馬島是阿根廷固有領土,不容英國侵犯。

真正的衝突爆發就是因為英國探明馬島的資源,馬島海域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戰略位置也很重要,英國加建了空軍基地,還打算部署防空導彈。

此時的阿根廷真可謂是別無選擇,阿根廷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馬島被英國人完全控制,他們必須要趁早下手。

其實1966年阿根廷就應該下手,可是偏偏阿根廷相信了虛假的談判,一直讓英國完成了對馬島的鞏固。

而到了馬島戰爭爆發,英國軍力也已經上了一個臺階。此時阿根廷再度開戰,壓力已經比1966年要大,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國家主權方面,即便是小國和窮國,也勢必會據理力爭,何況阿根廷當時軍力還算不錯。



所以加爾鐵裡發動馬島戰爭,一點都不是個錯誤,相反這是一個愛國領導人最該做的事情,即便是戰敗了,可好歹也讓英國看到了阿根廷的決心。

即便是今日,英國也不敢再輕言直接將馬島併入英國,並且英國當局也已經開始考慮同阿根廷合作開發馬島的資源。這一戰阿根廷打的值不值,估計再過個幾十年會有定論。


小司馬遷論史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南大西洋,總人口約四千,絕大多數是英裔。1816年阿根廷獨立後,宣佈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2年英國佔領馬島。然後雙方開始進行了長時間的關於主權歸屬問題的談判。

1982年4月2日,時任的阿根廷總統阿爾鐵裡出兵佔領馬島,導致英阿馬島戰爭徹底爆發。兩個月後,英軍取得勝利重新佔領馬島。加爾鐵裡被迫辭職,並被送進了監獄。

(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中,英阿雙方拼得你死我活,好像仇敵見面。

其實,戰爭爆發前,誰也沒有想到兩國會爆發戰爭,就連加爾鐵裡都不相信。因為對於所謂的領土爭議,根本就沒有爭議,英國人早就想將它讓給阿根廷了。

對於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阿根廷偉大的詩人博爾赫斯這樣總結:“兩個禿子爭一把梳子。”

既然英國早就表態要把馬島還給阿根廷了,為什麼兩國還打起來了呢?

而且馬島戰爭後,英國人徹底關閉了和平解決馬島主權問題的大門。阿根廷人看著家門口的馬島拿不到手,窩心;萬里之外的英國為了管理馬島,也窩心。

那麼,當時英國為什麼想將馬島還給阿根廷呢?

二戰之後,英國對於海外的殖民地已經無暇顧及,基本上處於不管不問,任其自立的狀態。馬島因資源匱乏,距離遙遠,英國更是將其當成包袱。多次派人勸說島民接受阿根廷,以便脫身。可以說,英國和阿根廷對於馬島的談判,一個想給,一個想要,氣氛挺和諧。

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正趕上內外交困的政治環境。過度的社會福利導致英國病入膏肓。失業人口比她上任時翻了一番,通貨膨脹驚人,推行的大規模私有化改革毫無進展,民調支持率降到25%以下,成為英國曆史上支持率最低的首相。她所領導的保守黨支持率,更是跌到18%。按照這個勢頭,接下來的大選,撒切爾夫人不光不能連任,甚至輸得有多難看,也都很難說。

(撒切爾夫人)

為此,撒切爾夫人拋出馬島問題,以降低民眾對經濟的針對度。她表示駐軍馬島對英國政府來說,是一筆額外的負擔,必須削減馬島軍費。

對馬島急於脫身的英國,已經急不可待了。

唯一的麻煩是,馬島上的英裔居民,死活不答應。

那麼,阿根廷政府又是如何對待這件事的呢?

加爾鐵裡擔任總統的阿根廷政府,是當時典型的軍事獨裁統治,對外緊跟美國反社會主義陣營,對內實行瘋狂的高壓政策。加爾鐵裡上任後,阿根廷國內經濟嚴重衰退,到1981年通脹超過600%,物價居高不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此時的阿根廷,對加爾鐵裡政府的反對浪潮此起彼伏。和撒切爾夫人一樣,加爾鐵裡也急需找一個政治掩護,來轉移民眾對他的憤怒。他盯上了英國人急於脫手的馬島,他要以阿根廷民族英雄的形象,以馬島主權的迴歸,奪回在民眾心中的支持率。

加爾鐵裡首先在國內大造輿論,就馬島主權問題,激發起民眾的愛國熱情,從而把注意力,從破敗的國內經濟和政府的無為而治上轉移開。然後少量出兵馬島附近的南喬治亞島進行試探。

當時的英國政府,正為忙於處理抵抗私有化改革的國內抗議浪潮焦頭爛額,只是向阿根廷發出了斷交的外交措辭。這讓加爾鐵裡認為,急於從馬島脫身的英國,為了應付內亂,不會為了馬島開戰。

一不做二不休,他再次出兵,將阿根廷國旗插到了馬島上。

(加爾鐵裡)

佔領馬島之後,加爾鐵里民望瞬間飆升,他的軍政府又重新獲得支持。昨天還在咒罵政府的阿根廷人,在總統府前載歌載舞,歡慶馬島迴歸。加爾特里被冠上“阿根廷驕傲”的美譽,被人們族擁著接受一波又一波的讚美。

但是,加爾鐵裡忘了,雖然英國視馬島為雞肋,但它仍屬於英國主權管轄。他的出兵,等於挑戰昔日大英帝國的尊嚴。英國民眾的憤怒火焰,就此熊熊燃燒起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連阿根廷都敢欺負,“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讓風雨飄搖的撒切爾夫人政府絕處逢生。為了提振英國士氣,重新樹立民望迎接大選,必須狠揍加爾鐵裡這個冒失鬼。

英國出兵後,加爾鐵裡嚇得不輕,幾度要從馬島撤兵。但親手煽動的民眾愛國情懷,已經騎虎難下,只能硬著頭皮迎戰。

結果可想而知,才鼓動的一點民族士氣,又被打回原形。剛當上“民族英雄”沒幾天的加爾鐵裡,又一次被民眾的唾沫所淹沒。

馬島戰役,使英國人民的愛國力量重新疑聚,促進了英國人團結一心面對困難的決心。如果當年沒有這個愛國精神喚醒的契機,不但撒切爾夫人和其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垮臺,英國將會一盤散沙,更加沉淪。

(參考史料:房兵《.覆盤馬島戰爭》)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多數人難以接受,英國還有放棄馬島的時候嗎?事實上確有此事!上世紀的大英帝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再無力控制遍佈全球的殖民地了。到70年代英國幾乎放棄了所有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也在拼命增加自治權,可以說大英帝國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也正是在這時候阿根廷開始於英國交涉,希望獲得近在咫尺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南桑德維奇群島

當時的英國工黨政府全面放棄大國政策,連海軍的航母計劃都被砍掉了,後來在馬島戰爭中稱雄天下的無敵級航母都只能搭載直升機。工黨執政期間的大英帝國是全球勢力萎縮最嚴重的時代,也是唯一有意向阿根廷妥協的政府,但是隨著撒切爾夫人上臺這種態度發生了轉變,這位鐵娘子一心要恢復大英帝國往日的榮光!她極力反對讓出馬爾維納斯群島,因此阿根廷到了只能用戰爭解決問題的時候。

碰巧這時候阿根廷是軍政府執政期,原本的民選政府被加爾鐵裡的軍政府取代,但這位強人沒能給阿根廷帶來繁榮,反而是經濟動盪和生產力滑坡這讓阿根廷民怨沸騰,為了挽救統治,加爾鐵裡急需要外交勝利來確立威信!既然英國的撒切爾不肯讓步,他就只能選擇武力奪取馬爾維納斯群島。因此說,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之前是想過用和平手段獲得領土的,而且英國的糟糕狀況允許它想入非非,但是隨著撒切爾上臺、阿根廷國內危機加深,加爾鐵裡只能選擇武力爭奪馬島。


利刃巨透社


英國在馬島戰爭爆發之前並沒有表態要將其歸還給阿根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島歸屬問題被上交至聯合國,但英國和阿根廷就該問題的商討一直從六十年代討論到八十年代仍無定論。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軍人出身的列奧波爾多-加爾鐵裡積極參與了軍政府推翻民主政府的政變,並在1981年正式成為阿根廷總統兼陸軍司令。但由他的統治帶來的是,阿根廷自從進入八十年代後國內經濟就一路走低、通貨膨脹日趨嚴重、產出效能急速下降、工資待遇毫無起色......這也直接導致阿根廷工人階層開始醞釀大規模的罷工,以此來控訴加爾鐵裡政府的無能。

而從另一方面,英國為了緩解自身的經濟負擔,開始制定包括馬島在內的英屬海外領地的裁軍計劃;此舉也讓阿根廷政府認為:這或許就是武力收復馬島的最佳時機。1982年4月2號,先發制人的阿根廷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上個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資本主義的世界過得並不好,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動盪的經濟格局,無論是阿根廷還是英國,此刻國內的經濟壓力一直只見增長,沒見過消停。

英國議會認為英國軍隊說現在一不打仗,二是軍隊花錢實在太多,考慮減少一點支出,這樣的話,英國的軍隊財政壓力稍微減低一點,國內財政壓力也可以減低一點兒,你們英國軍隊不是為英國做出服務做出貢獻吧。當英國海外撒軍的消息傳到了加爾鐵裡的耳朵裡面,他一聽為什麼英國人要從馬島撤軍,難道僅僅只是因為經濟問題嘛,肯定不傻,有哪個國家會把自己嘴裡面的肥肉,吐出來,扔給其他人了?正好國內的經濟壓力實在是過於沉重,所以加爾鐵裡決定出兵馬島,拿下馬島地區以後,緩解國內壓力,提高自己的政府信譽,增加自己的政府債券的發行,這樣的話就能緩解政府自己國內經濟壓力。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會選擇直接跟阿根廷開戰,這是阿根廷人一輩子都想不通的事情,同時也因為這個使阿根廷人付出了血一般的代價。

撒切兒夫人對外一直都是採取比較強硬的態度,就連香港都不想痛痛快快的還,別忘了,這還是有條約的呢!讓她白白的交出馬島?那簡直是不可能!這是馬島戰爭之所以能夠爆發的外因。

阿根廷軍政府總統,加里鐵爾也看清楚了,這個事情再拖下去就遙遙無期。而他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自己的執政眼看就撐不下去了,需要搞點事情出來提振士氣,便於不得不還政於民的時候能夠騙選票,繼續當總統。在他看來,前些年經濟形式好的時候,阿根廷買了那麼多先進的戰鬥機和海軍軍艦,而英國在此前的20多年裡,武裝力量不斷的縮水,因此,阿根廷的軍隊還可以跟英國的軍隊一搏。所以就斷然下決心賭一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