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專精與博覽(一)

學習書法有一個困惑,到底應該專精還是博覽?其實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專與泛的話題。即是先縱向深入還是橫向鋪開。在不同語境下,這個話題也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

書法學習與其他藝術有個最大的不同,即寫字是一個已有技能。我們學樂器,一個尚且無法駕馭,自然在初期不會遇到是專精還是博覽的話題。只有文學和書法有類似的討論話題。在書法中,我們看歷代碑帖,都可能看出兩種現象。有的書法家嚴謹而崇尚功力,比如專攻顏體者,可以看出其一絲不苟。

而還有人則可以看出其博覽百家的氣度。最典型的就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曾有人稱其為“集古字”可見其涉獵之廣。而這兩者似乎又不是絕對對立的。米芾最早的功夫一定是以專精為先的,而後即使博覽,也曾經聽蘇軾之勸專攻魏晉,似又有所成。

書法中的專精與博覽(一)

趙宦光在《寒山帚談》裡說:“不專攻一家,不能入作者閫奧;不氾濫諸帖,不能辨自己妍媸。”可見,二者各有作用,若不先深入獲取一個紮實的認識,甚至不能明白碑帖作者的用意。而若無博覽則也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容易犯坐井觀天的毛病。

又云:“不專一家,不得其髓;不博眾妙,熟取其腴。”又云:“攻一帖為當家,若不能生髮,流而為繡工描樣;集眾美為大家,若不能取裁,流而為鄉愿媚世。一為淺俗,一為時俗,俗等耳。”

趙宦光認為兩者都需要, 但是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時間次序和時代環境的前提。在古代,往往最開始是沒有條件去博覽,只能選擇專精,且書法在古代是知識分子必須之工具,時代背景決定了這個有一定強需求。而當今書法已經不是必需品,且信息廣播,人們把書法只能當做藝術追求和愛好,那麼最關鍵的是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興趣入口。

書法中的專精與博覽(一)

故而,從最宏觀來看,在當今想要接觸書法的愛好者,最開始的嘗試尋找入口不妨多試多看,也就是可以大約“泛”一些,這個其實還不是書法學習的內容,而是一個尋找興趣的過程。即現在人接觸書法和古人需求不同,需要在學習之前加個“接觸”的機會。而後若是尋找到方向和路徑,才能做古人的第一步。

如果現在人只是接觸書法玩玩而已,大可以如此“博覽泛化”下去,畢竟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沒有必要一接觸就完全按照藝術標準去要求。但是如果立志以書法作為學習目標,那麼第一步還是應該先專攻一家。

專供一家,並非模仿一家,而是通過一家首先吃透一些共性的問題。要知道初學者還沒有資格做風格上的選擇學習,所選只是興趣使然的入口,即從這個入口可以開始學習最基本的用筆,執筆,結構,乃至章法。乃至審美感知的構建。

書法中的專精與博覽(一)

師父領進門,更多的是講公共部分的基本功,而後修行在個人,則是需要轉益多師,博採眾長,看看別的帖是如何處理共性問題的,體認個性的不同,也是審美的進階學習,感知的進一步深化。進而才能融匯貫通,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項穆《書法雅言》所言:“始也專宗一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於自得,會群妙於一心,斯於書也,集大成矣。”藝術學習其實是從共性到個性的一個歷練過程。朱和羹《臨池心解》亦云:“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方縱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王澍《論書剩語》也強調:“習古人書,必先專精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幷蓄,淹貫眾有;然非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若專此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書法中的專精與博覽(一)

看來,先專精一家再泛化博覽,似乎已經成了古人的共識態度。也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情況的。中國文化的思維習慣是先向內求,側重內涵的提升。故而在學習和修煉過程中,也多先強調內在追求,其次才是外向的橫向展開。“縱”總是在“橫”前面。

在當今社會,我們既要了解古人學習的思路,也要結合時代特徵,在廣泛興趣的建立前提下精研技藝,讓書法藝術在新時代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書法中的專精與博覽(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